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班门斧: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改之路 -- 班门斧

共:💬53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知易行难

      你说的这些,估计党中央都清楚。问题是如何具体操作,而且不会产生其它不良后果。

    • 家园 用词太华丽,感觉有一种浮躁之气

      “给大陆人民带来了民主自由的信息”、“自由民主的清风”、“走向民主自由的典范

      大陆1919年就有五四运动了,那是香港只是女王统治下的殖民地,哪里来的民主自由信息、清风、典范

      最后,它不过是中央的一个改革试点,直选都还没实现,远远没有成为典范。

      香港值得大陆内地借鉴的是其完善的法制。

      • 家园 还是分级选举制度好

        人民选议员,议员选内阁

      • 家园 现状更有意义

        1、如果你认为信息、清风、典范这几个词就是华丽,我接受你的批评吧。

        2、请别提五四。我注重最近五十年,现状更有意义。

        3、连直选都还没实现,是什么原因?我想大家都清楚。

        4、也不要对法制建设寄以太大期望。如果是官大于法、权大于法,什么法制建设都没用。如果是有了民主政体,法律可以在两个星期内写出来。

        • 家园 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按你的方案中央是集权的,按你的理法制怎么建设

          或者你计划放手让省市都有立法权?那中央还集啥权

          • 家园 再论中央集权与地方民主的矛盾

            再论中央集权与地方民主的矛盾

            集权与民主,本来是对立的、互斥的,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共存,成为一对矛盾着的统一体。

            若要全然专制集权,民主人士不干,人民不答应,社会要出问题。若要彻底大民主,执政党不干,当前的既得利益者也不答应,要动乱,要流血。

            能够兼顾双方利益,减轻冲突强度的,只有折中的渐进式民主进程是可取的。一方面坚持维护中央集权,一方面发展推广地方民主。中央级的人事、机构、事务,按集权体制运作,省市地方实施民主政制(以香港模式为蓝本)。

            集权与民主之间,中央与省市之间,当然有矛盾、有冲突。但这些矛盾冲突是可以预见的,可以忍受、可以调和化解的。中央政府统领外交、国防、国税、海关、全国性事务、国营大企业。省市实行民主政制,全面开放民主监督,逐级举行民主选举,省市议会及政府管理地方性事务,包括地方性的立法、执法、行政。

            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由全国人大(议会)作出明文规定,依法办公,各负其责。中央与地方事务有交涉而法规文件未能明晰的,由双方协议解决,协议不成的,最后由全国人大(议会)在基本法的基础上进行释法或补充。

            保持中央集权,是时代的需要,是国情民情的需要,是国际形势的需要,也是民主进程本身的需要。必须保证中央政府机构的稳定,保障中央高层一批人的名誉地位权力,才能得到他们对民主改革的支持,这也是对民主改革的一点赎买成本。另一方面,也只有保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才能够有效地反击外敌入侵,镇压国内分裂,防止社会动乱。

            不要听信一些狂热分子的空想。全民普选国家级领导人不是一个可取的方式,美国、台湾、东南亚,甚至世界各国都给出了足够的实践教训。举国上下大呼隆的普选,是劳民伤财,是政务荒废,是国家政策计划的中断,甚至是人才班子的浪费。要想使人民大众生活在廉政清明、关怀民生的社会中,只要从基层到县市,最多到省级实行民主选举制足矣。

            至于有人要考虑中央集权造成的腐败问题,其实,只要省市实行的是民选的民主政制,中央大员们也腐败不到哪里去。此话题暂此从略。

          • 家园 其实就是党内民主好了

            政治局的头头自然要党内斗争,斗争结束就形成中央集权,然后省市以下进行党内选举如何?

        • 家园 中央刮清风到香港再刮回来,谁的典范呢

          如果是有了民主政体,法律可以在两个星期内写出来。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宪法,无论有没有民主政体,都已经是很完整的,甚至都是无懈可击的。孙中山在没有民主政体时就把什么都写好了。

          • 家园 再论政体性质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再论政体性质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有些人是出于无知,有些人是出于避重就轻的目的,他们说中国的最大的问题只是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认识是未抓住本质的、本末倒置的。

            我们说,最根本的问题是政治体制的问题,而不是什么法制建设的问题。前者是最基础的,后者是从属的、二次的。一个国家社会如果是官大于法、权大于法,而且缺乏监督,纵有千法万法,也空有框架,徒有形式,而不可能贯彻执行。但是,如果完善的民主政体,有有效而完善的监督体系,则立法、司法(包括有效执行)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打个简单的比喻,一个法律专家组,两个星期就能把法律条文写出来。再来一个五千人的、荷枪实弹的中央执法队,罚款、封帐、抓人、斩立决,啥法不能执行啊。

            说到底,最关键的问题是政治体制的问题。

    • 家园 同人于野既然关心国家治理,不在此处白话两句?

      莫非在准备长篇大论?

      还是对此等制度问题不屑一顾

    • 家园 党国英提出一个观点很有意思

      他提出了四个底线,三个风险的说话,很对路子:

      需要坚守的四个底线:改革不夭折、国家不分裂、社会不对抗、政权可持续

      因底线失守而产生的三种风险:分别是改革太慢产生的风险、改革太快产生的风险以及改革失序产生的风险。

      党国英:中国改革中的四个底线和三个风险

      当然也要辩证的看,他的其他关于改革的观点我不敢认同,特别是医保,土地。

    • 家园 说到底,是如何在民众自由的同时保证中共的集权。

      个人认为,开放言论、信仰和结社等自由以及民主选举对中共的最大威胁是政党轮替,对执政者个人的最大威胁是其腐败和无能被揭露,对民众的最大威胁是立法和行政的低效。

      我的建议是保证中共这个执政集团,但监督执政的个人。具体而言,是确立中共在人大的多数,例如51%的人大代表由中共内部民主选举,49%由公民民主选举。政府由人大选举产生。这样,中共可以持续执政,消除中共对丧失政权的恐惧。立法和行政效率不会过低,消除民众的担忧。而执政者个人受到各方监督,减少产生无能或腐败者的可能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