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 陈不到底

共:💬103 🌺19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写在前面

这个西晋春秋的文字,是我早就考虑的,去年连载姜维传的时候,也想顺便写杜预、羊祜还有贾充等人的个传,但构思了几次,发现这几个人的生平几乎就是西晋编年史,那还不如写个大的。但写西晋,自然而然的就要把主要人物写成司马一家,可我对这一家实在提不起感情,左思右想写了好几个开头都很不满意,就那么耽搁下去了,现在暑假里有一些时间,总觉得这么放着不好,能善始善终完成一件事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一定要写,不管后果如何。

既然定下来要写,从哪开始又让我犹豫了好几天,魏晋的历史是不可分的,西晋开国由武帝司马炎开始,但和魏的历史一样,讲曹丕之前要讲曹操;西晋的历史要从司马懿开始。司马懿活跃于魏四个皇帝时期,可是写三国的文章这么多,再老调重弹也让人索然无味,何况我自己写的姜维传也有很大篇幅是在讲司马,所以这个西晋春秋的文字,不会用大量的篇幅写战争,也不再去重复考证所谓的官职,史书是否曲直,行政地理的变动,争取能把文字写的浅显。

我选择的开端,是从曹丕称帝起笔,没错,从魏的历史开始,马克思老人家说过:“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因而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中华文化受到的大冲击,不简单是从短命的西晋开始,从曹丕坐上魏的第一个皇帝的座位上时,每一件事都对后代的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曹操时代不太显痕迹的司马懿也是在曹丕时代登上政治舞台的。

可这么写下来,岂不又成了一部三国史,所以在蜀亡之前的阶段,很多都将写的简略,比如诸葛亮、姜维的北伐,孙权在吴的晚年昏庸;重点将是司马氏在魏的发展,魏晋的世族转变,民族政策,魏晋的文化思想,魏末晋初的几位重要人物。

和之前姜维传一样,文中牵扯到年的问题,用公元纪年,出现的月、日都是农历的月、日,并非西历。

参考的书目除了上面说的三部。另外还有世说新语,三国志会要,中国通史,政治史,民族史,再加上几部: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刘大杰 《魏晋思想论》、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

西历的转换参考的是王咏刚编写的两千年中西历速查 v1.0

先把这算前言吧,我写评论极其词汇贫乏,只有将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的内容组织罗列起来,按照编年的顺序往下叙述,欢迎砸砖砸花

我也开始刨坑啦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元宝推荐:海天,电子赵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0

西晋春秋

第一部分 司马懿时代

220年 曹丕称帝

220年的正月,与刘备争夺汉中失败的曹操返回洛阳,没多久病逝(66岁)。打算做周文王的曹操在临死前四年才定下的曹丕嗣位为东汉丞相、魏王。这个时候的中国,真正的来到了三国鼎立的时代,刘备拥有益州和汉中,孙权拥有长江中下游,尚戴着东汉帽子的曹家拥有天下的十之七八。

早已是形同虚设的东汉献帝明白自己该是让位的时候了,从这位曹丕继位魏王以来,全国各地就纷纷的瑞兆频出,一会儿又冒出个黄龙,一会儿冒出个白雉。到秋天的时候,“东汉”的群臣们纷纷给曹丕上言说要魏代汉,曹丕做样子的屡次推托。这么来回几次,献帝就在十月里把大家招来说,众望在魏,汉该退位了。于是,34岁的曹丕接受东汉献帝的禅让,成为魏的开国皇帝,改都城洛阳,曹操被尊为魏武帝。换了座位的献帝被封为山阳公,还好命还在。

据说禅代仪式刚一完,满腹感慨的曹丕对身边的人说,“到今天我算是明白舜、禹禅让是怎么回事了。”

就在曹丕登基之前,时任吏部尚书的陈群制定了一套新的选官方法:九品中正制。

按照陈群的建议,魏以后的官员选举办法成为全国每个州郡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叫做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么九品来评定本地的人才,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核实,大中正上报司徒核实,最后再交吏部选用。

简单的说,就是本地有个名望人,由他来给本地的年轻人们标上‘上中下’的‘戳’,然后中央就按照这些戳来分配官职。

曹操在世时候的三次求贤令基准是唯才是举,只要有才,品德上有些毛病也无所谓,身世不好也没关系。这使得出身不怎么好的曹操(袁绍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本无令德’本来就是过继到太监家的小屁孩,还没有什么品德),在东汉末的群雄割据中能争取到人才,曹操的唯才是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如今,曹魏已经天下十有七八,再没有什么标准,州郡上的儒道世家们怎么能支持曹家呢?

