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斗胆替郭沫若辩白几句 -- 猫元帅

共:💬57 🌺4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斗胆替郭沫若辩白几句

目前网络上对于郭沫若的争论很热闹,总的倾向是批倒批臭。我对于郭沫若不了解,只是觉得有些人作得过分,才斗胆胡说几句。

我最早看郭沫若的文章是一本小册子《出土文物二三事》,里面正好有那篇名文《《坎曼尔诗笺》初探》。当时看了没觉得有什么,后来知道了《坎曼尔诗笺》是伪作,也曾经疑惑过为什么郭沫若会范这样的错误。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的专业,也就过去了。现在看到总有人用这篇文章说事,用以论证郭沫若有多么多么差,有些为郭沫若不平。本着历史人物也是人的想法,斗胆替郭沫若辩白几句。“兰亭论辩”是批评郭沫若的另一个要点,一并说说我的看法。错漏之处,还望高手指正。

《《坎曼尔诗笺》初探》是郭沫若在1971年12月29日写的一篇小文章。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该文件的由来和写作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甲件上的诗并且探讨了收唇音,第三部分介绍了乙件上的《卖炭翁》抄件并且与敦煌、绍兴、乐府、那波四个本子作了比较,第四部分是他的一些感想。通观全文,除去时代的印记,其实就是一篇简单的介绍性质的文章。那么郭沫若为什么就没有看出此件的真伪呢?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坎曼尔诗笺》送到郭沫若那里之前,已经被一些专家看过,他们并没有提出真伪的问题。这造成郭沫若也没有考虑倒这一层。二、后人论证《坎曼尔诗笺》的几个主要证据一个是笔迹;一个是坎曼尔的名字;一个是后面的察合台文;再有就是诗作中的用词问题。兼有当时西域的历史背景问题。但是这些方面没有一个是郭沫若所擅长的。三、就在七天前,郭沫若刚刚写下了《卜天寿论语抄本后面的诗词杂录》一文,卜天寿的文章是真迹,恐怕《坎曼尔诗笺》拿到手的时候郭沫若还没有从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四、我看最重要的是,郭沫若决想不到新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作假。所以,当人家请他为《坎曼尔诗笺》写点东西的时候,他就以自己对于《坎曼尔诗笺》的第一印象和简单了解写下了《《坎曼尔诗笺》初探》一文。谁能想到,此文后来却成为很多人大骂郭沫若的一个根据,郭沫若九泉有知,恐怕只有苦笑而已了。

“兰亭论辩”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当时沸沸扬扬,现在也没个定论,很多人以此作为郭沫若“学霸”的依据。可是,郭沫若真的就应该负那么大的责任么?

兰亭论辩的开始,是缘于郭沫若的一篇文章《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然而郭沫若的这篇文章不过是一般的学术探讨。客观的说,郭沫若运用的“以出土文物作为历史考据的佐证材料”的方法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现在也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维其观点可以商榷,但是如果说此时的郭沫若是为了“惊世骇俗以求文名”,恐怕没有什么根据。郭沫若的文章刊出后,很多人支持。后来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兰亭论辩就此展开。从郭高二人的文章看,郭文的论据显然要比高文扎实。高文仍然是“论”而不是“考”。然而此时论辩仍然没有离开学术争论的范畴。只是后来康生的介入,使得论辩的味道发生了变化。这个责任,恐怕不能够由郭沫若来负吧。至于后来的研究与出土文物支持了高文,那是后来的事情了,以此来菲薄前人也是不厚道的吧。有人用“兰亭论辩”来指责郭沫若搞“政治斗争”,搞“学霸”,不客气地讲,搞“政治斗争”的恐怕就是这些人自己吧。至于扯到“碑帖之争”,个人认为离题有些远。

毕竟,《兰亭序》没有真迹,不仅《兰亭》无真迹,就是王羲之的字也没有人见过,恐怕只有等到有新的文物出现才能够最后对《兰亭》的真伪作一个了断吧。

家园 喜爱他1949年以前的作品

花!

家园 郭老读书读透了,是聪明人。
家园 批郭的那批人不过是要批共产党而已

这种剥笋的小伎俩都是玩剩下的。

郭沫若的学术水平根本驳不倒,郭沫若成名的时候共产党还在割据呢,

共产党也不是傻子,也要找大家来当旗帜。

无非是说郭沫若的人品不好了,作风不好了,学术水平吗就抓几个失手的地方批倒批臭,

问题是谁还一辈子不犯个学术错误。

这样子把共产党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剥下去最后就是你共产党这么烂,下台吧你。

问题是共产党是个犯了错误的伟大的党,没有共产党中国不过菲律宾而已,

蒋介石就是这个菲律宾的水平,胡适这样的人物就是当金丝雀的水平,

真以为他那套货色能对中国有什么帮助就是以为味精可以作大菜。

家园 王羲之的字还是有的,至少有拓本传世。

王羲之的字还是有的,至少有拓本传世。

家园 与猫元帅商榷

虽然没点名,我揣测猫元帅是看了我前段时间的一个贴子(http://www.cchere.com/article/730426),有

感而发的。我就简单回答一下吧。

关于“兰亭论辩”,四十年来专家论述很多,我们外行根本没有发言的权利。我推荐一篇《档案春秋》

2005年第12期的'《兰亭序》世纪大论辩',网上也能找到

(http://www.51.ca/digest/showdigest.php?s=48aedef2b9910b0d8a68dd1ee19ef32a&digestid=74980)

