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台湾历史考卷 -- 云横居士

共:💬32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A)16.从1510年起的一段时间里,下表甲、乙、丙三组「商品」是欧洲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主轴。如果,欧洲经由输出、交换或生产,最后再将获利输入欧洲。请问从「欧洲输出、交换或生产、再输入欧洲」的先后顺序为何?

组别 甲 乙 丙

商品

内容 盐 酒

火器 布匹

五金 糖

烟草

稻米 奴隶

(A)甲、丙、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配合题干的时间提示以及表格中的「商品」组合可以知道,此题主要是考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的经济发展大势。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积极地发展对外贸易,开始对外输出本身的商品例如布匹、火器等等,占领了美洲之后为了解决生产美洲殖民地经济作物所需的劳力,就频频到非洲购买奴隶,再将这些奴隶带到美洲种植甘蔗或烟草等经济作物,再把这些相关产品销回欧洲。对照以上的过程最合适的排列即为甲-丙-乙。参见世界文化史(全)页117-118,第六章第一节之「商业扩张与企业家的出现」。

(B)17.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解析】:西周时期,土地属于氏族拥有,氏族再将土地佃租给农民耕种,农民一方面替氏族耕种土地,一方面接受氏族的保护。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封建秩序瓦解,社会一片混乱,氏族陵夷,也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连带使农民受到影响,农民衣食无着,渐沦为盗贼,从李悝制定《法经》,重视盗贼问题,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可反映出战国时盗贼问题严重,于是李悝实施平籴法,丰年时国家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以改善农民生活,解决盗贼问题。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40,第三章第一节之「变法运动与战国七雄」。

(C)18.某人指出:我发现四颗行星,发现银河系是一团星体,这是以前的天文学家未曾观察到的。借助于望远镜,清楚出现在感官前,古往今来烦扰哲学家们的争辩,为我们看到的证据所破除。这种说法最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A)天文学是十五世纪发展起来的,所以这是十五世纪的事

(B)科学革命是十六世纪肇端的,所以这是十六世纪的事

(C)望远镜是在十七世纪发明的,所以这是十七世纪的事

(D)能如此观测行星者只有牛顿,所以这是十八世纪的事

【解析】:从题干中发现以前未曾观察到的四颗卫星,以及望远镜的使用得知此人应该指的是十七世纪科学革命时的伽利略(1564-1642年)。参见世界文化(历史篇)上册页11,第一章第三节之「科学革命再次挑战西方中古的世界史观」。

(B)19.一个国际组织的规约中表示﹕「1.会员国应依国家安全之最小需求及国际义务裁减军备;2.对会员国的军事威胁视同对整体的共同威胁;3.会员国间之争端应交仲裁,各国亦应遵守仲裁结果。」请问这是那一个组织的规约?

(A)三国同盟 (B)国际联盟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公约组织

【解析】:从题干中的第二点可以知道这一个重视缩减军力的国际组织,所以从四个选项中只有国际联盟有裁军的诉求,而且其它三者都是军事的联盟,强调军事合作,更不可能提到军力的缩减。参见世界文化(历史篇)上册页113,第七章第二节之「世界一家的促进」。

(D)20.以下那一项最可能是欧洲中古商业组织行会所订立的规范?

(A)「每家应提供一人为领主的草地割草两天,他能从领主那里每天接受三餐。」

(B)「从早晨到十点是读书的时间。十时以后到下午五时前,个人要做指派的工作。」

(C)「所有的成员可以接受生活上的必需品做为劳动的报酬,但不能接受钱币。」

(D)「本团体中任何一人,工作不得早于一日之始,或晚于教堂鸣钟之时。」

【解析】:欧洲各城市的行会,主要都有工人行会和商人行会,其特色就在于订定各种生产规章,规定工艺品的规格、质量等等,要求所有行会会员共同遵守。(A)指的是中古时期帮封建领主工作的农奴;(B)指的较接近中古时期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的情形;(C)指的是中古时期修道院修士强调自食其力的清规。参见世界文化史(全)页111,第五章第四节之「行会组织」。

(B)21.朝廷讨论调兵征讨某地的叛乱,某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的税就足以养兵,当朝廷命令他们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又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要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这位官员最可能是:

(A)汉.周亚夫 (B)唐.李德裕

(C)宋.范仲淹 (D)清.曾国藩

【解析】:唐代藩镇的首长节度使集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于一身,各节度使在境内自派州县官,自行征兵抽税,而当朝廷征召这些藩镇出兵时,也必须提供军队粮饷,但是这些藩镇在地方势力庞大,并不受中央控制,以致朝廷征召时,常借故拖延,对于战事的进行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147,第七章第三节之「民族问题与唐的衰亡」。

(D)22.一个人如此批评某国:他们有一种错误看法,以为各种信仰可合并为一,他们相信谈论宗教的方式越多,对公众越有利。尽管他们犯了这种错误,幸好他们仍让我们自由传道。这个人最可能属于那种宗教,而他批评的是那个国家?

(A)犹太教徒,阿拉伯 (B)伊斯兰教徒,印度

(C)佛教徒,美国 (D)基督教徒,中国

【解析】:本题文字叙述中有两个重点:首先是「各种信仰可以合并为一」;第二个重点是「自由传道」。由第一个提示可以看出此宗教(传道者)应是一神信仰体系,而这个国家(的人民)则为多神信仰,故在选择答案时可先将(C)排除;其次再考虑对宗教传播的控制及针对此国人民非一神信仰来看,故答案为(D)。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196,第十章第二节之「耶稣会士:利玛窦」。

(B)23.一部宗教经典指出:「人之为善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善;人之为恶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恶,乃其气上通也。」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段话反映的观念可能出现在那部经典中?

(A)这个说法反映出善恶二元论,应为基督教早期经典的观点

(B)这个说法反映出天人感应论,应为东汉末道教经典的观点

(C)这个说法反映出善恶报应的观念,可能出自印度早期经典

(D)这个说法反映出真神造物的观念,可能出自伊斯兰教经典

【解析】:题干可以解释为大自然所显现的一切灾异或祥瑞之象,均是上天对于君主(人)作为的感应,此即汉儒的「天人感应」之说。而后为道教草创时所吸收,成为其中心思想的一部分。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80,第四章第三节之「天人感应」。

(B)24.有人认为:「1920 年代是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开端。」并具体指出一项新产品对大众文化有重大影响。请问他指的产品是?

(A)电视 (B)收音机 (C)报纸 (D)电报

【解析】:如果说1920年代是大众文化的开端,主要是与收音机的普及与广播的发达有关。参见世界文化(历史篇)下册页11-12,第二章第一节「报纸、广播与电视」。

(A)25.右图显示1945年某地的人口组成比例,请问这种人口结

构最可能发生在下列那个地区?

(A)拉丁美洲 (B)南非

(C)巴尔干半岛 (D)印度半岛

【解析】:根据图中可知该区域有四大族群,分别是白种人、

黑种人、原住民和混血种。从选项中判断南非的黑人占90%,印度半岛绝大多数是印度人,巴尔干半岛绝大多数是白人,所以最有可能的地区应属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在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之后,陆续有大量的白人移入,并且为了满足种植经济作物所需的大量劳力,又从非洲引进了大量的黑人作为奴隶。而白人、黑人世居拉丁美洲之后,与当地居民通婚的情形日益增加,所以混血种的人数也随之提高。参见世界文化史(全)页103-106,第五章第四节「美洲的文化」、世界史地图学习指南页79,XIX「中南美洲的独立」。

(D)26.课堂上同学讨论导致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其中那一位同学的发言内容较为适当?

(A)罗马人生性保守,排斥希腊文化,未能有效吸收希腊文明养分

(B)罗马与迦太基之间发生长期的战争,严重耗损罗马既有的国力

(C)罗马后期为排斥基督教的影响,镇压基督教徒,引起激烈反抗

(D)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过于快速,无法有效管理帝国和应付外患

【解析】:题干的设计主要是要让学生判断以下的四个选项中,何者才是真正的历史事实:(A)认为罗马人生性保守排斥希腊文化明显与事实不符,例如罗马哲学就是受到希腊化哲学的影响,文学与艺术也多半承袭希腊;(B)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早在公元前146年结束,罗马大获全胜;(C)罗马后期接受基督教,公元380年狄奥多西宣布基督教为官方的宗教后,并未镇压基督教徒。参见世界文化史(全)页49,第三章第二节之「罗马共和时代」、页52,「罗马文化」、页58,第四章第一节之「受迫害到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B)27.这座佛寺不祇是个宗教场所,同时也是地方金融中心,寺院借贷给农民并收取高额利息。寺院拥有庞大的地产和大量的身分依附者,寺院长老们正和来到寺院的达官贵人们探讨着深奥的佛理。这是什么时期的现象?