陈群的这个选官标准除了要求经学好(就是儒家经典学得好)、德行好(品德好)、乡闾清议好(本地的评论好),还增加了家世、才实等内容。(三好学生再加上身世和有才(有财?)?!真是两千年的传统啊……)

不光有“品”,还有“评”,就是本人的评语也得好。(个人评语的历史也很悠久……)

这样的选官标准在最初的时候,的确是能选到一些“儒雅并进”的人才,可是等到全是地方州郡的世家作了满朝的官员(被选举的)和中正(有选举权的),那就等着出败家子和腐败分子吧。

而在这个时候颁发的九品中正制就好像是新皇帝向全国的大大小小的世家们宣布,我上台了,你们当官的日子就有保证了。这么着,本来就很有实力基础的曹家,顺顺当当的替代了刘家,成为了新皇家。(当然还有一些脑筋转不过弯的人,比如荀彧、崔琰、毛玠等人,在曹操时代就这样或那样的被处理掉了,就不展开说了,可以在后面司马昭的时候对比一下)

曹丕顺顺当当的做上魏的皇帝,可他当年做魏太子的时候可不是那么顺当。跟曹丕争位的,就是那位才高八斗的曹植。曹植的文采口辨让曹操数次都想立其为嗣,只是年轻的曹植自己却任性而行,没有全力争取,还几次饮酒无节误事。相对的,曹丕的才能比不上曹植,但是一直做出谦恭的样子,广交士人,曹操身边的人都被打动说曹丕的好话,再加上身为长子(曹丕长兄曹昂早死)的地位受到大部分的魏臣拥护才被立为太子。

曹丕一被立为太子,曹操就找借口把曹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杨修杀掉,给年轻的曹植当头一棒。

如今,曹丕做了皇帝,马上又把曹植身边的丁仪、丁廙诛杀。其余曹姓诸弟,包括曹植、曹彰(被曹操称为黄须儿(*注)的猛将)等人封侯,勒令离京前往封地,这些封国“空名而无其实”,只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没有任何实权。曹丕不放心,还设置监国督察,搞得这些王侯们困苦不堪,只想做平民罢了。

同姓的弟弟们被远逐,曹操留下的人才,和曹丕的本家及夏侯继续被授予高官。贾诩为太尉,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夏侯敦为大将军(不到半年即病逝),曹仁为大将军(*注一)。曹操族子曹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负责对吴方面的军队;另一族子曹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负责对蜀及雍凉的军队;这两人与曹丕的关系从小就极好。

而在太子时代和曹丕亲近的人才也受到重用,比如曾号称“太子四友”的陈群、司马懿、吴质、朱铄,尤其头两人,陈群已经说了,后面还会提到。

接着总算轮到正式出场的人物了: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今河南温县招贤镇)。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

司马懿的先祖司马钧,东汉安帝时为征西将军,钧子量为豫章太守,孙儁颖川太守,重孙防为京兆尹。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在一个诏书里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比起曹操的父亲曹嵩“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司马懿则出生在一个河内世族之家。

司马防有八个儿子,老爷子给众多儿子的表字中都有一个达字,长子司马朗,字伯达;次子司马懿,字仲达;三子司马孚,字叔达。这三个儿子最知名,和其余众子被当时人称之为“八达”。

司马防在洛阳做治书御史的时候,赶上董卓把持朝政,老爷子预测到今后天下必定大乱,就命长子司马朗带着本族先回温县。司马朗正要出发,却有人告发他要逃跑,结果被抓至董卓面前。凭着在董卓面前的夸赞和对董卓身边人的贿赂,司马朗终于带着一家逃离洛阳这是非之地。回到家乡,司马朗(这时才19岁)出于长远考虑,认为董卓暴政必不能长久,必定有忠臣义士讨伐其恶行。战事一起,处于京都洛阳附近的河内(司马老家温县离洛阳不到100里),必定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司马朗要再次作主举家北上迁徙到黎阳(属冀州魏郡,又走出去500多里)。

司马朗走后没有几个月,关东群雄起义兵讨伐董卓(190年正月),可是联盟内部利益不同,声势虽大,却没有任何效果,遭殃的是洛阳长安两京一带的老百姓,从此陷入无休止的战火中。

