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质量管理之殇(上) -- 老顽童

共:💬48 🌺572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质量管理之殇(下)

      质量管理有个浅显的说法——质量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检验、验收出来的。产品质量的好坏关键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而生产过程由三类人决定的:一是企业管理人(老板),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三是专业技术工人。

      后者专业技术工人方面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后续乏人,说起来话多,今后有空再谈,在此我着重提专业技术人员方面的问题,但免不了牵涉到前者——企业老板。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专业技术人员需要量大增,随之专业技术人员身价也大增,大发展时专业技术人员极缺,有时企业出高价也请不到合适的工程师,只好找人兼职。

      工科大学生有其特点,刚出校门狗屁不是,没有工作经验,出不了什么活,没有职称在质保体系上也摆不上位,虚实不靠,在追求经济效益当今很不受待见。虽然工科生在企业干上三、五年就是个宝,但很多企业宁愿找人兼职也不愿招几个大学生来培养。其实也不能全怪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因为在位的工程师也不太愿意带新人,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有可能教会了徒弟,丢了师傅的饭碗。再说企业幸幸苦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到时很可能跳槽成了别人的宝。

      工科生本身的职业取向也有问题,首选公务员,然后管着企业的事业单位也行(有的地市级的事业单位的某行业专业工程师比全市企业实际在位的该专业工程师还多),有的工科生本身当年的专业选择就是不得已,或后来后悔选了工科,毕业后一有机会有改行。

      前几年我曾找了一家企业合作,从本地的职业大学挑了十几位毕业生,准备两三年后往人材缺缺的行业补充专业技术人员。理论培训、实践培训,并送往相关企业实习,不到一年人跑光了,去搞销售的,去帮人开网店的,没有一个往我期望的方向发展,我亏了一点汽油费,那企业亏大了,现在那老板见了我还是客客气气,但我清楚他心里有看法。我是吃饱撑的。

      还有现在的文凭滥了,涵授了什么多了去,有的只要交钱到时就有文凭,再加上评职称也滥了,有关系有经济能力就有办法拿到职称,我曾见一企业老板夫妻俩很勤奋、经营上很有一套,但读的书并不多,这很正常,英雄不问出处。我诧异的是他们俩人都有工程师证书,在本企业的质保体系上各有其位,应付取证而已。

      还有就是现在有关部门好胡弄,质量保证体系上缺人,找人兼职或找人租借相关证书,甚至干脆造假也就应付过去了,该取证取证,该换证换证,何必高价去请工程师。

      这就造成社会怪象,一方面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科毕业生走向社会,另一方面企业质保体系内有大量的专业技术岗位是虚设。可以这么说,如果按行业相关的质保体系严格复核专业技术人员,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的许可证要被吊销。

      由于严重的青黄不接,有很多的专业老工程师六、七十岁还在被这请那请地忙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女工程师在一台湾企业的重要技术岗位任职,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有一天她对我说她想不干了,跟老公到各地去转转,上海同学(女工程师是上海人,也是毕业于上海的院校)几次招聚会她都没去成。我对她说:从专业的角度我是不希望你退的,对专业来讲是个损失,你现在的岗位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顶,但从个人角度你还是退了好,你已经七十多岁了,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不然再下去,走,走不动,吃,吃不动,挣那么多钱干什么。不久女工程师走了,顶她岗位的是一三十出头的台湾年轻人,后来我与这位台湾人在一起时掏他的底,他说他是台湾一大专院校毕业的,再一问居然是个文科生,问他专业上的事,ABC都不晓得,他竟然也取得相应专业技术的岗位证书,又一个南郭先生。

      质保体系上少了专业工程师如何正常运转,产品质量如何保障,不出事故才怪。

        喝口茶先

      关键词(Tags): #生产过程#专业工程师#工科生#青黄不接#南郭先生通宝推:西行的风,史文恭,
      • 家园 喝口茶

        看来至少还有补

      • 家园 从上到下唯利是图的功利性社会缺乏有力的补充

        我观察的,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尽管流动性比较高,但大多数还是会坚持在本业务领域工作。走一个人影响全生产线的情况,还是说明相关人才总量不够。很多行业都是这种情况,会不会出事,真的要看人品和运气。

