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笨狼认为公布粉饰后的登月照是欲盖弥彰 -- 迷途笨狼

共:💬70 🌺10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比较中美的月壤照片。

中国的月壤遍布碎石。自然分布。

美国的月壤太干净,太均一。过筛?

头一眼看美照片,这土着实让我惊奇,看了嫦娥的照片。

能搞好累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终于学会查查数据了

可惜还是不求甚解。

太阳常数是全光谱,不只可见光,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在可见光范围内。大气吸收也是在可见光区较小,吸收在紫外,红外波段更强,但一般胶片只对可见光感光,镜头玻璃也会吸收紫外/红外更强。你拿总辐射数据比较地表和月球的感光度显然不对。而且月球无大气散射,照相影响又小些。

可见光地表月球无显著差别,1/125秒光圈16也和1/250秒,光圈11通光一样。怎见得就要曝光过度。

月球重力是地球1/6,200公斤质量也只有30多公斤重,地面背袋20公斤米也挺累的。比空手还减负担近40公斤还累个头啊。

照片还不好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顾左右言他转进就能帮霉菌洗白了?

“太阳常数是全光谱,不只可见光,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在可见光范围内。大气吸收也是在可见光区较小,吸收在紫外,红外波段更强,但一般胶片只对可见光感光,镜头玻璃也会吸收紫外/红外更强。你拿总辐射数据比较地表和月球的感光度显然不对。而且月球无大气散射,照相影响又小些。

可见光地表月球无显著差别,1/125秒光圈16也和1/250秒,光圈11通光一样。怎见得就要曝光过度。

顾左右言他转进就能帮霉菌洗白了?

同样是晴天,西藏比内地摄影光照条件好得多

按照你提的85%透过率,没有大气层的月表比西藏光照更足

按你说的辐射有一半在可见光范围内,结合热量到达率不到一半,哪来的85%透过率?

“1/125秒光圈16也和1/250秒,光圈11通光一样”,山东光照条件比西藏都差不少,不用说月球

既然照片好找,那就找找已经严重降低精度的1800dpi的,别拿模糊照蒙混读者

家园 是6乘以六
家园 可见光透过率85%

中文都看不懂吗?

拜托拿数据,不要不断臆想。

1800 Dpi 还严重降低精度?!你有没有概念啊,好的单反相机镜头也就成像60~70线/毫米,换到英寸也就约1500多dpi,1800dpi是这么大光圈成像的顶尖水平了。。。

家园 缺少顶贴手,这么多天不来怪想你的

姑且承认你说的“可见光透过率85%”,月球也比西藏光照强!即使后者最晴朗天气!

西藏光线比内地强得多,强多少最好问问去西藏的老摄影爱好者

好的单反相机镜头也就成像60~70线/毫米,换到英寸也就约1500多dpi,1800dpi是这么大光圈成像的顶尖水平了。。。

你说的是数码机吧,拖后腿的是ccd和良心!登月霉菌用的是胶片机

“好的单反相机镜头也就成像60~70线/毫米,换到英寸也就约1500多dpi”,你是不是暗示霉菌光学侦察卫星数据严重浮夸!

缺少顶贴手,这么多天不来怪想你的

可见光透过率85% [ fakeone ] 于:2015-11-03 17:29:04 复:4154958

中文都看不懂吗?

拜托拿数据,不要不断臆想。

1800 Dpi 还严重降低精度?!你有没有概念啊,好的单反相机镜头也就成像60~70线/毫米,换到英寸也就约1500多dpi,1800dpi是这么大光圈成像的顶尖水平了。。。

家园 决定照片分辨率的是镜头

跟数码还是胶片没关系。

拜托,那么的的光圈数,也就是小的数值孔径,能有10多微米的分辨率很不错了。。。1800DPI很接近理论极限了。

成天西藏怎么强,拿出点实际数据啊。85%左右的晴朗大气可见光透过率也是有据可查的。

家园 一三四图的月壤看上去比较相像
家园 霉菌70年代初2米多焦距的镜头每毫米线对数180

霉菌70年代初2米多焦距的镜头每毫米线对数180

焦距几十毫米-几百毫米的单反相机清晰度要高多少数量级

你说——

“1800 Dpi 还严重降低精度?!你有没有概念啊,好的单反相机镜头也就成像60~70线/毫米,换到英寸也就约1500多dpi,1800dpi是这么大光圈成像的顶尖水平了。”

是在暗示霉菌习惯性弄虚作假?

