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 陈不到底

共:💬103 🌺19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写在前面

    这个西晋春秋的文字,是我早就考虑的,去年连载姜维传的时候,也想顺便写杜预、羊祜还有贾充等人的个传,但构思了几次,发现这几个人的生平几乎就是西晋编年史,那还不如写个大的。但写西晋,自然而然的就要把主要人物写成司马一家,可我对这一家实在提不起感情,左思右想写了好几个开头都很不满意,就那么耽搁下去了,现在暑假里有一些时间,总觉得这么放着不好,能善始善终完成一件事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一定要写,不管后果如何。

    既然定下来要写,从哪开始又让我犹豫了好几天,魏晋的历史是不可分的,西晋开国由武帝司马炎开始,但和魏的历史一样,讲曹丕之前要讲曹操;西晋的历史要从司马懿开始。司马懿活跃于魏四个皇帝时期,可是写三国的文章这么多,再老调重弹也让人索然无味,何况我自己写的姜维传也有很大篇幅是在讲司马,所以这个西晋春秋的文字,不会用大量的篇幅写战争,也不再去重复考证所谓的官职,史书是否曲直,行政地理的变动,争取能把文字写的浅显。

    我选择的开端,是从曹丕称帝起笔,没错,从魏的历史开始,马克思老人家说过:“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因而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中华文化受到的大冲击,不简单是从短命的西晋开始,从曹丕坐上魏的第一个皇帝的座位上时,每一件事都对后代的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曹操时代不太显痕迹的司马懿也是在曹丕时代登上政治舞台的。

    可这么写下来,岂不又成了一部三国史,所以在蜀亡之前的阶段,很多都将写的简略,比如诸葛亮、姜维的北伐,孙权在吴的晚年昏庸;重点将是司马氏在魏的发展,魏晋的世族转变,民族政策,魏晋的文化思想,魏末晋初的几位重要人物。

    和之前姜维传一样,文中牵扯到年的问题,用公元纪年,出现的月、日都是农历的月、日,并非西历。

    参考的书目除了上面说的三部。另外还有世说新语,三国志会要,中国通史,政治史,民族史,再加上几部: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刘大杰 《魏晋思想论》、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

    西历的转换参考的是王咏刚编写的两千年中西历速查 v1.0

    先把这算前言吧,我写评论极其词汇贫乏,只有将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的内容组织罗列起来,按照编年的顺序往下叙述,欢迎砸砖砸花

    我也开始刨坑啦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元宝推荐:海天,电子赵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31 下

      231 年 下

      八月,撤退的诸葛亮得知缺粮只是李严的谎话,并且李严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还上表成都说丞相撤军是诱敌之计。这样明目张胆的违反纲纪,还使得此次北伐半途而废,诸葛亮震惊之下与群臣联名上表,将李严贬为庶民,徙梓潼郡。

      此后,果如司马懿预料相同,回军的诸葛亮暂时把心思放在后勤准备工作中,使蜀汉有了两年的休兵期。

      十月,在魏吴的边境上,孙权指派中郎将孙布向扬州刺史王凌诈降,自己带兵跟在后面,想把当年大胜曹休的战役再演一遍。

      孙布派遣的密使到了扬州,跟王凌说“我们距离比较远,希望您能派兵接应。”王凌把孙布的降书传告给代理上司满宠,希望能增援军队好让自己去接应。满宠认为这不过又是吴人故技重施,就没答应。又给王凌写信说,“(这个孙布)知道邪正的区别,想要归顺我们,真是应该嘉尚。我想要给你增兵,少了怕不管用,多了又怕吴人知晓。所以你先跟那边商量着,到时候再相机而行。”满宠这时正被洛阳召见,或许他不知道此次召见是因为王凌这些下面的年轻人(其实这时王凌也有50多岁了,可见满宠更老)偷偷向皇帝说自己年老还贪酒,才被洛阳征召。临走时,满宠又叮咛属下,王凌要是去接应,千万别给兵。

      老头去了洛阳,王凌这边等不及,指派一个督将带了七百人就去接应,当然掉进大口袋里了。孙权亲自出征就等到这么点人,自然很是不爽,那边王凌得知竟然吴国皇帝也来了,七百人折损一半,也老实下来。