等到关东群雄解散(各顾各的利益),(194年),吕布和曹操争夺濮阳,战火又烧到黎阳附近(濮阳在黎阳南不远),司马朗又率领宗族回到老家温县。建安元年(196),司马朗被曹操征召离开了众兄弟,自然是行二的司马懿挑起了长兄的重任,这时的司马懿不过18岁而已。(*注二)

《晋书》说司马懿年少时“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战乱跟随长兄司马朗漂泊的这些年,“常慨然有忧天下心”。也遇到不少名人,长兄交游的名人南阳太守杨俊、好友崔琰(后至魏尚书)等人对年少的司马懿都刮目相看,崔琰和司马朗交谈时给司马懿下了定语:

“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注意啊,晋书上的这些记载,年轻的司马懿早就符合了九品中正的标准(虽然这会儿还没这一说),有才、有德、有世家、有评语。马上就得做官了,没多久曹操的征辟就到了,但司马懿不愿出仕,就装麻风病不起床,据说曹操还派人去刺探他,老姜这时就显出辣来,不管有没有人偷窥,愣是赖在床上演着麻风病的戏(司马懿的演技相当高超,后来还有),于是就瞒过曹操继续留在家中。

208年,曹操做上丞相,再次征召司马懿,还威胁说,再不出仕,就等着做大牢吧。29岁的司马懿挣足了面子,终于离开河内到曹操身边做文学掾。当时曹丕为了和曹植在文才上争高下,天天和杰出的文人(*注三)在一起,做文学掾的司马懿自然也和曹丕走得很近。217年,曹丕终于被立为嗣子,司马懿与陈群等人被称为“太子四友”。

曹丕称帝时的司马懿41岁,相对曹操在世之时只做到丞相主簿(*注四),此时的司马懿受到了重用,升任督军、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曹丕身边很重要的辅臣。此时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几年前因探望军中疫病受感染已经病逝,相差一岁的弟弟司马孚此时也受到重用,做中书郎亦在皇帝身边。

(220)这一年的时候,还有个豫州刺史贾逵因为执法不阿、治理清明受到曹丕的表扬,曹丕大手一挥,“逵真刺史矣!(真是刺史的好典范啊)”号召天下都像贾逵学习。贾逵四岁的儿子应该也很高兴阿公如此得意,也可惜了,这个小孩偏偏叫贾充。

说起这个时候的孩子,司马师12岁,司马昭11岁,姜维19岁,邓艾都已经24岁了,羊祜尚在娘胎里,杜预、钟会、陆抗、张华等人还要再晚好几年。

待续~~

*注

曹彰的黄胡子,陈寅恪先生提过一个说法是可能是曹彰的母亲卞太后有鲜卑人的血统,卞太后原籍琅邪,这个地方有很多来自燕地的鲜卑人。所以曹彰的黄胡子很有可能是鲜卑人的遗传。陈寅恪先生考证说鲜卑人须黄肤白。

*注一

本来还有另个曹操的从弟曹洪,曹丕继位的时候都已经被进位卫将军。但曹丕这个人相当的小心眼,他年轻的时候跟曹洪借钱,曹洪相当富有也相当的小气,就不借给曹丕。如今曹丕想起这个事,就把曹洪下狱,财产没收。卞太后听说后就跟曹丕的郭后说,要是曹洪死了,我就逼着皇帝把你废了。郭后很被曹丕宠爱,吓得哭求不已,再加上曹洪是曹操时代的有功旧臣,曹丕才把他放出来,财产也归还,但官是做不来了。

*注二

那位说了,嗯?这八达的老爷子司马防不还在吗?对哦,司马防这时(196年)才58岁,从史书记载判断,这时司马防应该还做着京官。后来司马防以年老转为骑都尉这样的嘉官。老爷子遂“养志闾巷,阖门自守”,啥事也不管了,据说司马防“好汉书名臣列传”,自己也写了“数十万言”。这时八个儿子都已成人,对老爷子是“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

曹瞒传里说,当年曹操入仕,还是司马防的推举:

曹操年轻时曾被司马防举荐(做洛阳北部尉)。

(216年)曹操进位魏王,邀请司马防到邺城,与欢饮。

曹操对司马防说,“孤今日可复作尉否?”

