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笨狼认为公布粉饰后的登月照是欲盖弥彰 -- 迷途笨狼

共:💬70 🌺10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笨狼认为公布粉饰后的登月照是欲盖弥彰

笨狼认为公布粉饰后的登月照是欲盖弥彰

作者博客笨狼出山 http://mememevvv.blog.tianya.cn

作者西西河文集 https://www.cchere.com/user/迷途笨狼

昨日163头版图片集——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O0001/99784.html

外链出处

“10月2日,NASA通过在线相册网站Flickr一口气放出了8400多张历次阿波罗登月计划高清照片,解析度都是1800dpi

NASA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包括11次载人任务,从阿波罗7号一直到阿波罗17号,全部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

这些照片均由几架随飞船上天的哈苏相机拍摄

2004年前后,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开始重新扫描这些哈苏相机拍摄的原始胶片,这些照片在经过校色、亮度调节、图像尺寸缩放等处理之后,被放上了网站

阿波罗计划档案项目工作人员Kipp Teague表示,由于外界对高分辨率版本照片有强烈需求,他们决定重制整套照片。最终,在将35mm胶片清晰地放大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内容,比如陨坑细节、宇航员的皮肤上的毛孔、以及航天飞机推进器和登月舱上的诸多斑点。”

坦率地说这是好事,有利于关注者进一步了解所谓的载人登月再返回,不过非常遗憾,展示的不是清晰的原始素材(这才是外界最关心的),另外遗失的20万盘录像带迄今没有合理解释,处心积虑耗费大量时间处理后再展示究竟是为什么?

质疑登月造假者很多,20%的美国人(一说7%)自己都不信,质疑焦点在于登月后如何安全返回(笨狼还怀疑当年的现场直播弄虚作假),尤其1969年第一次,这点解释不清楚怎么涂脂抹粉都是舍本逐末,笨狼现在特别想知道,公布的8400张照片中,哪些是第一次登月从登月到返回太空仓期间拍摄的。

按照公开新闻,nasa从2004前后就开始处理这些原始胶片,11年才弄出8400多张,简直跟蜗牛有的比,只会加重怀疑者的警惕,毕竟,拿地球上化石冒充月岩坑荷兰人之类缺德事美国人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庆1安等事件当局几天内公布视频截频都引发风波,何况精心修饰了十几年的照片。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电影每秒16帧(早期14帧),一部90分钟的电影大约86400帧照片(说约数因为电影长度细微差别、快进、慢进等导致偏差),90年代很多老黑白片通过数字处理上彩,每次工作量至少是nasa修饰8400张照片的十倍,速度反而高得多,登月照片没做什么特别处理再反复检查漏洞,真不知道nasa相关人员干什么吃的?

伟大的美国好莱坞著名影片《卡萨布兰卡》等原先是黑白片,上世纪90年代才利用数字技术加彩,那时相关软硬件比现在落后得多,同期或稍晚些时候,一部黑白影片(90分钟?)通过数字加彩处理技术成本大约30万美元,处理后清晰度肯定也高于1800dpi(两三百块的喷墨打印机彩打300dpi),否则大屏幕和高清电视效果会惨不忍睹。采访幸存编、导、演当年道具细节成本远高于后期制作,如果nasa处理的照片都是黑白照片(不至于吧),因为这个导致粉饰滞后情有可原,不过肯定有大量的采访素材,欢迎和原始放大照(高清扫描很难吗?)一并展示,如果没有或有过却像20万盘登月相关录像带那样没了(极有可能),大家懂的……

现在胶片相机几乎绝迹了,感兴趣者可以找找相关教材,再咨询下学过用过的专业人员:穿着100多公斤(加上阿姆斯特朗体重220公斤)臃肿的宇航服[哪怕月球引力小得多(地球1/6)也得25公斤],有限时间内在陌生环境强光下够好图、用好光难度有多高?还有黑暗中闪光灯有效作用距离和景深清晰度关系。别忘了阿姆斯特朗下9级台阶都花了3分钟,在月球有限时间主要干别的,拍摄者和拍摄对象穿着宇航服行动绝不是什么轻松的事。