      满宠到了洛阳,众人一看,身体还好得很嘛(满宠一家三代都是身高八尺的巨汉,将近一米九的硬朗老头给人应该印象极其深刻),马上又把老头派回(可满宠好像还是没转正)。

      洛阳这里,曹睿刚放下叔叔的上表,中护军(中军统帅中领军的副级,主武官选举)蒋济的上表又摆在皇帝眼前。

      这位曹操晚年提拔的蒋济素来以直谏闻名,以前夏侯尚备受曹丕恩宠,皇帝曾给夏侯尚下诏说“你是腹心重将,就算作威作福,杀人活人也行”。夏侯尚把诏书给蒋济看过,蒋济到洛阳后跟皇帝进谏,“您说这样的话简直是亡国之语。”曹丕大怒,蒋济仍坚持说“作威作福,这是要明诫的。如今您却以天子之口说给臣下,所谓‘天子无戏言’,古人所慎。请陛下察之。”曹丕恍然悔悟,才又把这封诏书收回。

      现在这封上疏的起因,是蒋济认为“中书监、令号为专任”,于是进谏说: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这是历来都要防备的事情。这意思不是说总要怀疑大臣不忠诚,可是一旦威权(不在您皇帝手中)在下,再往下的众人可就不把皇帝您当回事了。陛下明察知晓群臣,您的左右(蒋济上表中始终不提中书监、令刘放、孙资的名字)也不应该遗忘。您左右(这二位)忠诚和思谋划策的能力,未必能比得上群臣,只是因为常伴您左右,才会显得比群臣出谋划策更多。

      现在上面下来的政策指令,全都标明是中书省颁布。虽然(您左右这二位)恭敬谨慎不敢与外臣有工作以外的过密交往,可是大家都知道指令是中书颁布的,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再说每天要处理的政事这么多,倘若因为个人疲劳问题对政事的处理有割有舍,下面的官吏就会看到政事处理之间的差别,也就会顺着这个规律去迎合上级官员。这种事情一旦成为规律习惯,臧否毁誉这样颠倒好坏的事情就会增多,功负赏罚的正常规则就有可能被窜改。按照本份正直工作的人有可能会被压制,趋炎附势的人反而会借此而发达。这些并非危言耸听,只是人之常情,我仅照常往下推断罢了。

      把众多部门的职权集中在某几个人手中,这可不是显扬如同周公旦之诚、管夷吾之公的事,而是出现(有些人)弄机败官的危险征兆。如今称得上国家柱石的人才虽然很少,可是州、郡一级的官员有很多都是忠信为国、各奉其职的人才,(希望)陛下能多多任用这些人,不要让我们这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

      曹睿对这样的提醒,下诏回复说,“您真是骨鲠之臣,我仰仗的就是您这样的人才啊。(众位听着),蒋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这样的人,我相当赞赏。”于是蒋济升迁为护军将军(中护军的资历官职,如同中领军升迁为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这个时候我不得不说,曹睿这个人有“听谏”之名,却无“纳谏”之实。别人说的话,他都听了,可也就听听就罢了,纵使说的是难听的,逆耳的,曹睿都不生气,可也不知道皇帝您听进去了么?群下洋洋洒洒评说时政,皇帝点点头要么说,好,文章写得真好,要么说,行,你真是个不错的人儿。末了,该怎么办还怎么办,人都白说了~~

      231年的魏,在外掌握兵权的就剩下司马懿,在皇帝身边的只听说有孙资、刘放,西边的诸葛亮还没有结束北伐,东边的孙权还在时不时的骚扰,北边的公孙渊也蠢蠢欲动,偏偏皇帝又是个只听话,不改错的短命主儿,老子曹丕留下的坏毛病,游猎、征召美女、广修宫殿,都开始在27岁的皇帝身上显露,这些类似蒋济所说的“因微而入,缘形而出”的迹象,都表明这个貌似强大的魏国,也不是个长命的王朝。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31 中 曹植之死

      231年 曹植之死

      就在曹睿庆祝有了儿子的时候,他40岁的叔叔曹植上疏求存问亲戚(存,问候),

      曹植开篇称赞先朝尧帝“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周文王“广封懿亲以籓屏王室”。

      可现在如臣等,兄弟亲戚之间连人之常情都被禁锢(更不要说为政辅佐王室了),隔阂的距离比路人还要远,比胡越外族还夸张。

      (诶~曹植的文章写得好,加上他的处境,实在让人感慨。我是想翻译成白话,但比起曹植的情感却差远了,节选几段放在后面)