司马防回答说,“昔举大王时,正好可以作尉。”

王大笑。

司马防活到71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终。

*注三

曹丕这个人,虽然文才逊于曹植,但在文学史上也是相当的有名。建安诗风以三曹领首,辅以建安七子,曹操父子三人,以曹丕的诗歌风格与民歌最接近,又开辟了五言诗的先锋。他自己写的典论(已佚),只剩下的《论文》却是中国文学批评第一文(建安七子的头衔就是此文提出来的)。

曹丕这个人组织能力相当强,当时的有名文人被曹操征召后,基本都是围绕着曹丕活动的。

感觉上曹丕要是生在富翁家,绝对是处处放光的花花公子,比他那忧郁的弟弟曹植强多了,可惜,可惜,这两兄弟都错生了帝王家。

*注四

历来有很多关于曹操猜忌司马懿的说法,说他在老曹在世时始终得不到重用,但都有些事后诸葛亮的意思,曹操也没有时间机器怎能想到后世的事,否则以他的手段,曹植身边的杨修都杀了,司马懿算什么。

司马懿在曹操最后几年还是露了几面的,都是好角色(虽然都是群角)。一次搭配刘晔劝说曹操应该趁灭掉张鲁的余力进攻蜀汉,结果年老疲惫的曹操没有了得陇望蜀的意思。

另一次,是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一时想迁离许昌避避风头,司马懿又跳出来搭配蒋济劝说道,关羽得志,孙权肯定不爽,只要派人联系孙权,关羽肯定遭霉运,后来果然如此。

再后来曹操临死头一年(219),孙权上表称臣,怂恿曹操称帝,曹操跟身边的人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推到火上烤咧(孙权想让曹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当时曹操身边的陈群、恒阶等人也包括司马懿,都表明态度,说,汉数已尽,您这螃蟹早该吃,绝对没问题。

这些表明态度的“汉”臣,在曹魏都接着受到了重用。曹操给曹丕的皇帝路铺垫的相当好啊。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元宝推荐:铁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可能的话,多写写当时人文的变化

个人感觉,汉唐之间,这个算是个承启的关节。比如说唐诗的浪漫,唐朝的大气,都和这个时候的一些文化上的特点有关系。

静候好文了。

家园 是的,隋唐的大统一是这三百年的必然结果

呵呵~~争取吧,我人文其实是最弱的

其实这个文的初衷是想写电赵白话三国和火焰塔五胡录漏写的那一部分,就是蜀灭亡之后到晋初的一段时间,但写了一小部分,发现不往前介绍是根本行不通的,马克思他老人家说的是至理名言啊

现在发出来也是督促自己努力刨坑

还有个困惑啊,现在,这个题目有时候想算作魏晋春秋,有时候又觉得不算也罢~~

众位给些意见

家园 花了,不过这司马家老一辈真是长寿阿,要不也没晋朝了
家园 又有好东西读了,花个等待。
家园 Thanks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返回 关闭

家园 当初网上流传过一部《司马懿大传》,不知道陈兄看过没有

那个是我看过的关于司马懿个人最全面的资料了。后来再找,找不到了。

家园 是那个李中彦写的吗

我看的是这个李中彦写的司马懿评传,好像还很早的样子,是台湾人好像,不记得了,写得很可观很全面。

叫大传的,我印象里有出一系列书的,比如曹操大传,诸葛亮大传。

说实在的,大家写得都已经很多了,很好了,我就捡捡漏,把一些别的东西写出来~~哈

家园 就是这个,名称我可能记得不确切

那个确实不错,详实客观。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1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1年

做了皇帝的曹丕,在第二年(221)开春的时候,就颁昭说:“以前孔仲尼是大才啊,怀才不遇啊,…blablablabla…,这个前一段天下大乱啊,都不讲道德啦,…blabla…,一定要再把这个儒家的地位提高啊,…blabla…,所以现在就把孔圣人后人封为宗圣侯,特批百户人专为孔圣人奉祀。”这样,魏再次重申了对儒家的重视,并且在鲁郡给孔子修庙,还在附近加盖大屋子接纳学者(当然都是儒学的了)。

曹丕在北方无论是事实还是道义上都成为了天下的主宰,在蜀地却不被承认,刘备嚎哭献帝被杀(又在做戏~),也是在和群臣的几次推让中,正式登记啊不登基继承汉统,被后世称为蜀汉。刘备这个时候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对仿如兄弟的关羽被杀,和同时失去的荆州,一直恋恋不忘。四月做了皇帝,六月里就尽起大军准备伐吴。

