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束星北档案读后感 -- 天天天向上

共:💬33 🌺8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束星北档案读后感

    中国对于一个知识分子道德要求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就是说,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能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其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然而束星北先生是做到了的,而且,他用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为这个道德要求加上了一个非常悲壮的注脚。

    在这三个标准中,贫贱不能移是最容易做到的。因为一个人在很贫穷的时候,只要他肯保持着上进的心,而这个人又有足够的才华,那么他一定会有机会脱离这个困境。这个时候,因为有希望,所以人也最爱惜自己的羽毛。束星北从小少爷,到家徒四壁,自己打零工维生,可是他仍不肯跟着抛弃妈妈的父亲生活。他依靠自己的能力出国留学,在国外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从欧洲到美国,他每一次的飘泊都带着对于贫弱的祖国的眷恋。

    富贵不能淫,是说一个人有钱了,生活改变了,他也不能跟着腐化下去,仍然要保持他的本色。这很难。一个读书人寒窗十年,一朝飞跃龙门,光宗耀祖,他当然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这在事实上来说也是他拼命读书的目的。而一个人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当他随着自己的职位的上升,而逐步习惯了地位的上升而带来的一切物质享受的时候,再让他因为要维持从前的道德,而伤害到现在的利益,那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更何况,从历史来看,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仅靠他一个人,里面还有他的家族的力量,所以在他获得成功之后,为他的成功付出代价的家族,当然有权力从中分得一杯羹。有很多文人,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一人的得失而陷入党争的漩涡而无法自拔,往往是他们在品级的上升的过程中,与他们利益相关的人数不断增多,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家族,自己的门生故旧的利益。这时候,个人的道德水平就会被放在一旁,因为“成王败寇”,如果他一旦失败,他之前的所有努力就会化为乌有,他不但要失去自己眼下的生活方式,甚至还会殃及他的家族,并且伤害到那些支持他,接济他的朋友和故旧,所以这个时候,就只能够不择手段的挣扎下去,道德的底线一降再降,慢慢的,也就处之泰然,让人根本就无法相信这就是一个曾经饱读诗书的人能够做出来的事。很多人只能够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置整个国家的利益而不顾,这样只能够缓解他在眼前的危机,而从长远来看,给他的子孙带来更大的灾难和痛苦。所以中国的制度,以人治为主,实在是一个很难以让人保持清廉的制度。就像韩非子所说的,从前的古代帝王能够轻易的禅让,是因为他们从帝位中获得的利益很有限,而现在的一个县官不易放弃,是因为他可以从中得到大量金钱和荣誉。

    一个读书人,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那他不但能够克制住自己对于物质的欲望,而且,还能够无视他的家族和亲朋故旧给他的压力,这实在是很让人佩服。可是,很难。但是,束星北先生做到了。他毕业回国,去国民党的学校任职,“位卑不敢忘国”,面对蒋介石仍然滔滔不绝的直指其非,最后当然不得不离职失去了丰厚的薪水和升职的希望;他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为国民党制做雷达,之后面对国民党对他的不入党就不发奖金的威胁,拒不入党,当然本来应该拿到的钱也就泡汤了。他不但自已不拿钱,连他的学生和助手也不让他们入党而拿到奖金。他不但是自己做到了富贵不能淫的道德标准,而且还尽到了一个做为师长在道德上的指导责任。

