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东方的屋顶 一、伍重 -- 藏猫猫

共:💬134 🌺115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东方的屋顶 十、答案二 文化那个筐

文化是个筐,啥都放里装。

很显然,铁手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

文化百家 = 文艺。国学;神话、传说、风俗、民间艺术;语言、书法;建筑等。

本文谈建筑,所以虽然本人喜欢标榜学科的技术性与历史性,还是很自觉地到此入队了。

谈论某一民族的建筑,文化绝对是一个逃不过去的问题。说到底,肯定是那句绝对正确但其实什么也没有解答的答案:“中华民族固有之审美趣味使然也”(伊东忠太)。

但对于具体建筑现象的发生问题,文化解释,作为最难于证实,又难于证伪的解答,应该是慎之又慎的。

在这个问题上,严肃的史学家与考古学家是极为谨慎的。杨鸿勋先生在解答了屋顶曲线起源的技术性问题之后,尝试对文化上的讨论做一探讨:

有的建筑史学家认为,《诗·小雅·斯干》“如跂斯翼,……如翚斯飞”的诗句是描写翼角起翘的。这种说法尚未找出依据,很难赞同。

在杨先生写此文之时及之后,摘自于古文献中的两种主要观点是被广泛采纳用于解释屋面曲线的发生的。其中“激日景而纳光”,应该说是对汉代文献对其时代屋面作法目的的直接解释,因此学界无异议。而“如翚斯飞”虽然也被广泛引用,但仍不符合考古学的治学标准。先秦时代,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凹曲屋面的出现,现有的所有证据都是指向曲折屋面出现于汉代,并且直到隋唐才得到广泛应用。那么先秦的“如翚斯飞”以及任何其他文字的相似文字,描摹的对象很难相信是屋面曲线。

但它必然也需要一个解释。

杨先生的解答是,直坡屋顶的巨大出檐,本身已经可以构成“如跂斯翼,……如翚斯飞”的形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是,技术性起源,在很多学者与爱好者看来,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最终答案。于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文化”,实在让我这种技术派没文化的家伙无语凝噎。

比如,某著名建筑史学家在其《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中,论证

中国古代建筑实行举折的最终原因,可以归之于人们将建筑塑造成(仰韶)庙底沟凤鸟图形样式的努力。

插播八卦:针对中国早期屋顶形式,这位先生还曾有期刊上发表一篇《“反宇”考》。置杨鸿勋先生对“反宇”的考古学结论而不顾,拿出隋唐的遗物来发明汉代的“反宇”。然后和另外一位用最速下降线论证屋面曲线起源的先生在学术期刊上上演了一出伪科pk民科的论战,极为热闹好看。

(这就是为什么我曾经抱怨某些学者“捧出文化来把仰韶和隋唐拌在一起烩一锅“古代”。)

其实单单谈论凤鸟对于中国古代屋顶的文化象征意义,我想即使是严谨的考古学者,也不会全盘否定。汉画像石上的建筑形式,凤鸟立于直坡屋顶的屋脊之上,是常见主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考虑到汉画像石中凤鸟形象的普遍,以及画像石中屋脊起翘的广泛存在,若将原古的凤鸟崇拜与屋脊的形象相联系解释并止于此处,是可以令为信服的。

(虽然,屋脊的起翘也可以有功能性解释:用保护屋脊两端固定脊瓦的瓦钉,盖以额外结构,久之深化成文化符号的装饰。)

事实上,屋脊之兽,在唐代,称作鸱尾。鸱是海中之兽,用于屋顶,盖以水避火,保护房屋的厌胜作用。但海中之兽即用以鸟字作旁的名称,可能正是早期的凤鸟崇拜向后期的厌胜功能转换的痕迹。

但是将之与曲折屋面做牵连,未免太过牵强。

最近在图书馆查到一书,<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oof>,谁这么有眼光,把老衲有兴趣的题目抢先做了。借来一翻,原来又一是个高举“文化”大旗的外行。引用了所有已经被前人批驳过的跟屋面有或没有星点字面关系的文献,并武断地按照自己的解读翻译成英文来误导英语读者,并把屋顶曲线的根源追踪到了中华文化的“形”与“意”。

掩卷一笑,还书。

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建筑,一定应有它的文化解释。

醉寺老先生天堂兄,在回贴中都提到了屋顶对“天”的承应的文化作用。我想,当是很有启发性的。

而至于建筑历史学研究,落实到细致。仍需要十分地谨慎严密。

而今天对于中国屋顶的大部分文化猜想,仍没有足够信服的结论。

也许还是暂且只能说,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情趣吧。

铁牛。

关键词(Tags): #木头史诗元宝推荐:铁手,
家园 惭愧,关注很少。

南美还不是中国学术的地盘。

人类从东亚向南美迁移的时代,还没有建筑遗迹留存,所以人类学学者还有些关注,建筑学上,中国学者对南美的关注几乎没有。

不过人类文明的早期习俗对在建筑上的固化,可能应该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可惜在我们这一代,能把东亚以及印度做透,就很不错了。

