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台湾历史考卷 -- 云横居士

共:💬32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台湾历史考卷

壹、单一选择题(76%)

  (A)1.学者整理出土文物,甲遗址有数量不多、用转轮制成的陶器;乙遗址只发现数量可观的骨制器具,如骨针等;丙遗址有少量谷子和大量的各种动物骨骸。这三个遗址的先后顺序是:

  (A)乙―丙―甲 (B)甲―乙―丙

  (C)丙―乙―甲 (D)乙―甲―丙

    

  (B)2.一位正担任中央大臣者,回忆其早年入仕过程,虽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官僚可能身处那个时期?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B)3.一项记载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计二百五十七人,无土著。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无一人。皆丁壮力农,无妻室,无老耆幼童。」根据你对汉人移民入台开发过程的知识,这类居民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以下何时何地(注:地名为今地名)?

  (A)明郑时期的新竹 (B)康熙中期的嘉义

  (C)雍正时期的台南 (D)乾隆晚期的鹿港

    

  (A)4.一本史书记载某人公开表示:「凡不遵王法而自创邦国者,叛逆所为,岂欲冒此不韪名哉?奈(何)王加征(税),又非法苦(毒)我,始设新政,自守疆域,非得已也。」这位说话者最可能是谁?

  (A)华盛顿 (B)李自成 (C)俾斯麦 (D)唐景崧

    (C)5.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那一场事件?

  (A)西晋五胡乱华 (B)中唐安史之乱

  (C)北宋亡于女真 (D)清末八国联军

    

  (B)6.公元前300年左右,一位雅典商人跟朋友谈起自己的事业:「我发现自从亚历山大东征后,我的生意蒸蒸日上,特别是与波斯人的贸易,让我赚进更多钱」。这位商人成功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由于埃及受到希腊人统治,使埃及商人无法与雅典商人竞争

  (B)雅典与波斯之间不再有政治藩篱,进行远距离贸易更为便利

  (C)因为希腊的造船技术大为精进,使货物的运送更为快速便捷

  (D)东征过程中发现新航路与贸易路线,使商人更容易进入东方

  

  

  (D)7.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

  (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职业别 农渔牧 工业 商业 交通业 公职 其它 合计

  人数 48 1022 1149 371 1449 7 4046

  % 1.19 25.26 28.40 9.17 35.81 0.17 100.0

  (C)8.

  

  注:「%」指占该地区该族裔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上表是某地某时期某族裔的职业结构统计表,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族裔可能是指:

  (A)1800年代北美的新英格兰移民

  (B)1850年代澳大利亚的英裔移民

  (C)1920年代住在台湾的日本人

  (D)1950年代新加坡的印度裔

    

  

    

  (C)9.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A)10.社会上的各种人: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同性恋、残障人士等等,都积极参与这场政治运动。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A)民族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法西斯主义

  

  (A)11.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那一项建设?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C)12.某书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途中偶遇一男子,自此揭开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但因男女双方社会地位悬殊,故事以双方殉情作结。这部书描述的情境最早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A)故事提到男女间社会地位悬殊,应系六朝门第社会的反映

  (B)故事提到妇女入学读书,应系自由开放的盛唐社会之反映

  (C)故事提到书院制度,说明这个故事最早可能是发生在宋代

  (D)故事强调女性自主,该故事可能出现在受西方影响的民初

    

  (A)13.一本史书描述?s「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的军事联合行动,也是冷战的最佳范例,美苏两强在遥远的国度进行军事对抗。」这次事件是指何者?

  (A)韩战 (B)柏林危机

  (C)古巴危机 (D)波湾战争

  

  

  (D)14.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栗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何种趋势?

  (A)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家父长权力益趋巩固

    

  (D)15.一位学者主张:「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经、孔、孟」。关于这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何者较为适当?

