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Bullshit有四种运法,你知道么?” -- 嘎嘎

共:💬50 🌺2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Bullshit有四种运法,你知道么?”

十八亩关于牛粪的问题,显然只有孔乙己才有耐心和他谈“Bullshit有四种运法,你知道么?”。不过既然他指责我在撒谎,为了避免他进一步误导众人,还是继续给他普及一下四川当年农村的生活场景吧,毕竟有几个伙计给他砸了花,或许还认为他说得对呢?

老家产竹,所以用竹子编制的农具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可以抬的呢有大筐和“萝箕”,有的编制的过程中就直接加上竹绳的“耳”,有的可以用麻绳缠绕再穿一木杠。大筐多用于移动土石,“萝箕”用于存放粮食。可以担(也就是挑)的呢有“垣斗”(相距几里地外还叫“土戳箕”)和小筐,基本上都只用于移动土石和牛粪之类,小筐偶尔会被用来挑刚脱下来的水稻。可以背的呢包括夹背和背兜,分粗精两种类型。可以用手端的呢主要就是“戳箕”了,有大小之分,大的用于移动少量粮食,小的用来存放大米,白面和玉米面。此外还有“线萝”和筲箕,前者在补丁摞补丁的年头用得最多,放一些五颜六色的碎布头和针线,后者基本上在“包产到户”后才开始大面积大规模出现,用来滤煮得5成熟的大米做干饭。

当年只养了几个月牛,所以生产队没有从我家挖走“牛粪”,以至于不知道这玩意儿也能换算成工分。见过从邻居家背牛粪,放一板凳,夹背置于其上,用锄头把牛粪勾到“垣斗”里再往夹背里倒。背的时候呢,会用蓑衣相隔。斗笠蓑衣于七,八十年代常常出现在装酷的港台武打片中,不知是否因为武打小说多提到蛾眉派啥的缘故。但蓑衣不是“软猬甲”,用不着祖上传下来,再穷的人家都有三至四件。蓑衣分两类,第一类就是用来装酷的道具那样,简装版呢编制的过程中就直接留下一个窟窿,精装版呢编制成两片,可以在脖子前面打个结。所以后面罩到小腿,前面仅及前胸。第二类蓑衣呢,就象一个反穿的“围群”,也可直接罩到小腿。第一类蓑衣用于雨天劳作,第二类蓑衣在背牛粪之类水淋淋的东西时用来隔开衣物和夹背。有“青箬笠,绿蓑衣”印象的,肯定对我老家蓑衣是什么颜色,什么材料制成的一无所知。十八亩能提供一点材料给大家么?

不错,我最初提到“筐”这个令十八亩欣喜若狂的“把柄”,纯粹就是为了避免牵出一些额外的话来,只用给各位留下一个“牛粪”也算工分的印象而已。此外我更多地避免了用农村的一些土名(例如火棘在老家叫水红子),就是怕各位难以理解。真的不知道十八亩如此叫真就能转移大家视线,好从60年代农村任教70年代初建豪宅的谎言中解脱出来?没门么!

关于放牛,就再普及一下基本常识。十八亩对川东不是颇有了解么“川东唉,川东”,居然连那里丘陵起伏都不知道,大家都知道“四川盆地”,岂知丘陵地带的海拔最高还有1500多米呢?所以山坳是没有的,“梯田”也是土改期间人造的,田地都是窄长的一溜一溜“缠”在山坡上的。土地分水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旱田(轮作,包括水稻)和旱地(轮作)。专职水田其实也是一小型堰塘,用于储水,所以有较宽田埂,由于水源充足,两边均生茂密杂草,是放牛时的首选,有时则不得不到窄窄的旱田田埂上去放,而旱地一般是没有“埂”的,就是地边刨出一小溜用于行走,旁边斜坡上就是桑树或桐树。而放牛一般要避免斜坡,牛摔了能治则罢,不能治则麻烦大了,恕不赘述。如果喷了农药,牛就不能放了,得上山割草。当时生产队有十几头牛(基本上都是水牛),分养于十几家。生产队分布呈不规则四边形,从河底到半山腰直线距离不清,实际距离约3里地(最远处);横向最远实际距离至少有7里,所以队里劳作时是分小组的。自然牛是不可能集中到一起养的,放牛的时候就只有两三家的小孩一起行动了。