“11次载人任务”至少8400张照片,假设每次携带四架相机,平均每架单次任务要拍200张左右,在月球换胶卷都是极其困难的任务,感兴趣可以试一下,穿着臃肿沉重的宇航服(几层棉袄棉裤最厚棉靴代用),戴着可以抗正负100多摄氏度的手套(肯定薄不了,用厚棉手套代用),能完成好绝对是出彩地球人。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白天光照强度应该比西藏高得多,笨狼很想知道当初拍摄者所用光圈/快门组合还有胶片感光度,即使死无对证,也欢迎根据现在月球同期光照强度展开推算,再对照下1969年所携特制哈苏相机(这个应该没丢,至少没全丢,如果用200张/卷的特制胶卷会又重又大)。

70年代起地球轨道高度100多公里的光学卫星,近年来600-800公里高度的合成孔径成像卫星清晰度都极高,月球不大还没有大气困扰能见度,航天器可以靠得更近拍摄,期待美国拍摄历次登月遗留物再展览,提供大致位置委托中俄印欧等证明清白也行(这个肯定不好意思收钱),不敢或找不着,要么美国人做贼心虚,要么共军侦查水平太差。如果遗迹都被月球尘埃湮没,可以利用新嫦娥携带的探测器撞月测深,分析几米厚软土怎么来的、探讨下软土地对发射返程火箭不利影响等非常有必要,免得依葫芦画瓢扎进去出不来相关领导靠摄影棚忽悠电视观众。

笨狼2010年9月的《关于登月的几个航天(航空)问题》讨论长贴可惜被屏蔽了,郁闷!

注明作者和出处,本文全文网络转载一律免费,作者西西河文集 https://www.cchere.com/user/迷途笨狼 博客笨狼出山http://mememevvv.blog.tianya.cn

夏启商汤姬发,赵政寄奴重八,佛狸燕燕獾娃 鹿失其家,英雄染指中华

冷眼禄蠹为非,直面愚民贱胚,耻寻无道富贵 才高位卑,斩邪龙兴富危

壮志豪发,海天阔,鹿鼎明灭。翻坤乾,明分日月,扬善惩恶。天下兴亡百姓苦,古今治乱英雄业。厌逐流,浸凉满腔血,禄蠹孽。庚子耻,明日雪。裂土恨,回归克。运妙笔、划补中华图缺。卧薪尝胆上下责,纵横捭阖寻常策。砺倚天、锋刃利屠龙,万邦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人给阿破锣的鱼行员算过,平均不到一分钟拍一张发表质量的

那时没有数码相机,都是用胶卷拍的,还就是用的地球上的一模一样的柯达胶卷,需要换胶卷,光是发表质量的照片就8400多张,肯定还有没拍好的,不够发表质量的照片,地球上专业户摄影师也不可能拍一张就是发表质量,阿破锣的鱼行员至少也得拍过上万张底片,那可都是胶卷,是重量

还有就是相机也没加辐射保护,只是涂了反光的银色涂料反射热辐射帮助降温,没有一张胶片被粒子辐射损坏

留意一下阿破锣的鱼行员跟照相机的照片,照相机的镜头还是黑的

而且还是照相机挂在胸前,看不见取景,拍照全凭感觉,哦,对啦,还要进行各种科学或军事实验,还打高尔夫球,等等等等,阿破锣的鱼行员太牛啦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以为就宇航员拿着相机?

登月舱上还有相机呢。又用不着宇航员亲手操作。登月舱也在月亮上每次也是呆天的量级,(阿波罗11就呆了21小时左右,以后的5次都是呆的时间越来越长,宇航员出舱时间也逐步增加,

最后的阿波罗17在月面上已经呆了超过3天,宇航员出舱时间总记22小时多,多次进出登月舱)

换换胶卷也可以进舱的时间换,更别说飞船上的相机了。

家园 你有没有去看那些照片啊?

没看就瞎发表意见了吧?

那里面N 多照片是在飞船里往外拍,并非都在月面上和宇航员出舱拍的。什么换胶卷在舱内算啥问题。。。

8千多照片,难道每张都有意义?为啥一定就要早早处理?你出门旅游,难道每张照片都拿出来给别人显摆?

