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笨狼认为公布粉饰后的登月照是欲盖弥彰 -- 迷途笨狼

共:💬70 🌺10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系统bug重复了……

1、单反相机能拍清楚的安全快门速度,拍静物一般在镜头焦距分之一秒,即50毫米镜头1/60秒(没有1/50秒),十几年前我可以确保1/30秒(1/15秒能拍但根本无法保证),主要是那时身体比较强壮+正确的持机姿势。就像打枪,姿势正确才能保证不偏靶心,否则中靶也是蒙的

穿着150公斤宇航服,戴着厚手套还拍那么多,我不知道怎么保证持机稳定

“撇开人的因素不讲,相机机震主要是由快门的反光板机构引起的,所以,哈苏相机为NASA改装的相机上都把这个机构拆除了,采用了外置取景器或是无取景器的结构,所以NASA用的哈苏相机机震很小,我用同类结构的哈苏SWC手持过1/2秒。

干脆用快门线多省事,即使用快门线,我不认为一般摄影师能做到手持135相机1/2秒曝光不抖,还不说大量连续拍摄。印象中海鸥135相机625克(忘了加不加标准镜头了),估计不到哈苏500一半,1995哈苏推出的一款仅机身就1400克,比多数手枪重多了!还不算镜头和焦卷!

阁下既然有同款,不知道说明书上相机和标准(不说长焦)镜头分别是多少克?另外想请教下配属暗盒里的120胶卷张数/重量。当年nasa虽然声称用薄卷,不过个人认为可能是仅仅取消屏蔽纸,否则薄型推广(尤其35毫米卷)省下换胶卷多好,反正发烧友有的是钱。那样每张重量大约是135胶卷的3倍多接近4倍,160张相当于普通135卷12-15倍重量(前者考虑胶卷盒重量)

以前学习时120单反只是简单涉及,太贵也基本用不到,另外很重一般要配三脚架。忘了哪看到过基辅88的250毫米镜头就有1500克,加上机身胶卷快赶上冲锋枪了。

关于哈苏——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nrPPSh9GIDeTiHUjuwwxIKLG9PdkAQ26o2m3dggTyknjHWTZaUnK51VD2TRtc4lYW6bVPNFkGDEk-QhUOOWPK

外链出处

“哈苏的配套镜头中,虽拥有CFI 120毫米f/4和CF 135毫米f/4两只微距镜头,能拍出大至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广告摄影。于是哈苏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FlexBody这首台特殊用途的中画幅相机。

FlexBody的机身置有伸缩皮腔,适配镜头是哈苏原有的镜间叶式快门镜头(C、CF、CB、CFI、CFE),同时亦适配哈苏原有的配件。机身重量为1400克。对于哈苏相机的老客户,只要购置一台机身即可。

贴图点特殊效果-图片,把图片链接插入即可

2、关于灰度异同——

a、即使不同品牌胶卷,甚至同一品牌负片和反转片、不同感光度的负片,色调也有细微差别,当年用的是胶片机,嫦娥用的是数码机,胶片还需要多次转换才成为数码版。

b、拿不准老兄提供的几张图片,中美拍摄距离、对焦中心反光程度区别很大,还有逆光顺光区别

链接出处

c、如果隔着玻璃拍摄(所谓太空舱),即使是特种光学玻璃,对色调也有影响

d、数码摄影算是摄像中的定格,自动白平衡应该是取图像中心点。阿波罗如果是两种固定光圈快门组合,色调能对就怪了。

对了,老兄的“

在接近天顶区域时的月球在地球拍摄时曝光一般在1/125秒,F11左右(ISO100度)拍摄在地球表面阳光直射的地表曝光也差不多在1/125秒F16左右(ISO100度),二者可以认为是相似的。

能否深入解释一下!这么关键的问题上可不好蒙混过关!

