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束星北档案读后感 -- 天天天向上

共:💬33 🌺8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束星北档案》,我曾经写过一段文字,就放在这里吧。

        王竹溪老爷子是中国物理学界元老级的人物.杨振宁曾受业与他(王为杨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国内大学热统教学通用课本的作者汪志诚,量子教育界的名人钱伯初也是他的学生.北大王正行教授有一本<<量子力学原理>>,书中序言对王竹溪先生向他讲授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时的情形作了充满深情的长篇回忆.

        我没有资格评价王先生的科学研究成果高低,但身为一个即将毕业的物理系本科生不可能感觉不到王先生对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的巨大影响.他的《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是国内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其中的《热力学》我认为至今仍是国内这一领域最好的教科书.王先生还是国内数学物理教学与研究的祖师级人物.他与郭敦仁教授合著的<<特殊函数概论>>(非教科书)是这一领域的世界名著.该书已译成英文,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公司出版,它是科学家案头难得的参考书。该书英文版问世以来,陆续有欧美学者寄来他们的研究论文,希望再版时能有所反映。作为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这本数学专著使王竹溪以他深厚的数学造诣而饮誉世界数学界。(此处参考了百度百科)

        前面写这么一大堆,是为了为下面的内容做个铺垫,前两年<<束星北档案>>出版,使得束星北在国内文化界成为热门人物.书中反映了一个个性强烈,嫉恶如仇的科学家是怎么在体制的压迫下变得谨小慎微,敏感自保而不惜扭曲人格的.总体来说这本书的质量是不错的,但其中引用的一个例子让我极其怀疑其真实性.《档案》42页在作者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担任山东大学物理系助教的、束星北的一位学生的采访材料中,叙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那时候北京大学物理系的王竹溪教授应邀到山东大学讲学,做了一个关于热力学的学术报告。在王竹溪讲了近五十分钟之时,束星北突然“走向讲台”,大讲“我认为王先生的报告错误百出,他没有搞懂热力学的本质”等等。“王竹溪呆呆地‘干’在一旁……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束先生一口气讲了大约有四十分钟,也可以说,是对王竹溪‘清算’了四十分钟,这期间,王竹溪一直尴尬地站在一边……”这份采访材料里还说:“据说他[王竹溪]回到北京后,曾到周培源先生面前哭诉。”书中引用这则轶事在于说明束坚持了中国大学的的传统.此处我在初读时就及其怀疑,后来在读了王先生的<<热力学>>后就更加认为这是不可能得了.xinyusi上国内著名的物理学史研究者关洪教授就撰文<<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指出了这一问题.可惜谬种流传并不断绝,此事作为段子已选进余世存的<<非常道>>.更有好事者持此以证李高于杨(李政道是束星北的

        学生).且不论其逻辑荒谬,竹溪先生遭此厚诬实令我辈痛心.

        此书(《档案》)在国内引起的评价也显出了当前中国科学界与人文学界的隔阂.两位在国内很有名气的新右派学者在在中青报<<冰点>>周刊上有一篇谈话录<<束星北:科学界的“陈寅恪”>>(05年3月18日)其中评价束“中国还有如此聪明的物理学家”又有“50年代,山东大学要送青年物理教师到苏联留学,其实束星北的学术造诣在苏联物理学界之上。”这段话读后不禁让我笑掉大牙,损苏联也不是这样损法。且不说当时苏联朗道还在,束星北的成绩再放大一百倍也赶不上朗道十诫中之一,就是在中国物理学界造诣比束高的怕也数不胜数(关洪教授认为束星北在物理学研究和教学上的贡献,在1930年前出生的国内物理学家当中,适宜于归入于第50位至第100位的档次).那两位怕是连朗道也没听说过就敢如此臧否物理人物,不得不痛心中国人文学者竟然无知自大到如此地步.

        • 家园 特殊函数概论

          I spent some time on studying this book long time ago. I wished I would have such expertise on Mathematical physical methods;

          it really pays off to read some good books when you're young.

          It's hard to imagine that 王竹溪的报告错误百出, everyone who works in R&D field for a while knows it's not an easy task to 错误百出.Had they read some books written by 王竹溪, they shouldn't have made such stupid comments.

          However,this is typical style of some chinese biography. so I think <<束星北档案>>is not worth reading.

