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历史,真的如回忆那么好? -- testjhy

共:💬31 🌺128 🌵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历史,真的如回忆那么好?

    老光叔,是我一个非常尊敬的前辈,用自己并不宽大的肩膀,挑起了桃源县救助失学及贫困学生的重担。

    但也就是在那个帖子里,他的这段话:

    从前毛时代时兴的对平民有利的那些政策,譬如招工,转干之类的路途,如今统统给堵死。乡村平民的孩子,要想出头,唯一的路径便是发奋读书,用优异成绩证明自己。除此别无他法!

    让我这个在毛时代生活过来的人如鲠在喉,老光叔年龄比我大,可能经历过解放初到文革前中国大发展的过程,这时对平民招工、转干确实有机会,并且机会相对平等。就这样,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后疏散城市人口,至少数以百万城市平民又转为农村户口的过程,我自己的姑姑就是这个时候户口又迁回农村老家。

    但从我在文革中逐步懂事起,普通平民特别乡民通过招工、转干成为城市中的一份子,或者出人头地,坦诚讲,少之又少。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1、我们往往容易进入“过去我们多么廉洁,现在社会多么腐败”的模式,我自己的体会是文革后期,社会也表现出现在社会的一些特点,譬如说走后门成风,典型的象福建的李成霖,因为自己的孩子下乡农村极度贫困,写信给毛泽东,那时给我幼小的心灵震撼的是毛泽东并没有象我那时想像的通过“群众运动”去整肃坏分子,而是通过寄三百元钱,聊表心意,此类事情甚多,容统筹解决之类温和的语言。我个人觉得毛泽东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也没有太好解决的方法。

    2、为什么有这种局面,我个人粗浅的看法是社会资源极其紧缺,经济发展滞后,当然网上很多人不同意文革经济发展放慢的论调。坦率地说,就算经济发展不慢,但经济发展不能带动就业就不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就业困难是产生不良风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平民招工、转干途径受阻的主要原因,文革后期到改开前期实施的“接班”制度,就是父母退休一个,允许家里孩子到父母单位工作的制度,不但多子女家庭就业困难,同时也使得就业资源不太可能向农村平民开放。

    3、当时很重要的参军,使得农村孩子有见世面跳龙门的机会,那也是很多不平等的事情。当然那时人穷,送几万几十万不可能,但托人找关系,送土特产等事例相当多。

    如果说,两个人都生活在农村,我自己评价,还是宁可生活在现在,而不是改开前。因为在过去,即使靠自己的努力,机会比现在少得多。现在为什么农村青年人大量流失?不正是他们正在努力奔向新生活吗?这在改开前是不可想像的。

    中华民族有知书达理的优良美德与传统,老光叔的爱心事业使得贫困学生有机会进入更高境界,不管他们是读大学深造还是去城市打工,知识让他们更有机会,从这点上还是衷心祝愿老光叔们的事业更成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看到这个,我就想起了高中学习的指数函数。

      分析经济以及工农业指标的增长,用的最多的就是指数函数。

    • 家园 补充:对当时几乎占了人口很大一部分比例的黑五类子女来说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招工,上学还是当兵,所有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大门对他们来说都是关上的。

      现在那些回忆当年如何如何美妙的,偏偏对这一大群黑五类子女视而不见,好像他们不存在。

      而改革开放首先就是解放了这批国家贱民阶级,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 家园 俺就是这类黑五类子女,就俺们村和俺周围认识的,

        这类人在改开后也都过的不错,混的差(相对同条件的同龄人)的是少数人。

      • 家园 很大一部分比例? 具体是多少?和90年代下岗的人数比呢?
        • 家园 这是一个人口超过一亿人的政治贱民群体

          给你一段曾经的本坛大佬wxmang的短文作为参考

          据相关档案披露,全国黑五类分子超过2000万人(但是没有说明这一数据是否包括所有曾经被冤枉成五类分子的人)。

          不过从局部地区的资料来推算,很可能曾经存在过的形形色色五类分子不止2000多万。以山东省聊城地区为例,1956年有五类分子102772人。1978年被评审的五类分子只剩下14923人,1978年的人数只相当于1956年的14.52%。而据统计1977年底全国尚有地主分子279.7万人,富农分子189.5万人,合计469.2万人,如果按照上述比例计算,超过3200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1952年土改前的数据,地主占总人口4.75%,富农占4.66%,两者合计占9.41%,按当时4.5亿人口计算,地主富农4200万左右。