再说,拿不是"录像带",是数据记录带,记录比如宇航员一路心跳,呼吸,血压,心电,飞船姿态,速度,气压等等。。。多数数据繁琐小事,除了事,不正常有意义,一切正常就大多数都是屁用没用。。。比如科研数据,发表的不过记录的九牛一毛。。。

月球上没空气,反而没用空气和漂浮尘埃的散射,拍照杂光反而少。再说大气对可见光衰减不大,大气层外比地标光照也就强几分之一的量级。。。

地球轨道的侦察卫星都是几吨重的大家伙,(哈勃就是基于某种间谍卫星,2012年把两个没用上不要的间谍卫星望远镜给NASA,都比哈勃质量高),别国绕月的飞船小不点,自然不会装啥大镜头。。。嫦娥的飞船镜头拍出月表分辨率几米也是正常的。

通宝推:刹那芳华,
家园 我最关注的是什么正文很清楚

我最关注的是什么正文很清楚——

笨狼现在特别想知道,公布的8400张照片中,哪些是第一次登月从登月到返回太空仓期间拍摄的

根据这部分分析就是

反正第一次登月才两个,两部相机用标准胶卷不换胶卷36*2最多72-80张(个人经验柯达每卷实际比36张多3张左右),多了必须换胶卷

那种状态怎么拍,拍出什么效果,大致耗费的体力……其实不用专业人员挑毛病

“8千多照片,难道每张都有意义?为啥一定就要早早处理?你出门旅游,难道每张照片都拿出来给别人显摆?”

照你意思nasa吃饱了撑的——

2004年前后,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开始重新扫描这些哈苏相机拍摄的原始胶片,这些照片在经过校色、亮度调节、图像尺寸缩放等处理之后,被放上了网站

“月球上没空气,反而没用空气和漂浮尘埃的散射,拍照杂光反而少。再说大气对可见光衰减不大,大气层外比地标光照也就强几分之一的量级。”

欢迎询问下老摄影爱好者西藏和内地用光时光圈快门差别

家园 取景角度、下降速度、光照等综合分析就是

取景角度、下降速度、光照等综合分析就是

当然还有登月舱门口位置、窗户位置和所用玻璃对清晰度影响等

第一次登月各类报道是最好的试金石

家园 亚洲人处女玛利亚在中东生的儿子是白人的神
家园 自己可以去数啊

而且飞船上也有相机,不需要宇航员在舱外操作,也可以拍。不全是宇航员手持相机拍的。比如阿姆斯特朗拿着相机(胸前挂着),他的照片就不是他胸前的相机拍的。

BTW,网上搜搜阿波罗11宇航员用的照相机很难吗?比自己拿普通相机来估计好多了吧。

阿波罗11照了1407张,70毫米胶片,9卷照片,550彩照857黑白,相机被固定在快门速度1/250,光圈数设定就两个,5.6(阴影下)11(阳光下),光圈数较高,因此景深很大,宇航员无需调,只要走到大致距离范围内按快门就行了。

胶卷盒也设计的插入拔出很容易。

NASA 项目越来越少,不断裁人,翻故纸堆找点事做,把旧照片数字化,也便于长久保存,不是很正常。

好莱坞,迪斯尼把旧电影上彩色,数字化不也是这个道理。

家园 你再搜搜,记得哈苏相机用的胶片跟大众化的标准胶卷不同

记得好像是方的

你为什么拉黑我?

家园 所以更要根据月面拍摄的判断真伪

“阿波罗11照了1407张,70毫米胶片,9卷照片,550彩照857黑白,相机被固定在快门速度1/250,光圈数设定就两个,5.6(阴影下)11(阳光下),光圈数较高,因此景深很大,宇航员无需调,只要走到大致距离范围内按快门就行了。

胶卷盒也设计的插入拔出很容易。”

163引用的是35毫米,如果用70毫米的,相机比一般的更大也更重

如果用柯达100胶卷,内地好天“1/250,光圈数设定就两个,5.6(阴影下)11(阳光下)”也会曝光过度,不用说西藏,更不用说没有大气的月球

柯达50所需用光量仅仅多一倍(或一档光圈/快门)

至于“景深”,哪怕标准镜头(不说变焦),光圈11放大后也不会太精细,这还是说镜头直接拍,而不是先通过座舱玻璃

还有构图,宇航服那么笨重,月面上有限时间能拍好大量照片,也就糊弄小白

所以更要根据月面拍摄的判断真伪

河里玩过摄影的不少,欢迎深入探讨

“NASA 项目越来越少,不断裁人,翻故纸堆找点事做,把旧照片数字化,也便于长久保存,不是很正常。

好莱坞,迪斯尼把旧电影上彩色,数字化不也是这个道理。”

