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 陈不到底

共:💬103 🌺19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4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4

224年

三月,曹丕东巡一圈又回到洛阳。

四月因“初平以来,学道废坠”,设立太学,置博士,依汉制设《五经》课试之法。

这里要讲一下此时的思想大冲突。

汉武帝时提起的独尊儒术,倡导的是《春秋》里的微言大义,重要的是大一统和受命改制的学说。这时的孔子思想加上邹衍的五德说(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罢~),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再加以阴阳五行学说,成了一套神秘的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使得汉代的儒家有了很重的方士色彩。孔子的地位变得更为高大,此时出现的一种新型文献“纬书”把孔子说成超人,说成神,能预知未来。

这种天人感应的哲学,再加以谶(音chen)纬符命的怪论,又多了迷信的味道。

(这在东汉末尤其突出,从袁术的“代汉者,当涂高也”,到曹氏的“黄龙见谯”,刘备、孙权登基时出现的各种吉兆,都是儒家的这套天人感应的理论在作怪。)

除了这些内容,汉代的经学研究数量庞大但缺少创新,东汉的班固在汉书里批评说“便辞巧说,破坏形体”,研究的方法根本不对。“说五字之文,至二三万言”,注解简单一句话,非要扯东扯西。“幼童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浪费精力却没有什么实学。

班固在《儒林传》里一句点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为什么浪费那么多精力做这种傻事,还不是因为这是通往官场的最佳捷径。

儒道的理论研究陷入怪圈,而东汉的这些儒道者们也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宦官与外戚的互相争斗,两次党锢之祸,大批士人被杀。

党人范滂被宦官处死前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我要你去做恶事,但恶事实在做不得;要你去做善事,可我做善事的,(却是这种结果)。”

残酷的现实让儒道者感受乱世的悲哀,这种情况下,“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只要稍有点脑子的,都知道儒道早已是分崩离析了。

经过曹操、曹丕两代人的努力,战乱的北方又趋于统一,这次曹丕设立太学,依照汉的惯例去制设《五经》课试之法,可此时的儒道们却实际多了。

以前刘邦开国时对着陆贾大骂说,“老子在马上得天下,要诗书干什么?”魏的奠基者曹操虽然还没有刘邦这么流氓,但他的标准是只要有才就行,管你有什么品德。他的《求逸才令》里说,“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刘大杰先生在《魏晋思想论》里说,曹操的这三个求贤令把儒家培植了几百年的伦理观念与道德哲学摧毁得精光了。

曹操自己以“势”、“法”、“术”治国,“势”,是权力,是权威;“法”,指法律,法制;“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蜀的诸葛亮治国是以“法”为主,法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法律的权威是绝对的,中间不能杂丝毫的人情和偏袒。诸葛亮是真正的法家精神,奉行的是“奉公法,废私术”。后来街亭败北,他处斩了自己最心爱的马谡(马谡虽是死在狱中的,但绝对没有生还的希望),一面又上书自贬。陈寿评价诸葛亮说,“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曹操的法相对诸葛亮来说,多了“术”,无论对于心腹或是仇敌,都是用的法术。术就是阴谋,为达到某事的目的,欺诈陷害,无所不可。

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志里点滴注解的曹瞒传,和世说新语中的记载,处处都显出了曹操的御人的法术,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虽然为世间不齿,可是却成了多少人的心中宝典。(东晋时一直想篡位的恒温路过王敦的墓时,直说“可儿,可儿”,这样的意思恐怕在王敦的心目中对曹操也是同样的吧)

曹操的重“法术”,让研究经学的儒道者们做起官来格外别扭,曹操时代的名士,边让、孔融、杨修、荀彧、崔琰、毛玠等人,他们的死又让儒道者感受到了另一种残酷。

好罢,残酷而不讲仁孝的老爷子过世了,现在的这位曹大爷呢?

曹丕跟老爸不同的是,他注重的是一种慕达,曹丕自认风流文雅,诗文写得漂亮,情感也很敏锐。年纪轻轻先把别人的媳妇抢过来(甄氏,当初袁熙还没死),这件事就遭到孔融的极大讽刺。另一方面,曹丕身周围围绕着浓厚的文学气息,汉末文学的向往自由,向往放达,影响着曹丕,曹丕也影响着别人。217年,建安七子中的王粲病死,还是魏太子的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他跟同去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咱们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于是这帮人就在王粲的墓前群驴打鸣。曹丕做了皇帝,跟身边的人表示非常羡慕汉文帝宽仁玄默,可是崇尚黄老的汉文帝被曹丕身边的群臣评说比写过秦论的贾谊差远了。曹丕不服气,专门写了一篇太宗论,说轻法息兵的文帝的大人之量,岂是贾谊之流能比得上的。曹丕这种思想,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对吴出兵的同时,却又把自己的著作送给孙权的浪漫举动了。

要曹丕这样的人去讲究繁琐无用的儒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身在皇位,对传统的正统名教还是要再强调的。对孔庙的重修和这次重新设立五经课试,就是曹丕的表态,可谁都知道这位曹大爷的行事态度,谁又会逆着皇帝的态度呢。

