淘客熙熙

主题:John Cassidy:互联网骗局 -- 万年看客

共:💬111 🌺3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媒体泡沫4

媒体的泡沫同样也扩展到了互联网本身,尽管事实上许多试图发行在线杂志的早期努力——例如《石板》与《沙龙》——都必须要竭力克服互联网用户不愿为编辑内容付费的情绪。唯一一份在吸引网民订户方面获得显著成功的报纸就是《华尔街日报》。一般来说用户们愿意为两种在线信息主动付款,其一是理财信息,其二就是成人色情内容。1998年初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几万个色情网站,各种口味应有尽有。互联网成人片公司率先尝试了许多日后对主流互联网借鉴的商业策略,例如让后退按钮无效化从而使得用户无法离开他们的网站,以及弹出广告。甚至还有两家在线色情片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一家是总部位于罗德岛的Metro Global Media,另一家是来自瑞典的Private Media Group。1998年这两家公司对外公布的收入分别是3400万与2050万美元,

理财信息市场就没有这么景气了。The Motley Fool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人气,《华尔街日报》也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受到这些成功先例的怂恿,记者、投资人兼CNBC的常客詹姆斯.克莱默决定建立自己的理财网站TheStreet.com,专门迎合数目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这些人都想像华尔街专业人士那样交易。“个人电脑是彻底改变原有局面的通讯工具,”克莱默在纽约杂志的每周专栏当中这样写道。“个人电脑磨平了业余人员与专业人士之间的差距。”

克莱默的多才多艺表明新闻行业与华尔街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基本上他是一个职业投机家,但同时也是一位高产作家,一位正在路上的媒体巨头。以及一位充满用力的自我宣传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礼品包装纸推销员。他从小在费城郊区长大,赢得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在学校里他担任了火狐火狐的主编。毕业之后克莱默来到华盛顿为《国会季刊》工作,又以记者的身份在若干家刊物之间接连跳槽。1981年他重返哈佛大学就读法学院,但是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观看财经新闻网与投资股票上面。每周他都会在寝室电话答录机上留下一段选股推荐。有一天,哈佛大学讲师、《新共和国》的所有者马蒂.佩里茨打电话邀请克莱默撰写书评,并且听到了应答机上的留言。他在接下来的几周里采取了克莱莫的意见并且赚了一笔。于是他邀请克莱默在咖啡馆里见面。并且当面交给克莱默一张50万美元的支票(佩里茨的妻子是胜家缝纫机公司的继承人之一)。两年之后克莱默将这笔钱翻了三番。

离开哈佛之后克莱默加入了高盛公司,为富有的客户交易股票。1987年他离开高盛几个月之后与他人合伙建立了一家对冲基金名叫Cramer, Berkowitz & Company。佩里茨本人就是最初的投资者之一。在1988年到1996年之间这家基金的年回报率平均在22%左右,而标普500的平均回报率是15%。克莱默大赚特赚了一把,但他不满足于仅仅成为另一个华尔街上的阔佬。他也为很多报社撰写财经专栏文章。身兼记者与投资人双重身份导致了显而易见的利益冲突,但是克莱默对此却不屑一顾,也很少有人追究他的责任。1995年他在专栏文章里向读者推荐了四只股票,但是却没有公开表明他的基金持有这四家公司的大量股份,在其中两家公司的持股数额将近达到了10%。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克莱默的股票价值上涨了超过200万美元。证券交易委员会裁定克莱默没有进行任何违法行为,但是《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还是针对他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质疑。尽管如此,其他杂志依然还在向他约稿。

克莱默与佩里茨各自掏了300万美元之后,TheStreet.com就在1996年11月正式与广大网民见面了。为了安抚证券交易委员会,克莱默同意不参与这份杂志的新闻采访并且不干预日常管理。他雇佣了来自《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大卫.堪萨斯担任TheStreet.com的总编。网站提供金融新闻、在线聊天服务以及克莱默本人撰写的每日专栏,题目叫“错了!”用户每月要缴费12.95美元。一边撰写每日理财专栏一边经营对冲资金并没有让克莱默感到手忙脚乱。他有失眠症,每天凌晨3:45就会起床。“我们有好些能让你眼界大开的内容,”他这样告诉《财富》。“我要在这里赚一大笔钱。”