    如果说“富贵不能淫”的要求更多的是需要坚持者对于自己内在的坚守,那么“威武不能屈”,的要求就是在面对外在的压力时,仍然能够不改初衷。人生有很多的变化都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当你面对一个比你强大的多的社会的变革,而你要做出的选择是坚持善良和真理,还是与之同流合污而获得更好的,或者是维持现有的生活,个人是一个很弱的存在。特别是你所要对抗的是一个政权,一个统治机器,这个时候,个人几乎已经没有反抗的余地。如果你说了不,那这个人的命运将会背离原有的轨道,走向充满着痛苦与血泪的未知的未来。这同样是一个很难的选择。束星北先生在面对被共产党的领导的时候,他一直是抱着一种不接近的原则,他认为,只有远离政治的学术才能保持独立的精神,他认为只有一切都按照法律办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分子的问题。可是,这就与党领导一切的原则相背。于是,他为了坚持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一步一步地走向命运的另一个路口,他本可以向你的好朋友王淦昌一样的,有自己的研究院,参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与发展,可是由于他的不肯退让,一切都成了泡影。他所有孩子都受到了自己的牵连,不能上大学,不能够有自己的事业,并且受到周围人的歧视。束先生可以在抗日时,教出李政道这样的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条件比抗战时强的多的情形之下,毫无建树,然而即使是在那些不得不批判他的教研组的同事心目中,他也是一个第一流的学者和老师,如果他有可以发展的舞台,他可以为祖国培养出多少有用的人才啊,可惜他的事业只是每天认真的在工地上干体力活,在学校里打扫厕所和马路,为别人修理收音机等。于是他精神上承受的痛苦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自身可以承担的底线。在最后已经给他落实了政策之后,他依然生活在痛苦的自我辩解里,无法摆脱文革带给他的精神上的伤口,并且不得不早早的离开人世。

    最残酷的是,他的一切被尘封在那本厚厚的档案里,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一个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家会凋谢的原因,他的努力和挣扎,他用自己一生极力争取而没有获得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意义没有人知道,湮没于中国无数被侮辱的被伤害的人中间。所以这本书的作者,以这样一本书来让我们了解,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为了实践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原则,所被迫付出的代价。那也许是对于束星北先生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安慰,只是对于看过这本书,并被这本书所打动的读者来说,束星北先生的行为也许就是一个可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的火把,让我们在黑暗中知道,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可贵。而我们的社会每一次的进步,都是由像束星北先生这样的先行人领导下成行。

    • 家园 我这么多年有个体会

      那就是,至少在现在这些年里面,在物理圈子内部,对于中外历史上的物理学家们的水平高低,贡献大小,大家心里还是有一本很公允的账的。而且这个共识基本不受政治的影响。也就是说不会有某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水平很高的物理学家,现在被大家遗忘了。

      关于束先生,物理学界内部并不陌生。但是至少据我所知,似乎还没有任何人认为如果不是时代的耽误,他就能做出惊天动地的成果。好像没人认为有这种迹象。

      另外,不能因为他当过李政道的老师,就说李政道是他教出来的。李政道自己就是天才,另外李政道大学上了没多久就转学去西南联大了。对李政道说得上有知遇之恩的老先生,我能肯定的,只有吴大猷这么一位。我见过李政道回忆吴大猷的文字,可是从来没见过李政道回忆束先生的文字。

    • 家园 这不是一本历史书

      属于传记文学或报告文学的类型。作者也是属于文人背景,没有受过历史的专门训练,也没在物理圈混过。所以,作为如果作为历史书看确实是有问题的。

      我觉得作者的意思就是写一个有一些才能而又特别拧的人的生活。也不是全无意义的。因为中国社会大多数时候宽容性还是要差一些。

    • 家园 有话为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家园 拔得太高了!

      我爹还参与主持过新中国第一台军用汽轮机的研制和生产呢。明天我把他写成新中国舰艇制造的先驱和红色海军的缔造者,后天我的腿就被他打断了。

      牛皮不是这样吹的。

      贡献归贡献,不能拔太高。要贻笑大方的!

    • 家园 我觉得束老就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学者

      生活中有可能有些小节上不太注意, 但无关紧要,

      在抗战期间为国民党军事部门工作,应该是有正面意义的, 雷达技术呢, 谁不知道其重要!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 其实是可以离政治远一些的, 建国以后,虽然有很多限制, 但如果他性格上能不那么偏执一些, 稍微作些妥协, 应该是能有更大的成绩的.

      束老肯定不是完人, 也没有必要拔那么高, 说白了他就是一个情商不是很高的人. 不过要是在对学者的思想和个性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比如美国,甚至国民党时期, 也许不一定能够成为影响很大的领头人, 但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应该还是能坚持的, 也应该是能做出更大的成绩的.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文摘】竺可桢日记里的束星北

      有些传记作者喜欢神话传主,神话束星北的问题尤其严重。

      在科学研究中,水平与贡献是两回事,束的水平当然很高,但贡献确实没有多少可以拿出手的。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水平与贡献的落差,到底该归咎于社会还是他个人呢?

