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嘉木读诗--缘起/芣苢 -- 南方有嘉木

共:💬20 🌺3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嘉木读诗--缘起/芣苢

早前与旧友约读《诗经》, 原定周两篇,减至一篇,渐至无暇顾及。及早如有悟,间有会心,互通有无,千里之遥,夜阑细雨,以背诗为戏。更欲共习平仄,每各出上句考较比赋。日常情事,戏谐他人,以联句出之,玩笑如“细雨湿头发,烈日烤白薯”之属。后渐山遥水远,相忘于太平洋,当日之约,若塞上牛羊空许盟,无有西窗剪烛之盼,巴山夜雨,秋池徒涨。

现居西夷之地,竟得闲,念及旧话,怅然如抽丝。愿续读《诗经》,并习平仄。或他日相逢,不至见笑矣。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好友说本科时听袁行霈教授的盛唐气象的讲座,中间提及诗经,袁教授专门朗诵了《芣苢》,一唱三咏……

这很简单的一首歌谣,循环往复,却见平和喜乐。如小时候学的那首“太阳出来啰,上山岗啰……”,不过是去劳作,正是前人说的勤而不怨。其实是苦日子吧,去野地菜摘车前草充饥,心情却并不哀苦,可惜现在遗落了音韵,只能在辞章中略略感受这首歌的节奏。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虽然解之甚佳,但附丽太过。初民素朴,不过歌以咏志,直抒胸臆而已。

变化的六个动词,层次渐进。“采”言情事,“有”状物事,“掇”“捋”为手法,“袺”“襭”为储携,可见采摘的芣苢由少渐多,劳作而有成果,上天不亏小民,赐以食物,如何不满心喜乐?

喜欢《芣苢》,只因其不涉家国欢爱,纯以素朴动人。清人有仿作曰,剪剪蜡烛,薄言剪之。一笑。

如以嘉木情事比之,写博客时固然拱背缩腰,颈椎酸痛,但精神自由,思游四荒八表,所以可作:

写写博客,薄言写之。写写博客,薄言备之。

写写博客,薄言敲打键盘之。

写写博客,薄言双手飞落之。

写写博客,薄言Enter发表之。

写写博客,薄言诸友评论之。

(贻笑大方了。

关键词(Tags): #嘉木读诗#诗经
家园 此诗被称为求子歌,似乎是自古人起很多人的共识

《毛传》认为芣苢有“宜怀妊”的作用,毛诗《小序》则说“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采芣苢与求子间似乎有某种关系,虽然对这种关系的解释各有不同。而闻一多先生进一步以古声韵考证了“芣苢”实与“胚胎”同音,乃是“胚胎”的本意,具有双关的含义。

见闻一多先生的《匡斋尺牍》:

“现在请你再把诗读一遍,抓紧那节奏,然后合上眼睛,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珠玑出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靥辅,一个巧笑,急忙的把它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似的替她摘,替她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啭着歌声——一片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狂欢。不过,那边山坳里,你瞧,还有一个佝偻的背影。她也许是一个中年的硗确的女性。她在寻求一粒真实的新生的种子,一个祯祥,她在给她的命运寻求救星,因为她急于要取得母的资格以稳固她妻的地位。在那每一掇一捋之间,她用尽了全副的腕力和精诚,她的歌声也便在那‘掇’、‘捋’两字上,用力地响应着两个顿挫,仿佛这样便可以帮助她摘来一颗真正灵验的种子……她听见山前那群少妇的歌声,像那回在梦中听到的天乐一般,美丽而辽远。”

  

家园 嘉木孤陋,谢大人指教

呵呵,露怯了,没好好做功课的后果。

家园 花顶好帖——一笑

读读嘉帖,薄言读之。读读嘉帖,薄言诵之。

读读嘉帖,薄言圈之。读读嘉帖,薄言点之。

读读嘉帖,薄言花之。读读嘉帖,薄言顶之。

一笑

家园 俺就琢磨,看不懂滴就是好滴,就献了朵花,结果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采采

采采一词的涵意,似乎嘉木和江城兄都没有明确说出。而以嘉木的博客诗来看,写写博客--采采芣苢,是把采采当动词看待了。

其实这是个形容词。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蒹葭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蜉蝣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

采采芣苢中的采采即盛多貌。

全诗就是说:

这么多的芣苢,采呀摘呀。

这么多的芣苢,掇呀捋呀。

这么多的芣苢,袺呀襭呀。

至于为什么采芣苢值得这样欢歌,闻一多先生的解释

正中鹄的。

采采
家园 采采即盛多貌,确有此说

我见的第一本今人出版的《诗经》,便是如此注解。

但此词,《毛传》作“采摘”解,朱熹《诗集传》亦云:“非一采也。”

所以嘉木的理解,也不是毫无根据。虽然我内心里认为作“茂盛”解释更合适。

至于嘉木的“写写博客,薄言写之。写写博客,薄言备之”,明显是来自于这个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的笑话:

“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艧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

家园 这倒不是有无此说的问题

经典诠释的很多时候,会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是难以取舍的,有些,却是可以定案的。