  (A)这是汉代今文经学,主张以微言大义,诠释原始儒学的精义

  (B)这是唐人编纂五经正义的宗旨,以恢复两汉以来的经学传统

  (C)这是宋明时期的理学,主张直指本心,振兴原始儒学的精神

  (D)这是清代经学考据,主张通过经典考据,还原原始儒学真相

  

  (A)16.从1510年起的一段时间里,下表甲、乙、丙三组「商品」是欧洲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主轴。如果,欧洲经由输出、交换或生产,最后再将获利输入欧洲。请问从「欧洲输出、交换或生产、再输入欧洲」的先后顺序为何?

  组别 甲 乙 丙

  商品

  内容 盐 酒

  火器 布匹

  五金 糖

  烟草

  稻米 奴隶

  (A)甲、丙、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B)17.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18.某人指出:我发现四颗行星,发现银河系是一团星体,这是以前的天文学家未曾观察到的。借助于望远镜,清楚出现在感官前,古往今来烦扰哲学家们的争辩,为我们看到的证据所破除。这种说法最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A)天文学是十五世纪发展起来的,所以这是十五世纪的事

  (B)科学革命是十六世纪肇端的,所以这是十六世纪的事

  (C)望远镜是在十七世纪发明的,所以这是十七世纪的事

  (D)能如此观测行星者只有牛顿,所以这是十八世纪的事

  

  

  19.一个国际组织的规约中表示?s「1.会员国应依国家安全之最小需求及国际义务裁减军备;2.对会员国的军事威胁视同对整体的共同威胁;3.会员国间之争端应交仲裁,各国亦应遵守仲裁结果。」请问这是那一个组织的规约?

  (A)三国同盟 (B)国际联盟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公约组织

  

  20.以下那一项最可能是欧洲中古商业组织行会所订立的规范?

  (A)「每家应提供一人为领主的草地割草两天,他能从领主那里每天接受三餐。」

  (B)「从早晨到十点是读书的时间。十时以后到下午五时前,个人要做指派的工作。」

  (C)「所有的成员可以接受生活上的必需品做为劳动的报酬,但不能接受钱币。」

  (D)「本团体中任何一人,工作不得早于一日之始,或晚于教堂鸣钟之时。」

  

  21.朝廷讨论调兵征讨某地的叛乱,某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的税就足以养兵,当朝廷命令他们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又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要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这位官员最可能是:

  (A)汉.周亚夫 (B)唐.李德裕

  (C)宋.范仲淹 (D)清.曾国藩

  

  22.一个人如此批评某国:他们有一种错误看法,以为各种信仰可合并为一,他们相信谈论宗教的方式越多,对公众越有利。尽管他们犯了这种错误,幸好他们仍让我们自由传道。这个人最可能属于那种宗教,而他批评的是那个国家?

  (A)犹太教徒,阿拉伯 (B)伊斯兰教徒,印度

  (C)佛教徒,美国 (D)基督教徒,中国

  

  23.一部宗教经典指出:「人之为善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善;人之为恶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恶,乃其气上通也。」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段话反映的观念可能出现在那部经典中?

  (A)这个说法反映出善恶二元论,应为基督教早期经典的观点

  (B)这个说法反映出天人感应论,应为东汉末道教经典的观点

  (C)这个说法反映出善恶报应的观念,可能出自印度早期经典

  (D)这个说法反映出真神造物的观念,可能出自伊斯兰教经典

  

  24.有人认为:「1920 年代是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开端。」并具体指出一项新产品对大众文化有重大影响。请问他指的产品是?

  (A)电视 (B)收音机 (C)报纸 (D)电报

  

  (A)25.右图显示1945年某地的人口组成比例,请问这种人口结

  构最可能发生在下列那个地区?

  (A)拉丁美洲 (B)南非

  (C)巴尔干半岛 (D)印度半岛

  

  

  26.课堂上同学讨论导致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其中那一位同学的发言内容较为适当?

  (A)罗马人生性保守,排斥希腊文化,未能有效吸收希腊文明养分

  (B)罗马与迦太基之间发生长期的战争,严重耗损罗马既有的国力

  (C)罗马后期为排斥基督教的影响,镇压基督教徒,引起激烈反抗

  (D)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过于快速,无法有效管理帝国和应付外患

  

  27.这座佛寺不碉是个宗教场所,同时也是地方金融中心,寺院借贷给农民并收取高额利息。寺院拥有庞大的地产和大量的身分依附者,寺院长老们正和来到寺院的达官贵人们探讨着深奥的佛理。这是什么时期的现象?