而捡柴时则浩浩荡荡,最多时能聚10来个小孩,一路爬到山头大队林场里去“偷”。由于土改时未及改造这一片近乎原始的森林,而土改后影响了水源(水上不去了)导致很多树都枯死了,所以力气大的直接用弯刀斩下碗口粗的一段段木头背回去,力气小的如我当时就只能折些枯枝,搂些败叶。干这事比较危险,因为有人“护林”,抓住了轻则“倒背兜”,那一天就白忙活了;重则留下背兜让你家里大人去接受“教育”后领回。更倒霉的时候背兜当即就被拆了砸烂。虽然每家都有备份的背兜,但这种用了几年(好的甚至能用10来年)的背兜很光滑,竹篾上的倒刺早都留在家人的背上了,所以每家还是比较珍惜的。

最后,有人怀疑我的说法,这很正常,诸多人都没有这种经历,是不能理解的。至于为何那么惨,显然是我只将部分很凄惨的回忆集中写下来了,其实年度跨越近12年。当然还有更惨的也没有写。各位对当年农村生活感兴趣的,尽管开口,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十八亩就免了,你对当年的描述越多,漏的馅就越多。我昨天提到的那个看见红薯就泛酸水的伙计,老家就在靠近浙江的山区,与你提到的那地越来越近了。他家现在有一两层楼的砖房,还是他都工作两年了寄了些钱回去,前些年才建起来的,为当地第一豪宅,依然不敌你那70年代初的规模。

家园 Hahahahaha...
家园 问个问题

由于土改时未及改造这一片近乎原始的森林,而土改后影响了水源(水上不去了)导致很多树都枯死了

水怎么个上去法?还是把水源引走了?

家园 生活真是不容易
家园 地表遭到了严重破坏,蓄水不足.

山顶死树一片一片的。

家园 “粪”换生产队工分

当年只养了几个月牛,所以生产队没有从我家挖走“牛粪”,以至于不知道这玩意儿也能换算成工分

也是四川,我们那里是这样的,耕种施肥时就近,从最近的社员家里担(挑)粪,记分员会记下桶(挑)数,然后换算成工分(不知道具体算法),记到该社员的头上。

家园 我也不知具体算法,甚至开始都不知道这玩意儿还算工分:))
家园 “青箬笠,绿蓑衣”?我穿的蓑衣却是棕色的,

“青箬笠,绿蓑衣”?我穿的蓑衣却是棕色的,

用棕榈树的“皮”先搓成线,进一步绳,绳子编成蓑衣。

既然这样的点了我的ID,我有权回答。

从谁家牛圈里挑出多少筐“牛粪”,
现在改了,用夹背来背了。

见过从邻居家背牛粪,放一板凳,夹背置于其上,用锄头把牛粪勾到“垣斗”里再往夹背里倒。背的时候呢,会用蓑衣相隔。

一手提一板凳,另一手扛一锄头,一垣斗怎么拿?放在夹背里?

穿蓑衣背牛粪,猪粪呢?

牛是集体的还是个体农户的? 牛栏是你家的?

家园 所以说你无知啊,虽然蓑衣回答基本正确了:)))

那可不是棕树的皮,是其裹在叶片外面的一层东西,称之为“棕”。而这棕树呢,多得很,难道你们那的蓑衣还要祖传才能有?另外,你知道真正的蓑草干嘛用了么?至于你现在还想扣字眼脱困,实在太难了,随你去吧!不过你还是没明白当年不缺人手,你以为干活时是一个人么?挖的挖,扒的扒,倒的倒,你这思维方式咋这么与众不同呢?至于Pigshit呢,是掉在茅坑里的(其实猪圈旁留一小格做厕所给人用),明白了么?难怪你老提猪粪猪粪的。这个牛呢,是生产队的,牛栏呢是不存在的,牛圈呢是各人家的,所以养牛是折合成工分的。还想知道啥就好好问。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

家园 你们俩真是一对

互相上眼药.