        目前一方面大量青年失业(千万规模),一方面社会技术工人紧缺。学校教育体系不符合社会需求,不与企业对接,实在是难辞其咎。

        国内的技工培训和拿证,也是稀里糊涂,交钱培训考试包过。整个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训练和持续培养投入非常不够。

        与之形成对比的,前30年的工人夜校、职工图书馆、企业内部培训、行业信息交流、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和技术攻关。

        这个状况大概只能等否极泰来了。

        通宝推:老顽童,
      • 家园 【商榷】或许最欠缺的是劳动力商品的质量管理

        几个事实很关键,“工科大学生...刚出校门狗屁不是”,“在位的工程师...有可能教会了徒弟,丢了师傅的饭碗”,“十几位毕业生...不到一年人跑光了...没有一个往我期望的方向发展”。

        我得到的印象是,有关专业的准入门槛太低,准出代价也太低。一名劳动者可以随意改变自己所承载的劳动力产品使用价值,那么该商品也就很难增值。我们现在最高程度就是社会主义,如果鼓励共产主义式的为乐趣而劳动,不就成了搞大跃进嘛。不仅不能鼓励,还要惩罚频繁跳槽改行的人,因为那实际上是擅自破坏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行为。

        我一直有个印象,西方国家的工人不是可以随便改行的,工人提高技术和维护质量,一定程度上是自觉行为,有所在专业的制度保障和强迫。比如学徒制,师父收徒授徒很严格,学徒出师难,出师后个人、行业和社会都不轻易允许放弃已经掌握的专业技能。

        一个普遍的错误概念是学校决定劳动力质量。不对,学校把社会人塑造为有增值潜力的劳动者,仅仅做出了坯材。具备使用价值的劳动力产品只有在劳动者进入生产过程之后才被逐渐制造出来。因此企业不应轻易解聘,工人也不可随意改行,都是为了保护劳动力商品这个成果。所以我想,劳动力商品也要创品牌,用品牌保证质量。武林门派是什么?就是品牌,武艺人品之高低,一问门派就有大致印象。公会这个概念,作为游戏一代的新兴人类大多熟悉。中国也许搞不了学徒制,可搞职业或专业公会,公会即劳动力品牌。公会由业内长老牵头,比如那些“六、七十岁的专业老工程师”,负责本公会标准和规则,一个专业几个公会互相竞争。现有的专业协会改为学术机构,并协调公会之间的关系。就业须入行,入行先入会,新人在公会长老监督下,爬资历阶梯。而公会的主要任务是创品牌,向企业保证劳动力商品质量,哪种资历的会员具备哪些技能级别。对会员来说,资历越高,发言权越大,能力与时俱进,而放弃会员资格跳槽或改行的代价也与日俱增。

        讲个小故事。我是搞科研的,这年头在本行谋生活很难,跳槽很难,没想到的是在本岗位想发展一点兴趣也很难。我曾跟老板提过一个新想法,虽然和我们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现有条件可以保证完成,不料老板大发雷霆,直斥“不务正业,旁骛太多” 一般我得到的回应不过是“有点意思”或沉默,这样新颖的回应,令我兴趣大涨。老板平静之后解释说,那是该行业某宿儒的自留地、禁脔,搞不得的。除此之外,我的理解是:你一不要伸手,二不许跳槽。自由大旗高高飘扬的西方学术界就是如此,你可以随时结帐,却永远不能走人--加州旅店

        我所承载的劳动力产品一贵如斯...

        通宝推:老顽童,
        • 家园 你要是搞这一套,首先人家就说你搞计划经济回头路

          市场经济市场行为,改开以来的中国属于政治正确。工人不得随意改行不得随意解雇不得随意跳槽,这不等于是前三十年的包分配和终身雇佣么?你难道想回到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么?你难道不知道许多掌握话语权的人,最恨恨不已的就是这种所谓的人身依附么?他们当年可是高呼要有随意跳槽的自由的。怎么能搞终身雇佣呢?怎么能一辈子就干一种工作呢?怎么能一辈子就从事一个行业呢?这难道不是侵犯自由么?这年头一辈子干一个工作,尤其一辈子做一个技术工人是被这个社会的价值观鄙视的,更是被掌握话语权的那帮人嘲弄的。

          这是一个被功利的廉价的成功观所操纵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以当资本家为荣的时代,你让人家一辈子当工人哈哈。你说质量能搞好么?