至于——“决定照片分辨率的是镜头 [ fakeone ] 于:2015-11-04 12:45:16 复:4158472跟数码还是胶片没关系。”

数码高清现在实现几十年前35mm胶片宽银幕效果没?

理论上,只要制造工艺没问题,黑白胶卷清晰度几乎是无限的(分子尺寸)

“成天西藏怎么强,拿出点实际数据啊。85%左右的晴朗大气可见光透过率也是有据可查的。”

即使按照你的所谓数据,月球白天也比西藏最好天气光照强15%以上,不用说内地

前面讨论仔细翻翻,别选择性失明

1、https://www.cchere.com/article/4153668

链接出处

2、https://www.cchere.com/article/4153858

链接出处

3、https://www.cchere.com/article/4154772

链接出处

坦率地说你需要补充点摄影和天文学常识——

同样景致和光线,大号的柯达胶卷所需光更少,柯达400需光量是100的1/4(2的平方,中间有个200),号越大越容易曝光过度,一般用高速快门抓拍动态如运动,不过号越大相对越粗糙

90年代是25-1600,69年用的是柯达100还是50还是专门定做的更低的标号不清楚

以前雾霾没这么严重,用柯达100,山东好天125分之一秒/光圈16很容易实现(根据相机测光系统),换算成250之一秒/光圈11,比光圈5.6小两级,中间隔一个8

西藏所需应该更低,过去影展,有的标明光圈快门,傍晚的都出现过125分之一秒/光圈5.6

决定照片分辨率的是镜头 [ fakeone ] 于:2015-11-04 12:45:16 复:4158472

跟数码还是胶片没关系。

拜托,那么的的光圈数,也就是小的数值孔径,能有10多微米的分辨率很不错了。。。1800DPI很接近理论极限了。

成天西藏怎么强,拿出点实际数据啊。85%左右的晴朗大气可见光透过率也是有据可查的。

家园 你拿侦察卫星/飞机的镜头来比吗?

那镜头的焦距大,可直径也大的多。能跟手持相机的镜头比吗?

谁选择失明啊,都找出链接是70毫米胶片了,还紧抱着35毫米胶卷数据不放。

你说的山东125分之一秒/光圈16 不是跟 阿波罗用的250分之一秒/光圈11等效吗,差不过15%的光照,何来巨大区别。

月球阴影中的250分之一秒/光圈5.6也比所谓西藏"傍晚"(怎么定义的,几点。。。)的125分之一秒光圈5.6 的单位通光能力小一半啊,别忘了月球没空气散射,对应"空"背景可是无光的。阴影下地面散射也小。

家园 毫米/线对不是一个不嫌大小镜头的线对,越大越难加工

毫米/线对不是一个不嫌大小镜头的线对,越大越难加工

现在能加工焦距2米多高清晰度镜头的国家有几?

至于——

“你说的山东125分之一秒/光圈16 不是跟 阿波罗用的250分之一秒/光圈11等效吗,差不过15%的光照,何来巨大区别。

月球阴影中的250分之一秒/光圈5.6也比所谓西藏"傍晚"(怎么定义的,几点。。。)的125分之一秒光圈5.6 的单位通光能力小一半啊,别忘了月球没空气散射,对应"空"背景可是无光的。阴影下地面散射也小。”

以前傍晚(日落前半小时左右)我顺光测光大约是1/125秒,光圈4

家园 军用侦察卫星的能跟手持相机比?