3、

“抢救胶片拍的老影像资料,数字化是常见做法,黑白片上色可不是,对行业很多人来讲,这不是抢救而是在破坏。”

用好的拷贝就是了,老的又没不了,再说即使美国经典黑白片也没多少,中国更是少得可怜!以前看到的《二战启示录》美军纪录片部分是彩的,不过个人认为原始素材应该是黑白的

4、老兄说——

航天员拍摄时怎么取景?他们大多数拍的片子不取景。附送附加答案,他们对焦么?他们不对焦,而是根据镜头上的对焦标尺和景深标尺估焦。”

“他是在估计着拍摄,没有取景和对焦。”

我屏蔽的某人说——有人给阿破锣的鱼行员算过,平均不到一分钟拍一张发表质量的 [ 说几句 ] 于:2015-10-07 02:29:45 复:4152108/article/4152591链接出处

有人给阿破锣的鱼行员算过,平均不到一分钟拍一张发表质量的 [ 说几句 ] 于:2015-10-07 02:29:45 复:4152108

那时没有数码相机,都是用胶卷拍的,还就是用的地球上的一模一样的柯达胶卷,需要换胶卷,光是发表质量的照片就8400多张,肯定还有没拍好的,不够发表质量的照片,地球上专业户摄影师也不可能拍一张就是发表质量,阿破锣的鱼行员至少也得拍过上万张底片,那可都是胶卷,是重量

还有就是相机也没加辐射保护,只是涂了反光的银色涂料反射热辐射帮助降温,没有一张胶片被粒子辐射损坏

留意一下阿破锣的鱼行员跟照相机的照片,照相机的镜头还是黑的

而且还是照相机挂在胸前,看不见取景,拍照全凭感觉,哦,对啦,还要进行各种科学或军事实验,还打高尔夫球,等等等等,阿破锣的鱼行员太牛啦

【讨论】我不会贴图,就借用你贴的图说一下 [ 我来看牛人 ] 于:2015-11-20 19:14:11 复:4161671

问题1,对一般单反相机来说能拍清楚的安全快门速度是有限制的,引起拍不清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手抖,二是机震。手抖是人操作相机的习惯问题,机震是相机结构的问题。撇开人的因素不讲,相机机震主要是由快门的反光板机构引起的,所以,哈苏相机为NASA改装的相机上都把这个机构拆除了,采用了外置取景器或是无取景器的结构,所以NASA用的哈苏相机机震很小,我用同类结构的哈苏SWC手持过1/2秒。嗯,对,这里顺便就回答了你的问题4,航天员拍摄时怎么取景?他们大多数拍的片子不取景。附送附加答案,他们对焦么?他们不对焦,而是根据镜头上的对焦标尺和景深标尺估焦。

问题2,就不回答了,给你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吧,试分析NASA照片中月壤的灰度和嫦娥拍的月壤照片中灰度的异同及形成原因。假设二者所摄月壤同质,光照条件相同。(参见拿不准网友回帖“比较中美的月壤照片”)

问题3,这个问题就不要纠结了,抢救胶片拍的老影像资料,数字化是常见做法,黑白片上色可不是,对行业很多人来讲,这不是抢救而是在破坏。

问题4,略。

你上面回帖里图一可以看到这是一台已经加装了马达的哈苏相机(没有手动过片机构),镜头可能是60mm,后背是A70,机身顶部没有取景器,后背的锁定机构改成了粗大的扳手方便戴手套拆装后背(图二里看的更清楚)。这相机的快门是马达前部黑呼呼那块里的一部分,是一块面积不小的板,也是为了方便戴手套操作。图二里还能看出后背的插刀(换取后背需要插入,拍摄时需要拔出)有个很大的金属框,这也是为了戴手套方便拔取插刀而设计的。图二里装的镜头是80mm,可以看到镜头的对焦环上有两上突起的兔耳朵,对,这也是为了方便戴手套调焦设计的。镜头上可以看到两道红色细线,那是景深标尺。下面那只兔耳朵的下后方就是相机的快门,一块黑色的板。图用可以看到相机固定在航天员胸前的样子,这台相机上是装了60mm镜头,可以看到手柄上的快门与机身快门的联接方式是用了一个L型连杆,结构简单而实用。这张照片也很直观地表现了航天员拍摄时的状态,对,他是在估计着拍摄,没有取景和对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