      “今臣以一切之制,永无朝觐之望,至於注心皇极,结情紫闼,神明知之矣。然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退唯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原陛下沛然垂诏,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妃妾之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齐义於贵宗,等惠於百司,如此,则古人之所叹,风雅之所咏,复存於圣世矣。”

      曹植说完皇族亲情的疏远之痛后,紧接着又陈述自己

      “臣伏自惟省,无锥刀之用。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於朝士矣。”

      曹植的话说得不错,以他的才干绝不比曹睿提拔的那几个人差,可就是因为一样姓曹一样的骨血,纵是皇帝屡次三番的下诏群臣举荐良材,曹植这样的才干却永远没有露出锋芒的机会。

      曹植说了一番从政的梦想之后,转而说自己现在的状况

      “每四节之会,塊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

      我现在孤身独处,左右不过是仆从妻子,无法高谈军事时政,一想到这里,听到音乐也难过,面前有美酒也叹息啊。

      “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崩城、陨霜,臣初信之,以臣心况,徒虚语耳。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窃自比於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

      我窃以为犬马再诚忠也不能打动人,就如人之诚恳不能打动上天。崩城、陨霜,这样心诚至金石开的传说,我以前还相信,可现在说实话,这些无非是安慰人的谎话罢了。

      可是!可是我知道葵藿之叶总是朝着太阳,我自比葵藿,上天是否能降恩,太阳是否能给与光芒,全在陛下您啊。

      希望,希望全在陛下您,请您再念及我的一番苦心

      “敢复陈闻者,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曹睿看到这封上疏后终于回答说:

      “今令诸国兄弟,情理简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朕纵不能敦而睦之,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

      诸国兄弟这些年的确有所疏远,没有好好关怀你们,王(指曹植)引用古喻提醒,我已知道了,但怎么又说起精诚不足以感通的话来?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这些本来就是国家遵循的规则,也本没有禁锢诸国兄弟的诏书。您上疏的内容未免矫枉过正,(但我不在意),您所说的亲戚远离,我已经通知有司,让他们安排去了。

      八月,曹睿下诏说“先帝曾令诸王离京,那是谨防幼主在位,后戚摄政,这关乎社稷兴衰。我不见诸王已经有十二年之多,怎会不思念呢!现在让诸王宗室可以带一子进京。但以后如果有少主在位,母后在宫,还是要遵循先帝之令(诸王离京,后及亲戚不得处辅政之位)。”

      曹植看到曹睿同意让亲戚们进京叙叙旧,可自己的事还是没提,就又上疏陈述选用人才的意见:

      “以前伊尹只是小国奉送的臣子,姜尚只是兹泉边的垂钓者,都是身份低贱的人,而他们被商汤、周文王起用,正是君臣志同道合的缘故,并非商汤、周文身边人推荐的结果。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就是说殷周二王矣。

      庶政与军事是文官武将的职责,受到的信任越重,职责就应越重。陛下登基以来,水旱不时发生,民众常困于衣食之忧;军役劳役年年增加,再加上东有覆败之军(指曹休),西有殪没之将(指张郃),使得吴、蜀二贼仍得以逍遥。每想到这,我就寝食不能。

      以前汉文帝登基前心存疑惑,宋昌说汉能固如磐石,靠的是高祖刘邦的封子弟为王,天下都顺从于(刘姓的)强势。周文王也曾靠两个同姓弟弟的帮助;(年幼的)周成王能够稳住姬家的社稷,靠的是召公、毕公同姓王的辅佐。希望陛下能明鉴(这些同姓王辅佐社稷的好处)。

      伯乐善御马,明君善御臣;伯乐驰千里,明君致太平。如果陛下也能像这样善于任用贤才,哪用得着亲自出征,屡屡出镇于边境啊。

      臣生乎乱,长乎军,又亲身跟随过武皇帝受教,懂得行军用兵的要领。我希望陛下给与我得以施展的机会,能为您尽职,出谋划策,虽死也无憾了。

      传曰:‘无周公之亲,不得行周公之事。’(不是同姓王的地位,做不得辅政社稷的重位),请陛下留意于籓王曹姓中,必有能承担这样重任的人才。能使天下倾耳注目的人,都是握有实权的人,所以这种人甚至能使自己的威严盖过主人。现在豪族大姓执政,亲戚反而已没有权利。取代齐国的田姓,可不是齐国国姓吕氏;把晋国分家的赵、魏,也不姓姬。请陛下明察分辨。

