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台湾历史考卷 -- 云横居士

共:💬32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转载]我来贴个完整的,带答案和分析的版本算了(一)

外链出处

纵观这次历史考科的题目可以发现三大特点,一是测试学生对于历史事实的认识;二是测试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三是政治史几乎微乎其微,所以今年的考题中史实判断题取代了传统观念题,传统史料题文言文的难度增加,总字数也突破去年的考题,而题目的范围更是举凡社会、经济、家庭、律令无所不包。总体而言这次的考试难度比去年高。

就试题来源而言,其中中国史的部分有25题,世界史19题,台湾史则是6题,延续着去年以来中国史占最大部分的传统,但是中国史的题目比起去年灵活不少,所引用的史料来源也更加广泛,相信这也是未来的趋势!于是语文的理解能力(例如关键词的掌握)和文字的阅读速度,也应该是往后老师训练学生的重点之一。可是反观世界史的题目就比较传统且过于容易而缺乏鉴别度,同时出题范围过度集中于十九、二十世纪的世界现代政治发展,相信这一点未来的大考中会做适度的改定。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史的考题如果以消去法来解题的话,几乎是屡试不爽!此外,观察这两年的考试,世界史的题目中一定会有地图题,只是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时是直接以地图的方式来呈现,有时是将地图以文字叙述的方式来呈现,所以建立学生清晰的时空观念是刻不容缓的。最后从台湾史的考题中也不难看出,其范围也有过度集中的现象,如同往年一般集中于清代到日治时期的台湾史。不过配合新式整合题型的出现,将台湾史、中国史和西洋史融合成为题组,令人目光为之一亮,所以尔后教授台湾史的时候(例如荷据或明郑时期的台湾史),可以提醒学生当时的台湾与世界的互动。

面对每年都在改变的考试趋势,负责任的三民版历史教科书当然要走在这个考试趋势之前,这也是我们每年勤于改版的原因。对我们而言,改版不只是堪误而已,更要配合史学界的研究风向球添新削旧,所以心细的老师们翻阅新版的三民历史课本时,一定会发现其中又少了些政治史的描述,而增添了其它领域的介绍。这次的历史考科再一次证明,我们努力的方向的确真正符合大考的方向。

最后由衷感激长久以来支持的老师们,秉持着让老师安心教学、学生开心考试的目标,几年来三民版历史教科书一直没让您们失望过,谢谢您们长期的支持!当然,对的路我们会坚持下去!对于新选用本版的老师,除了向您致谢,更要跟您说明,这次历史考科的检验,再一次证明三民版历史教科书经得起考验,请您放心!老朋友、新朋友,三民永远和您手牵手,与您共谱教学的彩虹!

壹、单一选择题(76%)

(A)1.学者整理出土文物,甲遗址有数量不多、用转轮制成的陶器;乙遗址只发现数量可观的骨制器具,如骨针等;丙遗址有少量谷子和大量的各种动物骨骸。这三个遗址的先后顺序是:

(A)乙—丙—甲 (B)甲—乙—丙

(C)丙—乙—甲 (D)乙—甲—丙

【解析】:甲遗址有数量不多的轮转陶器出现,故可知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乙遗址有大量骨制器具,更有骨针的出现,可推知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丙遗址出现少量谷子,可推测此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故此三个遗址的先后顺序应为乙-丙-甲。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5,第一章第一节之「旧石器时代」、页13,第一章第三节之「新石器时代的生活状况」。

(B)2.一位正担任中央大臣者,回忆其早年入仕过程,虽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官僚可能身处那个时期?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解析】:唐代科举采用资格考试与任官考试分途的方法,考生州、县试合格后,再到礼部按科别参加考试,及格后仅能取得任官资格,考生还要再通过吏部考试,才能分配任官。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129,第七章第一节之「优良的制度」。

(B)3.一项记载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计二百五十七人,无土著。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无一人。皆丁壮力农,无妻室,无老耆幼童。」根据你对汉人移民入台开发过程的知识,这类居民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以下何时何地(注:地名为今地名)?

(A)明郑时期的新竹 (B)康熙中期的嘉义

(C)雍正时期的台南 (D)乾隆晚期的鹿港

【解析】:由题干可知,此为一种男女比例极为悬殊之人口结构,以壮年男子为主要人口。清康熙二十三年起长期禁止移民携眷来台,直至雍正晚期才放宽限制,造成清朝早期的汉人移民男女比例失调、娶妻不易的情形,就时间而言,(B)、(C)皆于此一时期,但台南为府城所在,多旧住之本地人,因此多有妻室眷口,而嘉义为新住之民,多半无妻,故答案为(B)。参见历史(下)(革新版)页30,第十二章第二节之「移民的新故乡」、页43,第十二章第三节之「妇女角色」。

(A)4.一本史书记载某人公开表示:「凡不遵王法而自创邦国者,叛逆所为,岂欲冒此不韪名哉?奈(何)王加征(税),又非法苦(毒)我,始设新政,自守疆域,非得已也。」这位说话者最可能是谁?

