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 陈不到底

共:💬103 🌺19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31 上半年

231 上半年

年初,头年因大雨被阻隔的曹魏大司马曹真病重,从长安回到洛阳养病,曹睿很是担忧,亲自到曹真府中慰问。

恰恰这时,蜀的诸葛亮准备齐全,由李严在汉中负责蜀军后援,并启用新工具木牛(可能是一种独轮小推车)运粮。51岁的诸葛丞相率大军出祁山,远离长安的陇西地区再次受到威胁,在祁山有部分魏军被诸葛亮围困。

在洛阳的曹睿又火线调将,这次将南线统帅司马懿召入洛阳,27岁的皇帝对53岁的大将军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西方的战事,现在只有您能应对了。

于是司马懿被转任为都督雍、凉军事,驻长安,统领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人,这么着,司马懿取代之前曹真的职位,率众人向西进发,这将是司马宣王与诸葛武侯的第一次交手。

曹睿手下的众将,此时就真的没人能比得上司马懿么?

让我们来看看:

曹操留下来的文臣武将死的已经七七八八了。魏五大将硕果仅存的张郃这个时候大概70岁左右,曹睿还是很信任这位老将的,张郃的地位也是一升再升,却卡在督统一方的这个槛前,年龄是个大问题。那代理都督东线的满宠呢,老爷子也就比张郃差几岁而已。这些老头,不光曹睿犹豫是否再继续重用,就连满宠督下的扬州刺史王凌也很不服气。(那个在曹丕时代被免官的富家翁曹洪在曹睿时又被起用,只是成了慰勉的嘉官,虽然做到骠骑将军却没有任何实权,而且马上也要入土了)

曹丕留下来的人呢,曹休、夏侯尚都是壮年早逝,其他的人要么年轻,要么因为上面几个老头子的原因没有足够的历练。

曹睿手里提拔的?那更嫩,皇帝才27,能指望有谁独当一面。在曹睿做皇帝之前就在身边的几个人,毌丘俭才做到洛阳典农;毕轨受浮华案影响暂时低调(毕轨与另几个涉案丢官不一样,仍居并州刺史);李丰为骑都尉,都还不是重量级官员。

曹真的病是令曹睿担忧,但眼前更重要的是谁能接替曹真抵挡诸葛亮的攻击。

另一个原因,只有司马懿,年龄正好,军事经验还都是在曹睿执政后积累的,可谓一手将其在军界提拔,起码还有10年的发展前景。曹睿并没有过多考虑给别人的发展机会,已知天命3年的司马懿可是重点培养对象,不由他来代替曹真,谁来?!

司马懿率领众将官西进;三月,洛阳的曹真去见曹丕、曹休去了。曹睿悲痛之下,想起曹真的好处,把他五个儿子全都封为列侯,长子曹爽嗣承父亲的爵位,并进为武卫将军(曹魏的禁军有武卫营)。(*注二十八)

司马懿向西挺进的路上,老将张郃提议说分兵据守雍、郿。司马懿说,“如果我方前军能单独抵挡,将军的提议可以实施,可一旦不能抵挡,我们分兵就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于是魏军继续挺进至隃麋(有地图附在后面),在祁山附近的诸葛亮听闻司马懿援军将至,就要抢先到上邽去收割当地的麦子。魏军众人一听,慌了,因为从长安到陇西的长路,魏军所凭借的军粮,也就是上邽这个雍州刺史治所的麦子,听说比自己更接近的蜀军要去抢粮食,怎么不让众人惊慌,头年曹真等人伐蜀就是因为天气下大雨缺粮撤军。司马懿安慰众将说,“诸葛亮是谨慎的人,他抢麦子之前肯定得先把营垒修好。这样咱们只要紧赶两天肯定能吃上饭。”司马懿向来都是急行军的主,这次命令全军收起盔甲日夜兼行。

然后史书上的记载就出现分歧了,正史的三国志根本没有记载两军如何交战;晋书说诸葛亮没吃到麦子,司马懿一直得胜;对诸葛亮怀有崇敬的东晋人习凿齿写的汉晋春秋则说,诸葛亮吃到麦子,还打了一场胜仗。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则取了汉晋春秋的说法。