        • 家园 就现在房地产那恶性膨胀速度

          国内企业留的住技术人才的心才奇怪了,人家也是要成家立业的,搞几年技术收入增长的速度跟不上房价增长的速度,不跳槽就是等死了。

      • 家园 问题在于质量体系本身脱离实际

        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检验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完全可以满足生产体系了,根本没必要搞全面质量管理。对于一线质量管理人员来说,最恨的一句话就是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这句话让一线质检的工作根本没法开展。这句话极大的削弱了质检员的权威,而中国企业的员工又基本上不符合全面质量管理所要求的素质,这是造成质量滑坡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质量管理行业和改开以来各大行业面临的问题一模一样,好的传统丢了,新的传统没建立起来。

        • 家园 曾经做了很短时间的一线质量管理者,深有同感

          传统行业玩TQM什么的高级东西,只是给了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玩政治的人多一个发挥的舞台而已。

    • 家园 【原创】质量管理之殇(中补)

      先给文科生科普一下:

      说起质量不能不提标准,质量管理必须用一系列的标准来对产品进行规范限定。

      标准有四种:国家标准(国标),行业标准(行标),地方标准(地标),企业标准(企标)。

      国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的,一类是非强制性的。当产品有关身体健康和涉及人身安全则其标准皆为强制性的。

      有人认为国家标准是最高标准,错!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最低标准,企业产品质量只有过了这个槛才允许出社会。在重视质量的现代社会,一般是行业标准高过国家标准,而企业标准又高过行业标准。

      工业产品质量标准里有个很重要的东东叫安全系数,其设定的目的是提高产品使用的可靠性和降低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这个系数视产品的重要性和危险性而定,有五、六倍,有十几倍,也有几十倍的,例如维系电梯轿厢升降的钢缆的强度就是计算载荷的36倍以上。

      企业管理三大内容:质量管理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在理论上质量管理是排在第一位,实则不然,企业必竟是社会功利组织,在大部分老板的眼中,经济效益才应是第一位的,无利不起早嘛。但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里企业一般不会为了赢利在产品质量上出猫腻,因为一旦被查出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可是若在一个监管缺失,无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偷吃质量安全系数是最快捷获取暴利的手段。

      例如在工程上钢筋细一点、稀一点,混凝土标号低一点,只不过是偷减了部分质量安全系数,其余的安全系数还在,三、五年的使用性能质量没问题,一、二十年也可能不会出质量问题,再往后,谁找得到谁呀?

      质量管理各行业有各行业的游戏规则,在有的行业里谁遵守游戏规则谁死,大家遵守的是潜规则。

      我们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罐头食品产地,每家罐头厂都要用杀菌锅,杀菌锅用量很大,杀菌锅属压力容器,国家对其制造有严格的规范,上世纪90年代本地有两家企业生产杀菌锅,现在一家早倒了,另一家也早转向做别的了。有一回我对那个转向的老板说:“你们也是笨,那么好的机遇没抓住,杀菌锅市场都让外地企业给占了。”那老板悻悻回道:“我也纳闷,我们按规距做出来成本也就跟他们的卖价差不多,也不知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偷工减料一旦成潜规则,就有愈演愈烈之势,再加上有人急功近利、胆大妄为,那就出事了。

      两千多平米的简易钢构厂房倒了,伤了几人死了一人,建设局熟人叫我去帮忙事故调查,拿钢构标准与现场一对比,偷料也偷太多了,而又外行,上衍偷得多,下衍偷得少。下衍受拉,强度容易满足,而上衍受压,偷了之后虽强度还有余量,但刚度不足,几个维修工上去换石棉瓦一踩,衍架失稳了,再加上钢立柱对接口严重未焊透,整个厂房就跟多米诺骨牌一样哗哗地趴在地上了。

      有人问我:“你有没有见过薄如蝉翅的镀锌管?”

      “没有。”我反问:“那能拿来干什么?”