      国家平安时专擅要职,国家危难时就趁机作乱,这都是异姓之臣所为;能使国家平安,社稷稳定,只有皇族能够承担这样的重任。现在的情况却是公族疏而异姓亲,我很是困惑担忧。

      孟子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这些话我闷于心中,一定要向您说出,如果有什么内容不合时宜,请不要毁弃,先把它藏于书府,等我死了,再想毁它也不迟。如果有人记着这事,乞出之朝堂,使博古之士,来驳斥纠正此文中没有道理的地方,要是这样,我也能心满意足了。”

      这篇上表,曹睿看了之后,只批了好文章算是回复。

      到了冬天,洛阳安排诸王第二年(232)正月进京,二月以陈四县封曹植为陈王。曹植在京时,屡次希望能够单独拜见皇帝,好当面陈述自己的观点,让皇帝试用自己,却总是不行。短暂的亲戚相聚之后,曹植回到新封地(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一带),这是十一年里的第三次迁徙。

      41岁的曹植郁郁寡欢,往事历历在目

      十几岁时因为文章深受父亲喜爱。

      20岁,封平原侯。22岁,徙封临菑侯,留守邺城。曹操在27岁的曹丕与22岁的曹植之间犹豫,不知道该立哪个儿子继位。

      此时曹植的诗篇大多是“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这样的生活,李白《将进酒》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就是说的这个时候的曹植。

      26岁,曹植受到的宠爱一度达到顶峰,封户上万。但年轻的曹植却没有珍惜自己的机会,在与曹丕几次明争暗斗的较量中,明显的毫无政治机心,曹操终于下主意选定曹丕。

      28岁,曹植的好友兼身边主要参谋杨修被曹操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之名被杀。百天之后,曹植被任命率军去救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却因醉酒不能受命而作罢(有说法是曹丕将弟弟灌醉)。不久,66岁的曹操病逝,34岁的曹丕继位,曹植身边的丁仪、丁廙也被杀。曹植与兄弟一起徙封外地离京。

      29岁,曹植在封地被监国指罪“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植以前曾写过《酒赋》一文,假借矫俗先生之言曰:“若耽于觞酌,流情纵逸,先王所禁,君子所斥。”这样看来曹植并无沉湎美酒之意,曹操死之前的醉酒是自己毫无机心,被人陷害的缘故。而此时,想来曹植的醉酒是要排解心中的苦闷吧。

      31岁,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此年曹植进京,却不能与皇帝接见。大致在这个时候,曹植写了那篇《洛神赋》,此赋描写了自己在洛水边遇到宓妃的情景,行文婉而多姿,幽而不露。后人把甄妃与曹植联系在一起,说此文托名洛神,实为感甄,未免把陈思王看扁了。曹植追求的是“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而不是“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虽然皇帝的位子再与自己毫无关联,可是被冷落的心却越来越强烈于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已被残酷的现实抹平了。

      32岁,诸王进京,曹植通过姐姐清河公主想要觐见曹丕,却始终无法如愿。就是这次,曹植的另个兄长曹彰在洛阳暴毙,余下的兄弟匆匆离京,归途中,在监国使者的监视下,曹植和同路的弟弟曹彪也只能匆匆道别。曹植在《赠白马王彪》里写道,“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虽然对曹彰的死别、曹彪的生离感到怨愤,却还是对曹丕抱有希望,只是被人离间亲情才导致的。

