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载]破神,袁崇焕之失 -- q42474112

共:💬44 🌺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转载]破神,袁崇焕之失

    [转载]破神,袁崇焕之失

    --------------------------------------------------------------------------------

    发表时间: 2006-9-5 16:40:48?编辑?引用回复?留言?举报 楼长

    --------------------------------------------------------------------------------

    2006-7-26 5:16:15 发帖人: 马甲之King 网友评论 859 条 进入历史风云之中国史

    www.sonicbbs.com

    最近一直在看各种关于明朝末年历史的书籍和资料,甚至网上一些高手的文字,得益非欠,看崇祯朝的历史,有一个人不能不说,那就是袁崇焕。我想综合各种资料,和网上高手论战的文字来说说这个问题,这篇文章绝对不是原创,算是自己学习那段历史的一个心得。

    www.sonicbbs.com

    在我看来袁崇焕是一个爱国的军人,但是也是一个有着严重失误的军人,甚至极端点说崇祯杀袁并没有冤枉他。

    www.sonicbbs.com

    先看《明史》里记载的袁崇焕的罪名;“擅主和议 专戮大帅”,可是《崇祯实录》“崇祯三年八月”条目下有“癸亥 殺督師兵部尚書袁崇煥 處以殊死 上御煖閣 輔臣成基命等入對 久之 出御平臺 文武諸臣俱入 諭曰 袁崇煥付託不效 專事欺隱 市粟謀款不戰 散遣援兵 潛移喇嘛僧入城 卿等已知之 自當依律正法 今特流其妻子 兄弟 餘不問 輔臣頓首謝 崇煥 藤縣人 萬曆己未進士 素以韜略自詡 迨督師出鎮遼東 其入援時 三日五賜金 幣宣勞 親為飲至 而遷延不戰 至擅殺毛文龍 朝議紛紛 以致殺身”字样。

    www.sonicbbs.com

    而《崇祯长编》更是明确指出袁的罪状:

    www.sonicbbs.com

    “谕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纵兵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携潜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令刑部会字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www.sonicbbs.com

    这就叫人奇怪了,怎么不一样。

    www.sonicbbs.com

    而结合三本书背景,可以说《崇祯长编》、《崇祯实录》可信度很高,也就是说崇祯杀袁的真正原因,或者说官方公布的认为杀袁宠焕的理由应该是“付託不效 專事欺隱 市粟謀款不戰 散遣援兵 潛移喇嘛僧入城”。

    www.sonicbbs.com

    我们可以把这些罪名,分开来一个个看,看看到底这些罪名能否成立。

    www.sonicbbs.com

    首先看“付託不效 專事欺隱”这八个字能否成立(论袁崇焕辽东失误一览):

    www.sonicbbs.com

    说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看天启末年,崇祯初年时明朝财政状况,在天启初年,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超过330万两,再加上赋税连年拖欠,实际的收入只不过二百余万两,而支出却达到了五百余万两!为了填补巨大的亏空,寻找更多的军费,天启朝几乎年年加辽饷,到了天启六年,辽饷已增至7714121两。可纵然是如此,在天启七年,大明朝的财政还是有1646575两的亏空。(数字来源:《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

    www.sonicbbs.com

    甚至〈明史记事本末〉里还记载了户部给事中黄承昊上言:……今出数共五百余万,而岁入不过三百二三十万,即登其数,已为不足,而重以逋负,实计岁入仅二百余万耳!(《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

    www.sonicbbs.com

    而黄仁宇也认为明帝国首先是经济崩溃,其后才是政治崩溃,由此我想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朝末年各军皆欠饷了,其实别说军队,就是明朝皇室那些藩王的年俸,明朝政府也是长期拖欠的,(详参见〈万历十五年〉)因此尽管明朝政府拖欠军饷是很恶劣的行为,但是不得不说在那个时期,这又是无可奈何的很正常的现象。理由很简单:朝廷没那么多钱。

    www.sonicbbs.com

    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依然全力支持袁崇焕,辽东军饷几乎是悉数拨给,在袁之前,辽东的军事预算是一百六十万,由于袁的请求,辽饷增至二百八十万,多了整整一百二十万.(崇祯元年,辽饷为6831133两;崇祯元年至二年,国家的正常赋税是二百五十万,辽饷是6831133两,朝庭的亏空是一百五十万。除此之外,崇祯还有内孥可支配,崇祯元年从内孥抽调了差不多一百万填补各地所欠的军饷,崇祯二年则缺具体数字。《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226页,《熹宗实录》卷十七卷二十九卷四十二;《明史》卷七十八;《崇祯长编》卷三十八;毕自严所写《度支奏议》新饷司六。)请注意,这还是在崇祯减免赋税,削减开支,与民休息的政策的前提下。

