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青铜时代的蜗角战争 第五章 7 -- 潇水

共:💬36 🌺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秦始皇使用民力虽然过度,但还没有突破最后的底线

      骊山陵墓未完成,阿房宫在始皇后期停工了,看出来秦始皇还是有些分寸的.汉武帝也有类似的感觉.

      另外,秦(西汉)时少府的收入应该是肯定超过国库.修建这些建筑现在看起来很破费,但是并不违反当时制度.

    • 家园 死谏多少管点用,在没人能想起制约皇权的时代

      其实大臣们死谏还是从舆论上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皇帝多少能检点些。要不中国历朝史学都很发达呢,史笔如钩啊。后来崇祯朝把有点骨气的都干掉了,没人给皇帝下台阶,皇帝就完了。

      还是统一后一元文化搞得,皇帝的权利没有制约了。

      • 家园 统一和制约这个说的好啊

        在从前的商周分封制下,君王的权力是有限的.被分封的贵族、卿大夫家族们,自有经济实力,可以与君主分庭抗礼,提出自己意见。君主不得不严肃对待。

        但是到了郡县制下的一元皇权专制社会,无论秦始还是汉武,都是独家专营的皇帝,当时又没有“反对党”一说,单靠自己内部的几个“内阁大臣”提不同意见,就欲撼动皇帝脑子中的大政方针,恐怕是很难的。从分封制变为皇权专制以后,即便这些“内阁大臣”们也没了封地、军队等经济基础,只能凭空进谏几下。国君听不听,全在国君自己随意,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大约是皇权专制的坏处吧。

        • 家园 封建制并不比郡县制好,实际上可能更糟糕

          一搞封建就容易起战乱,春秋战国打了多少年,并没有因为权力分散大家就改说理了,还不是比谁的拳头大,老百姓更遭殃。

          • 家园 你说的是可能,可是横向看,西方就这么过来的

            最终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民主监督制度。所以你说的可能性被其他国家的事实否定了,在权利分散的情况下,监督、竞争的压力,让统治者做事有所顾忌,百姓的发言权就大,对老百姓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各国同这者在压力下,都能奋发图强,促进进步。不像大一统国家,只求稳定,抱残守缺,停滞不前。(清朝后来维新,没有外来压力可能么?)所谓列国纷争,在大多数时候,会形成一种匀势的和平,不是总靠打仗的。除了像秦国郡县制后统一战争那样的,大多数打仗对一般百姓生活影响不大。因为国君有国内权力制衡的压力的话,不会无休止的动员,只有统一国家才需要劳民伤财的大规模战争。

            百姓在君权专制下,受盘剥、压榨的苦更多,连出气的门路都没有(分裂情况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能靠改朝换代这么大动静了,比列国纷争对百姓的祸害大多了。辛辛苦苦积攒的GDP一夜全都退回去重来,中国也就原地踏步了。想想在公元前200年就能造出阿房宫、秦皇陵、兵马俑、长城的技术和实力,后代中国确实也没有多少进步了。

            • 家园 再横向比一比,中国秦后奉行集权,明清以后才落后于西方,

              是不是可以先说中央集权为中国在历史上赢得了一千多年的领先?

              再纵向比一比,欧洲各国,比如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强大哪个不是从统一开始的?统一前俄罗斯境内小国林立,那时候的俄罗斯地位如何?有没有成为超级大国的可能?

              • 家园 您一直都说的是一种可能,可惜这种可能已经消失了

                集权国家确实能在早期取得绝对的优势,人多力量大嘛,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会有上千年的领先。如果能以此优势统一全球的话,自然最终是中国文化胜利。实际上,中国当初已经是在已知世界内无对手了,全被中国文化征服,再远中国就觉得没有文明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使中国无力统一更大的范围。以后的对手是从中国从来不想知道的地方来的。就象有人先天就个大,可以欺负别人,可是如果他没来得及把所有人都制服的话,后来晚熟的后起之秀、大器晚成,就可能取而代之。