其中是非曲直,大家自己判断了。即使纯从学术角度看,郭沫若的立论也太过自信,论证也有失严谨。

“说有易,说无难”,仅凭出土墓志为隶书就否定行书的存在实在是很勉强。至于后来事态发展,郭

是主动参与还是被裹胁,我倒相信郭是很在意自己主张的,否则不会迟到1972年他在《新疆新出土的晋

人写本<三国志>残卷》里面还忘不了揶揄一下已成死老虎的章士钊。

“兰亭论辩”里面有两个人的话很让人玩味,颇有世说新语味道,我想在这特别提一下。

---------------------------------------------------------------------------------------------

陈叔通曾写信给书法家沈尹默、邵裴子,鼓励他们参加兰亭论辨,沈回信云:“郭文自相矛盾之处颇

多。”“公谓南京出土之王谢墓志,自别是一事,与兰亭无涉,的是如此。郭公对此忽尔兴发,写此弘文,

实不可解也。”

---------------------------------------------------------------------------------------------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三日下午,笔者(纪红)在北京师范大学启功寓所采访了启功,谈及当年的情形,

原来他是被郭沫若“拉了壮丁”。启功谈话如下(根据录音):

  “‘兰亭’这件事呀,国家文物局原先有一位老太太说:‘《兰亭》自古也没真的。’她这话说得最概

括了。因为真的《兰亭》被唐太宗埋坟里了。所有的本子,就是拓本定武本、唐摹本都是假的。她的话最透

彻啊。可是她说这话的时候,我的文已经写完了。后来我想回起来,这位说得实在有道理。后来编了一本

《兰亭论辨》,不同意郭老意见的只有三篇,最不同意的,是高二适先生。高二适先生的文章就是那么说,

是古文家的笔法,也没有具体地说明《兰亭》为什么是真的,没有说到很直接的证据。这个本来也没法儿有

直接证据。那篇文章《文物》杂志连原稿都登出来了,论辨尽管是论辨,既是论辨,他总得有点理由啊,他

那篇文章的理由是《兰亭》文学价值很高,可是他科学论证的地方并不太多。也不能因为有了他的这篇文章

就完全相信、就足以证明《兰亭》是真的。”

  笔者问启功:“这篇文章后来没有收进《启功丛稿》,是不是因为您的观点后来有所改变呢?”

  启功答道:“倒不是。我觉得当时就是那么随手写的,阿英同志叫我写,我就写了,我吃完晚饭,从我

那个胡同出来,走一小段吧,到他家,他就叫人当晚给郭老送去了。那天假定是礼拜五,郭老礼拜六看了就

交《光明日报》,礼拜天就见报了。我是很仓促写的。论点也不够,插图也不够。从前有科举考试,可是谁

也不会把考试的卷子刻在集子里呀。我在那篇文里怎么说的,我也都忘了。那位朋友说:《兰亭》从来也没

有真的。这话是最概括、最通达,不可能有真的了。”

  “这件事情(兰亭论辨)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发起的。写字的人都临《兰亭》。临《兰亭》面目也多得很,

《兰亭》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后来比较摹的近情理的,只有几个了。刻的并不那么完全像手写的

定武《兰亭》,为什么宋朝人对定武本那么重视呢?我想一种理由,就是说,唐摹本都没了,勾摹本比那个

刷纸拓一回难多了,很难买呀。拓本印刷起来非常方便。宋朝人都买了这个。赵子固(赵子昂的堂兄)买了

一个,五千两,半万呀。从霅溪出来掉到河里了,船翻了,他手举着说:‘《兰亭》在这儿!’别的丢了都

不在乎,可见其珍贵。现在看起来,那究竟是拓本呀,半万哪!这东西就很难说了。可见宋朝人对拓片也有

真的假的区分。”

----------------------------------------------------------------------------------------------

沈尹默毕竟旧学出身,回答不卑不亢,月旦尽在言外。启功确是捣糨糊的高手,人人尽知《兰亭》真本失传

已久,大家讨论的是《兰亭》原本是否是王羲之书,他却反复说摹本都是假的,实在可笑。

关于《坎曼尔诗笺》,就更没什么好说了。郭的原文俱在,大家看看就知道他是被人蒙蔽还是主动相信。反

正其中有大段文字论证诗笺中的简化字唐时已存在,还有用坎曼尔诗笺文字校勘敦煌写本的。不知做伪者读

到这篇文章作何想法?