效率至少差几百倍很不正常!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那种相机怎么会是35胶卷

http://www.hq.nasa.gov/alsj/a11/a11-hass.html

NASA 自己网页的数据,一个"卷儿"160张照片,更别说胶片也是特殊的。哪是柯达100?!你当出门旅游吗。

而且你开玩笑吗,1/250,F5.6 曝光过度?!这指标平常的狠。

家园 你先搞清胶卷感光度标准再开喷

你先搞清胶卷感光度标准再开喷

柯达100中的100指的是感光度(按倍数增减),对应德国的21度(3度一阶)

数字越小越细腻,但对光线强度要求越高,但不可能无限制增减,69年技术应该远没有80-90年代成熟

“一个"卷儿"160张照片,更别说胶片也是特殊的。哪是柯达100?!你当出门旅游吗。

而且你开玩笑吗,1/250,F5.6 曝光过度?!这指标平常的狠。”

不用西藏强光,用柯达100胶卷,内地天好时1/250,F5.6 很容易曝光过度

相机带测光功能,更小光圈拍出来怎样也有数

160张相当于普通胶卷4倍略多,哪怕35mm的相机也得大不少,不用说70mm的

对了,电影用35mm的多,老的还有16mm的

哪怕是16mm不是70mm的,放大到1800dpi也绰绰有余!

正文引用的163头条很清楚——

阿波罗计划档案项目工作人员Kipp Teague表示,由于外界对高分辨率版本照片有强烈需求,他们决定重制整套照片。最终,在将35mm胶片清晰地放大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内容,比如陨坑细节、宇航员的皮肤上的毛孔、以及航天飞机推进器和登月舱上的诸多斑点。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O0001/99784.html

外链出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NASA官网可信还是163二手翻译可信?!

你搞笑吗?

那照相机和胶卷盒本就比35相机大多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柯达100是最普通的胶卷,号越大才是感光越快的,如柯达400。。。

当别人没单反相机吗,1/250秒,F5.6阴影中就曝光过度,搞笑吗?

大气层可见光透过率狠大的,良好晴天大约85%的水平。地表和月球上阳光强度(不算紫外线的话,紫外线普通玻璃镜头也够挡住了。)差不了多少。

家园 坦率地说你需要补充点摄影和天文学常识

"柯达100是最普通的胶卷,号越大才是感光越快的,如柯达400。。。

当别人没单反相机吗,1/250秒,F5.6阴影中就曝光过度,搞笑吗?

大气层可见光透过率狠大的,良好晴天大约85%的水平。地表和月球上阳光强度(不算紫外线的话,紫外线普通玻璃镜头也够挡住了。)差不了多少。"

坦率地说你需要补充点摄影和天文学常识——

同样景致和光线,大号的柯达胶卷所需光更少,柯达400需光量是100的1/4(2的平方,中间有个200),号越大越容易曝光过度,一般用高速快门抓拍动态如运动,不过号越大相对越粗糙

90年代是25-1600,69年用的是柯达100还是50还是专门定做的更低的标号不清楚

以前雾霾没这么严重,用柯达100,山东好天125分之一秒/光圈16很容易实现(根据相机测光系统),换算成250之一秒/光圈11,比光圈5.6小两级,中间隔一个8

西藏所需应该更低,过去影展,有的标明光圈快门,傍晚的都出现过125分之一秒/光圈5.6

太阳照到外大气层的辐射,百分之三十几被反射掉了,百分之二十几大气吸收促成各类大气运动,到达地面和海面的不到一半

太阳照到地球外大气层的辐射常数是1350瓦/平米,因距离实际波动正负3.5%

按一年365天,一天12小时,实际热量得达到多少?西藏、撒哈拉、澳洲才达到多少?

地面最好天气,中午12点直射功率也就八九百瓦

很遗憾给的持相机图片是地面的不是月面的,穿戴150公斤装备还那么多任务,隔着面罩、戴着那么厚手套,我就不信有限时间内能拍多少,更别说拍好,拍多了调整呼吸都来不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比较接近真相的推测应当是这样:

美国的载人飞船抵达月球上空,但未降落并返回(当时技术做不到),而是遥控机器登月。登月照片全部是好莱坞影棚的产品。真相如何只能近距离观察有没有美国人的脚印了,但愿美国人别毁掉现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