      “预埋啊。”

      难怪我现在所住的小区三天两头挖地三尺,找自来水管的破口。

      我们现在的质量现状是:看得见的光鲜,看不见的靠天

      君不见多少繁华都市大雨后成了水泽国。

      前些年台海紧张时,台湾酝酿要把“陆委会”降级编入外交部,大陆叫人传话过去:“你们若把‘陆委会’编入外交部,我们就把‘对台办’编入国防部。”台湾这才不敢动作。为了防止台独分子剑走偏锋,大陆调相当数量的导弹入闽,过分了先把你轰趴下再说。

      有的导弹需构筑发射井,头包二十七万,尾包五万,有军人对施工方说:外面搞好一点就行了,反正江XX来了也不会钻进去……

      有人将工程质量出问题怪罪于层层转包,如这一次大连石化的又一次火灾事故。其实工程转包在国外也是通行的,大工程在国外也是层层转包。

      问题是我们的头包公司往往是有关系没人——质量管控人员。

      喝中茶先

      关键词(Tags): #标准#强制性国标#安全系数#游戏规则#潜规则通宝推:迷途笨狼,
      • 家园 一线质量员工说几句

        中国质量管理的根本问题在于整个质量体系建设本身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脱离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搞质量管理的都知道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检验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和发达国家整个工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到了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的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已经非常成熟。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就是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上的。而中国的质量管理,按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八十年代改开初期,整个质量从业人员的指导思想,人员素质,到体系运作顶多处于检验质量管理阶段。改开后,在与世界接轨的指导思想下,直接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就是在落后的基础上强行嫁接国外的质量管理体系。

        作为质量管理从业者,都知道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并不强调检验的作用,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检验只是事后验证。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嫁接到中国企业内部以后,问题就出来了。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实际上从上到下都没有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概念,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员工潜意识里就是认为质量管理是质量部门的事,然后全面质量管理又不强调检验的作用,实际上造成的结果就是削弱了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权威,更削弱了一线质检员的权威。原本依靠检验能把好的产品质量,在与世界接轨,建设先进质量管理体系以后质量反而滑坡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其实都是照本宣科,质量程序文件一样是照葫芦画瓢,完全不考虑一线生产是怎么运作的,这样的质量体系说白了就是一纸空文。反而把一线检验人员和技术人员大量的精力用在怎么做数据来符合纸面上的流程上。而负责质量体系认证的人员说白了也没几个懂一线生产的,只关心流程本身有没有漏洞,是不是符合纸面上的完美,完全不考虑纸面上的完美在现实生产中到底可行不可行。这样的认证,说白了也是走过场。你说的那些认证过程的场外招其实都是表面因素,根本问题还是中国质量管理体系的人员,从最高层的指导思想开始就脱离实际,下面企业认证的时候搞那些场外招是没办法的办法。实际上基层的质量管理人员包括一线的生产管理和基层干部对这一套基本上都是深恶痛绝。但是,基层人员又没有改变现状的可能性。中国的质量管理相当程度上是依靠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自觉在运作。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仅仅不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从深层次上说,是改开三十年以来,整个社会的精英阶层盲目追求所谓的国外先进经验而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

        通宝推:无无名,瀚海黄沙,石狼,松阿察,桥上,何求,acton,mailsina,
        • 家园 同样一线质量员工也来说几句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正确的, 出现您说的好高骛远, 脱离实际的状况, 个人不成熟观点主要有2点:

          1. 企业质量管理意识不对, 提高质量需要加强的不是质量部, 而是销售, 设计, 采购, 生产等部门。 质量部只管流程合理, 监督到位, 汇报准确。 而现实是绝大多数人认为质量是质量部的事, 也把任务交给质量部, 从而造成产品形成过程中质量脱节, 或者质量要求不合理, 造成压迫式质量管理从而不好执行。

          2. 就是后面兄弟说的均衡问题, 产品的质量标准要均衡, 适合你的产品标准, 才是目标。 质量管理的程序同样也是个均衡取舍量力而行的事情, 否则就会经常出现自己玩自己, 或者脱离实际无法执行。

          3. 西方质量管理的书籍只能供参考制定流程, 对比查找漏洞, 不能照搬, 不同性质、 不同规模企业都用一个质量管理模式, 哪有这么轻松的事。 抄作业绝对代替不了自己做作业。

          针对楼主的质量之殇感叹, 其实就是个客户所需倒逼企业的问题。 一般消费品, 随着普通老百姓的品牌意识加强, 不再只看便宜1块钱, 品质要求自然就会传递到企业。 对于政府采购的工程, 花纳税人的钱没人监管, 客户(政府工程)都不在意, 企业会会真正在意吗?

