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下 239 -- 陈不到底

共:💬32 🌺4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下 239

    仔细算了算,按照现在的进度,写到318(或者316)近80年的历史,得到明年底才能完成~~~,本想放弃,可是不甘心,就这样往下磨吧,别拖到奥运会

    西晋春秋

    第一部 司马懿时代 上

    魏曹丕 220年

    魏曹丕 221年

    魏曹丕 222年

    魏曹丕 223年

    魏曹丕 224年

    魏曹丕 225年

    魏曹丕 226年 上

    魏曹睿 226年 下

    魏曹睿 227年

    魏曹睿 228年 上

    魏曹睿 228年 中

    魏曹睿 228年 下

    魏曹睿 229年

    魏曹睿 230年 上

    魏曹睿 230年 下

    魏曹睿 231年 上

    魏曹睿 231年 中

    魏曹睿 231年 下

    魏曹睿 232年 上

    魏曹睿 232年 下

    魏曹睿 233年

    魏曹睿 234年

    魏曹睿 235年

    魏曹睿 236年

    魏曹睿 237年

    魏曹睿 238年 上

    魏曹睿 238年 中

    魏曹睿 238年 下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下部 239—251

    239年

    正月初一,8岁的曹芳成为魏的第三个皇帝,尊郭后为太后。

    皇帝年幼,郭太后也不能参政,所以当前的政事由两位辅政大臣:大将军曹爽(将近30岁?)与太尉司马懿(61岁)共同决定。

    二位辅臣俱加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赐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各领三千禁军轮流宿卫宫殿以内。

    曹芳登基第一件事就是以遗诏名义罢除曹睿在位时的各种工程建设,并且将官奴婢六十已上的免为普通户籍。这样的决定肯定不是孩子做出,而是两位大臣商议的结果,刚刚登上如此权位的曹爽面对老太尉,一脸谦恭,“常父事之,每事咨访,不敢专行”。而司马懿对这位小朋友也是“以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曹魏政坛一幅尊老爱幼的场景,似乎欣欣向荣。

    曹爽手握大权,马上把当年浮华案被搁置的几位哥重新起用(参见前文230年)。何晏、丁谧、毕轨、邓飏等人又聚集在曹爽身边,众人认为重权不可委与旁人(司马懿?)。丁谧出主意说,请司马懿由太尉转为太傅,这样使司马懿名位更加尊贵,同时政务由尚书启奏时,先由曹爽决定其轻重,再行裁决。

    于是在二月,皇帝下诏司马懿为太傅,同时曹爽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司马懿长子司马师(32岁)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司马懿把子弟的官爵辞让了。次子司马昭(31岁)早有爵位,但官职——洛阳典农中郎将——是第二年才上任的。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60岁)(可能)在此时由度支尚书转为尚书右仆射。

    新皇帝继任要拔升重要大臣,首要的两人,曹爽已是擢升,司马懿的太尉再往上是大司马(*注四十),曹爽等人上书时先把老太尉的功勋夸了一遍,又说前两位大司马—曹休、曹真都卒于任上,司马懿再接任大司马好像不大吉利,所以就以天子之傅尊之。

    这是对司马懿的明升暗降吗?名分上可以这么说,谁都明白老师跟老将是两回事,但司马懿还有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的权利,从这方面来说,曹爽不能也不敢搞明升暗降的名堂。

    为了在中央政事上使自己的话语权更重,除了兄弟几个遍及禁军和侍中省;丁谧、邓飏为尚书,并且将吏部尚书卢毓升为尚书仆射,由已是侍中的何晏兼任吏部尚书;之前的并州刺史毕轨,因为蒋济上疏指其对鲜卑步度根部落反叛负有责任(参见前文233年)回到洛阳,此时出任司隶校尉。

    关系在曹爽小集团之外,但也算同派系的诸葛诞不久以后也官复原职——御史中丞尚书。

    夏侯玄(玄母为曹爽的姑姑)不久迁任散骑常侍兼任中护军。

    中书令中书监孙资、刘放二人因“决定大谋”,各增封户,子弟均赐官爵。中领军蒋济升为领军将军;司徒卫臻、司空崔林如旧。三月,头年就因年老回到京师的前征东将军满宠升为太尉。

    曹爽对曹睿给他指派的大将军司马孙礼很不满意,孙礼的个性太过耿直,曹爽就把他请出京师,任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曹睿的一片苦心算是白搭了)