  (A)这是佛教刚传入中国的两汉时期之特征

  (B)这是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特征

  (C)这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下寺院的写照

  (D)这是明清时期土地财富向寺院集中的表征

  

  28.有一项条约规定?s「中日两国应当互相尊重,确保东亚地区和平,日本愿意放弃在华享有的治外法权,交还租界,双方在经济事务上紧密合作。中国政府应补偿日本臣民自『事变』发生以来在中国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此处所说的「事变」是指什么?

  (A)清末的庚子义和团事变 (B)五四运动中的反日行动

  (C)民国二十六年的卢沟桥事变 (D)民国三十一年的珍珠港事变

  

  

  29.作家描述一个城市:「与伦敦人口差不多,都在五万人上下,全世界最上等的羊毛在此地加工,织成布料后,营销各地。许多商人集资,要在市中心建一座大教堂。工程进行中,商船队除了带回印度香料外,还带回亚洲黑鼠,使全城五分之四的人在一年中相继死亡,劳工短缺,必须紧急进口奴隶应急,教堂兴建工作才得以继续。」这座城市可能是:

  (A)十世纪的君士坦丁堡 (B)十二世纪的雅典

  (C)十四世纪的佛罗伦萨 (D)十六世纪的巴黎

  

  30.清康熙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原本并未受到限制,皇帝也任命教士在钦天监工作,并翻译西方书籍。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以后,却将教廷派来的专使逐出国境,并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布。导致此一改变的可能原因是?s

  

  

  

  31.几位同学讨论一项1880年与1914年两个

  年度欧洲主要国家的统计图,请问那个

  说法最正确?

  (A)这是各国人口的统计,第一次大

  战前德意志帝国幅员甚大,所以

  人口较多

  (B)这是各国海军船舰的总吨数,英

  国战舰总吨数虽少但先进,所以国力最强

  (C)这是各国移往美国的人口数,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移民主要来自这些国家

  (D)这是各国军费支出的情况,二十世纪初,各国积极从事军备建设,军费庞大

  

  32.一部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外国)公使认为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敝国人作对。自从现任接手之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部小说可能是以下列那个事件做为背景?

  (A)1845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几年之后

  (B)1900年,中德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几年之后

  (C)1905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几年之后

  (D)1910年,日俄战争结束几年之后

  

  

  33.某人被后来的学者视为古代思想一大突破的关键人物,认为此人「将人从天上带回到人间来。」下列有关「某人观点」的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这是对古埃及政教合一制度的赞美

  (B)这是对犹太教经典神人关系的描述

  (C)这是对中国殷商时期人性观的说明

  (D)这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人文观的观察

  

  

  34.某学者指出:「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所谓「后世」及这位学者的时代可能是:

  (A)所谓「后世」是指秦汉,这位学者是六朝时人

  (B)所谓「后世」是指魏晋,这位学者是隋唐时人

  (C)所谓「后世」是指六朝,这位学者是两宋时人

  (D)所谓「后世」是指两宋,这位学者是明清时人

  

  35.几位同学讨论一张有关1940年到1990年间台湾的统计图,那一位的说法最正确?

  (A)这是台湾人口职业结构统计图,显

  示台湾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

  少

  (B)这是台湾人口结构改变统计图,显

  示台湾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C)这是台湾对日本进出口的统计图,显示台湾对日本输出减少,输入

  增加

  (D)这是台湾对美国进出口的统计图,显示台湾对美国输出增加,输入

  减少

  

  

  36.一本《新撰外国地理》课本的章节目次包括?s「中国本部、满洲、波斯、印度、暹罗、法属亚洲、英属马来半岛、英属加拿大及黑暗大陆总论」等。我们应如何认识这本书?