你这傍晚顺光的单位通光也是人列出的月球上阴影下设置的4倍啊。1/125,4对1/250,5.6。。。

家园 【原创】解答一下迷途笨狼主帖里的疑问

质疑阿波罗登月计划造假的问题几十年来一直都有,几乎成了怀疑论里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了。回复这个帖子并不是要扭转迷途笨狼的立场,只是主帖里迷途笨狼提及的相关怀疑点正好和我专业相关,所以在此试答一二。

关于第一个哪些是在Apollo 11任务(首次落月)中从登月到返回太空仓期间拍摄的问题。迷途笨狼如果有时间,可以到NASA这个链接里(http://spaceflight.nasa.gov/gallery/images/apollo/apollo11/ndxpage1.html)下载Apollo 11任务中公布的照片来与NASA 在 Flickr 上发布的照片进行对照比较,应该能找到一些此次任务的线索,也许能找出公布的8400多张照片哪些是此次任务里拍摄的。

第二个问题,迷途笨狼主要质疑的是NASA处理照片花的时间太长了,其中有猫腻,也就是造假。并且拿出了电影胶转磁(数字处理)作为参照对象来证明自己的论点。首先,电影的胶转磁(胶转磁是胶片电影数字化的通用名称)的设备和扫描相机底片的扫描仪完全不是一回事,胶转磁设备及相关工作参数请参照(http://www.crifst.ac.cn/c/cn/news/2011-09/29/news_133.html),通俗点说,大致可以把这套设备理解成用全自动的高速数码电影摄影机翻拍电影胶片,即便以2K(2048×1556@24P,每帧画面2048×1556个点,每秒24帧)的精度,处理速度也是非常快的。相对而言,用于处理相机拍摄的底片的扫描仪运行就太慢太慢了,不说虚拟滚桶电分设备,就以相对操作简单快捷的桌面型底片扫描仪来说,扫一张6×6cm哈苏相机拍摄的底片,以16位色彩,4800×4800点,TIFF格式,所耗时间一般也是以十几分钟为计算单位的。加上选片,清理表面灰尘杂质,装片等前后期的工作,所耗时间只会更长。所以说这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当然,就算是这么慢的扫描速度扫描8400多张底片也不需要11年时间,网易新闻里也只是提及NASA是从2004年开始重新扫描Apollo计划中拍摄的底片,并不能说明直到今年放到Flickr上才扫描处理好,为什么拖到现在才放到Flickr上,并没有解释原因,但把这个作为造假的理由就太过于主观了。NASA数字化处理的底片一般不会涉及上色问题,当时带着的底片就有120和135,黑白,彩色之分,120装在不同的后背里(120的哈苏)135胶卷用在Nikon相机上。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NASA的照片有1:1格式哈苏拍的120和3:2格式Nikon拍的135。我有幸见过哈苏公司编辑的用于宣传演示的幻灯秀,内容就是NASA在太空里拍摄的底片的拷贝底片(包括一部分登月计划中拍摄的照片),用几十台幻灯机阵列投影到十多米见方的银幕上,现场观看还是非常震撼的。

哈苏的胶卷相机我直到现在都在用,其中用于登月的型号里,SWC和553EL两款我都有,其体积和重量并不比尼康的135 F型(也用于Apollo计划中)加马达重多少。至于拍摄数量,以哈苏的A70大容量后背为例(后背尺寸大约7.5×7.5×8cm),一个胶卷后背容量是160张底片(柯达专门特制的薄片基底片),对于把相机固定在胸前的“摄影师”而言,一天拍掉几个后背太容易了,更多的时候他们可能还有意识地省着拍。在月球这个光线非常稳定的环境里(阳光直射或阴影),准确曝光不是什么问题。事先设置好曝光,直接按快门就可以了。从NASA公布的照片看,航天员们使用哈苏相机还是比较节制的,舱外月球表面的照片拍的比较多,舱内用135相机拍的比较多。另外,在舱内拍的照片曝光有误差的较多,曝光不足的比例大些,说明这些航天员“业余”摄影师在相机的操控上并没有太过深入学习。

结论,迷途笨狼所质疑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的知识导致的误解,建议还是从其他方面去找NASA的造假漏洞为好。

