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Bullshit有四种运法,你知道么?” -- 嘎嘎

共:💬50 🌺2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Bullshit有四种运法,你知道么?”

    十八亩关于牛粪的问题,显然只有孔乙己才有耐心和他谈“Bullshit有四种运法,你知道么?”。不过既然他指责我在撒谎,为了避免他进一步误导众人,还是继续给他普及一下四川当年农村的生活场景吧,毕竟有几个伙计给他砸了花,或许还认为他说得对呢?

    老家产竹,所以用竹子编制的农具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可以抬的呢有大筐和“萝箕”,有的编制的过程中就直接加上竹绳的“耳”,有的可以用麻绳缠绕再穿一木杠。大筐多用于移动土石,“萝箕”用于存放粮食。可以担(也就是挑)的呢有“垣斗”(相距几里地外还叫“土戳箕”)和小筐,基本上都只用于移动土石和牛粪之类,小筐偶尔会被用来挑刚脱下来的水稻。可以背的呢包括夹背和背兜,分粗精两种类型。可以用手端的呢主要就是“戳箕”了,有大小之分,大的用于移动少量粮食,小的用来存放大米,白面和玉米面。此外还有“线萝”和筲箕,前者在补丁摞补丁的年头用得最多,放一些五颜六色的碎布头和针线,后者基本上在“包产到户”后才开始大面积大规模出现,用来滤煮得5成熟的大米做干饭。

    当年只养了几个月牛,所以生产队没有从我家挖走“牛粪”,以至于不知道这玩意儿也能换算成工分。见过从邻居家背牛粪,放一板凳,夹背置于其上,用锄头把牛粪勾到“垣斗”里再往夹背里倒。背的时候呢,会用蓑衣相隔。斗笠蓑衣于七,八十年代常常出现在装酷的港台武打片中,不知是否因为武打小说多提到蛾眉派啥的缘故。但蓑衣不是“软猬甲”,用不着祖上传下来,再穷的人家都有三至四件。蓑衣分两类,第一类就是用来装酷的道具那样,简装版呢编制的过程中就直接留下一个窟窿,精装版呢编制成两片,可以在脖子前面打个结。所以后面罩到小腿,前面仅及前胸。第二类蓑衣呢,就象一个反穿的“围群”,也可直接罩到小腿。第一类蓑衣用于雨天劳作,第二类蓑衣在背牛粪之类水淋淋的东西时用来隔开衣物和夹背。有“青箬笠,绿蓑衣”印象的,肯定对我老家蓑衣是什么颜色,什么材料制成的一无所知。十八亩能提供一点材料给大家么?

    不错,我最初提到“筐”这个令十八亩欣喜若狂的“把柄”,纯粹就是为了避免牵出一些额外的话来,只用给各位留下一个“牛粪”也算工分的印象而已。此外我更多地避免了用农村的一些土名(例如火棘在老家叫水红子),就是怕各位难以理解。真的不知道十八亩如此叫真就能转移大家视线,好从60年代农村任教70年代初建豪宅的谎言中解脱出来?没门么!

    关于放牛,就再普及一下基本常识。十八亩对川东不是颇有了解么“川东唉,川东”,居然连那里丘陵起伏都不知道,大家都知道“四川盆地”,岂知丘陵地带的海拔最高还有1500多米呢?所以山坳是没有的,“梯田”也是土改期间人造的,田地都是窄长的一溜一溜“缠”在山坡上的。土地分水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旱田(轮作,包括水稻)和旱地(轮作)。专职水田其实也是一小型堰塘,用于储水,所以有较宽田埂,由于水源充足,两边均生茂密杂草,是放牛时的首选,有时则不得不到窄窄的旱田田埂上去放,而旱地一般是没有“埂”的,就是地边刨出一小溜用于行走,旁边斜坡上就是桑树或桐树。而放牛一般要避免斜坡,牛摔了能治则罢,不能治则麻烦大了,恕不赘述。如果喷了农药,牛就不能放了,得上山割草。当时生产队有十几头牛(基本上都是水牛),分养于十几家。生产队分布呈不规则四边形,从河底到半山腰直线距离不清,实际距离约3里地(最远处);横向最远实际距离至少有7里,所以队里劳作时是分小组的。自然牛是不可能集中到一起养的,放牛的时候就只有两三家的小孩一起行动了。

    而捡柴时则浩浩荡荡,最多时能聚10来个小孩,一路爬到山头大队林场里去“偷”。由于土改时未及改造这一片近乎原始的森林,而土改后影响了水源(水上不去了)导致很多树都枯死了,所以力气大的直接用弯刀斩下碗口粗的一段段木头背回去,力气小的如我当时就只能折些枯枝,搂些败叶。干这事比较危险,因为有人“护林”,抓住了轻则“倒背兜”,那一天就白忙活了;重则留下背兜让你家里大人去接受“教育”后领回。更倒霉的时候背兜当即就被拆了砸烂。虽然每家都有备份的背兜,但这种用了几年(好的甚至能用10来年)的背兜很光滑,竹篾上的倒刺早都留在家人的背上了,所以每家还是比较珍惜的。

    最后,有人怀疑我的说法,这很正常,诸多人都没有这种经历,是不能理解的。至于为何那么惨,显然是我只将部分很凄惨的回忆集中写下来了,其实年度跨越近12年。当然还有更惨的也没有写。各位对当年农村生活感兴趣的,尽管开口,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十八亩就免了,你对当年的描述越多,漏的馅就越多。我昨天提到的那个看见红薯就泛酸水的伙计,老家就在靠近浙江的山区,与你提到的那地越来越近了。他家现在有一两层楼的砖房,还是他都工作两年了寄了些钱回去,前些年才建起来的,为当地第一豪宅,依然不敌你那70年代初的规模。

    • 家园 感觉你们那里的人不是太勤快,或者是你对距离没什么概念

      从我家到地里就差不多有三里地了。运稻谷、稻草、肥料等等一般都是用肩挑的,有运气好的可以借到板车或者三轮车代力。怎么可能因为大家相距几里地就“不可能集中到一起养”。

      • 家园 可咱那是山区啊,拉条牛下山上山得费多少工夫?

