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John Cassidy:互联网骗局 -- 万年看客

共:💬111 🌺3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9,美联储出手1

2000年1月4号,格林斯潘离开了雾谷的美联储总部,花了五分钟时间来到白宫。克林顿总统任命他继续掌管下一个五年任期。总统夸口道美国经济创下了多项纪录:失业率三十年来最低,贫困人口数量二十年来最低。福利开支三十二年来最低。他将这一切都归功于格林斯潘的聪明才智。美联储主席是第一位意识到了“新兴科技对于新经济的影响力,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所有规则与所有可能性”的经济学家。“实际上,”总统接着说,“格林斯潘对新科技的投入非常引人注目,我曾经想过要让格林斯潘将自己的名字注册成公司并且上市,那样的话我们在2015年之前就能将国债偿清了。”

这个笑话比总统的设想还要贴近事实。格林斯潘的政策的确在这一轮股市繁荣当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任何牛市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央行迅速提升利率,停止住经济前进的车轮并且大幅削减企业盈利。好几年以来格林斯潘一直顶住了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1999年美联储一共提升了三次利率,每次提升0.25点。但是这几次利率上调也仅仅是扭转了1998年秋天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崩溃之后美联储引入的紧急利率削减政策而已。2000年初的短期利率是5.5%,基本上相当于1995年夏天网景刚刚上市时的水平。

短期利率下调当然并不是格林斯潘对这一轮股票市场繁荣的唯一贡献。他在谈话中经常讲到新兴科技的好处,此外他还一直拒绝批评过度投机。1999年8月格林斯潘说,“股票价格反映了千百万投资者的判断,其中很多人都非常清楚构成我们的广义股票价格指数的特定公司的各种方面。”美联储的职责并不是质疑这些很有根据的判断,而是应当继续坚守监控通货膨胀的角色。绝大多数评论家都接受了格林斯潘的主张,但是历史经验却并不站在他那边。之所以在1913年成立美联储,就是为了防止投机泡沫破裂的反复出现——此前五十年间这一现象越来越常见了。假如投资者永远都是理性的,那就根本用不着权威机构来监管金融市场(不过依然需要有一家中央银行来提供货币)。不幸的是,投资者的头脑未必总是非常清楚,有时候也会陷入贪婪与群体行为的股掌之中。此时就要由美联储主席凭借自己职位所赋予的智识与政治权威来约束他们。

提升利率是恢复理性的常用手法,但并不是美联储的唯一选择。格林斯潘还可以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赋予他的权力来限制保证金贷款。1999年保证金债务经历了快速增长,在2000年1月达到了2435亿美元。相当于股票市场总价值的1.57%,与1987年秋天的上一个高峰持平。美联储早已作出了强迫投资者以现金支付至少一半购买股票费用的决定,从而将保证金比率压制在了50%以下。参议员查尔斯.舒莫与其他人呼吁要将保证金比率提升到60%甚至更高,但是格林斯潘拒绝采取行动。他认为这样的举措对小投资人不公平。绝大多数职业投资者都能借钱买股票而不需要求助保证金借款,但小投资者不行。此外规范借款决定的想法也令格林斯潘的自由市场原则不相容。假如投资者自己愿意将退休积蓄投入亚马逊或者其他什么互联网公司,那是他们的自由。正如美联储主席经常指出的那样,精打细算过后自主承担风险的行为正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不过格林斯潘对于股票市场的担忧确实正在与日俱增。自从他在1999年8月发表了振奋人心的国会发言之后,纳斯达克指数又向上攀爬了1000点。日内交易越来越受欢迎了。很难将这些新入场的人们称作精于计算的理性投资者,因为他们正在买卖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股票。对于美联储主席来说,他们看上去更像是投身于轮盘赌场的赌徒。私下里他曾经开玩笑说他要引入一项法律,要求日间交易者必须能够辨识他所购买的股票的公司的产品,否则不得交易该公司股票。格林斯潘依然相信无法确定地辨识投机泡沫是否存在,除非是马后炮。但是现在他很确信投机泡沫已经出现了,至少在股市的某些板块是这样。当他眼看着投资者们为互联网股票支付的价格时也觉得非常古怪。