      34岁,曹丕最后一次东征,会军路上去看望了一下曹植,不久曹丕没,儿子曹睿继位。曹植继续把自己复出的希望寄托在侄子身上,屡次上疏恳请试用自己。

      37岁,曹植上疏求自试,如前文,无回音。

      40岁,曹植连续上疏,如前文所示,曹植所写的文章言辞越来越恳切,他所表白的那种建功立业之心,甚至于太过至诚而容易导致猜忌。“臣生乎乱,长乎军,又数承教于武皇帝,伏见行师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闇与之合。窃揆之於心,常原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列有职之臣,赐须臾之问,使臣得一散所怀,摅舒蕴积,死不恨矣。”这一段话说得更加随便了。作为诸侯王,最好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才能使在上者放心。而曹植竟说自己熟知兵法,不但不自韬晦,反而露才扬己。曹睿是个平和的人,之前传说有人要拥立曹植都不加追究,现在这样的上表摆在眼前,皇帝仍不过是笑笑作罢,批“优文”二字便罢,他有没有真看进去还值得怀疑。

      曹植所提醒的“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曹睿看了,也许心动,却毫无办法,如今曹丕留下的辅臣,只剩下陈群和司马懿,在外掌兵的,数司马懿资历最老,曹休、曹真这老一拨一死,旁人拍马都追不上。偏偏曹睿是个听话的孩子,曹丕留下的几句话,他记得清清楚楚,诸王后戚不得掌权;司马懿等人不能被怀疑。历史就是在这样的怪圈里颠倒着,让人不得不相信造化弄人。

      41岁(232年),曹植的处境依然是“天高听远,情不上通,徒独望青云而拊心,仰高天而叹息耳”,不久因此病重,232年十一月,曹植卒,谥为“思”,世称陈思王。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曹植之死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知道曹植到底有何真实本领?

        知道曹植,主要是从《七步诗》开始的。以前总以为此人才高八斗,作了皇帝必然是比曹丕要好得多。但是后来看史书,实在没有看出来曹植除了写一手好文章,到底还有些什么真实本领。他的失宠于曹操,说他是年少气盛也好,被人陷害也好,总之表明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甚至连基本的应变能力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又怎能传位给他?

        中国人认为文章好其他一切就都好的文化传统在对曹植的同情上得到了完全的体现。原因无他。曹植以后的文人们大多是曹植类型的,除了写一手漂亮文章,其他就不知道会什么了。

        但是曹植一类的偏偏还没有自知之明。还要在那里自叹怀才不遇。真要让曹植掌了大权,恐怕就轮不到司马懿来篡权,早就给别人篡了吧。

        • 家园 我对曹植也不看好

          擅自开司马门而出,明显无视当时法律。曹操可是个惊马践踏了麦田,自己也要割发代首的人物。如果不是亲儿子,恐怕当时就砍了。

          • 家园 问题是开司马门并不一定是曹植自己的主意

            《魏武故事》说这是曹操为了试探儿子们的才干,派儿子们出去办事却故意命令守门的不准开门。结果曹丕无功而返,曹植却在杨修的教导下破门而出。

            本来,如果这是曹植自己的主意,曹操欢喜都还来不及呢。凡事有经权。“割发代首”不过是曹操的权谋。是为树立曹操的权威而服务的。开司马门,从表面上看或许是对曹操权威的挑战。但是实际上正如杨修所说“侯受王命,可斩守者。”设想若这是真正的紧急情况,而守门的有意无意的非关着门不可,这时候不知道变通的话,岂不是误了大事?

            但这是杨修的主意。如果杨修只出这一个主意也就罢了。偏偏还作答教十余条给曹植作弊用。这样的曹植,如果真的登上大位,岂不是就给杨修控制住了?

            所以曹植失宠,杨修被杀也就是曹操理智的选择了。

            注:《魏志》说曹植是“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完全不提曹操的考验在前。考虑到曹丕上台后必然要把曹植说的一钱不值,因此这个记载不可采信。

            • 家园 这是两件事情

              司马门是宫门,不是城门。曹操自己也有令文:“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又:“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吾出辄将诸侯行意否?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以谁为心腹也。”

              这些令文都不可能是伪造的。

              而且《魏志》说曹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实际是两个罪名,除了开门外,还有个坐车开驰道,古时候驰道中央是只给皇帝走的,秦朝的驰道还种了两行树,把中央隔离开来,后代一般是挖水沟来分割。除了皇帝之外,就只有受特许的人能走驰道中央,比如汉武帝的奶妈,光武帝时代的尚书令等等

          • 家园 赵斑竹这番话和《白话三国》里面的一摸一样啊

            不会是直接拷贝过来的吧,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