这个时候的曹丕却正在后宫怒气冲冲,原来是留在邺城的甄后(*注五)的不满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曹丕做了皇帝,前皇帝刘协献了两个女儿,还有新来的郭后啊、李贵人啊、阴贵人啊的什么的,曹丕就对远在邺城的甄大姐疏远了许多。陈寿写到这的时候,就说“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遣使赐死”,具体怎么回事也不清楚。因为这个时候曹丕还没有正式册立皇后,所以甄氏的赐死无人谏言,看来曹丕是早就看着甄大姐不顺眼,皇后的位子是预留给小郭呢。甄氏留下16岁的儿子曹睿,母亲的横死使得这位曹丕的长子在很长时间里都沉默寡言(甚至还有些结巴),和父亲也不亲近,搞得曹丕对太子的位置也一直预留着准备给哪个宠爱的儿子。

曹丕为家里的事闷闷不乐,那边孙权为了家外的事惶惶不安。老兵刘备发动的大军七月出兵,孙权连连求和被拒绝,于是任陆逊为大都督迎击。这样蜀吴的军队就开始慢慢从长江的两端向中间集中,准备一决胜负。

曹丕看着热闹,把所有的弟弟们全都升爵,改侯为公,就是除了曹植,还只是个鄄城侯。

八月的时候,孙权的称臣表送到,连带的还有以前被关羽俘虏的于禁等人,希望让魏高兴些,不要趁机落井下石,帮刘备的忙给东吴背后来上一刀。

曹丕被孙权夸的高兴,只想怎么去羞辱于禁,却没有想趁这个机会联手刘备去灭掉孙权(*注六)。然后不顾刘晔的反对,加封孙权为吴王,等着看下一步的好戏。

没多久,十月,魏的凉州爆发了西平人麹演煽动的反叛,周围郡县胡人汉人响应的很多。

头年曹丕刚继位的时候,针对北部及凉州地区的突出的胡族问题,重新设立了护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并把217年取消的凉州建制恢复。

扶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人苏则任护羌校尉,苏则在凉州历任酒泉、安定、武都、金城太守,对陇西一带的羌胡控制很有一手。

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县北)人田豫任护乌丸校尉,田豫在以前曹彰北击代郡的时候就是向导,出谋划策,也很有经验。

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人牵招任护鲜卑校尉,牵招以前就曾做过护乌丸校尉,曹操征讨乌丸的时候立过功。

有了这么几个久居边地的能人治理西北少数民族,曹丕可以说真是有福,而且他本人对边地也不陌生。

曹操在世的时候,对北方的乌丸(与乌桓、乌延都是同一名称)相当熟悉,那是与袁绍的对抗中,袁绍支持的乌丸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袁绍被灭后曹操毅然决定东征乌丸,千里跋涉,在白狼山(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白鹿山~~噎死我了)大败乌丸主力,俘获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由当时的护乌丸校尉阎柔统领,迁徙内地邺城附近诸郡,蓟县(今北京市西南)、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从这些部落里挑选的骑兵,当时号称“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生长在胡地的汉人阎柔深受曹操喜爱,曾说过对其如亲生子,所以阎柔与曹丕的关系也相当近。

而在凉州方面,早先的马超和韩遂与当地的氐羌联合对魏制造了许多麻烦,这个在以前的马超传姜维传中都有提及,不再累述。但相对的,魏也对凉州相当有经验。217年取消的凉州重新恢复,曹丕刚开始选择安定太守邹岐做凉州刺史。

西平人麹演在曹操死时就曾起兵反叛,被苏则打败后,又勾结张掖人张进,酒泉人黄华继续反叛。新任的凉州刺史邹岐连州治都无法到达,还是护羌校尉苏则在雍州刺史张既的支持下把麹演击杀,张进黄华等人皆降。

经过这次事件,曹丕将经验丰富的雍州刺史张既转为凉州刺史,张既果然不负重望,一向多事的凉州安静了许多。

*注七

西北方的战事一消,曹丕就等着看蜀吴的大决战,年底东巡。而这个时候的司马懿改迁侍中、尚书右仆射,留在后方洛阳,开始成为了曹丕的“萧何”。

*注五

甄后啊~~大名鼎鼎,都是因为曹植那篇洛神赋的原因,被后世好多文人骚客八卦的相当传奇。

我早先没写完的洛神赋,本来是想写曹植的,可是我文学水平实在不高,半截就写不下去了。

甄后是以前袁绍二儿子袁熙之妻,又美貌又贤惠,曹操破邺城的时候,被曹丕给先抢走了。那时的曹丕18岁,甄氏(没留下名字,甄宓是后世人瞎联系的)23岁,曹植不满13。曹植这个时候和之后一直都和甄后没有任何关系。

