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John Cassidy:互联网骗局 -- 万年看客

共:💬111 🌺3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非理性亢奋3

真正的颠覆性举措在于向个人投资者推销互联网股票:医生、牙医、出租车司机以及各行各业的各种人们。互联网本身在这一过程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风险爱好者们创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社区。过去的典型个人投资者都是些手拿《华尔街周刊》或许公司年报坐在自家餐桌旁仔细端详的人物。如果他想讨论投资组合,就要给自己的代理人打电话。假设这名代理人为人诚实,肯定会建议他不要采取激烈动作。在互联网时代,这幅景象就像黑白电视一样落伍了。如今的个人投资者已经被E*Trade、Ameritrade或者其他随便哪家在线代理网站武装了起来,可以直接获取成为职业投机商所必需的股市信息、科技工具与士气鼓舞。只要点击一下鼠标,他就能看到自己的投资组合,再点击几下就可以买进卖出股票。总共只需要几秒钟时间,交易成功的电子确认就会发送出去。假如他想确定自己的投资策略确实可靠,或者只想交换一点小道消息,他还可以登录例如Motley Fool与Ragingbull.com这样的金融理财网站,与上千名志趣相投之人相互切磋。

总部位于帕罗奥多的E*Trade率先开拓了在线交易的领域。与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相比,这家公司的历史相当长,公司创始人比尔.波特是一名医生与发明家,手头掌握着十几项专利。1982年他成立了这家公司。在草创时期,这家当时还叫做TradePlus的公司向其他股票代理公司提供电子报价与交易服务,客户包括富达投资,嘉信理财以及Quick & Reilly。1983年7月,一位密歇根医生使用E*Trade进行了史上第一笔在线股票交易。但是直到九十年代初在线股票交易才流行起来。1992年,波特采用了E*Trade这个名字,并且开始通过CompuServe与美国在线向广大网民提供开户服务。随着在线服务越发流行,E*Trade也越发繁荣。到了1995年底,公司已经开设大约4万个账户,每天要进行4000项交易。与绝大多数在线公司不同,E*Trade确实正在盈利,1995年盈利达到了260万美元。

1996年2月,E*Trade打入了互联网,允许投资者用不到20美元的手续费购买5000股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与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的手续费是14.95美元,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股票的手续费是19.95美元)。与其他中介公司——例如美林公司——的佣金相比,这点钱只算九牛一毛。到了1996年5月,E*Trade每周都要经手11000笔互联网股票交易,还宣布了IPO计划。在6月初公布的招股说明书当中,公司指出了“正在发生的人口与社会规范的变化”,这一点正在改造美国金融业。“客户们越来越倾向于直接控制自己的个人事务,不仅因为他们能这么做,还因为这样做与依赖理财中介相比更加便宜便捷。”

E*Trade雇佣了Robertson Stephens作为自己的主要承销商,次要承销商名册上也写满了投行的名号,例如Hambrecht & Quist与德意志摩根建富。后一家公司刚刚进入互联网领域。几个月之前,这家公司从摩根斯坦利挖走了弗兰克.夸特龙,据说同意在未来三年内支付他至少2000万美元的年薪。夸特龙离开摩根斯坦利时带走了不少同事,但是玛丽.米克留了下来。尽管夸特龙非常努力,但是但是这次IPO依然远非一帆风顺。即将上市之前,E*Trade的在线交易系统崩溃了,竞争网站Charles Schwab削减了服务价格,接下来互联网股票又一落千丈,于是这次IPO不得不推迟。1996年8月,E*Trade终于发行了500万股,定价10.50美元,当天开盘价11.75美元,收盘价11.25美元。换句话说公司市值超过了3亿。这样的业绩很难说是重复了网景或者雅虎当年的胜利,但是的确为其他在线交易公司趟出了上市的道路。

到了1996年夏天,全美国大约有80万人拥有在线交易账户,而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加。在线投资不仅比传统交易更便宜,而且更简单。投资人每周7天全天24小时都可以下单,可以获取最切近的信息,可以实时追踪股票报价,可以看到各位分析师的报告——从前这些信息只有华尔街的工作人员才能获取此类信息。如果投资者有时间且有意向,他们甚至可以自行进行股票调研。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网站上包含着全国所有上市公司的盈利报告、股东委托书以及其他法律文件。过去查阅这些文件的唯一方法就是步行来到证券交易委员会位于华盛顿或者纽约的阅读室,在微缩胶片阅读机跟前坐上大半天。如今再也不用这么麻烦了。许多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将自己的所有新闻与财务报告放在网上供股东们研究。

理财聊天室让个体投资者找到了组织,他们在这里更倾向于承担风险,更倾向于模仿别人的动作。许多在线交易者经常浏览美国在线上的The Motley Fool聊天室。刚刚二十岁出头,来自弗吉尼亚州亚历桑德拉的大卫与汤姆.加德纳兄弟在1994年8月创立了这个网站,这个名字源自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加德纳兄弟对于投资理财的态度很不恭敬。他们经常拿着华尔街上层与金融杂志开玩笑,将其蔑称为“智者”。他们声称,就像中世纪的宫廷一样,只有外来人也就是“傻子”才能无所顾忌地讲出真相。加德纳兄弟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模范股票投资组合,这个组合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就翻了一番还多。他们两个人主张要向市场地位强硬的公司投资并且长期持股,但是他们的很多追随者还是更喜欢做短线。

1995年4月,The Motley Fool建立了一个公告栏,专门用来讨论一家位于犹他州罗伊市的小公司艾美加。艾美加并不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但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也相差不多。这是一家科技公司,手头有一项很不错的新产品,也就是磁盘驱动器。这种存储装置的容量比软盘大得多。1995年5月到1996年5月,艾美加的股票价格从不到5美元升到了50美元还多。The Motley Fool并不是这次飙升背后的唯一推手——艾美加的磁盘驱动器已经得到了好几家计算机杂志的好评——但是The Motley Fool的作用也肯定不容忽视。公告栏为投资者们提供了交换信息的平台,他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畅谈艾美加的发展前途。如果有人竟敢发布信息质疑艾美加的估值,或者指出规模更大且融资条件更好的竞争者即将进入同一个市场,那么充满正能量的反驳很快就会淹没他们的声音。艾美加风潮提供了投机泡沫如何产生的教科书案例。这支股票成了全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算记者也不能免俗。比方说有一位见多识广满头白发的纽约杂志写手就被乘坐同一趟地铁上下班的其他旅客说服,拿出大部分积蓄拿来购买了艾美加的股票。这次的泡沫破灭得很快。1996年6月,艾美加股票平白无故地下跌了一半。“这家公司究竟有没有藏着掩着的毛病啊?救命啊!”一位心焦如焚的投资者在The Motley Fool这样写道。

艾美加并不是美国唯一一支有专属论坛的股票。没过多久,网景、雅虎与其他投资标的物也都吸引了各自的追随者。人们在互联网上阅读关于互联网股票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交换关于互联网股票的意见,在互联网上购买各种互联网股票。位于这一轮投机高潮核心的科技进步促进并维持了高潮。简直就好像荷兰的郁金香变身成为了个人化数字助理,使得阿姆斯特丹的投机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交易。唯一能够相提并论的历史事件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当时的技术进步使得大西洋邮轮上的旅客也可以通过电台买卖股票。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电脑与调解解调器就能像豪华游轮上的顾客那样随意行事——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是这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