    www.sonicbbs.com

    也许我们今天的人看来给军队发薪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崇祯朝朝野每一个人看来,这是皇恩浩荡,是崇祯给予了袁崇焕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要知道即使是宣、大这样的重镇士兵的薪水也是照样欠着的。

    www.sonicbbs.com

    可是袁崇焕回报给崇祯的是什么呢?“五年平辽”,平成后金骑兵杀到了北京城下。而只是崇祯二年的事情。

    www.sonicbbs.com

    崇祯与他的哥哥天启皇帝,爷爷万历皇帝相比,对辽东最关注,政策也最倾斜,给辽东诸军的待遇也最好,可是他得到的回报是什么?万历、天启朝即使拖欠饷银,权阉当道时女真人都没有杀到北京城下,可是惟独就在他这个最支持、最看重辽东的皇帝治下,满人打倒了北京。那年,他18岁。他为什么没有理由怨恨,恼怒袁崇焕?袁崇焕真的没有一点责任?

    www.sonicbbs.com

    任谁都知道,辽东明朝军队军力不如后金,要想打败后金必须联合朝鲜、蒙古。而当女真人在皇太极的率领下,于天启七年攻击朝鲜时,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却为皇太极的议和所迷惑,这从他给朝廷的奏折可以看出:袁一方面说满人似真有输款厌战之意,可乘其不备起兵攻之;一方面又说满人将三路攻锦州,他将严阵以待。到了事后,袁又说早就知道满人会攻朝鲜的了。(《熹宗实录》天启六年十二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奴遣方金纳,温台什二夷奉书至臣,恭敬和顺,三步一叩,如辽东受赏时。书封称大人,而犹书大金字面,一踵老酋故智,臣即封还之。潜侦其意,则深悔奴之悖逆,来文差误者。窃念兵连十载,中空外竭,鬼怨神愁,乘此逆夷厌兵之时,而制其死命,俾不得再逞,以休息天下…… 《三朝辽事实录》天启六年十二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奴酋要三路出兵,一往三岔河;一往黄泥洼;一往红罗山。我兵固守如铁桶,而以精骑为奇游,备贼败归截击……卷三三, 辽东巡抚袁崇焕仰仰遵明旨飞报军情疏曰:随奉明旨云云,该臣看得夷兵东犯朝鲜,臣久已知之.)

    www.sonicbbs.com

    朝鲜衰弱,加之内乱初息,自然无法抵挡满人的狂攻,只得向大明求救。此刻,纵然是反应迟钝的朝庭也意识到了局势的严重,“朝鲜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张,亦非吾利。”于是下旨令袁崇焕自西策应,援救朝鲜。(《熹宗实录》卷八十二。天启七年四月塘报。《三朝辽事实录》天启七年三月)

    www.sonicbbs.com

    可是这个时候,袁宠焕的绥靖毛病犯了,当然在以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他这点。他并不想出兵自西线攻沈阳以救朝鲜。朝庭再次严令袁崇焕出兵,趁满兵精锐东调,“且令以关宁之师直捣虎穴”。袁上疏抗辨:“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夷穴之虚乎?我纵倾伍捣之,无论悬军不能深入,纵深入奚损于逸待之夷?”事实上,在当时满人的全部正规兵力也只不过八万余人,能动员的兵力也只不过十余万,长期与满打交道的袁因何会不知?皇太极以八万攻朝鲜,再加上分驻各地的满兵,守沈阳的兵力确是不多;而袁所控制的义州距离沈阳也不过三百余里,何来深入?迫于朝庭压力,拖延甚久的袁终于出兵了。三月,先派水军五百支援东江,再以“关外三军营及前锋三营,抚镇标下四营,每营选精兵九百”,合兵九千,“进逼三岔河,为捣巢之举”。此后这九千兵马便一带停滞在三岔河,也不知道干什么,从此西线无战事,直至四月十八朝鲜战事结束。事后,曾做过辽东经略兵部尚书的王在晋质疑道:“辽抚援鲜,布置极其可观。乃官兵望河而止,此真为纸上之兵也。辽兵果可用耶?”袁崇焕于辽东统兵近七万,却只派出区区九千,到了三岔河又停滞不前,消极避战之意非常明显。(《熹宗实录》天启七年四月塘报。《熹宗实录》天启七年四月塘报。巡抚辽东袁崇焕疏奏《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三,天启七年三月塘报,登莱巡抚李嵩奏言:正月十四,奴兵八万余众犯抢。《两朝从信录》卷三三,辽东巡抚袁崇焕仰仰遵明旨飞报军情疏曰:臣已发水营都司徐永曾先出,张斌良继之,汪翥劲后,各舟二十只,兵士合五百人。……《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

    www.sonicbbs.com

    而且从八旗构成看,后金为攻打朝鲜倾巢而出也是可信的。

    满清的兵力情况:

    八旗制度本以五五制为基础的,但后来满人人口增多,打破了五甲喇为一固山(旗)的建制,但甲喇仍是由五牛录为建制。

    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时,满军八旗共有牛录270,总计兵力为81000人;

    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时,满军八旗共有牛录319,总计兵力为95700人;

    二, 蒙军八旗:

    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时,蒙军八旗的组成为:

    1, 正黄旗,旗主阿岱,兵力1356人;

    2, 镶黄旗,旗主达赖,兵力1425人;

    3, 正红旗,旗主恩格图,兵力800人;

    4, 镶红旗,旗主布亦岱(额附),兵力为1016人;

    5, 正白旗,旗主伊拜,兵力8090人;

    6, 镶白旗,旗主苏纳(额附),兵力960人;

    7, 正蓝旗,旗主武赖,兵力860人。

    8, 镶蓝旗,旗主瑚什布,兵力913人。

    合计:15420人。

    在丁卯年,满人的正规兵力只能是比上述数字更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年半以前就在吵了,而且还是那么几句话。。。。。。
    • 家园 第一次看到河里有转载的东西,为什么连编辑一下都没有呢?

      又是为皇帝开脱的言词,可怜的袁.

    • 家园 在音速被批的体无完肤,当街裸奔,现在又来这里炒冷饭?

      是欺负那几位不来西西河还是怎么着?

    • 家园 【文摘】"那些只知道捞个精忠报国的主战派好名声的清流们

      我换一下:“相形之下,那些只知道捞个与众不同白里透红名声的所谓破神新新人类是多么无聊。”

    • 家园 无稽之谈与吹毛求疵:驳破神——纸上谈兵的救朝鲜

      作者质疑袁崇焕的另一个理由是从阉党那里拣来的牙慧,攻击袁崇焕不救朝鲜。

      这是完全无视当时明金军队实力对比的现实的想法。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军与后金军在野战中没有取得过一次重要的胜利,基本上是每战必败,即使在明军的总兵力大大超过后金军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直到宁远大捷,明军才取得了第一次重要胜利,但是也靠坚城大炮。同时明军在觉华岛的失败也证明了当时明军还不具备在没有坚城依靠的情况下与后金军交锋的能力,更不要提进攻后金军据守的坚城。有些人只看个兵力数字就空谈一气,无异于纸上谈兵。若是兵力数字就能说明一切的话,萨尔浒的时候后金就该完蛋了,还用等到这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硬要袁崇焕去袭击沈阳,兵少了无济于事,兵多了,只要在沈阳城下耽搁一两天没有攻进去,后金主力一回师,就是个全军覆没的局面。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一天只能行进10-20里,而后金军可以行进100里以上。以这样的速度,给袁崇焕留1-2天攻城时间只怕还是太多,说不定还在半路上后金兵就回来了。而如果后金军留万人左右守城的话,毫无攻城经验的明军没有十天半个月也很难有什么进展。

      袁崇焕守辽东的基本战略是“凭坚城,用大炮”,让他在当时不成熟的条件下,抛弃这一战略,舍长取短,跑到后金老窝里去和后金野战,只有故意打击报复的阉党,和某些哗众取宠的愚人才能想得出来

      以下是拙作《有明袁大将军》中对这一段的描写:

      短暂的喘息-主战与主和

      天启6年十月,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传到了盛京(沈阳〕。明国的辽东巡抚袁崇焕派人来为8月11日去世的老汗王努尔哈赤吊丧,同时祝贺新汗皇太极即位。