关于习凿齿,之前写姜维传的时候就说到他写的汉晋春秋的特点,(*注二十九)网上也有很多关于此次诸葛、司马之战的争执,我就不再这里累叙了,直接按照我的理解往下写。

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大军赶到,亲自在上邽东部迎战,并在略阳附近击败郭淮等人,上邽的麦子也(部分?)被蜀军收割。失利的司马懿指挥军队退守险要,诸葛亮见好就收也退守卤城,司马懿追寻蜀军主力至卤城但还是只守不攻。

张郃又建议说,“诸葛亮远道而来,是想从长计议。而祁山被围的魏军知道我大军接近应该能够再继续坚守。现在我们最好能分出奇兵,在蜀军后方,不应该逼到蜀军面前却只守不攻,这样恐怕会让(祁山魏军、魏援军)失望的。而且诸葛亮的军粮也不多,也待不长久。”

司马懿不听,仍是大军一起,只守不攻。

魏军诸将苦苦求战,说“司马公畏蜀如虎,要被天下耻笑啊!”司马懿索性装病不出。

好罢,我们的大将军在等什么?

粮食,还是粮食。上邽的麦子已经没了,魏军这么多张嘴要吃饭,蜀军也要吃饭,咱们就来耗罢,看谁的底子强。在洛阳的皇帝众臣其实也担忧,想要从关中运粮,却因为陇西太远一时半会无法到达。还是久居边地的雍州刺史郭淮以“威恩”命令羌、胡,“家使出谷”,说是威恩也就是强收粮食的书面语吧。(郭淮在雍州多年,他对羌胡的熟悉可以达到看到某人就知道他整个部落的程度)

魏军有了粮食缓解,中级将领们又接着请战,耗到五月,司马懿遣张郃等人攻击蜀军侧营,却被诸葛亮派魏延等人击败。司马懿顺着名正言顺的接着防守。

到了夏天六月,出兵一百多天的蜀军终于挺不住了。远在汉中送粮食的李严,又是因为连绵的霖雨无法把后援及时送到,情急之下,居然指派属下告诉丞相,咱没粮了,得撤。诸葛亮听闻缺粮,只好再次撤军。

魏军听说蜀军要撤,司马懿就要指派张郃等人追击,张郃回答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切勿追击。”况且两年前就有个不知好歹的王双因为追击诸葛亮掉了脑袋,这事张郃可是知道得清清楚楚。但司马懿就是不听,执意要老头追击。

不得已,张郃出兵,结果在青封木门道,登高设伏的蜀军弓弩乱发,70多岁的张郃大腿中箭,居然被蜀军射杀,成了蜀魏两军在陇西交战史上阵亡的最高级军官。

张郃的追击,三国志本传与晋书都没有说是谁的命令,相反晋书还说司马懿追击蜀军,“俘斩万计”。但蜀汉那边,以法治国的诸葛亮没有什么重大损失的记载,晋书的说法值得怀疑,所以这里的说法是摘自从不被魏晋官方承认的鱼豢私史《魏略》。

一代名将张郃殒命,陈寿在个传里评说“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即止。

洛阳的曹睿分封张郃四个儿子为侯安慰,另遣使嘉奖司马懿,增封邑。(*注三十)

同时因为朝中意见说,诸葛亮要老是趁上邽麦熟来抢粮食怎么办,到时候陇西又是没粮食,是不是要趁着冬天就先往这边运,看看大将军的意思。于是司马懿上表说,“诸葛亮自上次攻陈仓失败后,就变攻城为野战,力求与我主力会战,下一次必定又要回到陇东,不会在陇西了。而且他每次都因为粮食不济撤军,这次回去肯定要决心准备,我估么着,没有三年不会再来啊。”趁这个时间,可以从冀州调农夫在上邽屯田。

司马懿的意见到了洛阳,在尚书台做度支尚书的弟弟司马孚进一步建议说,与其调农夫,不如上农丁,(咱们改民屯为军屯),从冀州调五千农丁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种地的时候是农民,扛枪的时候就是兵啊。