        你老家是哪里呢?另外,夹背不是你说的这玩意儿,也不知哪里有图:))))至于板车三轮之类,那得等到80年代末家乡发展副业的时候才开始出现,与你提到的时间差了近10年吧。且为了方便耕田耙地,队里的十几头牛是基本上平均分配到农家饲养。这,就是不能集中养的缘故。所以有“公猪圈”,而没有“公牛圈”。至于牛粪,没见过的是理解不了的了:)))其实不是牛的屎,而是牛屎牛尿“沃”的草,所以我一直问十八亩知道什么是牛粪不。

        看看,一个夹背都把大家绕糊涂了,我当初用“筐”给大家留个牛粪也算工分的印象是多么的重要。

        • 家园 老家那里也是山区

          板车、独轮早在5、60年代就有了。当然各地的情况不大一样,我不能把它推广到更大的范围。

          • 家园 很正常:)))老家那路真用不上这玩意儿。

            忑窄,后来也全是利用机耕道(现在已经升级成正式的公路了)贩个鸡鸭鹅猪啥的。

            • 家园 和你那里类似

              也是很窄的路,有的可以走拖拉机,于是板车和独轮车就有用武之地了.

              • 家园 上帝,能走拖拉机的路还算“很窄”的路?

                我们那能走拖拉机的路就是机耕道了。虽然有些水田埂较宽,或许可以走拖拉机,可连接这些水田埂的路就窄得很了,两个人擦身过的时候都得侧身。难怪还有兄弟伙在讨论使用农机具的,把我老家那路想象得太宽了些:)))

                • 家园 一般农村说拖拉机指的都是手扶拖拉机

                  也没人要求拖拉机直接就能开到每块地的旁边,只要停在路上,然后把东西挑过去装车就行。

                  农机具是不需要考虑田埂的宽度的,因为它们在田里走,它们的使用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地高低不平,上上下下很麻烦,而且每家每户的地都不大,除非能够协调一致(如果实现了这点,田埂也不是问题,因为本来宽度就只有十公分左右,保留几个节点,耕完拉条线,很快就又筑起来了),否则费老大劲跑到地里只耕亩把地,连调个头都不方便,经济上不划算,农民宁可选择牛耕。

                • 家园 有的可以走拖拉机

                  有的可以走拖拉机

                  不是大的拖拉机,是那种小拖拉机

    • 家园 可能你们那边的牛吃得好。

      我们这里猪粪是可以用锄头,但是牛粪就只能用舀的(用一种长柄勺子,勺口大约20公分,原来用木头做,加道箍,后来改塑料了),太稀。弄出来以后要专门找块地把牛粪晒干,碰上阴天下雨就会干了湿湿了干,折腾好长时间且降低“品质”,好在牛粪基本没有臭味,别人也不太会抗议。一般牛粪不作肥料的,它基本上就是草的残渣,用了也白费功夫。牛尿盐分太大,不能(不是不用)做肥料,养牛人偷偷把牛尿倒进别人家的粪坑都会引发争吵。

      我猜想你说的夹背就是样子类似于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的东西,用木头或者竹子做个架子,下面伸出部分可以放东西,好像还有个称呼叫排架子什么的。我们这里运重量较大的(比如说,二十斤以上的)东西从来不用背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背配重不合理,重量集中在后半部,需要弯点腰,太费劲,而且牛粪这种近似流体的东西,背起来一不小心就醍醐灌顶了,农民虽然不怕脏,但不等于喜欢脏,我从来没见过有人又是蓑衣又是夹背又是筐的只是为了背,事后还得洗蓑衣洗衣服不是?挑起来不是多快好省么?一根扁担两个筐/桶,比背好多了。

      • 家园 草原上不是烧牛粪吗

        可能是食物不同的缘故吧。

        • 家园 吃草出来的都一样,只是拣干的和铲稀的区别

          半干就可以拣了,牧民用来烧火,记得是贴在外墙上晒干的

          我来到南方才知道人太多了,不早点把牛粪拾走回来就不见了,而且确实太稀了,用来堆肥

          • 家园 内蒙牧区是拣干的回来烧。

              只为牛多人少,气候也干燥,不用拣回来再晒干。

              牧区只有一种黄牛,但拉出来的粪有两种,一种拉出来是稀的一滩,干后就象草末子结成的块,很轻,烧时基本无烟,牧民烧火盆都用这种;另一种是与乒乓球差不多大的不规律球状,较硬,干后还保持原样,烧时有烟。

              一直没搞清牛什么情况拉什么粪,也许是吃干草和吃青草的区别吧。

              水利队拉肥时都到牧民家的羊圈,羊是每天晚上都关进圈里的。牛不关圈,所以牛粪分散无法大量收集。

            • 家园 牧区冬天很冷吧

              牛怎么会没有圈呢?晚上栓哪里?

              • 家园 根本不栓,散放。

                  放牛的隔几天出去转转,看看少没少。

                  冬天也在外面,而且冬天更简单,只要每天打水给牛喝,而牛一外面找不到水不会跑远。如果发现某头牛几天未回来喝水多半是死了,要出去找到把牛皮剥回来。

                  牛抗寒能力很强,冬天死的多主要是因为没草吃。

                  牛圈是有的,但平常不用。只有每年六月底总点数和要卖牛时才用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