后来傅玄就评说道,“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

这种情况下,魏晋的玄学的出现,只要慢慢等着两年后出生的王弼来集大成就行了。

*注十

儒家在没落的同时,道教和佛教在这时的中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直接照搬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汉朝末年,道教也开始产生了。现在有人把这种民间的道教叫作新的道家。古文学派清除了儒家中的阴阳家成分,这些成分后来与道家混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杂家,叫做道教。在这个过程中,孔子的地位由神的地位还原为师的地位,老子则变成教主,这种宗教模仿佛教,终于也有了庙宇、神职人员、宗教仪式。它变成一种有组织的宗教,几乎完全看不出先秦道家哲学,所以只能叫做道教。”

魏的道教,分支除了不曾消失的太平道(就是张角黄巾军的那套理论),还有张鲁的五斗米道。曹操215年攻取汉中后,将张鲁等人迁徙邺城,曹操除了封张鲁为侯,还给儿子曹宇(就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之父)娶了张鲁的女儿。这样,张鲁的五斗米道在北方的贵族间也得到了流传。

佛教同样照搬《中国哲学简史》:

“佛教已经从印度经过中亚传入中国。这里也必须强调“佛教”与“佛学”的区别,前者是宗教,后者是哲学。刚才说过,佛教在制度组织方面极大地启发了道教。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的发展则是受到民族情绪的极大刺激,人们愤怒地注视着外来的佛教竟然顺利地侵入中国。有些人的确以为佛教是夷狄之教,所以道教是中国本地的信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取代佛教的本地宗教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又从它的外来对手借用了大量的东西,包括制度,仪式,以至大部分经典的形式。

  但是,佛教除了是一个有组织的宗教,还有它的哲学,即佛学。道教虽然一贯反对佛教,但是道家却以佛学为盟友。当然,在出世方面,道家不及佛学。可是在神秘的形式上,二者很有相似之处。道家的“道”,道家说是不可名的;佛学的“真如”,佛学也说是不可言说的。它既不是“一”,也不是“多”;既不是“非一”,也不是“非多”。这样的名词术语,正是中国话所说的“想入非非”。”

魏晋玄学就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此时玄学的另一个领头人何晏因素为曹丕厌恶(*注十一),在家无所事事,正好有时间思考他的《道德论》。

他和王弼要到少帝曹芳的时候才能真正出头,所以会在后面慢慢讲。

转回头来接着讲该发生的事~~~

夏天,送走了吴国使臣张温的诸葛亮,准备出兵发往南中。

七月,曹丕再次东巡,准备讨伐与蜀结盟的孙权。这次,曹丕将尚书令陈群带在身边,并加中领军统领禁军。这样,尚书仆射司马懿留在后方许昌。

九月,曹丕亲率大军到了广陵,东吴方面却将舰船全部收起,江面空无一物。当夜徐盛用芦苇赶制无数的假兵城墙隐伏于江边,从石头至于江乘,联绵相接数百里,又将战船放于江面。第二天,曹丕都看傻了眼,不禁叹道,"我们虽然有百战骑兵,现在却一点也用不上啊!"当时又加上暴风漂荡,曹丕看到徐盛的虚张声势,呆在江北也不敢贸然渡江,这么耗了几天,也不见孙权有什么动静,曹丕只好退兵。

十月,曹丕回到许昌,深深感到水军的重要,又加陈群假节,都督水军。

年底的时候,北部的鲜卑部落出了大事。

此时鲜卑的部落主要有:

步度根,拥众数万落,据有云中、雁门;

轲比能,拥众十余万骑,据有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内外各地;

弥加、素利等所领的若干小集团,分布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

此外,在其西方和北方,还有鲜卑其它部分(拓跋等部)

这些部落在曹丕继位时都受到加封,而鲜卑几个部落之间则共同约定不能向中原卖马。

驻守在昌平的护乌丸校尉田豫利用鲜卑之间的矛盾离间三部,由同驻昌平的护鲜卑校尉牵招接收散乱的鲜卑小部落,

比较弱小的素利首先违盟,向魏出售了上千匹马,被轲比能攻击。

田豫出兵解救,赢得鲜卑弱小两部的信任,素利作为报答帮助田豫灭掉北部的山贼高艾。

轲比能看到素利部依靠魏国,就转头对付步度根部落,步根部的兄长扶罗韩早前就被诱杀,此时部落频频被轲比能攻击,只好南下依附田豫。

没多久弥加、素利的部落也支撑不下去,也都南下依附。

这样,轲比能没有了竞争对手,大张旗鼓的兼并其他小部,还时不时的南下骚扰;但依附田豫、牵招的鲜卑部落频频反击,孤单的轲比能离失败也没多远了。

*注十

这一大段文字,立论部分是参考了刘大杰先生的《魏晋思想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等内容,糅合在一起写的。

*注十一

何晏是东汉最后一个掌权外戚何进的孙子,何母尹夫人是曹操搜刮的美人之一。起初何晏生长在曹操家内很是无所顾忌,服饰跟太子都差不多,曹丕非常讨厌他,从来不称呼他名字,只说“假子”。据说何晏七岁随母到曹家,曹操刚开始还挺喜欢他,没想到他在地上画个大四方形,自己坐在正中,别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此(四方形)是何氏居舍。”意思是我到了曹家,可还姓何,曹操听说后就将把何晏送回去了。

何晏好色,自恋,爱擦粉,当时的嗑药五石散据说也是从他开始吃的。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