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东方的屋顶 一、伍重 -- 藏猫猫

共:💬134 🌺115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东方的屋顶 九、答案一:偶像出场

首先说明的是,本人的偶像名单很长.... 在一卷手纸那么长的偶像名单上,杨鸿勋先生大约应该位于头一圈上。

1970年代,美国一位从事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学者致函中国学术界,询问凹曲屋面的发生问题,至为关切。

此函之下,杨鸿勋先生,在1979年发表了《中国古典建筑凹曲屋面发生与发展问题初探》一文(李允鉌竟然没看到此文,实在该打pp)。由此,中国曲屋面,终于有了第一份历史性的探索。

如果本文在介绍建筑史学问题的同时,扮有一点对建筑史学方法论的心得的话,杨鸿勋先生的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一份范例。

杨先生的研究方法,根据本文的立场及河里环境的需要,暂归纳以下三点:

1. 溯于考古。以考古学为基础(或以不违背考古结论为最基本条件)。以考古实体为线索建构历史脉络。

2. 注重结构解释。结构与构造的解释,建筑本体的内在需求,是客观需求。

3. 慎用文化解释。只有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文化”特征才可纳入正式结论,但仍仅以猜想的形式出现。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的主观臆想,仅在结论的最次一级提出。

作为建筑“史”问题,而不是“古”建筑问题,杨先生首先梳理了现有的考古资料中关于凹曲屋面的材料。

历史脉络的梳理,可以使许多错误的论断不攻而破。

Edkins等第一代严肃提出中国曲屋面问题的学者,在探索答案的时候,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即中国屋顶曲屋面,出现在唐代以后,或者至少,在唐以后才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了曲屋面在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一同来自印度的假想。

另外的一些学者,通过今天中国屋面凹曲程度在南方远甚于北方的情况,推测凹曲屋面传统由南向北传播而来。

而杨鸿勋先生的研究指出,今天所见最早的凹曲屋面的实例,来自汉代陶屋。其一来自三十年代末在旅顺发现的东汉墓葬,另一来自解放后在四川发现的汉墓。此二者,屋面均表现了平缓的凹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此南北两例,上述两种西方学者观点便无需反驳了。

但是整个汉代的建筑形式(陶屋明器、画像砖石),绝大部分仍是直坡屋盖。

曲屋面在汉至唐间逐渐增加。南北朝时,屋面曲直相间,仍是直者为多。凹曲屋面的流行,以至成为重要建筑标准式样,大约是从南北朝晚期或隋代统一之后开始的。

南北朝曲屋面形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隋代陶屋 — 曲屋面走向成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梳理了凹曲屋面的出现时序,之后的工作是,查看外形变化之下的内在构造转变。

曲线的误会中,我们已经解释了,中国屋面的曲线,实际上来自于折线。

历史的叙述,总是由古至今,而历史研究的开展,则总是逆水而上,由今向古逆推的。

折线的逆发展,是由后期宏大复杂向早期小型简单的逆溯。杨先生通过对考古实物的梳理,发现这种折线屋面,可以向上追溯到汉代。当折线简少到只有一槫(即檩条,一个折点)时,两折的屋面,是折曲屋面的最简单、也当即最早形式。

由于明器、画像石等无法详知内部结构,二折屋面可以从中国最早的木构实物上一看端倪:南禅寺大殿剖面(实际上算是檐榑是三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有两折屋面出现的同时及更早,汉代陶屋中有另外一种特殊的屋面构造,与两折屋面有着密切的构造亲缘关系:两段屋面。

四川雅安东汉高颐墓石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成都出土画像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四川牧马山东汉墓 陶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纽约博物馆藏汉陶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两折屋面的产生,很可能与汉代以前我国木构宫殿建筑常使用的通过增加披檐加深建筑进深的做法密切相关。这种做法自殷商时期开始广泛应用,文献称作“重屋”。重屋的建筑结构已经通过考古证实。对于商代遗址考古发现,商代宫殿建筑在主要外柱以外,分布有更加细小的柱洞。即推测是重屋的擎檐柱。

殷墟复原。立在台基以下的小柱即是擎檐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鸿勋先生“重屋”—“反宇”屋面发展推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一过程,还有一个日本实例可以作为侧证。

法隆寺小木作玉虫厨子,时代约相当于我国隋代。屋面明显分作两段,两段均出现平缓的凹曲,而两段屋面形成的整体曲线,已具有唐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然,杨先生强调说,反宇屋面虽然最目前最早的证据来自汉代,但不排除先秦已有使用的可能。

由此,杨先生勾画出了曲屋面的第一道曲线 – 屋面曲折的发展进程,并通过发展进程的构造变化解释了曲屋面产生的原因:由于早期加大屋面进深的需要,产生重屋,重屋的重檐部分与主体屋面相接,并出于“激日景而纳光”(西都赋)的要求,向上反折,形成反宇,最终于随着我国木构建筑抬梁结构的成熟,而纳入整个木构结构体系。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中国屋顶曲线,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除了屋面曲折,檐口的曲线,是第二部分。而檐口的曲线,构造上说,又分为两部分。分别叫起“起翘”和“出翘”。

简单地说,“起翘”就是屋角处翘起;出翘就是屋角出外伸。这一条曲线,是一第三维曲线,在两个立面、平面上均是曲线。

出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先生通过对文物的整理提出:

目前暂可认为:屋角起翘最早的材料见于东汉,基本的推广时期约在隋或唐初。

出翘的做法晚于起翘,它是在起翘的启发下创造的。晚唐佛光寺大殿仍未见显著出翘。而现存北宋实例已有出翘做法。故而出翘的创始,可能在北宋初期或更早一些。

屋角为什么要做起翘,仍然是先要从结构上找原因。

抬梁结构成熟之后,木构建筑屋角的处理,檩条一圈闭合相交,处于同一高度,角梁架于檩条之上。而椽子的下端,在檐部架上檩条之上,而在角部架于角梁之上,所以椽子在角部升高。这,就形成了起翘。

南禅寺大殿结构

(红色为角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南禅寺大殿_起翘示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于出翘,作为在大木结构成熟之后才出现了做法,更多的是为了适应起翘,为美观而做的处理。

铁牛。

关键词(Tags): #木头史诗通宝推:铁手,四方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