我曾经小关注过奇普与结绳乃至“结”构的结的关系。可惜惭愧对建筑还是知之太少。

还期待鸭子的好文~~

家园 【原创】十一、“立面的误会”与“曲线的误会”

本系列之七,名为“曲线的误会”。“曲线的误会”曾经是为这一系列文字草拟的题目。但后来仅作为一节之标题,是因为实在担心,这花痴得也太露骨了…

曲线的误会,是小衲向某偶像致敬的课题。(再强调,偶的偶像名单很长很长…)

2007年,赵辰先生在《读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立面的误会》。稍后,赵辰先生的若干论文结集由三联书店出版,书名为,《立面的误会》。

之后某年我初到东大,东大的学生眉飞色舞的对我讲:“你有没有听过赵辰那个讲座?--哦,那时候你还没来。赵辰批了梁思成!”

我ft,至于么,你师叔批了人家师祖,你跟着沾光么?…

赵辰是如何批判梁思成,或者说,梁思成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学术研究体系的。

简单地说,西方建筑的一个基本研究传统,是基于立面的分析。立面,在制图语言里,称作Elevation,但对于建筑学,还有另一个词,Facade。对于Facade的推敲、分析、研究,是西方建筑设计与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和步骤。赵辰举了威尼斯水城的街景和澳门“大八巴”来解说这种“立面”。小衲不妨举另外的例子,文艺复兴古典主义与巴洛克的代表作:

Il Redentore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The Church of Gesu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这两座古典建筑的侧面角度可以看出,“立面”是如何以“面”的形式存在的。.

基于立面的建筑研究,在巴黎美院建筑学教育体系下严格发扬,被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所继续。而后者培养出了梁思成、林徽因等第一代中国建筑史学者,将西方的建筑学研究体系带回中国,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建筑学研究与教育。

在营造学社的研究中,可以见到深厚的基于立面分析的古典建筑分析手法。

但Facade,在中国建筑中是不存在的。

《营造法式》中,不存在立面图绘。只存在“侧样”。侧样,就是剖面图。中国的建筑,是基于剖面的设计。剖面对于结构的把握与控制,形成了建筑设计的主要过程。作为绘图的立面Elevation的形象,是这个设计过程的产物,而非设计过程的目的或对象。而Facade,则是完全不存在于东方建筑的。

《营造法式》侧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年在论坛上跟群牛就赵辰之文争论,有人提出,赵言不对,[url= http://baike.baidu.com/view/37055.htm]样式雷[/url]

就有大量立面图。

抚掌大笑:此例极好。样式雷的设计是受到西方传教士入境后所传西学影响下的产物,对照样式雷与《营造法式》,正可侧证东西建筑设计之异!

样式雷:北京正阳门立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赵辰对于梁思成一代建筑学术的反思,其实正是打开国门之后,我国的传统文化面对西方学术体系之下,面对的挑战与走过的路途的反思。所谓误会,东西的碰撞,其实更像两套坐标系的问题。无论直角坐标还是极坐标,都可以描述一条曲线的函数。但不同坐标系的取用,可能会发现或丢失研究对象的若干特征。

立面的误会,是东方学者以西方的坐标系描述东方的问题的误会。

而小衲曲线的误会,其实较之偶像更浅一层,或更早一个时段:西方学者以其自身的坐标尺来观测东方时的误会。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端。

关键词(Tags): #木头史诗
家园 【原创】十二、尾声、迟到的主题

写这个系列的源起之一,

几个月前挖榫卯坑的时候,胡亦庄兄提了一句,胡亦庄:能不能顺便介绍一下中美木房子的异同?

应下来了,迟迟没有动笔。

一个是其实关于美国我是不了解的。我的关注范围主要在欧洲。但想想美国的建筑传统毕竟大部分是从欧洲带去的,所以以欧洲为基点泛论中西的时候,大约也可以涵盖进去。

之前之后都看了一些关于欧洲木构建筑的材料,脑子里对中西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也大概有个框架。但是如何说起,一直没有找到切入点。

其实当然也可以以一个简单的帖子列出一二三来。但是在资料的收集与思考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深入本质的有趣的东西,便一直希望找一个有趣的方式,做一点深入的解剖。

对于木构建筑,中西方最显著的差异,即在屋顶。

中国屋顶之谜,西方世界在这一百五十年中,有过有趣热闹的讨论。

而西方在观察中国屋顶过程中认识的转变,正折射他们自身与中国的差异。

这便是一个可以深入回答“中西方异同”的角度。

于是有了这一个系列。

而这一系列在进展过程中,又不得不面对西方建筑学与史学传统的大背景,于是又有了读书笔记一个系列。

但这两个系列,其实仍旧并没有回答胡亦庄兄的问题。好吧,现在,我们知道了东方与西方不一样,有误会,知道了东方的屋顶是怎么回事,那么西方呢?

嗯,这将是另一个主题了……

To be long long after continue…

关键词(Tags): #木头史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猫猫,丢了个带尾巴的字母
家园 谢谢提醒~那个字母被系统给吃了...