        • 家园 说得太对了,说到我们基层质量员工的心坎里了

          作为国内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实际上更多的仍然是检验管理。

          国外那套统计分析的方法,至少我就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应用(只会简单的分类统计而已),身边大多数中小企业,多是如此。甚至合资企业还得有专门的人来做报表给老外看,实际一线的控制还是要靠有经验的生产和检验人员来控制。头脑里存储的经历是他们的数据库,经验是他们的预防改进的依据。

          所以自从干了质量,看了一堆工具书之后,除了理解了一些报表工具的名词之外,会照葫芦画几个PPT之外,仍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 家园 质量管理的系统和理论还是必须的

            理论一定要高于实践一点,这样才能带动实践的发展。因此,从长期的质量管理发展来说,一定要坚持现在的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也一定要加强质量理论的研究和推广,即使它是西方的。

            目前的问题,我觉得更多是由于当下的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消费市场的不成熟,在普通消费市场上不能形成一个全民提升质量水平的动力,甚至恰恰相反,所谓的劣品驱逐良品。

            而在一些特殊行业,比如食品、医药、基建、大型工程行业,政府官方的质量监督体系中对质量不良事件的惩罚太轻,导致在这些行业里面质量管理形同虚设。

            我觉得我们国家一个特色就是,几乎在所有行业都是世界先进水平和世界落后水平同时存在,这样肯定有个适应或不适应的问题。因此,在有些行业里,特别是低端的普通消费品,就是靠质量检验,因为这个是最经济实惠的。但是在有些行业必须靠你的制造过程能力的时候,就一定要所谓的质量体系了,而且是要真正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是那些文件和假报表了。

            苹果的手机买得比大电视还贵,但是不可能放回美国去生产,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配件,像外壳,美国公司一定干不过中国公司。中国公司可以用很高的生产不良率提供100%的合格品,为什么?因为可以多安排几道全检工序嘛,而且这个成本很低,老板用很低的报价仍然可以赚钱。但是你要去降低那个不良率,这个投入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国内现在人员流动高,工厂岗位配置不全面,生产检测设备不够先进。这种情况下,靠检查来保证是老板最好的选择,你凭什么让他去投入搞什么质量体系建设呢?

            但是如果是精密产品,特别是有些对可靠性有很高要求的,质量特性是不能靠检查来保证的,一定要提升你的制造能力,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没有质量体系,你会无从下手,而没有那些质量管理统计理论,有些问题你还真的没法去改善。

            从质量管理发展阶段来说,从质量检验,到质量统计,再到全面管理,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现在的问题是,企业本身处在一个什么阶段,以及你的产品(档次/价位)是否值得你去跟从这个发展规律。

            如果要全面提高我们的质量管理水平,我想我们是不可能忽视这个发展规律的。

          • 家园 那些数学工具和名词,绝大部分时候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你不要以为,搞质量体系培训的人就会用那些工具了,十个搞质量体系培训和质量体系认证的人里,起码有八个也只会照葫芦画瓢。顶多只有个把个是真正有一线质量管理经验的。而那些数学工具和名词绝大部分在一线生产和检验中其实并用不到,也就是做PPT的时候搞些工具装装门脸。尤其是在小规模小批量生产的情况下,数学工具毫无用武之地。

            全面质量管理,真正有用的是,那套基于人机料法环4MIE体系下对质量问题的归纳分析的逻辑体系,这是解决现场问题最有效的工具。剩下的那些所谓的流程,体系文件,那只是扯皮的工具。连体系认证过程本身,都是讨价还价的生意。因为搞认证的人,没几个懂一线生产的。

            通宝推:石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