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温相新书选登】雍正探取皇位揭秘 -- 叶成斌

共:💬8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生母乌雅氏对雍正即位的真实态度

在封建王朝的宫廷内部,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从来就是辩证的统一,这说明母子在皇权背景下的特殊依存关系。康熙晚年,阿哥们为了储位不惜反目成仇、不惜倾轧诬陷。而雍正如果真的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在如此恶劣、危险的环境下最后由乃父亲自指定为合法接班人的话,那么首先倍感欣慰和高兴的无疑是他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可是,老太太并不高兴,不但不高兴,而且还因为种种难言之隐居然导致了暴死的结局,这种完全不合情理、不符常识的下场是发人深思的。

我们现在来看看乌雅氏的反常表现。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乌雅氏公开表示:“钦命予子缵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后来,雍正请生母按照清朝祖制接受太后的尊号,老太太不答应;请接受百官朝贺,老太太还不答应;最后还请老太太搬到宁寿宫(历朝太后所居的住处),老太太仍旧不答应。清雍正元年三月,老太后的第一个万寿节,在雍正的固请下,老太太才勉强同意办理,但不同意大家向她“行礼”庆贺。五月二十三日,老太后突然病故,从发病到死亡前后不过十几个小时。作为雍正的生母,看到自己的儿子非常幸运的成为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以来最为正宗的接班人,非但不高兴,反而一再表示出情绪化,这是为什么?乌雅氏说:“钦命予子缵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这句话不见于《实录》,却见于《雍正朝起居注》第一册(该书29-30页)。这里的“予子”指的是雍正,老太后说雍正的即位是她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这是一种故意客套、谦辞的说法吗?从她后来的那些很让新皇帝兼儿子的雍正下不来台面的做法看,老太后的这句话不是虚晃一枪的客套话,而是真话,真的是她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这里所说的“实非梦想所期”的关键意思在于并不是老太后事前不知道由谁来承接大统,而是实在没有想到竟然是皇四子继承。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都知道康熙后期不再册立太子,储君的人选只有老皇帝自己最清楚,他没有半公开透露过,但不等于说完全保密。康熙朝还没有把密建储贰订立为制度,而从雍正朝开始则把这一措施逐渐完善化、制度化,然而,即便是这样,“密建”的密也不是绝对的密,而是相对的密,皇帝身边极少数人仍旧可以得知储贰到底是谁。这点我们只要看看道光帝的继承就可以知道了。

清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猝死热河,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没有找到立储的锦匣,热河方面更是乱作一团,这时候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提出应该扶立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即后来的道光帝),军机大臣犹豫不决,因为祖制规定的密立储贰的锦匣没有看到,嘉庆生前的密旨没有拿到,自然不敢轻易答应,于是,大家决定请在京的嘉庆的皇后出面讲话,皇后下达懿旨,支持禧恩的说法,提出拥立皇次子绵宁为继承人。嘉庆帝皇后的懿旨中就说“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见随行在,自当上膺付讬,抚驭黎元。但恐仓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予所深知。为降谕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嘉庆皇后说的“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见随行在,自当上膺付讬,抚驭黎元。” 这绝对不是她个人的意见,而是来自于嘉庆生前所言,而嘉庆皇后说:“而皇次子秉性谦冲,予所深知。”也不是她亲身了解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来自于嘉庆帝的灌输。作为中宫皇后,她对于皇次子绵宁将成为嘉庆的接班人的事情应该清楚,否则她绝对不敢断然决定由皇次子承继大统。事后,嘉庆的锦匣找到,里面果然内定皇次子绵宁即位。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道光在选择皇储时的一些表现,李岳瑞所著的《悔逸斋笔乘》中记载静妃后来自述:“但恨汝父(道光)当年欲立汝(指奕?)时,吾矫情力辞,铸此一错,使汝从此低首他人下耳”。这说明道光帝在考虑皇储人选时通知的重要人士中也包括该皇子的生母。自雍正制定密建储贰制度到道光即位,期间已经经历了三代,可以说制度本身已经比较完善了,否则禧恩提出拥立皇次子,军机大臣为何犹豫不决?然而,即便是这样,密建储贰的具体人选作为中宫皇后仍旧可以窥知一二。再以创建密建储贰制度的鼻祖雍正本人来说,清雍正十年,雍正对心腹重臣张廷玉、鄂尔泰亲口交待过有关储君人选的内容,张廷玉自己编撰修定的《张廷玉年谱》中予以透露:“圣谕曰‘汝二人外(指张廷玉、鄂尔泰),再无一人知之。”而且,雍正也在密折里面和鄂尔泰探讨过有关储君的问题,可见,密建储贰从建立那天起就不是绝对保密的,就不是绝对只有皇帝一个人知道的。从嘉庆皇后下懿旨指定道光即位以及雍正密语张廷玉等人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还没有完全树立密建储贰思想的康熙末年,如果康熙内定雍正日后接班的话,他不可能一点都不透露给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