这两项承诺都没能得到落实,但是克莱默的专栏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投机者心态的难得机会。“我坚定相信互联网,”他在1998年3月写道,“我总在寻找这个领域的股票。”三个月后他对互联网股票的热情依然没有消减。“我们现在没有足够多的纸张来印制股票,从而体现互联网的未来利润。”绝大多数TheStreet.com的读者似乎都很欣赏克莱默的直白论点,而且也很欣赏他正在用真金白银支持这些论点的事实。但并非所有人都同意他的观点。“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纸张印出来的股票只能体现互联网的未来亏损,”一位订户在网站上留下了这样的评论。“绝大多数网络公司都已经遍体鳞伤,伤口正在流淌红墨水。”对于克莱默来说,正是这种老套陈旧的思路使得人们无法发财。“如果没有网络,有些公司的业务根本不存在,而这些业务当中很多都不错。”不久后他坚称,“美国在线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他们有1300万用户,1300万任何东西都很好。罗伯特.皮特曼是一名天才。我认为雅虎也很可能成为一家了不起的公司……鉴于我们的资本主义体系效率如此低下,亚马逊简直是行业模范。任何人假如认为亚马逊会被巴诺书店压垮,都是严重误判了市场。”

在以前,克莱默很可能会被人当成夸夸其谈的大忽悠。但是在九十年代后期他却成了名人,得到了福克斯、CNN 、CNBC以及ABC《早安美国》节目的采访邀请,希望他能向公众传播投资建议。他甚至还参加了乐步球鞋的广告。在他四十岁生日那天,克林顿总统亲自给他发信祝贺。他将这封信装裱起来,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克莱默是民主党的大金主之一)。“他即将因为独一无二的才智步入华尔街名人堂,在布克兄弟男装旁边赢得一席之地,”《纽约邮报》这样宣称。

克莱默将自己描述成了新股票市场民粹主义的象征——一个白手起家的大嘴巴,硬冲硬闯进了华尔街——但是他其实并不像自己所彰显的那样是一个完全的局外人。自从在哈佛大学上学以来,他一直与很多有权有势的人来往密切,包括众多著名记者。有好些记者后来都成了他的投资伙伴,例如《石板》编辑迈克尔.金斯利,《纽约》前任编辑柯克.安德森,《纽约客》高阶编辑亨德里克.赫兹伯格。这些大牌名记与克莱默一起进行投机的情节很少见诸报端,尽管在纽约的媒体圈子里可谓无人不知。许多知道这种事的人都觉得这种事不值得见报。在新书发布会与杂志社的派对上,很难遇到一个并没有向股票市场投入大钱的人。这些场合的流言蜚语往往集中于某某人趁早买进了某某股票。兰登书屋的编辑总监杰森.爱泼斯坦据说通过投资亚马逊发了一笔小财。至于金斯利与石板杂志的其他记者肯定通过投资微软股票赚了一笔大钱。过去的人们认为记者是纯粹的观察者,就像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一样不直接参与人间俗事。这个理念一直饱受质疑,现在则干脆沦为了过时的神话。就像许多美国同胞一样,美国的记者也被投机泡沫掩埋住了。

在此前的投机事件当中,记者与作家几乎没有什么亲力亲为的机会,除非他们知道某些关于金矿或者生物科学的知识。在这样的环境里,想要与忙着抓钱的群氓拉开距离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互联网繁荣正是以媒体行业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克莱默与其他人创建在线商务并且似乎即将成功举行IPO的景象让很多人的脑筋都活络了起来。许多记者开始不仅将自己视为手艺人,自己的工作也不仅是填补广告之间的空白,而是内容提供者与未来的创业者。随着资助商务活动的一般限制——也就是任何投资都应当有赚钱的切实机会——遭到移除,投资的可能性也就变得无穷无尽了。为什么不成立一家专门针对女性的网站呢?专门针对愤怒顾客的网站呢?专门针对宠物饲养者的网站呢?专门针对太空爱好者的网站呢?专门针对记者的网站呢?。专门针对不想在车管所排队的人们的网站呢?没过多久,所有这些业务都将涌现出来,而记者也会对其中很多业务大加溢美之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