(A)这是佛教刚传入中国的两汉时期之特征

(B)这是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特征

(C)这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下寺院的写照

(D)这是明清时期土地财富向寺院集中的表征

【解析】: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佛教兴盛,皇室及富豪之家多有信仰者,因此给了寺院免税免役的特权,一些地主为了避税,常将大批土地捐献给寺院,也有避役人口及罪犯逃到寺院请求保护,使得寺院拥有大批的田产及依附人口,而一些达官显要也会到寺院与大师谈论佛理,如韩愈就常向大颠禅师请益。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164,第八章第三节之「佛道冲突与会昌法难」。

(C)28.有一项条约规定﹕「中日两国应当互相尊重,确保东亚地区和平,日本愿意放弃在华享有的治外法权,交还租界,双方在经济事务上紧密合作。中国政府应补偿日本臣民自『事变』发生以来在中国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此处所说的「事变」是指什么?

(A)清末的庚子义和团事变 (B)五四运动中的反日行动

(C)民国二十六年的卢沟桥事变 (D)民国三十一年的珍珠港事变

【解析】:此为1940年11月汪兆铭与日本政府签订的条约内容,其中提到东亚地区的和平,以及主张中日在经济上的紧密合作,此即延续抗日战争日本政府「近卫声明」的主张,欲有效控制占领区及进行经济榨取,因此与亲日的中国人合作,扶植傀儡政权,签订条约,释放「善意」,故由此可知题干中之「事变」应为卢沟桥事变。参见历史(下)(革新版)页150,第十七章第一节之「坚持抗战到底」。

(C)29.作家描述一个城市:「与伦敦人口差不多,都在五万人上下,全世界最上等的羊毛在此地加工,织成布料后,营销各地。许多商人集资,要在市中心建一座大教堂。工程进行中,商船队除了带回印度香料外,还带回亚洲黑鼠,使全城五分之四的人在一年中相继死亡,劳工短缺,必须紧急进口奴隶应急,教堂兴建工作才得以继续。」这座城市可能是:

(A)十世纪的君士坦丁堡 (B)十二世纪的雅典

(C)十四世纪的佛罗伦萨 (D)十六世纪的巴黎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知道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原因与亚洲黑鼠有关,应该最有可能是十四世纪的黑死病。参见世界文化史(全)页110,第五章第四节之「商业复兴与城市的兴起」。

(A)30.清康熙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原本并未受到限制,皇帝也任命教士在钦天监工作,并翻译西方书籍。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以后,却将教廷派来的专使逐出国境,并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布。导致此一改变的可能原因是﹕

(A)教宗禁止中国信徒敬天祭祖,又主张教权高于皇权,使皇帝不满

(B)为避免西方文化大举入侵,所以中国学习日本,也实施锁国政策

(C)当时许多民间叛乱组织与基督教士勾结,皇帝才禁止基督教活动

(D)三藩之乱平定后,皇帝开始重视满洲文化,希望建立满洲的信仰

【解析】:清初西方传教士在传教时,仍沿用明代利玛窦的方法,并不禁止中国人祭拜祖先,并用中国「上帝」的观念来解释天主,但到了康熙时,一些教派的传教士反对这些折衷的作法,认为这是对上帝的亵渎,乃去信报告教宗,于是教宗下令不许中国教友祭祖、祭孔,也不许用「上帝」来称呼天主,表现出教权对皇权的挑战,此举使康熙大为不满,下令从此不许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传教,于是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事业至此中断,直到《天津条约》签订才再度开放传教士至中国内地传教。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198,第十章第二节之「康熙皇帝」。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