特别是在力主给雍正翻案者看来,康熙末期储贰基本上圈定在皇四子雍正与皇十四子胤禵二人身上,而此二人都是德妃乌雅氏的亲生儿子。作为生母的乌雅氏怎么会一点都不知道?退一步说,就算是老皇帝为了保密,为了让皇四子、皇十四子的共同生母不至于有所偏废进而不能透露一点消息给乌雅氏,那么,雍正即位之后,乌雅氏的那些个不留情面的峻拒又当何解呢?有的人或许要说,老太后所以不高兴主要在于看到雍正与胤禵的兄弟失和。这样问题又来了,既然雍正是奉旨即位也就是合法接班,胤禵不服雍正就是违反大原则,就是公然对抗康熙的遗旨,老太后居于深宫几十年,难道不懂得这个规矩?她还能为幼子胤禵的不明事理而迁怒于雍正吗?她放着合法合理的皇太后不做,为了小儿子对抗大儿子去跟大儿子怄气直至突然病死,这符合人之常情吗?这符合常理吗?这符合德妃乌雅氏的一贯作风吗?

康熙封乌雅氏为德妃,德,顾名思义就是有德、以德服人,说明乌雅氏在德行方面有让康熙比较满意的地方,她曾经先后诞育三个儿子,清康熙二十七年,她还为康熙生了皇十四子胤禵,这一年她已经三十岁了,按照当时的年龄标准,这个年龄早就不算年轻了,这也说明她的得宠程度。康熙能够最后把接班人确定在德妃名下的两个儿子身上,其本身就说明德妃在他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像胤禩不得立的一个原因不就是康熙所说的生母出身“微贱”吗?而康熙当初册立皇次子胤礻乃不也有早逝的皇后赫舍里氏的影响因素吗?正因为德妃“有德”,所以,康熙才格外青睐她的儿子们。换言之,以德妃的如此贤德,是不可能在雍正属于合法接班的前提下还与儿子因为胤禵的不服而生气,更不会在一些有关祖制家法的大礼节上给雍正新君以难堪。

而这位有德的德妃做了皇太后以后却行事古怪、脾气大变,不在“德”的一面继续保持本色,这又是为什么?《清世宗实录》记载,太后乌雅氏在清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未刻(午后一点到三点)发病,二十三日丑刻死亡。(凌晨一点到三点)乌雅氏的身体“素称康健”,半天的时间就病死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实录》上不说,《清史稿》上面也不记,倒是胤禟的太监何玉柱(一作何国柱)说:“太后要见允禵,皇上(雍正)大怒,太后于铁柱上撞死。”胤禩的太监也这么说,也说老太太是撞死的。因为胤禟、胤禩是雍正的政敌,后人以为这些可能出于诽谤。可是,他们恰恰忘了,胤禩、胤禟是雍正的政敌并且遭到严厉的清洗,他们手下的亲信太监自然也难逃法网,在这种必死的情况下,他们还有编造谎言的必要吗?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至少有一部分是真实的。据说胤禩、胤禟府中的太监被发往外地时亲口对当地人说过:“只好问我们的罪,岂能封我们的口?”例如他们说过的“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指雍正)”就和乾隆等人的后来所说相吻合,说明他们口中传递出来的消息不见得都是假的,都是诽谤。我们再回到乌雅氏之死的话题上来,清雍正元年三月底,雍正亲奉康熙的灵柩前往景陵安葬,皇太后乌雅氏随行,四月初,雍正回京前夕让胤禵留在景陵守陵,这样一来,胤禵就等于给变相的禁锢起来了。随后便发生了太后暴死事件,如果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考虑,雍正如果是合法接班,如果胤禵就像雍正自己说的那样“平日素为圣祖皇考所轻贱”,那么雍正何以如此加意防备,何以冒着不孝的罪名不顾太后的颜面也不准胤禵返京?而太后如果是在雍正合法接班的前提下即便是心疼幼子,也要给足新皇帝的面子,因为曲在胤禵,怎么就在返京不到两个月后忽然发病身死?

让老太后乌雅氏的反常举动正常起来的唯一前提就是雍正得位的不正,一个在已经了解到十四子胤禵接位的生母看到另外一个儿子矫诏即位,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不当立的儿子又进一步的迫害当立的儿子,这就让生母更加愤懑。母子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老太后的暴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