其实都是立场在先

家园 不太公道啊:)))

你看看我最初不是要跟他好好讨论问题么?他是个什么模样呢?通过造谣惑众来攻击我,是不是太那个了?我莫得啥子预设立场,只是想说当年饿肚子也太凄惨了些。

家园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以前蓑衣编的密实,从解放前传下来不少见,你没有见过不等于没有。后来买的,质量就明显不行了,看上去蓑衣很新,可是还是觉得别人身上老的更气派,那时农民买蓑衣不是件小事。

70年代,蓑衣30元左右/件,便宜么?用来背牛粪、猪粪?每家要有几件蓑衣,那是南方雨水多,要能在雨天出工干活。3元/件农民都不会用来背牛粪。你在四川那个专区,我已经告诉了皖南地区,离黄山200多里地,你能公布一那个县最好,那个专区也行,我严重怀疑一面说穷苦的饭都吃不上(还是家有一吃皇粮拿工资的)的地方会这样糟蹋东西。

从谁家牛圈里挑出多少筐“牛粪”,
现在改了,用夹背来背了。

见过从邻居家背牛粪,放一板凳,夹背置于其上,用锄头把牛粪勾到“垣斗”里再往夹背里倒。背的时候呢,会用蓑衣相隔。

这个牛呢,是生产队的,牛栏呢是不存在的,牛圈呢是各人家的,所以养牛是折合成工分的。

我倒是在别的地方,见过收集牛粪的,方式与你的不同,用途也不同。一人挑一担空土箕(挑两个改进过的“垣斗”,还用糟蹋蓑衣?),扁担就是锄头,手里拿一细竹杆,竹杆顶端紧拴着一比人手掌小不了太多的蚌壳一类的东西,这片蚌壳连着竹杆就象一个长柄的“勺”,遇到牛粪就用这个“勺”用锄头帮忙扒拉到土箕里,不过这个牛粪“不值钱”,曾看到别地有人收集牛粪,好奇问收集的人,他说烧火用,并反问:“你那里用这粪呕地?”我摇摇头。我们那儿不收集牛粪,连牛栏都懒得出,这跟猪粪大不同。牛粪肥效差,是常识。

“出牛栏(牛住的地方)”、“出猪栏(即猪住的地方,猪圈)”,是指把牛天天睡在上面的稻草(经过很多日子,不断加上的牛大小便、牛草、稻草),装在土箕里,装满了一担一担的,挑到田里、地里。出猪栏只是换成猪睡的地方。牛天天在外面,牛栏要很长时间出一次,猪则在那几个平方米的地方,吃了睡睡了吃,猪栏的粪才值钱呢。牛栏粪、猪栏粪一般都作底肥。

老家的牛圈其实就是一间屋,只不过把泥巴挖掉一些,铺上稻草之类的,牛的屎尿将这稻草和喂养它们的青草“沃肥”。

既然牛是集体的,为什么牛圈是各人家的呢?养牛的要出一间屋子,给队里的牛住?一般家里有间屋子?牛栏(你叫“牛圈”也行),大致要多长时间出一次(如果住一头牛的话)?你那队当时有几条牛?

为什么

“我妈求爹爹告奶奶地终于获得了养两头猪的任务”?

养牛折合工分合情合理,也给出了一天的工分数,这养猪呢?

家园 你知道你们倆啥问题么?

就是一个县里,也有穷乡,也有富村哪,这情况现在也存在,浙江够富裕了吧? 找个亿元村开出去100公里,穷得你都不相信.

都是觉得自己肯定正确,别人和自己对不上就是瞎编.

当然开始是他拱起来的,可你的反映也实在不咋得.

家园 我们用牛粪加稻草养口蘑,因此土话叫“牛屎菇”

当然不是有毒的那种。

民间还有用“干净”的干牛粪粉做止血药的,效果还很不错。

家园 我老家是川东山区的,应该和嘎嘎情况差不多

蓑衣没那么贵,我们那里竹子多,农村的话,屋子旁边就是棕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竹林,做个蓑衣还是不困难的。

印象中牛圈确实是在各家的。其实起这么个窝棚也没那么复杂,干打垒,不到两米,屋顶铺稻草,出不了几个工。

听起来你的这种收集牛粪的方法是北方的,当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不好说。我在老家没见过这样收集肥料的。老家的地其实很少,房子盖得久了,厕所里面的积粪差不多也够了。刚分家的人家可能会粪不够,就上人家“拼”一点。养猪要不要出工分?不知道。也许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

有一点十八大概不知道,川东一带,猪圈下面就是粪坑,旁边就是人出恭的地方,除了下小猪仔,一般是很少给猪垫什么东西的。上大学到了北方,看到北方的猪圈,才看到你说的这种要要垫草,清扫的猪圈。牛圈则跟你说得差不多,要清扫,好像没有稻草,记不清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