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台湾历史考卷 -- 云横居士

共:💬32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贰、多重选择题(8%)

(BDE)39.一位清代学者指出:「地气之盛衰,久则必变。唐开元、天宝间,地气自西北转东北之变局也。」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个说法?

(A)以「地气」流动的观念来解释历史,有违科学精神,此说不足采

(B)「地气」是当时人对政治形势变动的一种看法,此说内容值得参考

(C)「地气」是指农业生产的能力,「西北转东北」是指其变动的方

(D)「开元、天宝间」的变局,安史集团攻击长安可视为一项重要指

(E)唐以后首都从长安东移开封,再北移北京,可以说明地气流动之

【解析】:古人十分相信气论,并以「地气」解释政治情势的变动,一朝的首都可说是地气最旺的地方,代表此地地灵人杰,方能成为帝王之都,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地气之说并无科学依据,但却反映出古人观察政治形势变化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古人的这番说法,研究古代政治情势的变迁,故(B)可选;由题干中「唐开元、天宝间……之变局」可得知其所指为安史之乱,故(D)可选;唐代首都位于长安,宋代首都位于开封,明清首都位于北京,正符合从西北转向东北的形势,也直接说明了地气的流变,故(E)可选。参见中国文化史(全)页124,第六章第二节之「气论的宇宙观」。

(BE)40.一位法国作家回忆其青年时期,其中一节主题是「1942年在巴黎念大学」。下列那些情节最可能出现在这一节叙述里?

(A)德国首相正在巴黎从事友好访问,两国政府希望加强学生的交流

(B)作家花钱买了一架新的收音机,收听来自德国的广播,学习德文

(C)一家报纸揭露日前德国首相与斯大林签订之和平协议的详细内容

(D)作家参加了当时在巴黎凯旋门前举行的学生大规模反战示威游行

(E)作家计划在年初前往非洲,参观埃及与埃及古文化的金字塔遗址

【解析】:此题主要测验学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了解,1942年正值大战中同盟国最黯淡的时刻,所以作为交战国的德法,是不可能加强学生的交流;而在二次大战期间电视业被迫停顿,广播的便利性再次使其重获人民的青睐;德国早在1941年时已入侵苏联;法国大规模反战示威发生的年代主要在1968年之后。参见世界文化(历史篇)上册页98,第六章第二节「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补充说明4、世界文化(历史篇)下册页13,第二章第一节「电视与近代文化」图2-6。

(AD)41.资料一:《尚书》〈酒诰〉是周初的告诫文书,指出:殷纣王好酒,因此上帝不再庇佑殷人,以致亡国。

资料二:考古学者指出陪葬品距尸体越近,越具重要性。殷商各个时期墓葬的陪葬品,青铜食器多置于棺、椁之间,而青铜酒器多置于棺内。

请根据上述资料,指出下列何者是较合理的解释?

(A)〈酒诰〉之说是周人藉以自省,并不足以证明殷人好酒而亡国

(B)〈酒诰〉反映春秋时代的天道观,显然是后人伪造,故不可信

(C)考古证据显示殷人确实好饮酒,证明〈酒诰〉的说法是正确的

(D)考古证据显示殷人好饮酒,但无法证明殷人是否因好酒而亡国

(E)考古证据显示殷人不好酒,〈酒诰〉只是周人宣示伐殷的合理性

【解析】:资料一指出周人认为殷人因为好酒,不再得到上帝的眷顾而亡国,这代表周人以殷人的好酒为鉴诫,藉以自省,殷人因好酒而亡国是周人的解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殷人的确因好酒而亡国,故(A)可选,而〈酒诰〉反映出的「敬天」观念确为周人所有,并非后人伪造,故(B)不选;资料二指出殷人确实重视饮酒,但仍无法证明殷人因酒而亡国,故选(D)而不选(C)(E)。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30-31,第二章第二节之「周代的天命观与人文精神」。

(BCD)42.资料一:历史学者估计,明初(1400年)中国约有6500 万人,到明末(1600年)人口增加为1亿5千万人。康熙年间(1700年),人口为1亿5千万人。

资料二:1550年时,中国大量栽种玉米、甘藷、马铃薯、花生等多种新作物。

针对两段资料,许多同学有不同的意见,请问何人的说法较正确?

