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译作】中国民工速写 -- 笑不拾

共:💬19 🌺11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译作】中国民工速写

原作者:Austin Ramzy

记者: Jessie Jiang (深圳)

译者: cadgn (西西河)

(本文纯属cadgn练习翻译写作之用,不负文责。只发"西西河",供河友内部参考,请勿转载或外传,谢谢!)

本文将以日志连载形式,分四至五次发完。

cadgn:【原创译作】中国民工速写(一)

cadgn:【原创译作】中国民工速写(二)

cadgn:【原创译作】中国民工速写(三)

cadgn:【原创译作】中国民工速写(四, 译后记)

^^^^^^^^^^^^^^^^^^^^^^^^^^华丽的分割线^^^^^^^^^^^^^^^^^^^^^^^^^^

[译者序:]

这篇文章,发自美国《时代》杂志,“二零零九年年度风云人物”特刊。原题目直译为“中国工人”,改译为“中国民工速写”,更符合文章原意和中文习惯。

二零零九年,《时代》杂志评“中国工人”为“世界年度风云人物”第二名。(第一名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本-伯南基)。这篇文章,就是作为"世界年度风云人物"的介绍。文章篇幅不长,给出了七位中国民工的速写。作者平铺直叙,却不无感人之处。《时代》杂志评选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工人”们,为“世界年度风云人物”第二名,这本身也说明了西方乃至全世界,对中国的普通劳动者们骈手胝足的辛苦工作,终于开始有了应有的尊敬和重视。

英文原文:外链出处

另:《时代》杂志评选韩寒,为“二零零九年世界二十五位最有影响的艺术家”,第二十四位。

[正文:]

在中国他们有个说法叫做”保八“---保证每年百分之八的经济增长。政府官员相信这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关键。一年以前,很多人认为,在二零零九年还能保持这个增长率简直是痴人说梦。但是,中国人做到了。在二零零九年,他们继续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并且带动了世界上所有的其他经济体。

谁的功劳最大?最大的贡献,应该归功于中国数以几千万计的民工,离开了家乡,通常也告别了亲人,他们来到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沿海城市的工厂里工作。深圳的光科(音)科技公司,就是这样的工厂之一。光科的工厂,就造在香港的边上。厂子周围,是一大堆小食铺,卖便宜衣服的摊点,和拖着糖果车叫卖的老头儿们,指望着做下班工人们的生意。在厂子的左近,我们找到了一些个正带领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的人们:中国的男工和女工们,他(她)们过去的挣命,他(她)们对现时的看法,和他(她)们望向未来的双眼。

通宝推:禅人,
家园 【原创译作】中国民工速写(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邓涛(音),二十一岁,湖南常德人

六百万人口的常德市不是个小城市。但是在中国,她却绝对只能算是个二线城市。所以当他在那个城市里渡过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八年后,邓涛觉得,应该出去见识见识新鲜事儿了。“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了,我当时就是想出来闯一闯。”邓涛告诉我说。所以技校毕业之后,他就离开了家乡去了深圳---一个从原本的海边小镇一夜之间成长为中国第四大城市的地方。“我是和朋友们一起来的,”邓涛回议道“当时觉得很新鲜, 很有意思。”。近些日子,邓涛倒是注意到了厂子里好像不像往常了:“很多员工都走了。可能与金融危机有关吧…. 咱们的销售不象以前那么好了,所以工钱也挺少的。”

^^^^^^^^^^^^^^^^^^^^^^^^^分割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冬艳(音),三十六岁,湖南邵阳人

对黄冬艳来说,她当民工最困难的日子是在二零零四年。那时市面很差,她找不着工。所以,她就和她兄弟合伙开了个小饭馆。但是小饭馆也老是赔钱,她的困难更深了。“当时一连好几个月,我都一直很受罪。”她告诉我。今年春,三十六岁的黄冬艳在深圳光科(音)下属的一个LED厂里找到了份工作。工作地方离家乡要有一天的行程,所以她一年有好几个月见不着十五岁的女儿张娟(音)和三岁的儿子张毅(音)。孩子们有家人照管着。冬艳特别想回家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但是,她知道在家乡她找不到工,即使能找着,工钱也会低不少。所以黄冬艳就待在深圳, 为她家的未来挣钱。“我现在挣的钱,都是为了他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翻译的时候,都是先用google translator

大概翻译一下,然后再人工调整。好像比完全自己翻译用词要准确一些,但“雅”这个字就做不到了。

不知道你是怎么翻译的?

家园 终于有宝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家园 我这片习作,是“硬译”的

这篇的原文,好就好在白描直叙。我想应该比较好译的。而且,本意也有练练笔的意思,就直接上了。一开始,还是有些手忙脚乱的. 因为是第一次尝试,并试图译到尽可能每个字都准。。。"雅"是不敢想的,但求通顺, 达意罢了。

正好有一个问题求教方家:我注意到了,英文的句子,某些常用的语序似与中文习惯不和,比如倒装和某些从句结构。如果是“硬译”的话,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

家园 我也得了一枚,连续两个宝,运气好得不得了!
家园 我觉得还是得按中国的语序改过来

如果直译的话,句子挺拗口的,看的人也不舒服。

家园 我觉得还是硬译好一点

用google translate, 你得先读懂英文原文,再读懂它可可巴巴的中文,在调整,其实还不如直接翻译快,就是打字太慢。。。。。

个人经验,yahoo的英译中比google那个好像要强一点。

家园 我虽然读得懂英文,但很多时候不知道对应的汉语是什么

所以还得看看google translate的中文译法才有点线索。

下次试试yahoo的英译中。谢了!