    曹爽等人忙前忙后,边境的大员们还要再考察一番才能逐渐确认。

    曹爽等人在安排亲信,司马懿也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只是此时比较低调。除去兄弟司马孚,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两人。

    之前曹睿曾有一个治书侍御史(负责掌察疑狱)王观因为不阿意奉迎,被司马懿看重请为自己的幕府参谋,此时为尚书。

    故尚书令荀彧的第六个儿子荀顗,任中郎,司马懿“见顗奇之”,感慨说这是荀令君之子啊。当年荀彧曾推荐过司马懿,此时司马懿则推荐荀顗为散骑侍郎。

    河东闻喜人裴潜,历任太守、刺史、典农中郎将,到曹睿时出任尚书,转为太尉司马懿军师,后来又成为尚书令,因为父丧去官。裴家是河东大姓,裴潜之前作荆州刺史时就是司马懿的老部下,推荐过南阳人州泰,司马懿把州泰提拔为新城太守,后历任兗、豫州刺史。

    裴潜阳寿将近,再也没机会回到官场,但因为和司马懿的关系亲密给儿子裴秀留下一条后路。裴秀本年16岁,就被当世之人评价说名声还要超过叔父裴徽(冀州刺史),称之为“后进领袖有裴秀”。年轻的裴秀和贾充(23岁的贾充早就任尚书郎在吏部和度支两曹工作)都有过跟错阵营的阶段,后话了。

    和当初在荆州做上报工作的州泰一样,此时的石苞、邓艾只是小角色(其实两人都年已40)。

    石苞,字仲容,冀州渤海人,虽然只是个在襄阳的屯田小吏,但因为容仪伟丽,不拘小节而被人称赞“石仲容,姣无双”。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石苞与邓艾给郭玄信驾车,走出十余里,郭玄信说,你们两个将来必定会位至卿相。石苞嘴上谦虚,恐怕心里也很高兴,后来石苞在邺城、洛阳都被人称赞说能位至公卿,渐渐有了些小名气。石苞在洛阳后投奔司马懿,后来司马懿因为石苞“好色薄行”把他转给司马师做幕僚,司马师很不满意这样名声的人在自己手下,司马懿评价石苞说,“苞虽细行不足,却有经国才略。”跟着太傅恐怕会影响名声,但跟着小一辈的人只会有所帮助。

    邓艾,字士载,荆州义阳人,少孤有学识,因口吃的毛病只能做稻田守丛草吏,却依然志向远大,后来做上计吏(郡县每年派遣汇报工作的属吏)见到司马懿(可能就是这一年239初),司马懿深为邓艾学识惊奇,就让他留下来做幕僚,不久转为尚书郎,这时邓艾42岁。

    说到邓艾,似乎就要说钟会,这位钟太傅的小儿子不过16岁,就已经身兼才数技艺,博学而精练名理,已是闻名遐迩的人物了。只是现在小朋友一心要在学术上出头,对政治还不太感兴趣,或者说现在的政治局势还不太明朗,谁知道将来是哪一位辅臣更持久呢?

    秋天七月,8岁的曹芳第一次出现在朝堂之上,听众公卿呈报政事。(小孩子装模做样的表示“帝始亲临朝”)

    曹魏换了皇帝,蜀这边并没太大的反应,头年进驻汉中的蒋琬只是指派38岁的姜维率小股部队在陇西游移,蜀汉的这位新首辅正在考虑一套新的北伐战略,还不想贸然出击。

    吴国,零陵太守殷礼向孙权建议趁曹芳刚继位进行北伐,殷礼说,“‘今天弃曹氏,丧诛累见,虎争之际而幼童莅事’,曹睿真是晕了头,在这鼎足之势下居然遗命一个孩子继位,这是老天爷要亡魏。现在只要联系蜀地,他们从陇右进攻长安(雍州方向);诸葛瑾、硃然攻襄阳(荆州方向);陆逊、硃桓攻寿春(扬州方向);陛下亲攻淮阳(徐州方向)。那时曹魏要分兵四顾,一旦一方面有败绩,魏国就完了,其他三路乘胜北进,华夏可定矣!”