(A)玉米等新作物的产量大,取代原有粮食作物的种植空间,才能养活较多人口

(B)玉米等新作物未取代原有作物,但可生长在较贫瘠的土地,增加粮食的供应

(C)从明初至明末未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人口的剧增可能与粮食供应增加有关

(D)明末至清初粮食生产条件改变不大,人口亦未见增加,应与其间的动乱有关

(E)因清初人口大量移往台湾及东南亚,所以人口虽有成长,人口总数却未增加

【解析】:数据一、数据二所指的是明中叶时,美洲的玉米、甘藷,马铃薯、花生等作物随海上贸易传入中国,解决了当时中国的粮食问题,这些粮食作物可生长在较贫瘠的土地上,且容易种植、产量高,可以在原有的作物之外,提供更多的粮食,而粮食供应增加得以养活更多人口,因此也使人口成长快速。明末至清初生产条件并无改变,但人口成长却呈现停滞的状态,这反映出明末清初时因战乱的关系,导致人口成长迟缓的现象。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193,第十章第一节之「西人东来与海上丝路」。

参、题组题(16%)

第43-45题为题组

资料一:学者指出:自1530年起,白银开始流入中国,尤其是通过菲律宾与中国贸易的西班牙美洲帝国。估计十六世纪后半至十七世纪前半,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23万吨。自十七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速度减缓。但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白银再度流入中国。1810年代中英贸易,中国仍净流入约37万公斤白银,但至1820年代,已逆转为大量流出。

资料二:右图是1700~1800年中英贸易白银流入中国

数量统计图

(B)43.数据一「自十七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中国的速度减缓。」根据你的历史知识,所谓「中国本身因素」最可能是指以下那一项?(单一选择

题)

(A)货币政策改变,改以铜钱为主要货币,造成白银需求量大减

(B)社会持续动乱,生产失调,商业萎缩,造成白银需求的降低

(C)倭寇为祸南北沿海,迫使中国停止对外贸易,白银需求大减

(D)政府为因应战事,提高税赋,使得银价下降,白银流入减少

【解析】:十七世纪中期正值明末清初之际,屡有天灾,农民起事,清兵入关,中国持续动荡,且因明郑之故,实行海禁,致使生产及工商业停顿,对外贸易亦受影响,故白银需求量降低。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193,第十章第一节之「西人东来与海上丝路」。

(B)44.资料一「自1684 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可能与那一个事件后的发展最直接相关?(单一选择题)

(A)西班牙殖民菲律宾,扩大对华贸易

(B)康熙平定台湾,开放对外贸易

(C)葡萄牙人殖民澳门,开拓东亚贸易

(D)英国殖民印度,积极拓展贸易

【解析】:清初为压制明郑在台湾的势力,禁止沿海人民与其接触,实施海禁与迁界令,实行闭关政策,至康熙平定台湾,威胁解除,并在1684年正式设置台湾府,纳入版图后,才逐渐开放对外贸易。参见历史(下)(革新版)页4,第十一章第一节之「海禁政策」、页26,第十二章第三节之「台湾弃留之议及初期的行政区划」。

(AD)45.学者指出:十八世纪的中国出现几次较显著的物价上涨现象。根据资料二,这几次物价上涨最可能发生在那些时段?(多重选择题)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戊 (E)戊己

【解析】:物价会随着白银大量输入而波动上涨,故由图中曲线即可得知为甲乙和丁戊两时段。英国对华贸易自1750年代后即跃居西方各国之首,占当时中外贸易额八成,每年对英出超白银二、三百万,但至英国自印度输入大量鸦片以后,情况大变,造成白银外流的情形。参见历史(下)(革新版)页10,第十一章第二节之「鸦片问题」。

第46-48题为题组

资料一:学者指出:台湾昔日游民,非酿乱不可为生。同治以后,有业可执。此后贫不能生者及牟重利者,已不在农村着眼。率趋于都市,以取成倍之利。故百余年来械斗之风,至同治以降,一时顿绝。

资料二:学者统计1721~1870年间台湾以原乡祖籍为依据、大规模的分类械斗发

生之次数与地区分布如下:

年代 次数 发生地区与次数

1721~1725 2 高雄1、屏东1

1726~1750 0

1751~1775 1 彰化1

1776~1800 3 彰化1、淡水1、宜兰1

1801~1825 6 新竹2、宜兰2、淡水1、彰化1

1826~1850 9 彰化2、淡水6、高雄1

1851~1865 8 淡水7、宜兰1

1866~1870 0

(C)46.资料一作者所谓的「同治以后,有业可执」,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可能与那个事件后的发展最直接相关?(单一选择题)