          但是这个数据是刘少奇拍脑袋拍出来的。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地主占有的土地约为总土地量的4—5%,富农约为10%,因此地主、富农占人口的比重远远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地方后来被认为是土地改革不彻底,又人为制造出一大批地主、富农。四清运动中硬套“地主、富农约占农村总户数8%”的框框,补定了一大批所谓“漏网地主、富农”。四清的重点地区陕西省长安县补定的地主、富农户数比土改时增加了1.2倍。凡补定为地主、富农的户,多余的房屋和其他财产一律没收。这些补定的地主、富农,其实绝大多数是小土地出租者、上中农,有些还是中农。

          加上实际受影响的家属(例如我的舅舅因为是大地主,被绑在树上示众,后来因为支撑不住,革命干部就把他17岁的儿子绑来代替,理由是父债子还,结果这个表哥我见到时不过二十几岁,已经白发苍苍,终身未能找到老婆),是一个人口超过一亿人的政治贱民群体。

          例如天津市武清县原有五类分子5221人,1979年时有地富家庭出身的成年子女有18942人,地富子女的子女10204人,后两种人相当于五类分子的5.58倍。云南省中甸县1979年给542名地主、富农摘帽,同时给地主、富农子女2079人和地主富农子女的子女1715人改变成份为社员。子女和孙辈是地主、富农人数的7倍。如果考虑到反革命分子与坏分子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地主、富农出身,这部分人的子女实际上也受到歧视牵连的话,估计受五类分子影响的人数大体上在五类分子总数的5—6倍之间。如果从中国的家庭规模在4—5人左右计算,五类分子直接影响其配偶和子女在3—4人之间,加上其孙辈人数,也可以大体上推算受五类分子影响的人数大体上在五类分子总数的5—6倍之间。以有2000多万五类分子计算,所以受牵连的人口肯定超过1亿。

          • 家园 各地恐怕差别很大

            我就没有感受到周围有被歧视的黑五类,76年的时候,我小学毕业,能记得很多事了。

            本家有个堂叔,明确被定为地主,本人有文化,解放后被政府请去,在县粮食部门工作,四清时,曾被查贪污问题,实际是公款请政府人员吃饭,也没有任何处理。后来退休了,他儿子顶替工作。

          • 家园 中国向来是法不责众,人一多就和没有一样

            如果真有一亿,黑五类的不平等简直就是个笑话了。还有地区差异,熟人社会等因素,黑五类受到极端待遇的更少了。比如我家,除了老爸参军时军大衣都发了,被人阴了一句是被刷了,但是下放,招工,都没受啥影响,同时两个伯伯甚至通过上访要来了体制内的工作。极端待遇出现比较多的地方一般也就是建国之前之初,文化比较野蛮,也是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地方

          • 家园 此文原作者是李若建,wxmang又没标原作...

            李若建有一点好,至少他说明具体数字他没法查实,都是估计。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0052510132.html

            武清县是大县,83年人口73万

            外链出处

            五类分子5221人,所有子女加一起3万多点,这比例跟1/10差得这么多?

            个别地方由于划定四类分子相当随意,因此数量波动非常大。云南省中甸县1958年全县五类分子2565人,占总人口3.99%,1959年查实 后为1396人。一年之间,数量相差近一倍。

    • 家园 当年招工的机会对农村几乎没有。唯一的出路是去当兵

      那时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就是当兵。18年间我受了大量的苦,18岁之前,我没见过、也没吃过苹果,没穿过一件买的衣服,没上过一次餐馆吃饭,就很土嘛!-张召忠

      事实上,仅仅当兵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部队入党,提干才有机会真正走出农村。

      而大量的腐败隐藏在入党,提干的过程中。所以说当年中国没有腐败可以说是他几乎没有在当时的中国真正生活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