(A)华盛顿 (B)李自成 (C)俾斯麦 (D)唐景崧

【解析】:根据题干「不遵王法」、「自创邦国」、「奈王加征」的提示,最有可能指的是因为英国不合理的加税,使得美洲人民在华盛顿的领导下寻求独立一事。参见世界文化(历史篇)上册页54-55,第四章第二节之「启蒙运动的背景」补充说明3与表4-1。

(C)5.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那一场事件?

(A)西晋五胡乱华 (B)中唐安史之乱

(C)北宋亡于女真 (D)清末八国联军

【解析】:由题干中「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可知此国家中央集权太甚,造成强干弱枝的现象,强调中央集权,裁汰地方武力,以避免对中央形成威胁,但是结果却造成「外寇凭凌」,导致外族入侵而无力抵御。西晋时晋武帝鉴于曹魏未行封建以致王室孤立,因而大封子弟为王,造成诸侯王势力强大;中唐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也势力大增,渐不受中央控制;而清末时由于太平天国、捻乱、回变等动乱频繁,中央无力讨伐,多仰赖地方乡勇团练如湘军、淮军平定,因此西晋、中唐及清末的中央权力并不强大,北宋则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地方武力无力抵御女真的入侵,致使北宋亡国,故答案为(C)。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174,第九章第一节之「异族征服下的士大夫」、中国文化史(全)页50,第三章第二节之「郡县制」。

(B)6.公元前300年左右,一位雅典商人跟朋友谈起自己的事业:「我发现自从亚历山大东征后,我的生意蒸蒸日上,特别是与波斯人的贸易,让我赚进更多钱」。这位商人成功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由于埃及受到希腊人统治,使埃及商人无法与雅典商人竞争

(B)雅典与波斯之间不再有政治藩篱,进行远距离贸易更为便利

(C)因为希腊的造船技术大为精进,使货物的运送更为快速便捷

(D)东征过程中发现新航路与贸易路线,使商人更容易进入东方

【解析】:亚历山大东征之后,积极地在被征服的土地推展希腊文化,并且建立许多新的城市,另一方面,他也统一货币、消除贸易壁垒。等到亚历山大死后,希腊的影响仍继续涌入东方的城市,商业亦十分繁盛,将各地连接在一起,并促进了共同文化的发展。参见世界文化史(全)页42,第三章第一节之「亚历山大在历史上的重要性」、页44,「商业与贸易」。

(D)7.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

(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解析】:明清时期的会馆具有浓厚的同乡性质,商人到外地做生意,多居住在由同乡商人共同集资成立的会馆中,这些会馆除了提供歇宿外,也具备贮货、为成员提供议定商业契约、商议工资争议等功能,而在会馆中也会举办各种祀神与慈善活动,以答谢神明保佑生意兴隆。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193,第十章第一节之「明清商业的昌盛」、中国文化史(全)页172-173,第八章第二节之「工商业团体的活跃」。

职业别 农渔牧 工业 商业 交通业 公职 其它 合计

人数 48 1022 1149 371 1449 7 4046

% 1.19 25.26 28.40 9.17 35.81 0.17 100.0

(C)8.

注:「%」指占该地区该族裔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上表是某地某时期某族裔的职业结构统计表,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族裔可能是指:

(A)1800年代北美的新英格兰移民

(B)1850年代澳大利亚的英裔移民

(C)1920年代住在台湾的日本人

(D)1950年代新加坡的印度裔

【解析】:由表中可知,该族裔职业近九成以公职和工商业为主,此一情形与日治时期在台湾的日人相符。日本对台殖民统治,故有大量任公职之官僚人员,而日人在台除有行政上的特权,经济上也有极大的优势,总督府为日本财阀在台湾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协助,利用政治的力量垄断重要产业,以便进行殖民统治的剥削。参见历史(下)(革新版)页93,第十四章第三节之「日人对台人的差别待遇」。

(C)9.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解析】:墨子提倡节用,在节俭的同时更注重增收,并把此法看做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措施。他强调人民要「强力从事」,要农民加强生产,发展经济,提倡精耕细作,如此才能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努力营造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给农民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如此便可提高农民的耕作动机,达到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商鞅变法主张开垦荒地,制定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生产。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为考虑,只是各有不同的论点及做法。参见中国文化史(全)页164,第八章第一节之「小农经济的特质」。

