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假如大顺取代了大清 -- 真理

共:💬220 🌺1068 🌵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直接把大军开到山海关下才是最好的办法

拉拢别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你开多大的支票,而是告诉他你是胜利的那一方。不确定后者,给的再多人家也只当你是空头支票。

军事错误是李自成失败的关键。只派几千人接管山海关,说明他根本不知道鞑子的实力有多强。即便吴三桂不跳反,数日后山海关也会落在全军动员的满清手里。这种做法已经足够让吴三桂看扁李自成了。而此时李自成的主力还过于分散,能拿出的兵力还不如满清。野战的赢面已经很小了。再加上吴三桂叛变,打赢已经没希望了。

反过来,李自成全军抵达山海关,吴三桂不归顺的话立刻就会被歼灭。他也就失去了投降鞑子的机会。等鞑子来了,李自成可以背靠山海关对抗清军,胜算就会比后者大。

家园 不如假设乾隆批准中英通商更有可行性

马嘎尔尼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中国直面西方的大门被关闭,中国向半殖民地的深渊陷落,直到日本暴起发难西方,中国的牌面才有改观。命耶?

家园 批准了也没啥好结果

要走出开放等于发展的思想误区

家园 原创】假如大顺取代了大清(2.x) -- 补充帖

这一段不是正经续作。

因为本人没有小说创作经验,所以这个故事写到这里遇到了困难。大顺在19世纪以前的故事可以依据满清的历史,只要处处加强一点就行了。到了十九世纪这一套就不行了,因为之前的改动已经形成了蝴蝶效应。爽文结局和历史的逻辑的冲突变大了。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琢磨了好几个结局。今天一并放出来好了。

最早思考的结局是平庸版结局。本位面的满清在19世纪最大的劣势就是作为异族政权,总是在保中国还是保大清之间徘徊。尤其因为怕汉人造反,所以不能放手建立近代化陆军,所以在鸦片战争之后也无法有效保卫领土主权。其对外战绩尚不如莫卧儿、奥斯曼,而且可笑的是,后两个国家反而死的比大清还惨。而大清事实上最后也被近代化陆军推翻了。所以在这个版本里,大顺没有大清的顾虑,中英战争之后就开始放手建立新式陆军。靠着新式陆军打赢了甲午战争,因此也没有亡国的忧患。因为经济发展的还可以,所以革命压力也不大。一战时不选边或者选协约国,顺利地苟了下去。一直苟到了今天…… 这算不算BE姑且另说,但是未免太无聊了。而且一个汉人的封建王朝,到底能不能有效工业化呢?这个结局明显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个结局则考虑了太平天国。先是假定太平天国深受西方思想影响,通过君主立宪稳定了内部,以天京为中心在东南建立了稳定的统治。与此同时英国人占据了台湾,还在广东、福建扶植了正版基督教傀儡政权。云南、新疆出现绿教哈利法国……总之剧情开始大暴走了,这样长久分裂下去的话明显是个BE。还是不写为妙。

总之目前就是这样,有空的话我还会继续写。这两个废稿反正是不会出现了。

家园 奥斯曼帝国已经算下场不错了。

突厥人在奥斯曼巅峰期时根本就不是多数民族,人家更类似满族而非汉族,土耳其对应的根本不是中国,而是满洲国。

奥斯曼帝国类比满清的话就相当于满清入关后通过屠杀驱逐同化等手段一点一点改变民族比例,最后虽然在列强打击和民族起义下功亏一篑,但也靠自己的力量退回关外继续统治而非彻底崩盘,并且关内分裂为数国至今仍未统一,八旗要是有这结局,他们做梦都得笑醒啊。

奥斯曼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2200万左右,突厥与阿拉伯的比例算不清,因为奥斯曼的人口普查只看宗教,不看语言,所以只能拿各省人口推算。基督徒比例在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一战中奥斯曼同时参战的兵力顶峰在七八十万左右。

清朝即使搞了洋务运动,动员的几万人都很勉强。

再看看辛亥年间,南方革命军就三十来万了。

我的观点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能力是比不上除了宋朝之外的任何一个汉人王朝的,之所以显得武功昌盛,前期是吃了前朝的生产力发展的冗余,以及周边地缘环境的变化,后期则靠列强续命。

P.S 云南的回回在清朝倒没见到谁提独立建国的,甘肃那边回回也是打赢了请求招安,这和新疆差别很大。

明朝对于境内回回的同化还是做得不错的。明末回回基本都认同明朝而和满清殊死搏斗。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马都督俊,其先回回人,不食猪肉。宣宗一日宴武英殿,宣俊甚急。俊至,上以所食猪肉赐之。俊即奉之,几入口。上笑曰:“汝回回人,亦食此耶?”俊叩首曰:“陛下欲臣死即死,况食肉耶?”