                可是地球偏偏足够大,地理阻隔让另一批不这么想的人存活下来。所以这种可能性被历史事实否定了。其实就算不够大,某种专制文明统一了全球,可是这样就容易故步自封了。征服外星文明的技术也不一定有动力开发出来(类似于西欧大航海),某外星文明,假设他们跟地球人同时开始,有某种制度上的活力,于是尽管他们比地球人穷,但是竞争压力也会使他们踏出球门,探索欲、冒险心理决不是稳定第一的集权制文化喜欢培育的,早早晚晚找到自大的地球侵入发财。

                我就是比拟一下。中国当初想象的西方,也就跟现在的未知的外星文明差不多了。只要还有未知的世界,这种可能性时一直存在的,不管是不是已知世界已经集权了。

                而事实上,不等到未知世界来骚扰,已知世界就已经是非集权制度占了上风了。

                另一个问题是统一,统一不一定是集权。即使集权也不意味着注定没有活力,我不是民运,不是说占民主就是对,集权就是错,而是看实际的效果。我将另开一贴说明,这里春秋史话就不合适了。

                • 家园 我也不喜欢空谈可能性,但是从西方的历史事实看,

                  各国都是消除了封建割据才发展起来的.

                  • 家园 你说的没错

                    事实上,我说的主要针对中国在统一情况下形成的超级集权。

                    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又没有制度上的制约的话,国王和皇帝,自然都喜欢大权独握。但是欧洲情况没有让国王得逞,被动的产生了权力的分散和制约,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议会、共和制才有可能出现。看看中国的情况,由于很早就统一了,皇帝很容易就大权独掌,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当然就不会感兴趣。从他们的脑袋里,除了怎么加强集权,就根本产生不了任何相反的东西了。权力这东西一旦掌握了,管你国家民族如何,是无论如何都不肯放弃的了。像曹操说的,正因为他本人掌握过这种集权,那么他用这种特权可以随心所欲的镇压、施暴,如果他失去了一切别人的噩梦都会降临自身,自然是杀头也不干了。在他们制作出的儒生、法家们心中更是产生不了任何分权思想了。可以看到,中国皇权史就是权力越来越集中,皇帝越来越无法无天了。到中国开始落后的明清,已经连权倾朝野的权臣都没有了。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能不能产生民主思想。

                    而西方由于割据的传统,权力分散、制约的的思想被广泛接受,除了皇帝一人不怎么痛快之外,别人广泛受益,自然延续下来。

                    后来国家统一了,也是有分权、制衡、监督体系的统一,跟中国式的统一就大不一样了。消除了封建割据自然可以使资源集中,发挥更大优势,这是统一之所长,像中国古代那些宏伟古迹、丰功伟绩,割据时绝对做不出;权力有制衡,使体系运转良好、防止资源浪费和保持竞争活力这是分权的优势,没制衡时,肯定稳定第一,创新就不怎么考虑了。这种情况集中中国的第一优势,和西方原先的第二优势,当然从横向、纵向全面超越了。

                    所以,不是说割据就好,而是在还没有民主习惯的情况下,只有割据能实现第二优势;统一也不是不好,统一有第一优势。但如果能同时有两种优势,当然可以尽善尽美啦。

            • 家园 民主监督制度起源于封建制度?
              • 家园 没错。

                西欧较早的议会,就是一些小地主(西方的地主是真正的地主,有此片土地上的一切权力),跟国王开会,在征税的问题上讨价还价的地方。因为国王对他的领主的土地没有绝对的支配权(这就是封建的真正含义,中国2000年前早就不是封建制度了),所以这些必须经过议会讨论通过。国王实际就是跟盟主差不多了,征兵、征税都是下面领主的事,它只是协调,当然他也有自己的领土。他要维持自己统治必须和下面的小领主搞好关系,小领主向国王表示效忠,但国王也有保护小领主的义务。每个小领主也知道,如果破坏这种制度,早晚是自己特权的灭亡,所以这些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后来小领主的政治要求增加,议会制就不只讨论税收了,国策也从这里出。在后来,人权思想诞生,才有普遍的民选政府,议会议员不再世袭。慢慢的女人、黑人。。。才有机会参政议政。目前西方君主制国家其实还有世袭或受封的名誉议员,就是从以上的传统来的。