      这开得什么国际玩笑?才气死了老汗王,现在又假惺惺的来吊丧?而且明国素来视后金为反叛的属夷,绝对不肯承认后金是一个国家的,居然会派人来祝贺新汗王即位!顿时颇有几个贝勒大臣们冲动的表示要将这几个南蛮杀了祭奠老汗王等等。但皇太极却显得特别的冷静:现在国中还不稳,自己的汗位确实来之不易,既不是年长,在4大贝勒中排名老么;也不是努尔哈赤最疼爱的,有三个弟弟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呢;实力更不是最强,八旗之中只有2旗而已。众多的哥哥弟弟中不服气的大有人在,要不是大贝勒代善大公无私的全力拥戴,真不知汗位谁属。而直到登上了宝座,各种大事也还得8大贝勒协商,自己哪里像个大汗,简直就只是个权力比较大一些的贝勒而已。而且西边的蒙古、东边的朝鲜都与明国站在一起,一旦与明国的战争失败,这两家和兄弟们恐怕都饶不过自己吧,不除掉这几个心腹之患,实在是寝食不安啊。一想到与明国打仗,宁远城下的那一幕仿佛又出现在眼前,明军要老那么打,胜负真的是很难说呢,皇太极想,而且明国毕竟是个泱泱大国,“虽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最终恐怕还是要谈的。(毕竟崛起还不久,这时的皇太极还不敢去想一统天下,直到去世,他的最大野心也仅仅限于恢复当年大金的版图罢了)

      在一番反复权衡之后,皇太极以破格的礼遇接待了准杀父仇人的使者。丰盛的酒筵、慷慨的馈赠、甚至还有专门的阅兵式让使者们在盛京乐而忘返达一月之久。他们离开时,身边还多了不少东西--各种各样的礼物和一封致袁崇焕的信,信中表示愿意照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的先例归顺明朝。

      皇太极作出这样的努力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但相比之下袁崇焕要更加困难得多。“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这段文字就是袁崇焕著名的“恢复之计“。其中“和为旁著“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知道,虽然取得了宁远大捷的胜利,但是后金的主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而明军目前也只能守守城而已。当真谈到野战,甚至复辽,还是遥遥无期。在广大的平原上,后金兵来去自如,牢牢的掌握着战略主动权,打不打、何时打、在哪儿打、都不是明军可以说了算的事。要筑城、要练兵、要发展生产都需要时间,需要相对安定的环境,然而这些从哪里来?要靠和谈啊!

      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让朝中那些乌鸦们听见了可就不得了了。什么南宋如何如何啊、秦桧如何如何啊、石敬塘如何如何啊、民族气节如何如何啊、祖宗土地如何如何啊......一股脑全压上来了!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大概可以分成3种,一是读死书读迂了,二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第三就是别有用心了,想找碴整人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结果都是让袁崇焕难受得够呛。尤其是天启7年正月,后金出兵侵朝之后,弹劾的奏章一道接着一道,声称就是因为袁崇焕跟鞑虏搞什么和谈,才使鞑虏腾出手来打我们的友好邻邦朝鲜云云。

      这帮书生,屁都不懂!你倒是来辽东看看啊?拿什么去支援朝鲜?是派个万把几千人去增援,还是出击敌境去围魏救赵?皇太极巴不得你来送死呢。还什么奴儿干都司,你倒是去恢复个试试?说的倒轻巧,真正要有人负起责任来的时候,一个都不见了。要不是争取来这么些宝贵的时间,锦州、大凌河诸城如何修得起来?袁崇焕郁闷之极。

      郁闷归郁闷,在天启皇帝“悉听便宜行事“的支持下,袁崇焕总算争取到了一年多的喘息时间,来进行他的恢复之计。而在锦州、大凌河两城修复,“战守又在关门400里外,金汤益固矣“的成绩面前,“主战派“们也只好暂时退却。(然而这种退却是很暂时的,宁锦大捷之后,阉党再次以此为借口赶袁崇焕下台。这还不算完,跟鞑虏和谈的罪名从此似乎一辈子跟定了袁崇焕,直到冤死,杀他的罪名里还有一条“擅主和议“。)

      明朝这些大臣的迂腐有的时候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到后来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明军明显无力同时两面作战。尤其是崇祯14-15年间,关内对李自成农民军的朱仙镇战役和关外对清军的松锦战役这两大主力会战几乎同时爆发,两个战场交战双方的兵力都很接近,假如明军能把分散两线的军队集中起来投入任何一个战场,无疑都能够取得胜利,可是,最终的结果是,两场战役都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问题已经很清楚了,明军败就败在两线作战上。因此那个时期几乎所有的历任兵部尚书都认为非同清和谈不成,可这些“清流“们仍然是半点不肯松口。直到把主持和议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活活逼死,彻底断绝和谈才算满足,结果如何大家都清楚。这已经不是“宁失千金,不失寸土“了,简直就成了“宁失天下,不失寸土“。 (宁战勿和,战是方法问题,和是立场问题,其性质是大不相同的!)