甄氏嫁给曹丕,马上就生了一个儿子曹睿——其实这个八卦一下还是很有挖头的——三国志里记载曹睿年36死,做注的裴松之掰着指头算了半天,说,

“魏武以建安九年(204)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205)生,计至此年(240)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之乎者也了半天,裴松之也没敢多说,不过,因为史料不多,甄氏原来的老公袁熙也早就离开,这个事也就没多少人八卦。

*注六

关于这次曹丕到底是应该坐山观虎斗,还是应该落井下石,历来有很多争论。

赞成插手的一方认为这是统一天下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算搞不定东吴,也能让他翻不过身;赞成袖手的一方认为,魏一旦插手,可能会引起蜀吴的再次联手,而连年征战的北方也经不起这个折腾,此时应该休养生息才对。

我偏向袖手的一方,但很怀疑曹丕并不是这么想的,他可能是在犹豫到底什么时候去捡便宜才对。

*注七

西晋之后的五胡乱华,分别是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少数民族。

石勒所属的羯族属于匈奴的一支,也有说属于羌族的,甚至还有说先世是小月氏的。

匈奴自东汉初分为南、北部,北部已经消亡,而南部在向中原迁徙依附后,实力不断减弱。216年,南匈奴最后一位单于呼厨泉投靠曹操,被安置在邺城。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个部落,分别散居在汾水涧水附近。其中左部的首领左贤王刘豹据太原兹氏(今山西汾阳东南),这位就是后来汉国开创者刘渊之父。

氐、羌是流落在凉州陇西一带的少数民族,自东汉以来一直散居各地,屡次被当地的军阀利用做互相征战的炮灰。

鲜卑族和乌丸同属东胡系统,西晋后的慕容氏和拓跋氏这个时候还没有发展起来,此时的主要部落是轲比能的鲜卑族,同时还有另两个相对较小部落,轲比能对魏的态度看形势而定,这个时候轲比能正想统一这三个鲜卑部落,所以与魏的关系尚且不错,曹丕登基时还遣使献马,受封为附义王。后面还会提到。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del
家园 try this

http://www.sanguocn.com/sg_shiji/smypz.doc

家园 收到,多谢。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2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2年

222年,曹丕东游到了许昌,二月里,鄯善、龟兹、于阗王等西域各国遣使奉献,曹丕任命在麹演叛乱中立功的敦煌代理太守,本是功曹的张恭为戊己校尉,仿照汉朝的惯例领护西域。这个时候的魏虽然还没有强大到西汉的那种天朝威严,但张恭领职的戊己校尉尽职恪守,自东汉后期就断绝的西域,此时“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寘、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三月,曹丕将曹睿升为平原王、另个儿子曹霖为河东王。曹丕的弟弟们还是沾着子侄的光才纷纷进爵为王,但还是一点实权也没有。四月里,老是被漏掉的曹植也总算被封为鄄城王。

在许昌的曹丕严密关注着蜀吴的战事,到了夏天闰六月,许昌的曹丕接到情报,说一直与陆逊相持不下的刘备在夷陵树栅连营七百馀里。曹丕跟群臣说,刘备还是不懂兵法啊,哪有大军七百里拒敌的道理?等着吧,孙权得胜的消息马上就到了。果然七天之后,陆逊击败刘备的上表就到了。

曹丕就捉摸着,孙权既然胜了,那之前的称臣表总该兑现了吧,赶紧把你那长子孙登送到洛阳来(作人质),可那边孙权磨磨蹭蹭迟迟没有消息。

七月的时候,北部冀州出了蝗灾,曹丕派遣尚书杜畿开仓振粮,杜畿之前是河东太守,为官清正,素得民心,河东一直是魏重要的后勤供给地。这位杜老爷子,就是破吴名将杜预的祖父,可惜马上就有水妄之灾。

八月,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军截断归路的黄权向曹魏投降,曹丕对待蜀人的归降向来大方,这次又加封黄权为侍中镇南将军,镇南将军啊,这可是之前曹休的职位,还好曹丕将黄权留在了身边。而头两年投降的蜀臣孟达,曹丕觉得孟达很有文采,颇对自己口味,大笔一挥,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非常信任的把孟达还留在了魏、吴、蜀都能接连到的敏感之地,留下不小的隐患(孟达的隐患在于给了司马懿的第一个军事功劳,呵呵~)。