        • 家园 我印象中王竹溪的国学也很好

          好像“熵”这个字就是他造的字。非常贴切,符合中国六书造字法。现在翻译外文已经很难看到如此同时开展汉字的高手了。

          • 家园 王编过字典

            新部首字典,收字近5万

            • 家园 无怪乎把英文翻译得那么好

              读起来就跟热力学是中国创造出来似的,没有一点涩晦。

              相反,看看那些文科专业的翻译,如资本论和西方哲学著作,几乎不能叫做中文。

        • 家园 我不这样理解

          当前中国科学界与人文学界的隔阂.两位在国内很有名气的新右派学者在在中青报<<冰点>>周刊上有一篇谈话录<<束星北:科学界的“陈寅恪”>>(

          我理解为不过仕由派以束先生为武器打击政府而已。

        • 家园 苏联物理

          束先生也是高人,可惜现在的传记作者写的那么高

          当时苏联还有约飞\卡皮查\朗道这些人

          说实话,虽然苏联有很多弊端,但对科技教育还是很重视的,而且自成一派

        • 家园 我觉得大龙猫下面的下面的,关于

          束星北的学术研究的贴子,您可以看一看,您是内行,瞧瞧是谁说的有理?

          • 家园 首先,我今年才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现在刚开始研一的

            内行人士是实在不敢当的。我不是科学史方向的,又还没有真正进入物理学职业圈子,因此对中国物理学前辈的了解谈不上丰富。因此下面的内容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河内真正的物理专业人士很多,请大家多多教益。

            束星北先生是国内较早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他的学生中既有李政道这样的物理学大师,又有程开甲这样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其对中国物理学的贡献当然值得后人敬佩。但是具体到束星北档案这本书,却将束先生的水平和贡献做了不必要的夸大。关洪先生说束先生在1930年前出生的国内物理学家当中适宜于归入于第50位之后。我虽然孤陋寡闻,但说出十几个肯定在束先生之上的物理学前辈还是做得到的。

            如果没有这本书,束先生的知名度绝不会这么大。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入口处 有一介绍本专业历史的牌子,其中提到名字的系友最初只有三人:丁西林先生(他也是杰出的剧作家,其作品《三块钱国币》入选我们当时的高中语文课本),王淦昌先生(您只要读过束星北档案这本书,自然就会知道他了)以及罗荣桓(没错,就是罗荣桓元帅)。直到束星北档案出版后,束星北先生在国内知识界名声鹊起才将他加入。

            这本书的主要卖点并不是束先生的科学贡献,而是他在建国后的遭际。就像我在前面说的“书中反映了一个个性强烈,嫉恶如仇的科学家是怎么在体制的压迫下变得谨小慎微,敏感自保而不惜扭曲人格的.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有益的,建国后的科学政策许多方面确实做得不好,现在重新回头审视绝对有必要。但我认为指出其中错误和矫枉过正之处也是应该的。尤其是涉及到王竹溪先生的那个例子实在是让我看着别扭。这个例子是如此具有戏剧性,使得读过的人很难忘记。他也确实作为段子入选了余世存的<<非常道>>。这两本书对国内读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估计,大部分读过这两本书的人,是不会有机会和兴趣再去读一本由物理学史专业人士写得其它关于中国早期物理学家的文章了。因此,王竹溪先生留给大众的印象极有可能就是这麽的无能。因此我觉得这个错误是很严重的。在关洪先生的文章里列了束星北档案中的一些夸大之词,例如,

            在此书封底赫然写着这样的几行字:

            “他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

            “他的理论物理修养(三四十年代)国内难有比肩者。”

            “他的教育才华(三四十年代)也无人可以企及。”

            而在此书正文里还有如下的各种美誉:

            “束星北……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35页)

            “束星北……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物理学大师,……创造了中国物理学的一代学风,建立起中国理论物理……的基础。”(36页)

            “束星北……的贡献,也许不亚于他的至交王淦昌。”(373页)

            “束星北的数学素养的功底毫不逊色于数学大师苏步青。”(338页)

            毫无疑问上面的那些话是有很大问题的,也极易给非专业人员造成误解。下面我多摘一些《中国青年报》

            上得那篇文章让大家看一看。(其中的梁子民 毕文昌 应该是丁东,谢泳的化名)

             

            束星北:科学界的“陈寅恪”

            梁子民 毕文昌

            梁:我最早知道束星北是十几年前。我喜欢看《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记得上面曾发表过一篇介绍束星