      我认为是后者。

      首先,在他个人的选择。

      他想搞出大的,爱因斯坦式的成就,但这又谈何容易。爱因斯坦本人的水平没有人怀疑,但当他后期去搞大统一理论时,就一无所成了。

      束先生曾对我们说过,物理理论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原理性的,另一个是计算的。前者很难,如有突破,就会取得像爱因斯坦、玻尔那样的成就。后者只要肯花苦功夫,总会有成果的。他说自己以前是搞原理性研究的,结果“一事无成”;因此,建议我们走后一条稳妥的路。

      可见,他自己也很清楚“一事无成”的原因。

      其次,在于他的个性

      当时束先生说了一句出乎我意料的话:“抗战以后我就不看杂志了。”就是说,从1937年以后这4年他已不看科学刊物,不关心科学前沿了。显然,他不像王淦昌先生那样心思都用在科学探索上。也就在1941年,王先生提出了探测中微子的建议,随后有人据此做了实验,使中微子的存在得到肯定的实验之证。这项工作是 1942年国际物理学的重大成就之一。

        同时,在对待财产和金钱问题上,他也不像王先生、竺校长那样超脱,而是比较看重的。有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1940年3月他父亲病逝,他回家乡奔丧。 1941年夏他母亲又去世,他又回去奔丧,一直到1942年5月才回浙大。他回浙大后告诉物理系师生:他原来不想回浙大教书,在奔丧后,把家里的财产都卖了,买了股票,想靠炒股票生活。不巧有大批(有2.5万人)在欧洲被驱逐的犹太人流亡到上海定居,他们会做生意,更会炒股票,束先生炒不过他们,结果全输了,不得不回学校。他说得很激动,并大骂犹太人(我对犹太人却一直有好感)。

        他过分看重钱,也铸成了他一生的一个大错,这就是1944年春主动去军令部技术室工作,直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才回浙大。这个单位是军统特务机关,稍有开明思想的人是不屑一顾的。我原来以为是浙大电机系学生徐名冠(他是我浙大高工的同班同学,在浙大公开以军统特务的身份活动)介绍束先生去的。读了《束星北档案》才知道,当初徐名冠只想找物理系的助教去,束先生知道后,主动说,如果给他每月1万元,他就愿意去(当时浙大教授每月只有二三千元)。徐名冠喜出望外,据上级批准后,束先生不仅自己去,还带了两个助教去。这段经历,使他在1949年以后一直成为公安部准备镇压的对象。

      可见,束先生自许甚高,而长期没有结果之后,进入了心灰意冷的状态,不读文献,不锲而不舍,而把心思花到别的地方去了。

      这本来是人各有志的事情,无可厚非,但也不能无视这些,什么都推给社会。

      其三,他的私德也多有可议之处。

      我就请胡大年查阅爱因斯坦档案,看是否有与束星北有关的材料。1997年10月他回了信,说没有找到他1928年当爱因斯坦助手的材料,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封束先生1943年从湄潭寄给爱因斯坦的信。

        信是用打字机打的,最后有手写的签名“HsinP.Soh”,日期为“1943年12月17日”,发信地点为“中国湄潭浙江大学”。信的第一句是:“It is to be regrettedthat I have not had the chance of making your acquai ntance.”(我为无缘与您相识而感到遗憾。)既然直到1943年还无谋面之缘,所谓1928年当过爱因斯坦助手只能是一个神话。信中还郑重其事地邀请爱因斯坦到中国来安度晚年!谁都知道,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最艰难的阶段,这个设想也实在太离奇了,怪不得爱因斯坦没有给他回信。

      这里要说的,不是1979年3月9日《光明日报》刊出署名束星北的文章《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日子里》,自称当过老爱助教的事情。而是说,

      这篇充满睿智的论文在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物理期刊》上发表后,束星北将它寄给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很快就回了信,对他的论文提出了几点意见。

      束星北1933年发表的、关于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理论那篇文章的最后有这样的话:“作者感谢爱丁顿、爱因斯坦……和周培源诸位教授,他们或给予帮助,或给予有益的批评建议。”