家园 我一般多读读西西河,有些的,就晓得了

有些的,就晓得了.

读红楼梦,也很有效。曹公真是牛人哪,一两百年前的文字,直搬到现在网上,竟还是很贴切的呢。

家园 我也这样做

把一大段都用yahoo翻译了,copy paste到要翻译的文档下边,然后开始自己翻译,只有自己翻译不下去的时候才看看参考。

家园 【原创译作】中国民工速写(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李春英(音),三十四岁,湖南邵阳人

在十六的时候,李春英就开始在一家生产玩具的工厂作工了。她现在的工作是深圳光科的生产线主管。她平时向往的事,是在休假日和朋友们一起去逛街血拼,去家乡风味的湖南馆子撮饭。“我什么时候最快乐?这倒不好说。有很多时候我都很快乐的。”她告诉我。但是,她也是真的很想念家乡。假使她肯定她能找到工作,李春英是会和丈夫和两个女儿一起搬回故乡的。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丘晓源(音),二十六岁,广东梅州人

丘晓源七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家,母亲把她和她弟弟托给了一个舅舅养。“他也有自己的一大家子要养,”丘晓源说,“所以我俩过得挺苦的”。十六岁时,她就离开了老家梅州去了飞速发展中的深圳。丘晓源现在干主管的工作,但是她不想一直在制造业发展。她的丈夫,也是一位民工。她的女儿,今年三岁,在江西省由爷爷奶奶照看着。丘晓源想着挣够了钱,开个小店,这样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了。哪么工厂的工作呢?“这个你不能干一辈子的。”她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歹Yahoo老板有个老中嘛
家园 【原创译作】中国民工速写(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曹斌(音),二十岁,四川成都人

通常在外的民工总是想着回家,曹斌倒庆幸自己走了出来。两年前他离开了家乡,四川省成都市,就一直没回过。成都是中国最写意的地方之一,但是曹斌觉得那个城市有点没劲。“那个地方太懒洋洋罗,”他说。“我想去个节奏快一下下的地方。”他找到了这个火热的地方。深圳市,自一九八零年到二零零六年,保持着百分之二十六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彭群霞(音),二十一岁,湖南省人

像中国其他上千万的年轻女子一样,彭群霞从内地的家乡到沿海的制造业中心找工作。当比她早来了十年的前辈同事们,告诉群霞她们当年折磨和奉献的苦事时,她却觉得她现在的经历舒服和有意思多了。她离开家的时候,才十七岁,是跟着姐姐来的。“我们那儿吧,好多人都出来打工。”她说。“我那时年级小,觉得出来到这儿会很好玩。”到现在,还真的是很有劲的。工作是挺辛苦的---她工作六天一星期,周日休息---但是比起前辈同事们当时的苦干要好多了。“我有时会觉得累,但是没关系,”,她说。“还有工作要做。”

通宝推:玉垒关2,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译作】中国民工速写(四, 译后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肖红霞,三十一岁,湖南邵阳人

肖红霞十七岁的时候在一家生产像框的工厂里做工。那时,她每次做完班,都能从脸上撕下厚厚一层呛人的粉尘“面膜”。肖红霞当时觉得继续这样干下去的话,非得肺病不可。所以在一九九六年的时候,她就跳槽到了一家做电子产品的厂子。车间的空气质量是好多了,不过她得每天十小时的盯着显微镜,而且通常连着几个星期没有休息。“我知道这样是干不行的,但是我应该怎么办呢?我就慢慢的开始学习,提高自己。”她学了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最后终于可以不用在生产线上干了。现在,三十一岁的肖红霞是一个主管,而且,她每星期可以休息一天了。

^^^^^^^^^^^^^^^^^^^^^^^^^^^^^^^^^^^^^^^^^^^^^^^^

[译后记:]

这篇翻译习作,是为了响应西河”多发原创“的号召,而走的一条“捷径”。平时积累太少,文笔又上不得台面,说不得,只好沾《时代》杂志的光了。

当我在《时代》杂志看到这篇”风云人物介绍“的时候,最打动我的,是这些年青工人们的照片。简单的黑白照,每个都着工装,以本色面对。他(她)们有的温和,有的阳光,有的略现沉郁,有的稍露张狂。从这些照片,我真正体会到在中国近年来引以为傲的经济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青年同胞。

由此我想起,在国内的亲人,师长,同学,朋友。他们每个人,每天无不是在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做人。六十年前有位年轻的记者,曾在冰天雪地里,和同样年轻的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出生入死。他受到感动,愤笔疾书,”最可爱的人“,由此传遍祖国大地。在这个奋发图强的新时代,谁最当得起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由此我还想到,这些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最可爱的人“,当他们之中有的青年,因为环境的压力,和个人一时的迷茫,而选择从楼顶一跃而下的时候;当他们团结起来,为了每月多加区区几百块的工钱,而稍作抗争的时候;我们这些自谓的知识分子,“社会的良心”,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难道不是昭然若揭的麽?有些答案,并不需要旁引博政,大棋纵横;有些答案,应该是直指人心的。

“已欲达,而达人;几所不欲,勿施与人” 这不是一时的冲动爱心泛滥,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后唯一靠得住的,只有和你一样的普通个人的同情之心。所谓人性,仅此而已。

cadgn, 一零年,八月八日,于西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