(A)10.社会上的各种人: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同性恋、残障人士等等,都积极参与这场政治运动。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A)民族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法西斯主义

【解析】:从题干中可得知,这场政治运动是属于各个阶级都支持的政治运动,所以选项中只有民族主义较为合适,因为民族主义强调的是民族的平等和自治,重视全民参与的意义,与争议阶级的平等无关,所以不可能是社会主义(地主和工厂主反对社会主义最力),也不可能是自由主义(王公贵族反对自由主义),更不可能是法西斯主义(工人、同性恋等都是法西斯主义打击的对象)。参见世界文化(历史篇)上册页71-72,第五章第一节之「民族主义对旧秩序的挑战」。

(A)11.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那一项建设?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解析】:帝国主义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以及方便对殖民地的剥削,必定特别重视交通建设,并且透过交通建设及其相关设施,例如车站或港口宣扬在殖民母国的建设下,殖民地物质建设的进步,藉此收揽殖民地人心。参见世界文化(历史篇)上册页90,第六章第一节之图6-2。

(C)12.某书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途中偶遇一男子,自此揭开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但因男女双方社会地位悬殊,故事以双方殉情作结。这部书描述的情境最早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A)故事提到男女间社会地位悬殊,应系六朝门第社会的反映

(B)故事提到妇女入学读书,应系自由开放的盛唐社会之反映

(C)故事提到书院制度,说明这个故事最早可能是发生在宋代

(D)故事强调女性自主,该故事可能出现在受西方影响的民初

【解析】:题干中的男女因双方社会地位悬殊,无法结为夫妻,最后双双殉情,符合六朝门第社会的反映,但六朝时尚未出现书院,故不会有「进入书院读书」的情形,所以(A)不选;而虽然唐代时已出现书院,但此时书院为收藏图书之用,五代时书院才成为私人讲学场所,故(B)也不选;这名女子虽可入书院读书,但却必须女扮男装,不符合民初女子受教育的情形,故(D)不选。书院制度盛行于宋代,且宋代由于受理学影响,妇女须严格遵守礼节,不得随意抛头露面,若想要入书院读书,只有改扮男装才有可能,故答案为(C)。参见中国文化史(全)页79,第四章第二节之「近世的新儒学」。

(A)13.一本史书描述﹕「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的军事联合行动,也是冷战的最佳范例,美苏两强在遥远的国度进行军事对抗。」这次事件是指何者?

(A)韩战 (B)柏林危机

(C)古巴危机 (D)波湾战争

【解析】:从题干中得知这场战争与美苏的两极对抗有关,而且是联合国成立后第一次授权的军事行动,所以这场战争应该最接近联合国成立的时间(1946年)。由此判断应该是韩战(1950-1953年),其它柏林危机(1958年)、古巴危机(1962年)、波湾战争(1991年),时间较晚,而且柏林危机和古巴危机联合国并没有授权军事联合行动。参见世界文化(历史篇)上册页107,第七章第一节之「美苏两极化」、页114,第七章第二节之「世界一家的促进」。

(D)14.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纔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何种趋势?

(A)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家父长权力益趋巩固

【解析】:由题干中可以看出,财产权的继承范围由嫡子逐渐扩大至庶子及非婚生子,反映出嫡妻在家庭中地位(影响力)的下降,相对而言也就是家父长权力的成长,故答案为(D)。(B)只有嫡子、庶子及非婚生子的关系趋于平等,而非所有的家庭成员(包括父、妻、姊妹等)关系平等,故不选。参见中国文化史(全)页181,第八章第三节之「家庭型态」。

(D)15.一位学者主张:「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经、孔、孟」。关于这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何者较为适当?

(A)这是汉代今文经学,主张以微言大义,诠释原始儒学的精义

(B)这是唐人编纂五经正义的宗旨,以恢复两汉以来的经学传统

(C)这是宋明时期的理学,主张直指本心,振兴原始儒学的精神

(D)这是清代经学考据,主张通过经典考据,还原原始儒学真相

【解析】:题目中所引述之话为清朝学者戴震所说,意思是说以考证的方式还原六经、孔、孟,亦即儒家学说之真意。此乃明末清初以来,学者对于宋明理学讲求心性,最后流于空疏狂妄,对社会人心无所俾益,甚或导致国破家亡的反思。参见中国文化史(全)页79-80,第四章第二节之「近世的新儒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