      他们倒是自食其果,(当然啦,其中也绝不乏鞑虏到了面前就立刻想通了的)可那么多的老百姓却为此白白付出了生命!遗憾的是,这在中国的历史上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那些不负责任只知夸夸其谈的清流哪朝哪代没有?偏偏他们还总是能迎合一些舆论,弄个好名声,即使受到了惩罚也可以显示出他“文死谏“的决心,美名扬于天下。明朝时就有那么一些谏官,最喜欢被廷杖,因为杖过之后立刻就成了天下人望,鲤鱼跳龙门了。骨头贱到了如此程度,难怪朱温要把那些“清流“扔到黄河里,让他们变成“浊流“才解恨呢。袁崇焕对这些历史应该是很清楚的,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虽然可能还没有想到会葬身愚民之口),但他知道这对国家,对民族和人民有利,于是他不顾一切的这样做了。这才真正是把自己的利益(包括名誉)置之度外,“我身属国,已非我所有“,这才是真正的英雄!相形之下,那些只知道捞个精忠报国的主战派好名声的清流们是多么渺小。

      短暂的喘息--备战、备战!

      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时间,当然不能随便浪费掉。应该说,这一年多的时间,袁崇焕过得是相当充实的。

      总的来说,袁崇焕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可以归纳成两件事。

      一是继续“守为正著”的基本战略。后金军刚从宁远城下撤走,袁崇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经费大修城堡。这回袁崇焕的身份地位与当年相比可是鸟枪换炮了--宁远的英雄、新任的封疆大吏,说起话来和刚升任的小小监军当然不一样,更何况宁远大捷的胜利已经证明了“凭坚城,用大炮”战略的正确。申请一路绿灯,不仅批准了重新整修宁远、前屯等城的损坏部分,还批准了重修后金军撤退时拆毁的锦州、大凌河、中左所3城,将防线重新推回到锦州一线,控制住整个辽西走廊。天启7年正月,就在皇太极准备征伐朝鲜之际,明朝4万班军和大批民夫开到了锦州等城,就在后金军的眼皮底下以惊人的速度抢筑城池。同时宁远、山海关、前屯、中后所、中右所也都整修一新,“坚雄如前日之宁远也”。被高第破坏的宁锦防线重新又恢复起来了!

      为了充实军备,作长期作战的准备,袁崇焕大兴屯田,贯彻其“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在国家供应关外的军粮40余万石中抽出125000石,折成10万两白银,作为屯田经费,吸引辽人返回故里。(看不出,袁崇焕还有点市场头脑嘞〕

      第二就是开始要打“战为奇著”的主意了。像宁远那样的坚城,只要明军不犯什么大的失误,后金军是很难攻下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首先,经营一座宁远那样的城池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筑城的大批军队和民夫将处于无依托境地,非常易于受到攻击。除非明军不打算收复失地了,否则这个问题绝对逃不过。(后来的大凌河之败就是这样,筑城未毕,后金军就大举来攻〕而且,再怎么坚固的城池,如果后金军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不论你准备多么充分,总有一天城中会弹尽粮绝,到那时怎么办?(锦州之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应该说当时祖大寿的准备已经是相当充分了,就在后金军合围前夕还抢运了16000石粮食入城。围城刚开始的时候,明军还挺自信,在城上对后金兵说:“我们城里的粮食能吃2、3年,你们围城有什么用?”下面的后金兵回答:“不管什么2、3年,就算能吃4年吧,到第5年,你们吃什么?”后金军一围就是整整两年,硬是弄得锦州城里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援军又在松山大败,无计可施的祖大寿只得出降〕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要能守就必须能战!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化贞的看法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问题在于你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能去战,不是说能战就能战了的。而初期的后金军实际上也不具备对明军重兵守备的城池久困的能力,因为这种打法对自身的国力也是相当严峻的考验,即使是二十几年以后,锦州之战后金军到了最后也几乎要支撑不下去了。

      要战,就必须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能够与后金军在辽阔的平原上争雄的骑兵!在练兵的问题上,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过去的辽东战事,明朝往往是从全国各地征调部队增援。除了少数特别精锐的部队外,这些客兵往往战斗力很弱。一方面万里来援,不适应辽东的环境;另一方面,家不在此,打起仗来没有一种保家卫国的意识,净想着怎么溜回家。而且,南方兵也不适于骑兵作战。袁崇焕将这些客兵归纳为“南(江南〕兵脆弱,西(山西,陕西〕兵善逃”。说到最后,还是民风剽悍,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且多善骑马的辽人最适于守辽土。