  (A)这是十八世纪初期英国人对世界地理的看法

  (B)这是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描述

  (C)这是二十世纪初期日本人对世界地理的分类

  (D)这是中国在二次大战后对新国家出现的叙述

  

  

  37.某个宗教的信徒散布在欧洲许多国家,1930年时,波兰人口的10%属于该教派,捷克及俄罗斯亦有3%,奥地利及土耳其境内该教派信徒亦占总人口的6%。请问这是那一个教派?

  (A)罗马公教 (B)东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38.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何者较为适当?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贰、多重选择题(8%)

  39.一位清代学者指出:「地气之盛衰,久则必变。唐开元、天宝间,地气自西北转东北之变局也。」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个说法?

  (A)以「地气」流动的观念来解释历史,有违科学精神,此说不足采

  信

  (B)「地气」是当时人对政治形势变动的一种看法,此说内容值得参考

  (C)「地气」是指农业生产的能力,「西北转东北」是指其变动的方

  向

  (D)「开元、天宝间」的变局,安史集团攻击长安可视为一项重要指

  标

  (E)唐以后首都从长安东移开封,再北移北京,可以说明地气流动之

  说

  

  

  40.一位法国作家回忆其青年时期,其中一节主题是「1942年在巴黎念大学」。下列那些情节最可能出现在这一节叙述里?

  (A)德国首相正在巴黎从事友好访问,两国政府希望加强学生的交流

  (B)作家花钱买了一架新的收音机,收听来自德国的广播,学习德文

  (C)一家报纸揭露日前德国首相与斯大林签订之和平协议的详细内容

  (D)作家参加了当时在巴黎凯旋门前举行的学生大规模反战示威游行

  (E)作家计划在年初前往非洲,参观埃及与埃及古文化的金字塔遗址

  

  

  41.资料一:《尚书》〈酒诰〉是周初的告诫文书,指出:殷纣王好酒,因此上帝不再庇佑殷人,以致亡国。

  资料二:考古学者指出陪葬品距尸体越近,越具重要性。殷商各个时期墓葬的陪葬品,青铜食器多置于棺、椁之间,而青铜酒器多置于棺内。

  请根据上述资料,指出下列何者是较合理的解释?

  (A)〈酒诰〉之说是周人藉以自省,并不足以证明殷人好酒而亡国

  (B)〈酒诰〉反映春秋时代的天道观,显然是后人伪造,故不可信

  (C)考古证据显示殷人确实好饮酒,证明〈酒诰〉的说法是正确的

  (D)考古证据显示殷人好饮酒,但无法证明殷人是否因好酒而亡国

  (E)考古证据显示殷人不好酒,〈酒诰〉只是周人宣示伐殷的合理性

  

  42.资料一:历史学者估计,明初(1400年)中国约有6500 万人,到明末(1600年)人口增加为1亿5千万人。康熙年间(1700年),人口为1亿5千万人。

  资料二:1550年时,中国大量栽种玉米、甘??、马铃薯、花生等多种新作物。

  针对两段资料,许多同学有不同的意见,请问何人的说法较正确?

  (A)玉米等新作物的产量大,取代原有粮食作物的种植空间,才能养活较多人口

  (B)玉米等新作物未取代原有作物,但可生长在较贫瘠的土地,增加粮食的供应

  (C)从明初至明末未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人口的剧增可能与粮食供应增加有关

  (D)明末至清初粮食生产条件改变不大,人口亦未见增加,应与其间的动乱有关

  (E)因清初人口大量移往台湾及东南亚,所以人口虽有成长,人口总数却未增加

  

  

参、题组题(16%)

  第43-45题为题组

  资料一:学者指出:自1530年起,白银开始流入中国,尤其是通过菲律宾与中国贸易的西班牙美洲帝国。估计十六世纪后半至十七世纪前半,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23万吨。自十七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速度减缓。但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白银再度流入中国。1810年代中英贸易,中国仍净流入约37万公斤白银,但至1820年代,已逆转为大量流出。

  资料二:右图是1700~1800年中英贸易白银流入中国

  数量统计图

  

  43.数据一「自十七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中国的速度减缓。」根据你的历史知识,所谓「中国本身因素」最可能是指以下那一项?(单一选择