(A)五口通商 (B)台湾开山抚番

(C)台湾开港通商 (D)牡丹社事件

【解析】:「有业可执」表示工作机会增加,「率趋于都市,以取成倍之利」可知城市商业之兴盛。(A)五口通商与台湾无关,(B)开山抚番是为开发山地、教化原住民,(D)牡丹社则是使清廷积极治台,皆与题干不符,故答案为(C)。《天津条约》签订使台湾开港,洋人纷纷来台贸易,政府也配合建设,促使港口繁荣,制造商机,吸引无业之人至城市讨生活。参见历史(下)(革新版)页79,第十四章第一节之「以台湾之财供台湾之用」。

(A)47.资料二所提的分类械斗往往导致族群的移动或聚合,在考察「某村庄最早移民来自何处」这项课题时,以下那一项资料最足以作为判断的依据?(单一选择题)

(A)文献记载该村最早的庙宇

(B)该村居民目前使用的方言

(C)户籍资料上登记的出生地

(D)墓葬区墓碑上记载的堂号

【解析】:四个选项中,(B)该村居民目前使用的方言因已时过境迁,变化已多,故不可为标准,清廷亦有规定,移民来台超过二十年,即为台籍,因此不宜以(C)户籍数据上登记的出生地为依据,而(D)墓葬区墓碑上记载的堂号,因中国人辗转迁徙,堂号也非原乡,故难为判断依据,只有经由(A)文献记载该村最早的庙宇,得知信仰的神祇,因其地方性,推得最早的住民从何处移来,故答案为(A)。参见历史(下)(革新版)页41,第十二章第三节之「土著化的指标」、页45,「宗教信仰」。

(ACE)48.请根据数据二以及你的历史知识,指出下列有关资料一的各项讨论,那些较为合理?(多重选择题)

(A)资料一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可视为解释械斗发生与扩大的理由之

(B)资料一指出经济是械斗的主因,与商业发展有关,与开发方向无

(C)械斗发展的趋势与汉人开发的方向大致相符,数据一之说应属可

(D)械斗为族群间的冲突,但多属于偶发事件,未必能指出具体的趋

(E)械斗大多发生在开发中的农村地区,资料一所叙述的趋势大致可

【解析】:资料一以游民有业可执,或利之所趋,转至都市讨生活,来说明械斗消灭的原因,以经济为着眼点,而配合资料二和行政区划的演变(课本页27)可知,发生械斗的地区,大都在开垦中的农村地区,也与汉人向北开发的方向大致相符,可知当时的械斗民变偏向于经济因素,具有生存竞争的味道。参见历史(下)(革新版)页40,第十二章第三节之「民变与械斗的成因」。

第49-50 题为题组

有人说:纺织业是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火车头」,请回答以下两个与纺织业有关的问题:

(A)49.十九世纪后半,西方国家挟其船坚炮利,强迫中国开放口岸与市场,将其工业产品销售至中国。但至二十世纪前半叶,西方棉布始终未能完全取代中国本身生产的土布,其故安在?(单一选择题)

(A)中国土布为家庭副业,人力成本低,具有竞争力

(B)中国政府采取关税保护的手段,排斥西方的棉布

(C)中国人提倡爱用国货,中国土布得以维持竞争力

(D)中国新式纺织厂效率高,西方的棉布不具竞争力

【解析】:中国采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以纺织为副业,但十九世纪后半,外力大举进入,使此一情况发生改变,中国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协议关税,丧失关税自主权,无法采取关税保护的手段,而中国新式纺织厂尚在起步阶段,仍无法与外商工厂相抗衡,爱用国货则影响不甚大,故答案为(A),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土布尚未完全遭淘汰,但传统小农经济仍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参见中国文化史(全)页188,第九章第一节之「传统经济的崩溃」。

(D)50.自十七世纪以来,台湾人民穿着的衣料大多从其它地区或国家输入,本地绝少生产。但自某个时期开始,大部分人民的衣料已由本地工厂生产。请问「某个时期」可能是指何时?(单一选择题)

(A)十九世纪前半 (B)十九世纪后半

(C)二十世纪前半 (D)二十世纪后半

【解析】:十九世纪清领时期台湾工业尚初萌芽,无法自给,二十世纪前半日治时期致力发展农业,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至二十世纪后半,国民政府大力发展工业,其中又以纺织业为重点产业,不仅自给,也能外销,故答案为(D)。参见历史(下)(革新版)页91,第十四章第三节之「放任主义及渐进政策时期」、页191,第十八章第三节之「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