    孙权并没有马上接受这个庞大的建议。头年辽东败亡的太快,孙权派出的军队并没有捞到好处——不管是对魏,还是辽东。在三、四月间,孙权又派军队跨海袭击已是曹魏名下的辽东,小胜一合,掳掠不少民众返回。

    冬天,耿直的潘濬病逝,孙权指定79岁的吕岱(尚有17年精力的寿星老)接替,与陆逊共掌荆州(吴)事务。恰在这时,吴将廖式在荆州南部反叛,自称平南将军,有众数万,零陵、桂阳等地受到攻击,荆州南部、交州一带受到威胁。

    老将吕岱亲自请缨,孙权遂使吕岱、唐咨(225年跨海叛逃的魏将)等人讨伐,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才予平定。

    因为内部这么一乱,孙权根本没有心思去考虑殷礼的庞大计划。

    十二月,本来按照先前曹睿的安排,应该过新年才对。但朝廷下诏说,“明皇帝以正月弃背天下”,我们要永远沉痛的哀悼,正月由建丑改为建寅。(见前文237年)

    *注四十

    曹魏时候的统兵将领真正的军权是假节、督中外军事或督某地,在这些实权上加官职依次为:

    四平——四安——四镇——四征——骠骑、车骑、卫将军——太尉、大将军——大司马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蹲大坑】各位兄弟姐妹

      想了很久,决定暂停连载

      汗颜中

      从圣诞的大假开始,就有许多事情,新年开学,学校的事情忙了很多,要为今年的毕业设计奔忙。当初连载的时候,的确没有想到这么长时间——也是自己没规划好,一时冲动就发到网络,现实生活与历史之间的转变搞得自己很沉重~~嘿,沉不到底,更新的速度一慢再慢,的确是比较浮躁。所以毕业之前,就不再网络更新了,眼前要分清主次。

      感谢大家的一贯支持,不敢在这里许诺,只是争取努力去做。

      铁老大,俺面红耳赤,对不住,只做了一月佳宾,请您担待

      感谢众位河友

      再次感谢 感谢

    • 家园 所谓沉不到底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42 上

      242年

      年初,孙权将13岁的儿子孙和立为太子。

      三月,魏太尉满宠卒。

      (满宠也是司马懿的亲家,司马懿的三儿子司马幹娶的是满宠的女儿)

      此时,邓艾在淮南考察完毕,认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应该开凿河道,既可以引水浇灌农田,也可以兼作漕运的水道。

      邓艾为此特地写《济河论》说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详细说“以前(魏武帝)攻破黄巾,并随之在许昌附近屯田。如今战事集中在淮南一带,每次大军出征,耗费的军资都十分庞大。而在淮南的陈、蔡二县有很多良田,可以利用这里而省却从许昌运粮。

      只要在淮北设置屯田兵二万人,淮南三万人。按照十二分休制(轮休制,十人中始终有八人在工作),可以有四万人一直且田且守。这样的收获将是三倍于西部屯田,消除工本费用后,每年还能剩余五百万斛作为军资。只要六、七年时间,就可以在淮水囤积三千万斛,足够十万大军五年的军粮。”

      司马懿对邓艾的计划十分支持,上疏请求开凿渠道,于是由邓艾负责开广漕渠,(工程大概在正始四年243年完成),此后“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

      屯田与开凿水利,三国之中以魏最为注意,这是因为汉末战乱以北方收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当初曹操和北方诸雄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粮食,袁绍的军资有桑椹,袁术的军队吃过胡蜂(或蜜),曹操和吕布因为缺粮而中断争斗。军队尚且如此,平民更是悲惨。关中长安一带因战乱粮荒导致城市荒废,两三年之中,关中的道路上都看不到人烟。

      曹操除了从建安元年(196)就开始的屯田,还兴建包括各种坡塘水渠的水利设施,即为灌溉农田,也为输运军资。

      曹魏的屯田水利建设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曹操时期:

      比如夏侯敦在颖川附近修建的太寿陂;扬州刺史刘馥修建(或修补)的芍陂、茹陂及七门、吴塘;豫州刺史贾逵修建的鄢汝新陂、小弋阳陂。

      而曹操为了与袁绍、乌丸的征战开凿的白沟、利漕渠、睢阳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以及曹操进爵魏公后在邺城开凿的利漕渠。这些运渠将中原与河北、辽东等地的主要河道沟通,便于互相通航。

      到了曹丕时代,魏武帝的建设已经卓有成效,此后仅有沛郡太守郑浑建设的郑坡;以及曹丕为了伐吴在226年开凿的讨虏渠。

      此后曹睿晚期直到曹芳,才由司马懿开始了第二次建设时期:

      从232年司马懿建议在上邽的五千农丁屯田,到233年在关中修建的成国渠、临晋陂。此时对邓艾提议的支持,随后邓在淮水一带修广漕渠,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使得“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新任征东将军的胡质在青、徐二州也“通渠诸郡,利舟楫”;征南将军王昶自始至终的重视农事;后来的王基也是如此。这样,以司马懿为首的一派成为了务实的代表,即受到下级吏民的称赞,也得到了朝廷中央的政治资本。