通宝推:刹那芳华,shinji,
家园 手持相机不能比的话罗敦斯德、施奈德等公司就是笑话了

手持相机不能比的话罗敦斯德、施奈德等公司就是笑话了

译名可能略有区别

tg也能造几米焦距的卫星镜头,要是像你说的“

军用侦察卫星的能跟手持相机比? [ fakeone ] 于:2015-11-14 15:02:33 复:4160669
”——

民用相机镜头哪有德国和日本混得份

家园 【原创】试着解答一下

质疑阿波罗登月计划造假的问题几十年来一直都有,几乎成了怀疑论里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了。回复这个帖子并不是要扭转迷途笨狼的立场,只是主帖里迷途笨狼提及的相关怀疑点正好和我专业相关,所以在此试答一二。

关于第一个哪些是在Apollo 11任务(首次落月)中从登月到返回太空仓期间拍摄的问题。迷途笨狼如果有时间,可以到NASA这个链接里(http://spaceflight.nasa.gov/gallery/images/apollo/apollo11/ndxpage1.html)下载Apollo 11任务中公布的照片来与NASA 在 Flickr 上发布的照片进行对照比较,应该能找到一些此次任务的线索,也许能找出公布的8400多张照片哪些是此次任务里拍摄的。

第二个问题,迷途笨狼主要质疑的是NASA处理照片花的时间太长了,其中有猫腻,也就是造假。并且拿出了电影胶转磁(数字处理)作为参照对象来证明自己的论点。首先,电影的胶转磁(胶转磁是胶片电影数字化的通用名称)的设备和扫描相机底片的扫描仪完全不是一回事,胶转磁设备及相关工作参数请参照(http://www.crifst.ac.cn/c/cn/news/2011-09/29/news_133.html),通俗点说,大致可以把这套设备理解成用全自动的高速数码电影摄影机翻拍电影胶片,即便以2K(2048×1556@24P,每帧画面2048×1556个点,每秒24帧)的精度,处理速度也是非常快的。相对而言,用于处理相机拍摄的底片的扫描仪运行就太慢太慢了,不说虚拟滚桶电分设备,就以相对操作简单快捷的桌面型底片扫描仪来说,扫一张6×6cm哈苏相机拍摄的底片,以16位色彩,4800×4800点,TIFF格式,所耗时间一般也是以十几分钟为计算单位的。加上选片,清理表面灰尘杂质,装片等前后期的工作,所耗时间只会更长。所以说这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当然,就算是这么慢的扫描速度扫描8400多张底片也不需要11年时间,网易新闻里也只是提及NASA是从2004年开始重新扫描Apollo计划中拍摄的底片,并不能说明直到今年放到Flickr上才扫描处理好,为什么拖到现在才放到Flickr上,并没有解释原因,但把这个作为造假的理由就太过于主观了。NASA数字化处理的底片一般不会涉及上色问题,当时带着的底片就有120和135,黑白,彩色之分,120装在不同的后背里(120的哈苏)135胶卷用在Nikon相机上。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NASA的照片有1:1格式哈苏拍的120和3:2格式Nikon拍的135。我有幸见过哈苏公司编辑的用于宣传演示的幻灯秀,内容就是NASA在太空里拍摄的底片的拷贝底片(包括一部分登月计划中拍摄的照片),用几十台幻灯机阵列投影到十多米见方的银幕上,现场观看还是非常震撼的。

哈苏的胶卷相机我直到现在都在用,其中用于登月的型号里,SWC和553EL两款我都有,其体积和重量并不比尼康的135 F型(也用于Apollo计划中)加马达重多少。至于拍摄数量,以哈苏的A70大容量后背为例(后背尺寸大约7.5×7.5×8cm),一个胶卷后背容量是160张底片(柯达专门特制的薄片基底片),对于把相机固定在胸前的“摄影师”而言,一天拍掉几个后背太容易了,更多的时候他们可能还有意识地省着拍。在月球这个光线非常稳定的环境里(阳光直射或阴影),准确曝光不是什么问题。事先设置好曝光,直接按快门就可以了。从NASA公布的照片看,航天员们使用哈苏相机还是比较节制的,舱外月球表面的照片拍的比较多,舱内用135相机拍的比较多。另外,在舱内拍的照片曝光有误差的较多,曝光不足的比例大些,说明这些航天员“业余”摄影师在相机的操控上并没有太过深入学习。

结论,迷途笨狼所质疑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的知识导致的误解,建议还是从其他方面去找NASA的造假漏洞为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