在word里写好的,结果往里一贴,带尾巴的字母西河不认,都被系统给吃掉了。。。

贴完也没仔细看。谢谢提醒!

干脆都写成c吧。。

家园 澳门那个叫“大三巴”

大三巴是有立面,主体建筑没了。而佛罗伦萨的圣洛伦佐教堂是有主体建筑但没有立面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silica_of_San_Lorenzo,_Florence

当年米开朗琪罗设计了立面却一直没建成,如今这教堂就以没有立面的样子存在了几百年。另外一个例子是法国国民议会波旁宫,立面和主体建筑之间有一夹角,其实是分开来的。可见这立面是单独的存在。

样式雷的中式建筑图样说是立面图,但是很难想象只有主体建筑没有立面或只有立面没有主体建筑怎么建造。

家园 对头~ 所以说中国传统就没有Facade

看到圣洛伦佐教堂还想起另外一个问题,西方古典的立面那个面,是中国传统的山面。换言之,中西建筑的对正面与侧面的认定刚好是相反的。这也是西人初到东方时的一大惊叹。

家园 这个是西西河的文化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也许,还是,暂且,只能说,这是西西河固有的审美情趣吧。

家园 嗯,我不是在批判文化筐,

文化这个筐海纳百川是对路的。

重要的是其他的筐在从文化筐里吸纳材料的时候,对其地位和作用的定位。我是站在建筑这个筐里想问题。

家园 【原创】再胡说一通

最近有空通读楼主屋顶各文,感想如下。(都是外行观点,谨供发散)

1.角梁挑起可能最初是结构需要。墙承重的结构下,屋角是最坚固的地方,但对于梁承重的房顶,屋角应该是较弱的地方。如果一味加强屋角强度,就要增加结构,又给地基角部增加了负担。角梁向上突起可以避免冰雪在此积累,就缓解这个矛盾。

2.南北房顶弯曲程度不同可能与采光的功能需要有关。北方太阳高度低,所以充分,而南方太阳高度高,房檐要多翘起来一些。尤其是角梁的位置下的墙面,是采光最不利的地方(直角三角形斜边距离最长),南方屋顶翘得最夸张。

3.曲面遮丑功能。就以现在身边的电脑屏幕、鼠标等塑料产品为例,一般两片塑料零件之间都有一个0.8mm的缝,这个缝并不是说方便撬开,而是掩饰塑料零件的不平整——没有这条宽缝,两个零件结合处并列着对比,窄缝0mm到0.1mm的不吻合很容易看出来,但如果缝比较宽,0.8mm与0.9mm的差别肉眼就不容易发觉了。对于房顶,如果从地面可以看到房顶有任何两条平行线可以对比(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都容易发觉房顶的缺陷,所以挑房檐再挑角梁形成立体曲面,就断了挑刺人士的念想。这里完全同意刘致平的美学观。

4.扯得远一点,美学和结构的要求往往是背道而驰的,尤其是富贵者的美学。比如说中国一些富人喜欢开私人飞机、飚名车、打高尔夫,为什么他们的价值取向倾向这些成本比较多的活动呢?因为其他运动,比如自行车、轮滑、乒乓球,门槛都比较低,不富裕的人也有可能玩好,富人就凸显不出来了,奢侈消费大多都是这个道理。古代民居的发展是随着新技术改变设计,追求经济,但是富贵人家要是讲究等级,讲究美,除了政治上要求什么身份盖什么房顶之外,就是让最高贵者的房顶结构最不经济,让人一打算盘就肉疼,越级的人也就自然少了。

通宝推:藏猫猫,
家园 狂赞!

谢谢胡兄!

观点不外行,很有启发性!

角部的起翘的猜想,我有点小异议,起翘的产生,应该是出于结构需要,角梁本身的构造会把屋角处垫高。但起翘实际上减缓了屋面的坡度,是可能增加积雪的。但胡兄说的对,角部是建筑的薄弱环节,因此历史上看,角梁的用材有一段从小到大、其结构功能从弱到强的发展。

第二点很有启发!谢谢!

第四点,俺也扯远一点,中国的建筑,不同于西方,有一个特点,就是美学特征自身的结构性或功能性,如曲屋面,如斗栱,如柱的内倾等等。西方世界自从发现“古典”以来,结构与美学是背道的,当罗马人把希腊柱式应用于他们自己的拱结构中,就决定了这一点。而中国建筑不同,结构与美学,在基本思想上,在早期曾是高度和谐的。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高度评价中国建筑的“真实性”。

家园 配几张图片,展示屋顶的风格融合

点看全图

马六甲的佛教寺庙屋顶

点看全图

马六甲的佛教寺庙屋顶

点看全图

马六甲的一种民宅屋顶

点看全图

马六甲一间建筑风格特殊的清真寺屋顶

点看全图

马六甲的飞檐屋角风格

关键词(Tags): #屋顶
家园 谢谢!

那个“建筑风格特殊的清真寺”,可能是汉代两段屋面的遗传。东南亚考古也发现过早期的类似的两段屋面陶楼,应该是中原传过去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