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载]破神,袁崇焕之失 -- q42474112

共:💬44 🌺2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家园 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满桂所率领的是宣大兵,其战斗力和关宁军在一个档次上,满桂军的迅速溃败说明明军的野战能力和清军相差很远,此前,赵率教部被清军迅速歼灭也说明了双方野战能力的差距。

清军在广渠门外的撤退,是因为此处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即使调动再多的部队,也只能在外围干着急而不能投入战斗,根本无法形成局部兵力优势,这种情况下,继续打下去就是拼消耗,撤出战斗是合理的选择。

所以根本就没有袁军独自对付了入关清军的大部的事情发生过。

家园 抗清又走私的海盗

难保哪一天就投向后金。搞搞走私副业也就算了,而且还不听号令节制,不杀他杀谁? 哪怕是赤胆忠心的自己人,不听节制,这在任何一个阵营里都是无法容忍的。

家园 虽说广渠门外的清军因地形不利而无法充分展开

但要每日一次或数次轮番冲击一下袁军总还可以做得到吧,再联系到祖大寿军返回能把皇太极北返时留在遵化等四城的钉子拔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关宁军的战力。

退一步讲,即便广渠门大战时的关宁军野战能力不强,那之前袁两次大力主张跟后金议和的意义又体现在哪里呢?现在观点强调跟后金议和所争取到的时间换来了关宁军野战能力的增强这是对明清战局有着战略意义的。

不过在我看来,即便用时间换取野战能力增加的目的达到了,那也只是着眼于辽东战局的一个局部范围而言的。后金从两次议和中得到的是扫除了朝鲜、东江镇和蒙古对己的牵制作用,并获得了更大的战略空间(把大明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的宁锦防线变成了“马其诺”),所得远大于明之所得,所失远小于明之所失。从这个角度来讲,袁消极援朝,被崇祯数次驳回后仍坚持要求对蒙古开放马市还向崇祯拍胸脯保证决不会导致“蒙古降金”、“资敌(后金)以粮”等后果,等等,再联系到袁崇焕和皇太极同期消耗的战争资源的对比,那么袁的做法所体现的战略眼光远不及皇太极,甚至比崇祯也有所欠缺。当然这也有崇祯的错,太急功好利了把一个将才放到了帅才的位置,一旦效果没有达到就把满腔的期盼转为愤恨,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天子来说也不好过多苛责。

待崇祯二年清军首次入关,带来了大明的外线作战变成了内线作战的恶果,这正是之前袁拍胸脯保证不会发生的(当然这其中也有第二次议和期间袁被皇太极欺骗的因素),由此崇祯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进而对袁“五年复辽”的拍胸脯保证的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有观点强调皇太极劳师远征,正是聚而歼之(或重创之)的大好时机,并以此责怪崇祯不懂袁的用兵策略,还中了皇太极反间计把袁下狱以致大好的战局流产云云。且不说反间计在历史上到底存在不存在(或起了多大作用),只说袁继续领兵,以关宁军广渠门大战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来看,显然比二三年前有明显进步,但再要说汇同其他多路勤王明军就能歼灭(或重创)清军显然还差得多。如果袁能在北京城下一举成功当然可以淡化之前的失误,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可能性并不存在。

所以我认为,量力而行怎么来援朝是一回事,消极还是主动又是另一回事。

家园 我的观点

1、明军的野战能力是最终克敌制胜的关键,没有野战能力,单靠消极防御是不能持久的,为提高野战能力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2、关宁军的野战能力虽然比当初广宁大败时有大幅度提高,但仍不具备和清军进行一场硬碰硬的战役并克敌制胜的能力。

3、野战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强求一口吃个胖子是不现实的。

4、在关宁军尚不具备足够的野战能力的情况下,蒙古和朝鲜的丢失是不可避免。要援助朝蒙,必须要有围魏救赵,迫使对方从朝蒙撤退的能力,而关宁军当时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5、在前述情况下,双方的议和不过是虚与委蛇,,一旦环境变了,和约就是一张废纸这点也是双方心里都清楚的。所谓皇太极真心求和,不过某武侠小说家,业余历史爱好者的想法。

6、战争是双方博弈的过程,不可能一方出牌另一方干看着,袁崇焕采取步步为营战略,是面对清军强大的野战能力的对策,皇太极绕道入关,是对袁崇焕步步为营战略的对策,显然,下一步,明王朝应该制定对皇太极的绕道入关的对策,而实际上,明王朝的对策就是把袁崇焕砍了,连个戴罪立功的机会都没给他。

家园 广渠门外的战斗和遵化四城

袁崇焕不肯离开有利地形,清军再多冲击也仍然是拼消耗,不会有什么区别,清军为什么要拼消耗呢?

遵化四城,清军兵力不过五千,在优势明军围攻下居然狼奔而出,没被歼灭,双方战斗力的差距够明显了。

关宁军的战斗力虽然大幅度增长了,但和在硬碰硬的战斗中克敌制胜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家园 如果说当时的明军确实没有援朝能力的话,无论消极还是主动

那也应该没有能力在清军入关时奔袭后金大本营了,这样的话,在关宁骑兵真正形成对后金的野战攻击能力之前,东江、朝鲜和蒙古对后金牵制作用的瓦解是无可避免的,宁锦一线的巨大投入沦为摆设也是无可避免的。

说到“下一步,明王朝应该制定对皇太极的绕道入关的对策”,为应付后金把战火屡屡烧到京畿腹地的局面,大明势必要大幅增加军费开支,以明末的财政状况而言,很可能关宁骑兵真正成军之前大明就完蛋了,事实上明亡于闯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以此而论,袁督师执著于“五年复辽”计划、不顾其他一切一心发展其骑兵作战能力还有什么意义呢?即便袁有戴罪立功的机会又能如何?(这不是说崇祯杀袁就是应该的,尽管以袁擅杀毛所用罪状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袁之被杀其实并不冤。)