      束这样自称老爱帮他改过文章的事情也根本不成立。

      如果有过信件来往并批判建议,决不会再说为无缘结识而遗憾。

      更严重的是,他以名士自居,殴打同事,为学业不佳的情人蛮横谋取学术职位。

      竺可桢日记中多有记载。

      外链出处

      在束星北殴打杜道周之后不久,竺可桢在浙大学生自治会举行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曾批评“我国士大夫无守法精神,往往以不守法称耀乡里,此实非近代国家所应有”。这里并非一定是专指束星北,但应是有感而发,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缺乏现代道德文明行为的鞭挞。后来,竺可桢到湄潭处理另一次与物理系有关的师生群殴事件,他在日记中述及最后向学生训话时的心情:“余提及此事,使余内心冲突几不能抑止,半晌不能成语,因余思当时相打情形,实极愤懑也。”(1944年2月28日)因为初次群殴事发于上午,至下午又“重演武剧,此乃不近情之至。且学校既为机关,有导师、教授、院长,不诉诸当事人,而诉诸武力,真可谓教育的失败”。

        以竺老之知人论世,他对束星北当年“武斗”于人的看法,是可以想见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觉得吧

        “I have not had the chance of making your acquai ntance”

        这句话可以有很多理解,就是没有见过面,也并不能说明爱因斯坦没有给他改过文章,或者说提过意见。不知道你怎么得出“束这样自称老爱帮他改过文章的事情也根本不成立”这个结论, 总之就此得出结论说他撒谎有失慎重。

      • 家园 我不同意您的说法

        我觉得您引用的第一点,只能说明束先生选择了一条很艰难的路。他自己走过,深知其中的甘苦,所以在指导自己学生的时候,就与他们一齐分享自己的经验,他也并没有为自己的选择怨天尤人,这只是一种学术方向的选择的问题吧?况且,他的研究也许不能引起“量变”,出现什么新的理论,但是,在没有进行研究之前,又有谁知道结果会怎么样呢?

        看重钱的指责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我觉得束先生的炒股票之类的行为只是天真,毕竟,他花的都是自己家里的钱。在去浙大之前,他曾经在国民党的大学里教书,因为当着蒋介石的面骂蒋介石只好离职了。那边的工资可比浙大高多了。还有,44年去“军令部技术室工作”,也许其中有钱的因素,可是也要看他去做了什么?他是去研究雷达,44年,抗战还没有胜利,雷达在战争中的用处有多大,大家心里都有数。就是这样,他最后也没有加入国民党,也没有拿到说好的奖金,如果他真的看重钱,他怎么会作出如此的选择呢?

        就算您说的,他不看论文,不读文献,不做研究是真的,可他的水平,在解放之后,做一名高校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应该是够的吧?在《束星北档案》中,无论是他的同事,还是他的学生都认为他是一个好老师。其实这一点很难得。有些很好的学者,可是不是好老师,肚里有货讲不出来,如束先生这样,可以深入浅出的讲课的好老师,如果可以一直站在讲台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受益呢?

        其实你说一千道一万,也不过是想说束先生个 性不好,恃才傲物罢了。只是凭什么个性不好就可以作为被污辱的理由?束先生的右派言论,是要求尊重宪法,尊重教授的学术地位,不要让外行管理内行,不要让马列主义领导一切,这些提法,哪一条错了?如果他肯退一步,真的如你上面说的很看重钱的话,又怎么会搞到家破人亡?

        就算你说的全是真的,那也只能说明束先生小德有亏,但在大德上,他是立的住的。他帮着军统研究雷达,可是没入国民党也因此没有拿到你认为他很看重的钱,说明他知道问题的轻重,而且也与他在解放后不靠近共产党,认为只有独立的思考才能做一名真正的科学家的思想一脉相承。他一生实践“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是因为他知道,真理不是靠奴才获得的!

        • 家园 科学工作者的大德之一是诚实的工作态度

          如果下述两处为事实, 我不认为束星北可称合格的科学工作者. :-)

          1. "1979年3月9日《光明日报》刊出署名束星北的文章《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日子里》,自称当过老爱助教."

          2. "束星北1933年发表的、关于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理论那篇文章的最后有这样的话:“作者感谢爱丁顿、爱因斯坦……和周培源诸位教授,他们或给予帮助,或给予有益的批评建议。”束这样自称老爱帮他改过文章的事情也根本不成立。如果有过信件来往并批判建议,决不会再说为无缘结识而遗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