  题)

  (A)货币政策改变,改以铜钱为主要货币,造成白银需求量大减

  (B)社会持续动乱,生产失调,商业萎缩,造成白银需求的降低

  (C)倭寇为祸南北沿海,迫使中国停止对外贸易,白银需求大减

  (D)政府为因应战事,提高税赋,使得银价下降,白银流入减少

  

  

  44.资料一「自1684 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可能与那一个事件后的发展最直接相关?(单一选择题)

  (A)西班牙殖民菲律宾,扩大对华贸易

  (B)康熙平定台湾,开放对外贸易

  (C)葡萄牙人殖民澳门,开拓东亚贸易

  (D)英国殖民印度,积极拓展贸易

  

  

  45.学者指出:十八世纪的中国出现几次较显著的物价上涨现象。根据资料二,这几次物价上涨最可能发生在那些时段?(多重选择题)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戊 (E)戊己

  

  

  第46-48题为题组

  资料一:学者指出:台湾昔日游民,非酿乱不可为生。同治以后,有业可执。此后贫不能生者及牟重利者,已不在农村着眼。率趋于都市,以取成倍之利。故百余年来械斗之风,至同治以降,一时顿绝。

  资料二:学者统计1721~1870年间台湾以原乡祖籍为依据、大规模的分类械斗发

  生之次数与地区分布如下:

  年代 次数 发生地区与次数

  1721~1725 2 高雄1、屏东1

  1726~1750 0

  1751~1775 1 彰化1

  1776~1800 3 彰化1、淡水1、宜兰1

  1801~1825 6 新竹2、宜兰2、淡水1、彰化1

  1826~1850 9 彰化2、淡水6、高雄1

  1851~1865 8 淡水7、宜兰1

  1866~1870 0

  

  46.资料一作者所谓的「同治以后,有业可执」,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可能与那个事件后的发展最直接相关?(单一选择题)

  (A)五口通商 (B)台湾开山抚番

  (C)台湾开港通商 (D)牡丹社事件

  

  

  47.资料二所提的分类械斗往往导致族群的移动或聚合,在考察「某村庄最早移民来自何处」这项课题时,以下那一项资料最足以作为判断的依据?(单一选择题)

  (A)文献记载该村最早的庙宇

  (B)该村居民目前使用的方言

  (C)户籍资料上登记的出生地

  (D)墓葬区墓碑上记载的堂号

  

  

  48.请根据数据二以及你的历史知识,指出下列有关资料一的各项讨论,那些较为合理?(多重选择题)

  (A)资料一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可视为解释械斗发生与扩大的理由之

  一

  (B)资料一指出经济是械斗的主因,与商业发展有关,与开发方向无

  关

  (C)械斗发展的趋势与汉人开发的方向大致相符,数据一之说应属可

  信

  (D)械斗为族群间的冲突,但多属于偶发事件,未必能指出具体的趋

  势

  (E)械斗大多发生在开发中的农村地区,资料一所叙述的趋势大致可

  信

  

  

  第49-50 题为题组

  有人说:纺织业是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火车头」,请回答以下两个与纺织业有关的问题:

  

  49.十九世纪后半,西方国家挟其船坚炮利,强迫中国开放口岸与市场,将其工业产品销售至中国。但至二十世纪前半叶,西方棉布始终未能完全取代中国本身生产的土布,其故安在?(单一选择题)

  (A)中国土布为家庭副业,人力成本低,具有竞争力

  (B)中国政府采取关税保护的手段,排斥西方的棉布

  (C)中国人提倡爱用国货,中国土布得以维持竞争力

  (D)中国新式纺织厂效率高,西方的棉布不具竞争力

  

  

  50.自十七世纪以来,台湾人民穿着的衣料大多从其它地区或国家输入,本地绝少生产。但自某个时期开始,大部分人民的衣料已由本地工厂生产。请问「某个时期」可能是指何时?(单一选择题)

  (A)十九世纪前半 (B)十九世纪后半

  (C)二十世纪前半 (D)二十世纪后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