其实关于郭沫若的争议还有很多,比如《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问题,与陈寅恪《论<再生缘>》雷

同问题,不过我倾向于相信这些都是后人打死老虎,是否真有问题还很可疑。

我读郭沫若学术文章,感觉他大胆自信,才气横溢,有旧式文人使酒任侠之风,乏新式学者坐而论道的大

度。他也许更适合写诗歌戏剧而不是历史考据。

补充一句,《郭沫若全集》读书中文网有下载,

http://bbs.rbook.net/dispbbs.asp?BoardID=87&ID=15615

争议有关文章都在历史编第三卷:

http://bbs.rbook.net/viewFile.asp?BoardID=87&ID=59120

http://bbs.rbook.net/viewFile.asp?BoardID=87&ID=59121

http://bbs.rbook.net/viewFile.asp?BoardID=87&ID=59122

http://bbs.rbook.net/viewFile.asp?BoardID=87&ID=59123

http://bbs.rbook.net/viewFile.asp?BoardID=87&ID=59124

可以直接下载

家园 胡适坛经考错了吗?

不知道坛经考什么地方错了?反正现存通行本坛经是后人伪造,这好象现在是学界共识吧?

家园 无语

我猜你是一心向佛吧,那就不说什么了。

对佛教徒谈佛教史,就象对基督教徒谈基督教史或对回教徒谈回教史一样,基本是没人听的。

我以前有段时间也很迷禅,后来读了胡适以下诸公著作,才恍然大悟。

无语
家园 呵呵,佛教史?那是要看的,但是...

你能保证佛教史都是事实吗??能保证作者没有主观先见吗??

言语道短,心行,处灭.这个就是禅!

家园 骂胡适先生是“孙子”、“白话孙子”,还要扇这“孙子”的耳光

这样的话还请斑竹删除为宜。西西河不是骂坛。

家园 引子确实是从你那篇文章来,但是根源不在你那里

看批郭沫若的文章多了,感觉很讨厌,所以就借这两个事情说一说。

《档案春秋》那篇文章我也看过,说的倒还算公允。但是只是介绍了兰亭论辩的前前后后而已。

再说说兰亭的真伪问题。郭沫若的基本论点有两个,一个是文字的不合。另一个是书风的不合。文字方面是个无头帐,谁也没有决定性的证据。单说书风方面,郭沫若的主要观点是“一个人的书法风格不可能超出时代书风”,再集中一点就是“王羲之时代有没有成熟的行书存在”。郭沫若说没有,证据是没有晋代行书手迹存世和出土文物中也没有发现行书。这个证据是扎实的。反对的人主要观点是:晋代士大夫的手书和墓志的书风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凭借出土的墓志就断定王羲之时代没有成熟的行书。在六十年代,这个观点的证据不足。后来出土了晋代的楷书墓志,好像西北地区也出土了行书文书,但那是后话。而反对方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没有确定的王羲之风格的行书手迹出土。现有晋代法帖多是唐代摹本,在没有发现底本的情况下,谁也不知道摹本和底本到底有多大差别。这里还兼有行书是出于隶还是出于楷的争论,还有关于笔法的争论。所以我说在决定性的证据出现前,这个论辩还完不了。

我们知道,兰亭的各个版本之间相差很多,古代被推为上品的定武兰亭并不比神龙兰亭好,但是因为神龙兰亭难寻,所以刻本才备受重视。我倒是倾向于神龙本更接近原本,但是神龙那本似乎唐风有些重,以至于有些人认为那个原本是智永写的。

兰亭论辩的官司打到后来,出现了偏差,这个责任我认为不应该由郭沫若来负。以此来说郭沫若搞“学霸”,那是不正确的。后来把高二适吹成反“学霸”反“强权”的英雄,也是让人讨厌的。

至于《坎曼尔诗笺》,如果非要相信说郭沫若是出于什么目的而不顾真假,那也没办法。信者自信,疑者自疑吧。唐代是不是就不可能有可现在的简化字一样的书写方法呢?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况且《《坎曼尔诗笺》初探》一文里涉及简化字的只有一句话,以此来作为郭沫若水平低劣或者别有用心的根据也是不能服人的。

我还是那句话:关键是态度。是从学术的角度看问题还是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决定了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结论。

家园 关于兰亭的许多争论里,对于拓本和摹本的真伪也是很重要的一项

因为我们不知道拓本和摹本所依据的原本什么样,也就无法肯定拓本和摹本是不是王羲之的字。

家园 翻这种铁案没意思

翻这种铁案没意思,各家论述都很容易找到,是非曲直读者自己判断。我的判断是:

郭沫若是不是学霸?我认为是。参见大量同时代人的回忆。

郭沫若后期作品是为政治还是为学术?我认为大部分为政治。参见全集。

郭沫若给我的教训是: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只此而已。

无语
家园 ^_^,读了胡适以下诸公著作,才恍然大悟??

您可真会说笑话,能把你这个大悟讲来听听吗?还真想听听~

禅是迷不得滴~

家园 千年以来大家都被老和尚骗了呗

通行本坛经里面夹带了很多无名氏私货。宋元以来的语录偈语多半是强不知以为知,以己昏昏教人昭昭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