九月,曹丕下诏书说:“这个妇人参政啊,就是瞎捣乱啊。从今天起,群臣有事的,都不要给太后(注意,是太后~~)说。跟(太、皇)后有亲戚的,既不能做辅政大臣,也不能受封为王。今后这个规矩就一直这么着,要是有违背的,天下共诛。”(*注八)

这个诏书过后没几天,素被曹丕宠爱的小郭就被立为皇后了。郭皇后基本上很本分,虽然有她谗言甄后的说法,但那也是出自女人的天分。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对那位沉默寡言的曹睿相当亲昵,犹如亲生之子,而曹睿也对这位郭后没有怨恨之心,母子之间其乐融融,曹丕慢慢对曹睿也有了好感。

月底等得不耐烦的曹丕认为自己受了孙权的愚弄,尽起魏国名将,曹休、张辽、臧霸一路;曹仁一路;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一路,三路大军攻吴。这个时候,陆逊的吴军主力还在夷陵(改名西陵了)没撤回来,孙权一面派兵阻挡魏军,一方面又给曹丕上表说,您别急啊,您这次讨伐我也没什么理由啊。曹丕气得不轻,我~我没理由?我blablablablabla……你要是保证效忠,亲身来朝,我马上退兵,决不反悔,此滔滔大江作证。曹丕还抄送了两份自己写的典论和诗赋分别寄给孙权和张昭(妄想用才情打动人家?)。

估计孙权根本就没看,做梦啊,想让我亲自做人质?你不是赐我吴王么,好,我自己立年号。这么着,孙权立年号黄武,准备着与曹丕决裂。另一方面,孙权派人与停留在白帝城的刘备联系,探听口风是否两家再度联盟。夷陵大败之后的刘备审时度势,也流露出合作的意愿。

曹丕一点坐山观虎斗的乐趣都没有捞到,还逼得孙刘再次联手,魏吴的军队在边境上互有胜负,胶着不下。

这个时候,留守洛阳负责后援的尚书仆射杜畿受曹丕的命令做御楼船,在陶河(在孟津附近,怀疑是洛水支流)试船,没想到居然遭遇大风,船沉人亡。当时还有一个落水的尚书郎被救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年轻的诸葛诞。

听说消息的曹丕难过的流泪不已,倘若他要知道这件事的另一个后果恐怕就要号啕大哭了。因为经验丰富的后勤主管员杜畿的不幸溺水,另一个后勤主管员司马懿(同为尚书仆射)得以浮出水面,成为全面管理洛阳后勤的不二人选,会继续加深曹丕对其的信任。

其实这个溺水事件揣测起来相当的港台电视剧情节:

某大公司后勤主管二人,老者经验丰富,素名在外;壮者年富力强,为了往上爬不择手段。大老板下出命令,结果老者在公事中离奇死亡,壮者得此机会晋升,深得大老板赏识。而老者之子随后屡受打击,老者之孙不知实情,反而为壮者纳为女婿服务。不料,此离奇死亡事件中还有一年轻的证人活了下来,若干年后,此年轻人奋起反抗壮者,哪想到大老板的公司早已是壮者囊中之物,做什么都太晚了……

这个演员表列出就是:

大老板:饰演者 曹丕

老主管:饰演者 杜畿

新主管:饰演者 司马懿

老主管之子: 饰演者 杜恕

老主管之孙: 饰演者 杜预

年轻证人: 饰演者 诸葛诞

最后再打个字幕

本剧情为虚构 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

*注八

卞太后,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的母亲。早年跟随曹操时,就是相夫教子的典范。曹操评价这位与之共患难的夫人说,“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太后的亲属,当时在卞太后的严厉教导下,根本没有人做到高官。

看到这里,总觉得曹丕并不完全是因为担心外戚弄权,倒好像是为了除掉几个弟弟方便些,揣测,揣测而已。但是这么着,曹丕好像成了后世禁止外戚弄权的典范,也成了司马氏认为自己亲戚帮不上忙的一个反面教材。

不过,曹丕在刚继位魏王时就颁布的“宦人为官者不得过问政事”,无论是在魏,还是晋,都执行得相当得力。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