            北的文章。当时的感觉是,中国还有如此聪明的物理学家。最近看到作家出版社出的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这个历史人物的命运重新展现在读者面前。想到前几年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如果这两个传主好有一比的话,可以说束星北就是科学界的“陈寅恪”。

             

            我觉得那句“中国还有如此聪明的物理学家”,实在是太让人无语了,我就不另做评论了。严格来讲束先

            生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是比不上陈先生在历史学界的地位的。

            毕:纵观束星北的命运,不能不思考一个事实,同行、同事和同学,在1949年的去留问题上,当时看不出什么差异,但几十年后一比,人们多有叹息。

             梁: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后不久,在美国的哲学家王浩回中国来,当时穆旦去看他,两人感

            慨万千。他们同是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但几十年后王浩是世界知名的哲学家,而1950年从美国回来的穆

            旦,却当了多年的反革命,直到临终前,才重现于文坛。

              毕:陈寅恪当年也有大体类似的情况。据说那时傅斯年开过一个名教授的名单,但许多人没有听傅斯

            年的劝告,其中多数人的命运不好。像陈寅恪和束星北,是中国难得的奇才,可惜最后都是“千古文章末尽才”。李政道是束星北的学生,他走了,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吴健雄是束星北的学生,她在美国也取得辉煌的成就。

            毕:从个案观察,可能会有一些这样的因素,但还是时代的问题。中心里也有许多悲剧。你可能注意到了

            束星北和王淦昌的关系。他们是同一量级的物理学家,又是好朋友,但王的命运却顺利得多。当然与他后来从事与国防方面的研究相关,加上他的个性平和,所以命运不同。

            还是如此,尤其是其中李政道是束星北的学生,他走了,得了诺贝尔物理奖。配合前一句“千古文章末尽才”。组合起来是如此的夸大了束星北先生的成就,和低估了诺贝尔奖的难度。其实这段文字是很有意思的,再多看几篇丁东谢泳的文章就知道国内的新右派在49年问题上看法之极端了。

            梁:我不了解王淦昌。但他能在许良英被打成右派,回到农村以后,长期每月资助他35元生活费,说明他的性格也不完全是平和二字。可能和束星北相比,他不那么锋芒毕露。像束星北那样,在王竹溪被山东大学请来做学术报告时,跳上讲台,当面弄得他下不来台,个性也太强了。中国是一个讲面子的国家,束星北这种个性,是比较罕见的。

            毕:天才人物都是富有个性的,难免被看成怪人。我们常常感慨中国的科学和学术一代不如一代,其实不是我们没有人才,而是有人才不知道爱护。50年代,山东大学要送青年物理教师到苏联留学,其实束星北的学术造诣在苏联物理学界之上。李政道在“文革”中期回大陆,当时领导人说中国出现了人才断层。李政道说,他的老师束星北就在大陆。

            王竹溪先生的事就不再提了,重点说一下苏联吧。尽管有着种种失误(如朗道曾进过集中营,再比如遗传

            学的李森科事件),苏联的科学是很强大的。如上面北极星光网友举得约飞\卡皮查\朗道等等,现在俄罗

            斯的物理学已经无法和苏联时代比肩了,但数学仍是超级大国。中国五十年代时,即使是李政道,杨振宁

            两位恐怕也不能够说在苏联之上,更别提束先生了。这一段又可看出他们对苏联是怎样的信口开河。

        • 家园 新右派学者是丁东之流吧

          这些人不要说不懂物理学,就连自己本可以弄清的文科问题都不肯下功夫,当年丁东写过一篇学术不可承受之轻,直接把余英时诬陷郭沫若的脏水当宝贝接过来乱泼。

          对这些人来说,学者按其政治倾向分两类,一类要捧,一类要踩,别的什么都不管。

          学术不可承受之轻这个说法送给他们自己最为合适。

        • 家园 束星北老爷子的照片还挂在浙大教学楼呢,呵呵

          以前我曾怀着无比尊敬的心情一个个的照片瞻仰过去。

          不管老爷子本身如何吧,身后这么多年,还要被拿出来褒贬评论,不是幸运的事情啊。

          个人觉得,没啥意思了。始作俑者如果是别有用心,那么其罪不小,如果只是想和其他传记作者一样人为拔高主人公,那么束老爷子估计在下面都很郁闷,都这么多年了,怎么现在还老打喷嚏?都是那小子不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