      到了七月,领军将军蒋济升为太尉。

      蒋济作了太尉,倒要因此说起两个人。

      魏帝同乡沛国人桓范,世为冠族。从曹丕时代显名,曹睿时为中领军尚书,曾持节督青、徐诸军事,和徐州刺史争执地产,因为滥用职权(桓范想持节斩徐州刺史)被免官回京。后来复为兗州刺史,桓范不满意,又听说朝廷要转自己为冀州牧。而督冀州军事的镇北将军吕昭(见前文230年杜恕上疏批评的那个身兼两职的吕昭,后文还要提到他的两个儿子),资历远在桓范之后。桓范跟妻子抱怨说,“我宁肯在中央给三公叩头,也不愿到冀州向吕昭这样的顶头上司屈膝。”他妻子听了,就说,“你在徐州,人都说很难在你手下当差;现在你不愿去冀州,连做你的上司也这么难。”一句话戳到实处,桓范恼羞成怒,居然动了刀子(刀环撞其腹),可怜他妻子当时怀孕,竟堕胎受伤而死。桓范也因此称病留在洛阳,没有出调外地。

      到了曹爽辅政,桓范出任大司农(*注四十五),桓范的脾气不好,但对政事处理还算很有办法,曹爽因为桓范是同乡的缘故,也算老前辈,对他很是敬重,就是因为桓范的坏脾气不是特别亲近。

      桓范自己写了篇世要论的文章,蒋济作了太尉,有次大会群僚,桓范很想把自己的文章给蒋济看,想来蒋太尉“当虚心观之”。桓范先给左右两旁的人看,左右又传阅给蒋济,太尉却不肯看。桓范心中很是气愤,众人说起别的事,桓范借机发怒向蒋济说,“我祖薄德,公辈何似邪?”这样没头没脑的一句很不礼貌的话,蒋济却装作没听见,“济性虽强毅,亦知范刚毅”,都知道你的坏脾气,躲过你总好罢。

      为什么桓范非要巴巴的把自己的文章给蒋济看呢?这就要说到正始年间的清谈之风了。

      另一个因蒋太尉说起的人就是时年33岁的阮籍。引出的内容比较多,搁到下一部分讲,

      转回头说下吴国那边,八月,61岁的孙权将儿子孙霸立为鲁王。

      孙权极宠爱这个与新太子孙和同母的孙霸,使得小孩子的待遇与太子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两个孩子共同居住在太子东宫。鲁王的老师,前文提到过的那个耿直的是仪上疏进谏说,鲁王天资聪颖,陛下您要真宠爱他,应该让他出镇外地。现在太子、鲁王应该区别对待,(使鲁王与众大臣明白太子与鲁王的)上下之序。

      是仪三番四次向孙权上疏提醒,可孙大帝就不当回事。孙权正把吴国一步一步推向衰败。

      *注四十五

      桓范在正始中出任大司农,原来的大司农徐邈一度出任司隶校尉。毕轨也在正始年间为司隶校尉,可能中间有些小变动,徐邈后来又被免官,不久成为光禄大夫的嘉奖虚职,想来是徐本人太过耿直——亦或者徐也算司马懿一派的原因(徐邈做过司马懿抚军大将军军师,后改任凉州刺史一直在司马懿督下)。而毕轨也可能又复为司隶。

      诶~~~这段历史比较混乱,扯了这么远,这个注脚却是为了说徐邈的女婿的。

      就在徐邈为司隶校尉的时候,有个弘农世族青年做州郡官属,就是后来的灭吴水军统帅王濬。王濬博览群书,和石苞一样也是美男子,年少时不重名节,年长之后才立下大志。王濬给自己家盖新房,在门前开辟很宽的道路,别人疑惑太过,王濬则说,“吾欲使容长戟幡旗”,意思是自己将来有成为将帅的一天。

      徐邈有个女儿才貌过人,而且还要自己挑选夫婿。徐邈为人正直,另一方面也很洒脱,当年他做尚书郎在曹操禁酒时仍偷偷喝的酩酊大醉。女儿要自己选,徐邈就汇集司隶属下所有官吏开会,让女儿在内室挑选。女孩子跟母亲指指王濬,想来有志气的美男子在闺秀姑娘当中早已闻名,于是徐邈就把女儿嫁给了王濬。此时王濬已经36岁了。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