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John Cassidy:互联网骗局 -- 万年看客

共:💬111 🌺3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新经济2

互联网股票上市的浪潮伴随着更广阔市场的新一轮集结。在1997年上半年,道指又爬升了7%,突破了6800点。《华尔街一周》是PBS每周五晚上播出的一档老牌节目。节目主持人路易斯.鲁克瑟专门庆祝了道指突破7000点。“老天爷呀,今年的7月4号可是太乐呵了,”他这样告诉观众们。“金钱的世界自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与托马斯.杰斐逊吵架以来还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鲁克瑟是一位彬彬有礼、满头白发的角色,看上去就像是加尔文.柯立芝总统的内阁成员。此外他也是华尔街代沟的例外之一。就像其他二十八九岁的互惠基金经理一样,他也坚信牛市会持续下去,而且《华尔街一周》并不是他手中唯一的市场分析平台。他还会每月发布投资建议公开信以及组织投资会议,经常能吸引上千名付费听众。

“让我们为红白绿欢呼三声吧!红色未必代表共产主义者们接管自由市场香港——还要假以时日才能看出这件事的好坏——而是代表着所有那些聪明人的脸色。那些聪明人多年以来一直告诉我们美国股票市场不可能继续走高,可是你猜怎么着?!白色代表那些所谓专家的脸色。他们一直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可能持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以及提升利润且不至于再度引发可怕的通货膨胀。至于绿色你们也都知道,绿色就是钞票的颜色,那些足够明智且坚守信念的人们正在赚大钱。”

鲁克瑟很有理由看好美国经济。1997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超过了5%,是过去9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消费物价指数的年上升率只有2.2%。4月份失业率降到了4.9%,这是1973年以来的最低数字。因此这么多美国人如此乐观也就可以理解了。到了6月份,消费者的信心达到了1969年来的最高峰,就连官方的生产率数据似乎也终于跟上了。1997年第二季度非农业经济板块——换句话说就是绝大部分美国经济——每小时产出量达到了2.2%,与此前二十年的平均增长率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97年一二季度的生产率增长都超过了2%。“我还记得我曾经在1972年的这个时候召开过一次新闻发布会。当时我说我们刚刚具有了历史上最好的一批经济数据组合——然后我又改口道‘我是说自从基督教历史以来。’”尼克松执政时期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伯特.斯塔尔这样告诉《纽约时代》,“我觉得如今的数字更好看。”

当然并非所有的消息都是好消息。尽管产业工人的平均时薪最近有所上扬,但是考虑到通货膨胀之后,自从1973年以来这一数字就几乎没有上涨过,根据有些人的统计甚至还下跌了。与此同时信用卡以及其他类型的消费者债务正在强力增长,许多家庭为了维持自己的消费习惯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贷款。不过媒体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些趋势,而是生产了大量文章辩称目前出现了“新经济”,旧经济的规则已经不再适用了。美国企业界的圣经刊物《商业周刊》一马当先地推广了这一论断。在1996年12月,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商务周刊》经济学主编迈克尔.曼德尔就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新经济的胜利》。几个月之后曼德尔又重新提起了这一主题。他写了一篇长文,题材是新商业循环。他在文中辩称高科技成为了目前美国经济的驱动力,因为去年一年美国经济增长的1/3都源自高科技产业。目前这一轮,由高科技产业主导的经济膨胀具有独特的特质,唯此才能解释为什么美国能够维持较低的失业率,较快的增长率以及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尽管此前的经济学家们都认为不可能出现这种事情,”曼德拉写道。尽管需求强劲,尽管编程人员、网络技术人员以及其他高科技从业者的工资正在上涨,但是计算机与通讯器材之类产品的价格却一直在下跌,通货膨胀的压力也遭到了持续下跌的物价的反制。这一次曼德尔并没有贸然主张经济衰退已经遭到废止,但是几周之后他显然改变了主意。在另一篇名为《新增长的秘方》的文章中,他辩称最近的生产力上扬如果能够持续,将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带来非常美好的时光。

曼德尔的论点与艾比.约瑟夫.柯恩以及其他华尔街牛市鼓吹者的论点大同小异。自从八十年代早期以来,美国公司就在计算机与其他形式的信息科技上花了大钱。这些投资理应导致整体经济生产力的提升,但是人们却一直没有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却。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生产力悖论。曼德尔声称美国现在终于获得了计算机投资所带来的回报,生产力悖论似乎已经结束了。“真正重大的变革并不是计算机自身,而是计算机得到使用的方式。网络将每一个人都与其他人联系在了一起。现在我们更更轻易地用计算机来优化各种商业流程,并且还能创造很多全新的商业活动,例如让顾客在网站的电子目录当中订购商品。”

所有大规模运动都需要号召人们集结的意识形态。互联网正在改造美国经济的理念,为股票市场牛市拥护者提供了很有吸引力的意识形态。华尔街分析师们纷纷在各自的投资指南当中加入了“新经济”一词,向读者们宣扬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效益。互联网投资人们采用了相同的语言说服自己相信,购买At Home与亚马逊的股票相当于改造社会。像这样的理想化说辞也解释了为什么针对华尔街的偏见在八十年代暂时消失了。迈克尔.米尔肯与伊凡.博斯基这样的金融巨骗还在兴风作浪的时候,人们普遍都将股票市场与自私、贪婪与犯罪当成了一回事。奥利佛.斯通的《华尔街》就极其到位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态。十年之后,股票投机已经不丢人了,尤其是在投机标的物与互联网扯上关系的时候。购买互联网股票几乎成了爱国行为。史蒂夫.卡斯与杰夫.贝索斯这样的创业家象征了个人主义、艰苦劳动与创业精神这三项美国传统价值观。这些人只是想将自己打造成下一个洛克菲勒而已,掏钱支援他们的行为怎么会有哪怕一丁点不道德之处呢?

从历史角度来说,这一切都不能令人意外。投资泡沫与商业人士偶像化总会相伴相生,投机泡沫与所谓“摆脱衰退的新时代”之类的言论也总会形影不离。九十年代的新经济论点其实只是重复了二十年代的老调重弹。当年也有人鼓吹过所谓的新经济。1928年秋天,即将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的赫伯特.胡佛宣布,美国即将彻底根除贫困。与此同时,穆迪评级机构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文章,题目是《华尔街新时代》。穆迪并没有仅限于金融领域,“人类文明正在扩展新的层面。我们刚刚意识到,我们正置身其中的现代机械化文明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这番话写下之后没过几年,穆迪口中所谓的现代机械化文明就导致了大萧条与希特勒的崛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