      因此,袁崇焕在归附的十余万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各军,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借着宁远大捷后明军士气有所回升,开始敢于与后金军作战的机会,袁崇焕苦练出了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这支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作“关宁铁骑”,熟悉明末历史的人应当知道,这个名字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到了闯王进京的时候,全国的明军都不在李自成的话下,唯独吴三桂手下那仅存的一点点关宁铁骑,还让大顺寝食不安。要知道,这时候吴三桂的所谓关宁铁骑与当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早已差了不知多少!)

      虽然当时这支部队还没有参加过实战,但袁崇焕心里明白,接受考验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 家园 实际上 当时支援朝鲜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皇太极一共才出动了三万来人 大贝勒只有阿敏一人

        而且 才两个来月 朝鲜就坚持不下去了

        刚刚勉强站住脚跟 缓过点劲来(原来连城市都守不住 现在刚刚能守住城市了)的明军那有这个实力

        • 家园 为什么女真人不对朝鲜半岛作长期占领?

          纳闷中。。。

        • 家园 广渠门九千关宁军能打败十万清军

          这么强悍的战力,不至于连二年多前“支援朝鲜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吧,即便广渠门的清军远没有十万之多,即便锦州大捷之前的明军没有得到过很好的整训。

          • 家园 1.广渠门九千关宁军能打败十万清军

            这一说法被很多人斥为神话

            甚至有人考证满清入关的总兵力也不过二三万人而已

            2.袁崇焕接任的时候 关宁刚刚因为欠饷而发生兵变 一只如此纪律废弛 百无是处的军队能干什么

            • 家园 即便广渠门外的清军只有二三万

              对照一下二三年前的明军之畏敌如虎,九千关宁军能在野战中打败二三万清军,这样的变化也够惊人了。

              至于边防军缺饷在明末是时常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战斗力低下。后金攻打朝鲜发生在宁远大捷之后,紧挨其后的就是锦州大捷,此战中明军虽是依城野战有大炮助阵,但从其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来看,难道就可以说短短数月之前连“支援朝鲜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崇祯二年开始清军能数次入关,说明之前蒙古和朝鲜对后金的钳制作用很大,而所谓的宁锦一线的固若金汤反倒成了马其诺防线一类的摆设(有人把这个问题归咎于崇祯不重视袁对加强蓟镇防务的建议,但问题是当时的大明在给予了袁倾斜性的物力人力支持后,还能有多少余力再把蓟镇变成又一个“马其诺”?)。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援朝不力、资敌以粮等等这些事情上,我认为袁是着了皇太极的道儿了,多少有其失误的地方。虽说援朝也要量力而行,但袁的实际做法给人一种消极的感觉(让后金舒舒服服地完成了征朝之战),只是一味地强调自身的困难,那后金攻打朝鲜难道困难就不大么?

              另外,袁接任时亲手处理的那次欠饷兵变,我记得是发生在其复任的时候,那是锦州大捷之后的事情了。

              • 家园 广渠门外哪来得二三万清军

                人家说的是清军入关总兵力两三万,哪会都放在广渠门,能有四五千人就不错了。

                袁崇焕在广渠门外击退清军,是占了地形的便宜,对方因为地形不利,发挥不了自己军队的长处,一击不中就不再纠缠,主动撤出战斗了,说野战击败对方,这牛皮就吹得有点过了。

                明军和清军野战的战斗力差距,满桂部队的结局就是例子,一次冲击就七零八落了。凭这点战斗力,和清军硬碰硬的战斗是死路一条。

                • 家园 满桂跟清军野战与广渠门之战并非同时进行的

                  满桂第一次出战是在广渠门之战之前,第二次出战是袁督师下狱祖大寿反出山海关之后的事了,且满桂所率都不是关宁军主力。

                  广渠门之战清军的确不会把所有军队都摆在袁面前,但以清军的机动力而言首战失利后重新组织一下再次投入与袁军作战也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支持袁不援朝的正方的理由之一也是强调了清军的机动力(比如萨浒尔之战中清军表现出来的机动力,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的局部区域形成对明军的兵力优势)。至于北京城上的大炮和其他部分的勤王明军对清军的牵制作用几乎等于零,所以可以认为北京城外袁军独自对付了入关清军的大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