                这种权力制衡、分散就是民主代议制的雏形。

                可以这么说,如果都是统一集权国家的话,议会制真的就无法发芽了。

                • 家园 封建制、集权制,都是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是根本对立的。

                  现代西方的民主,是伴随资产阶级革命诞生的。而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反对封建制度和等级特权。看到过一种说法,明代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不是满清入关打断,随着资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中国也很有可能自主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对于这种说法,我也无从判断)。

                  “中国2000年前早就不是封建制度了”,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晋武帝恢复了封建制度,结果导致了八王之乱,接下来就是五胡之乱。一乱接一乱,“‘两晋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这三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最纷扰混乱的一段时代,也是政治社会最黯淡的一段时代”(陈治平《中华通史》)。如果加上三国时期,那就是乱了四百年。而唐朝的藩镇之乱,实际上也是封建割据。如果从安史之乱算到五代十国结束,也有两百年的历史吧。

                  纵观中国历史,分分合合,有皇权高度集中的时期,有大权旁落的时期,也有封建割据、群雄并起的时期,并非总是皇帝一人集权。议会是用来制约王权的,而中国的皇帝同样也要受到大臣们的制约。比如王安石变法,虽有神宗鼎立支持,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这是新旧两党之争,而旧党的势力很强大。实际上正常情况下国家政策都是大臣们讨论,而皇帝最后采纳其中一方的意见。议员如果是普选的,当然好;可是如果是世袭的,那就远不如科举考试出来的。

                  要证明您的观点,需要证明:

                  第一,中国由于长期的中央集权,必不能产生民主制度;

                  第二,在证明上述观点的基础上,还需要证明,如果中国长期处于春秋战国的封建割据状态,就可以产生类似西方的民主制度。

                  您问我“清朝后来维新,没有外来压力可能么?”。那么,我也想知道,日本(并非中央集权)的明治维新,没有外来压力可能么?

                  总的来讲,我觉得东西方的差异太大,并不是只有这一点(集权、封建)不同。所以结论可能不那么好下。

                  • 家园 您可以看看我跟电子赵括兄的讨论

                    你说的两点证明,

                    第一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就是越来越集权的历史,宋之后就没有能篡位的权臣,明之后大臣彻底成了奴才,离分权越来越远了。

                    第二点,无法证明,也无需证明,我说的是民主来自割据分权,却没说割据定能产生民主制度。历史是确定的,未来是不定的,你是你孩子的父亲是确定的,你却不知道你将要有儿子还是女儿。

                    日本的例子很好,要知道日本维新成功了,就是因为他割据;中国是搞了维新,却失败了,就是因为集权。在有压力的情况下那种制度能够更灵活应对,一目了然。恰好证明了我的观点,谢谢提醒。你可以再看看日本的维新怎么胜利的。如果只是天皇或将军独裁的国家,可不可能实现维新?

                    你说的中国的分分合合,都没有一个分权制度的割据势力,每个皇帝还是自己说了算,所以也没有任何可以产生议会制的基础。而且都是在有了统一的习惯后的,大的割据要统一,小的要以攻为守,很少能维持和平的。在有统一习惯之前,割据势力之间还能和平,互相的竞争也很文明,产生的文化遗产至今。就算日本的割据在很多时间也还是和平的。像你说的大分裂时期,早期是未开化民族,对文明的蹂躏,后来如果不是各国都想统一或者防着被别人统一,也没有这么惨。唐藩镇你可以再看看,北方那些势力都很想统一,所以斗很厉害,百姓就倒霉了。相反南方偏安的那些,都在民生方面很努力,百姓受益不少。这就是后来四川、江南富起来的基础。事实说明如果割据老老实实的偏安,对当时的百姓是很有益的,统一对老百姓的好处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对后世我中华文明就不好了,我泱泱大国就不存在了。我们实际上是受着祖先受苦赚来的利益。

                    所谓“封建专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等级特权”的说法,都是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才这么说的,现在这样的观点已经不大被接受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