这里的采采一例,在我看来,就可以定案,不仅因为诗经中其他的采采都是形容词,更重要的是,整部诗经在我的印象里,没有一例动词迭用的用法。

这里可以多说两句,关于前人的成说。

江城兄熟读闻一多先生,一定记得,闻一多先生对毛公曾经笑骂道:毛公那疯子。

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毛公以及大部份古代经师的诠释整体上在两个方面有比较严重的缺陷:

1 意识形态方面

喜欢把后世的道德标准强加给素朴的先人。

2 语法方面

那个时代几乎没有学者具有语法观念,很多错误今天通过统计学+语法观念的方法很容易识别。

江城兄补的蜡烛例倒是可笑度颇高,一笑。

家园 丁先生的学识和见解仍然让人佩服

直率的脾气也依然不改,送花一朵。

事实上,在“采采”的释义上,我是赞同今说的,毕竟毛氏也将“采采衣服”和“蒹葭采采”两句中的“采采”解作“众多也”,故而他对“采采芣苢”、“采采卷耳”的解释不能服众。

不过您说,“整部诗经在我的印象里,没有一例动词迭用的用法”,这倒是可以商榷的。

《诗经·周颂·有客》便有“有客宿宿,有客信信”的诗句,传统解释为“一宿曰宿,再宿曰信”,《尔雅·释训》亦道:“有客宿宿,再宿也;有客信信,四宿也。彼因文重文而信之,此分而各言之,其意同也。”按照这种理解,此句中“宿宿”、“信信”便是动词叠用。

不知您对此句的见解为何,盼教。

家园 花谢

《诗经·周颂·有客》便有“有客宿宿,有客信信”的诗句,传统解释为“一宿曰宿,再宿曰信”,《尔雅·释训》亦道:“有客宿宿,再宿也;有客信信,四宿也。彼因文重文而信之,此分而各言之,其意同也。”按照这种理解,此句中“宿宿”、“信信”便是动词叠用。

不知您对此句的见解为何,盼教。

这里有个小问题,尔雅的解释早就结束了。

毛传中说:

一宿曰宿,再宿曰信

而《尔雅·释训》说

:“有客宿宿,再宿也;有客信信,四宿也。

所以毛诗正义中对此解释说,彼处,指尔雅,重文而倍之,此处,指毛传,分而各言之。

彼因文重文而倍之,此分而各言之,其意同也。

从这些地方来看,还有误为,江城兄应该是手打输入,可敬。

这个例子该如何看待呢?

第一,此例按传统解释,是以重文表示一个行为完成两次。而不是今日大家熟悉的一个行为不定次数频率的重复,如写写博客,不是写两次博客。

也不是纯语法意义的,使语气轻松的晒晒太阳之类。

所以此例不能用来证明采采的非形容词涵意。

第二,在传统解释之外,沈泽宜先生所著的

《诗经新解》把上句解释为客人一连住了三个晚上。我个人比较赞同这种解释,这样的话,实际上

宿宿,信信,结构就类似于亲亲,尊尊,

即特殊的 动+动 名+名 的结构相当于 动+名。

这也很自然,住一宿的宿就是名词。左传中已有这样的用法。

总的说来,我的确是没有想起这个例子,要多谢江城兄提醒。但如果仅此一例的话,我就倾向于后一种解释。

家园 是用随园的笑话

其实袁枚也说了,这是后人不可效法的,嘉木偏要作一把东施,赫赫。

花谢
家园 所谓抛砖引玉估计就是这样的.........

嘉木写的东东不过是破砖头一小块,引出大人们这么精彩的讨论,学了这么多好东西,真是高兴!

家园 来而不往非礼也

花顶一下,赫赫。

花谢
家园 多谢丁先生指出错误

是我不够认真了。

不过,《诗经》中动词相叠,也未必只有“有客宿宿,有客信信”一个例子的,比如还有《邶风·匏有苦叶》中“招招舟子”一句。招,是召唤,此处两动词叠用,估计这未必是“召唤两次”的意思。当然,另有一说曰“招招”是“摇橹曲伸之貌”,存疑。

不过,还有《大雅·公刘》,其中有句“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处”是动词“居住”,毛传解释“是京乃大众所宜居之地也”,却没有说明“处处”相叠的含义。且庐旅二字古通用,即“旅旅”,寄居之意。

而其“直言谓言,论难曰语”的解释,也是回避掉了“言言”“语语”两个动词叠用的含义。想来在这里,“言言”“语语”不能按照传统解释为“以重文表示一个行为完成两次”,即不是“说了两次”吧。

不知丁兄对这两个例子又是如何看待的,盼教。

家园 也说说这个采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首先,很高兴南方有嘉木给这个坛子带来诗风,如果嘉木能够持之以恒下去,那真是一件盛事,那时大家也许可以说“采采嘉木...“。那么这就说到这个采字,我很赞同丁兄的观点,这个字在这里叠用时意思应该是“茂盛的样子“,而和“之“连用时才是动词。这就是说这里一字两义,这对于诗经似乎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除了这首,前面提到的〈式微〉也是如此: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

其中,式微的微和微君之故的微意思上也是不同的。

“采采“这里不宜理解为动词另外一个原因涉及到风格问题,如果把“采采芣苢“放在类似于“喝喝茶,聊聊天“那种语言风格下理解,那么我个人认为和诗经的艺术美就失之交臂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