曹睿很看重司马孚,当年刚继位的时候就问身边的人(保不成又是孙资刘放?),“有兄风否?”左右答,“像,像,跟他兄长一样。”曹睿大喜,“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于是司马孚由清河太守转到中央作度支尚书,专门做军队后勤主管。

这次司马孚的提议很快得以实施,于是在上邽开始军屯。

七月,曹睿得了个儿子,大赦天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注二十八

还是得解释

曹丕时候的皇帝禁军分为三营:五校、中垒、武卫。

五校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的宿卫兵;中垒营为在京师的屯兵,有中垒校尉;武卫营是曹操时设立的,多是曹、夏侯任武卫将军。

禁军三营之外,还有个骁骑将军,此时的骁骑将军是秦朗,这也是曹操的养子,同何晏一样也是因为美人妈妈受宠才过继到曹家,秦朗的母亲就是那个关羽都要和曹操争着索取的美人。秦朗比何晏更讨曹家人喜欢,从曹操到曹睿祖孙三代,秦朗本身虽没有什么才干,却一直身据要职。

禁军三营的统领为中领军,资历深的为领军将军,曹休没有去外地之前一直是这个位置。

此时任中领军的是夏侯献,不知具体何人,只是在三国志裴注里有两次记载,但第二次就是以托孤之臣的身份出现。不久夏侯献转为领军将军,由荥阳人杨暨出任中领军,杨暨是曹睿一手提拔的儒道书生,事迹也不多,只能算个不成功的提拔案例。

*二十九

再介绍一下习凿齿

《汉晋春秋》是东晋人习凿齿所著,习本人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做桓温的幕僚时很受器重,但这时的桓温似乎有非分之想,《汉晋春秋》就是习凿齿写来给恒温矫正思想错误的。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近三百年,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三国这段纷争的历史中,习独开先河的以蜀汉为正统,魏为篡逆。这固然是因为矫正恒温的原因,但当时就有人质疑如果魏是篡逆,那受魏禅的晋岂不是更非正点了。对此,习有一套道理,认为正是魏为篡逆,自曹丕篡汉(魏武既亡),宣皇帝就解放啦,开始了晋的丰功伟绩:“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司马懿一生作为使“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随后景、文二帝(师、昭)更是“灵武冠世,克伐贰违”,而武帝炎“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这么一来,晋承继的是汉统,才是绝对的正点。习凿齿这样把魏晋两世的禅代轻轻带了过去,希望桓温也不要去注意这种大逆不道之事。

习凿齿即对晋有了新的诠释,而他所赞扬的蜀汉正统,尤其是对诸葛亮,在习的文字里,不时突出他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习凿齿想塑造一个恒温学习的楷模。我们现在看到质疑颇多的《后出师表》就是习凿齿收录的(习称“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习凿齿多次探访蜀汉故地襄阳、成都等处,专程去隆中凭吊唁诸葛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

习凿之对诸葛亮的推崇,使得后人在成都的武侯祠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

关于晋书:

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决定重修晋史。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修成了130卷的《晋书》,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唐太宗亲自为书中的《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陆云传》、《王羲之传》写了论赞,所以《晋书》旧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也因此晋书中的许多人名忌讳的是唐朝皇帝,比如公孙渊、刘渊都因为避李渊的讳没有明写。

《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另外,(窃以为)魏晋虽然号称名士风流,却是言论最不自由的时代,就连陈寿自己编纂的私史三国志也有很多内容不尽翔实,一旦牵扯到司马的事迹,就有许多隐讳不明,实在是无奈啊。

*注三十

我实在忍不住要说出来,这司马懿~~为什么谁跟他沾边就没好啊。曹休之前东进皖城兵败身亡,那次就是司马的计划;曹真病重,司马一进军,曹真就翘尾巴了;老头张郃也是因为他死的。

这五十知天命的司马懿也运气太好了,忠于曹家的竞争对手都没了~~~瞎联系,瞎联系,看看作罢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