也就是说,在明末财政状况的背景下,明军确实没有援朝能力=明王朝覆于内乱,除非崇祯放弃北方迁都南京,我不知道这样推论有没有问题。

家园 嘿嘿,这些事老袁也都干过,按你的理论被剐也就是个量刑国重的问题
家园 你说的是有道理的

如果崇祯不向雍正学习,或者学罗马来个公敌宣告什么的,明末的财政对于这个王朝所面临的问题来说,是放下葫芦又起瓢的局面,支持不了很久的。

如果单纯讲辽东方面的战事,似乎还不用大幅度增加军事开支。

宁锦防线的巨大投入是发挥了作用的。如果没有宁锦防线,就不是清军屡次入寇的问题,而是整个北方还属不属于明朝的问题了。

如果继续坚定的执行步步为营,反客为主的战略,将前进基地从宁远推进到锦州,前线从锦州推进到大凌河、义县一带,遏制清军的绕道入关还是有可能的。

东江的崩溃是明朝内部问题所致,和朝鲜、蒙古的情况不同,如果处理得当的话,东江还是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

家园 第一次看到河里有转载的东西,为什么连编辑一下都没有呢?

又是为皇帝开脱的言词,可怜的袁.

家园 我觉得还是太乐观了

在辽东方面,继续执行袁的堡垒推进战术,以求遏制清军的绕道入关,这需要把锦州作为一个前出基地,还需要继续对关宁骑兵加强投入和训练。问题是,地理上锦州和后方之间的补给线太容易被切断形成清军围城打援的态势,那时候对后金的经济封锁已经不存在了,清军也拥有了长期围城的后勤能力,而明军既然还没有跟后金决战的野战能力,只能被迫投入巨大的资源消耗于这条防线上,稍一妄动就会招致失败,松锦大战的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观点说松锦大战两军相持的后期后金亦不堪重负如崇祯不逼迫洪承畴急切进兵就不会失败云云,即便松锦大战以清军解围退兵告终,但对于当时的大明而言,继续从锦州向北推进堡垒财政上的负担就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即便财政上可以勉强,从锦州向北的“且耕、且筑、且前”实施周期太长很容易被清军破坏(后金决不会容忍锦州以北的堡垒推进,大凌河等地的数次筑城均以失败告终),然后清军可凭借其强大的野战和机动能力随意选择对锦州进行围城打援或绕道入关,所以锦州连自保都尚且吃力何谈以此向北进取?

说到“如果没有宁锦防线,就不是清军屡次入寇的问题,而是整个北方还属不属于明朝的问题了。”,这个有点危言耸听了。辽西走廊的狭窄通道易守难攻,即便关外之地尽失但只要山海关在手华北尚可无虑。相较之下,北京西北方向蓟镇、宣大等地的漫长防线却是难守得多,崇祯二年之后清军屡屡从这些地方入关破坏大明的战争能力就说明了这一点。从这一点来说,崇祯把本已捉襟见肘的资源过多地分配于辽东方向就是一个战略错误。

所以,即便袁有戴罪立功的机会,其“五年复辽”计划对遏制后金的绕道入关收效不大,但却会加大明的负担。

家园 堡垒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尽可能的缩短野战能力有所差距的部队暴露在有利于敌人不利于自身的环境下的时间

同时限制对方的运动能力

遏制他们

逼迫他们

使他们于自己 生存与战斗必不可少的资源的联系隔绝开来

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敌人的环境

在此环境下交战

看后来的五次反围剿可以看出来

这两者的情况是很类似的

被围剿者兵员素质高 组织性与纪律性好 运动能力强 野战能力强 具有机动灵活的内线的战术优势 而围剿方在综合实力及兵力数量上占有优势 在质量上居于劣势

这时候 堡垒推进 步步为营几乎就是围剿者唯一的选择

而对于被围剿的一方来说 面对敌方的堡垒推进绝不能消极应付 头疼医头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打出去

到敌人的后方去纵横蹂躏

迫使其收兵回撤 在其撤退的过程中予以歼灭打击

皇太极与毛泽东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回到当时的情况 袁崇焕上台还只有短短的一年来的时间(1628年八月抵达 先迎头赶上一个因为欠饷酿成的宁远兵变 还有个锦州兵变 然后转过年来1629年10月就是女真入关了)

这么短的时间内所能做的 必然是很有限的

有限的时间内的精力 资源只能用来先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能不能站住脚跟的问题

修堡垒 修工事 整顿内部纪律就是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才能谈到提高军队素质 进而反击的问题

可惜

这些都还仅仅是个开始

家园 为什么女真人不对朝鲜半岛作长期占领?

纳闷中。。。

家园 毛的品级始终大于袁,而且也有尚方宝剑.

崇祯以前,关外除了监军的太监和御使,至少有三个人是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的,而崇祯年应袁的要求,关外的监军全收回去了,而尚方宝剑也收了,但独没收毛的.

也就是说当时关外只有两个人有权,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一个袁,一个毛.

尚方宝剑的使用,明是有明确规定的,只能在紧急时杀六品以下的官,直接向皇帝参五品以上的官.

毛入敌后时已经当了大明多年的官了,去是领的军令去的,开镇是经朝庭许可的,其个人及手下的官是朝庭批的,尚方宝剑不但由天启发,而且经崇祯确认.

袁不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无权杀毛.

家园 一年半以前就在吵了,而且还是那么几句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