上即命左右取肉,且曰:“吾戏之耳,不可破汝戒也。”俊复叩首谢。

明朝时期回民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官至五品必叛教”。

家园 闯王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因为他压根没有对取天下做多少准备工作,不仅对攻取北京后统治国家毫无头绪,而且对明朝最大的敌人满清竟然完全是睁眼瞎。如果李心中真的有天下的想法,他至少在进北京数年前就应该加强对满清的谍报工作,这是任何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都能轻易想到的事,既然李没做,那就代表他就是个流寇,进北京也纯粹奔着抢劫去的,和皇太极比差太远,满清离吃饱穿暖也没几年(第一次入关时把死人衣裤全扒走),但对于明朝天下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

家园 嗯,没错,问题就在这里

本文就假定李自成改了这个缺点

家园 你推荐的《新顺1730》的发展顺序不好吗?

《新顺1730》写到后面虽然越来越啰嗦,但基本思路还是照着走帝国主义道路去的。

作者的理论是中国地租过高,无法完成资本向制造业的自发集中。所以只能通过对外扩张强行搞帝国主义来拉动工业革命。征日本、下南洋、夺取印度都是为了让资本有个跳出国内条件限制的发展环境。

按作者的这种写法,大顺到最后的发展模式是普鲁士容克制度加沙皇俄国。

家园 后半截我没看,哈哈……

觉得二阶穿越有点太顺利了。

现在看来思路和我类似,

我也觉得大顺会走扩张路线。但我目前的想法是让大顺在一战时期加入同盟国,打得天下大乱然后亡国。

家园 英国是由东印度公司垄断对中国的贸易

当时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都是不能和中国直接贸易的。对比中国当时是广州13家贸易商,都可以和英国交易。

垄断交易,可以获得垄断利润,两者差别很大,而且是完全有利英国的。但这仍然和后来的开放有本质区别。后来英国人是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从而拿走市场交易的大部分利润的。产业链利润,基本上都是和消费者交易控制的。西方商业经验之一,就是生产者成本应为零售价十分之一左右。

家园 当年不缺利润,缺像明末西学热那样一个广泛接触过西学的群体。

西学水平低点高点都没关系,关键是要有足够多的人对西学有一定了解。

日本人总结他们明治维新这段历史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日本在锁国后首先继续积极吸收中国的文化,接着在这一基础上,相当积极地通过荷兰来吸取西方的文化。

还有,没必要给中国传统思想加上莫名其妙的罪名。

日本荷兰学创立人杉田玄白就认为,正是“河里一堆人动不动就看不起的封建社会"的汉学开发了人之知见,再加上日本吸收明朝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徐光启、李时珍的著作,都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才让荷兰学在封建的日本发达起来,给后来日本学习西方打下了广泛的基础。

明朝后期原本已经出现了思想启蒙和西学东渐,清朝原本可以继续发展,结果却被文字狱的思想镇压给扭曲了。

作为对比,清朝这边是这样的:

汉民学了外语——狗汉奸,必须严拿;

汉民在洋行工作——狗汉奸,必须严拿;

汉民开了小洋货店——狗汉奸,必须严拿。

家园 论点和论据不匹配

关键是工业体系、产业集群,而不是工匠技术。所以论点基本正确,但论据打脸。

不过,乾隆的说法就决定了问题是必然的,因为这是辉格史,那时候是看不出来这种差距的。之前也说过很多次,拉开差距要到19世纪。18世纪的差距,真的没那么大……最多五十年。当然五十年其实很可观了,就像现在发动机的差距。

这和我之前遇到的情况有点像,关键的几个字被埋没在论据里,不从论点看,怎么都不会有结果的。

家园 其实影响近代格局的就两个因素

第一个没跟上大航海时代的脚步,第二个是没跟上工业革命时代的脚步,第二个问题大清负一部分责任,至少没人敢说如果换了一个汉族王朝就一定有工业革命,后来的民国倒是汉族掌权,在工业上的成就还不如大清呢,大清还有汉冶萍呢,民国有啥?在疆域上,民国还丢了外蒙呢,但第一个大航海时代落后的责任毫无疑问在大明吧,至于本朝,讲的是无产阶级专政

家园 有啊,郑芝龙家族,林凤等等啥的。还在东南亚搞出点动静来

可惜,大家没有整合起来。

家园 郑志龙是大明体制外的

你硬要说,后来被大明招安了,郑志龙后来还被大清招安了呢,归属问题上,大明和大清至少要一人一半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