更重要的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纠结在了一起——这也是投机泡沫晚期的典型症状。不断上涨的股票市场刺激了消费者与各大公司史无前例的消费狂热,这一点又导致了经济增长加速。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了4.8%,这个速度相当于长期增长率的两倍。199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上升到了5%,就连新经济的最热切鼓吹者都不相信这个数字可持续。2000年初经济增长依然没有放慢的迹象,反而越来越快。1999年12月美国经济又创造了315000个工作岗位。汽车制造业宣布这一年是多年来利润最好的一年。零售行业报道声称圣诞节购物季表现强劲。美国人挣多少钱花多少钱,花完了就去借。根据有效衡量标准,个人储蓄率已经陷入了负数的领域。换句话说,人们正在借款或者出售已有资产来供应消费。格林斯潘此前一直认为美联储可以专心关注实体经济——通货膨胀、失业率与生产力增长——并且忽视股票市场的起落浮沉,但是这一假设现在已经站不住脚了。随着股票市场越发繁荣,整个美国的经济都有失控的危险。

2000年1月13日,格林斯潘向纽约经济俱乐部描述了自己对于经济现状的新想法。他的开场白还是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论调:“货物与服务的生产方式以及发送到最终用户手中的方式”正在经历“惊人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互联网在内——已经为各大公司提供了更为及时的信息,让他们能够准确了解市场与供货商,从而重新组织生产并且削减不必要的人工与仓储成本。从1995年到1999年之间,人工生产力一直以每年2.8%的速度增长,超过了1973年到1995年之间每年1.24%的平均值。“简而言之,信息技术提升了整体经济的每小时产出。经济活动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来对抗未知因素与意外因素,信息技术削减了此类手段所需要的时间,这也是提升产出的主要途径,”格林斯潘说道。

但是这一次格林斯潘并没有多谈生产力问题,他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新经济唱赞歌,而是指出新经济的黑暗一面。生产力加速增长具有双重效应。生产力加速增长在经济体的供给侧鼓励公司扩大产能,在需求侧则推高了股票价格,因为投资者们都在盼望新科技带来更高的利润。股票价格的提升又通过所谓的“财富效应”导致了消费者开支的增加。人们感觉自己更有钱了,因此花的钱也就更多了。任何上过经济学入门课程的人都不会对这番论调感到陌生,但是格林斯潘却在这里拐了个弯。公司产能增长需要时间,相比之下股票价格的上涨以及相伴相生的消费者开支增加却是即时性的,因此经济体当中的总需求会比总供给上涨更快。“供给增长与需求增长之间的不平衡包含着通货膨胀上涨与金融压力的潜在根源,可能会破坏目前的经济增长。”在过去几年里,增长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一直依靠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劳动力——其中很多人都是移民——以及通过进口更多海外货物来填补,但这一趋势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当这些缓冲措施耗尽之后,过量需求就必然会导致物价上升。

格林斯潘的这番话说得很拗口,研究这篇演讲的学术经济学家们对此颇为诟病。但是这番话的内在逻辑并不如现实后果那样重要。格林斯潘这回终于找到了干预股市的经济理由。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风险,财富效应必须遭到削弱。这并不意味着资产价格不能继续上涨,只是不能比收入上涨得更快。当时美国人均收入增长率是每年6%,换句话说股票价格每年上涨幅度也不能超过6%。在当前的环境里这点年回报简直是开玩笑。1999年纳斯达克股票平均增幅几乎达到了90%。投资者们并不指望2000年的股市也能有同样强劲的表现,但6%的涨幅肯定不能令他们满意。假如格林斯潘真心想让股民失望的话——他看上去的确很认真——那这番话只能意味着一件事:美联储很快就要加息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 🙂崩盘2 1 万年看客 字11172 2016-08-06 10:48:02

          • 🙂崩盘3 1 万年看客 字9424 2016-08-06 10:48:55

            • 🙂崩盘4 2 万年看客 字2055 2016-08-06 10:49:34

      • 🙂19,美联储出手1 O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