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见微知著,关羽丢荆州的真正原因 -- 青色水

共:💬23 🌺1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文摘】见微知著,关羽丢荆州的真正原因

作者:李牧大将军 转自中华三国在线

从记事起就听说这样一句话:关羽大意失荆州。加上电视、广播、商家门口的关羽像等等一切让人从小就认为关羽是一个英雄。大了一点,自己也看了《三国演义》,还是觉得关羽是个英雄,即使丢了荆州,也只为他可惜,还对“害”(那时候是这么认为的)关羽的吕蒙被关羽索命而死感到幸灾乐祸。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过的人逐渐多起来,看的书多也有所增加,再回头温习上学时看过的一些书和文章,所得的感受往往和那时截然不同,甚至会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两个感觉。小时候看关羽,应该是有个先入为主的原因吧,无论他做了些什么,都觉得他是个英雄;重看关羽,已经能够不再受其它人的影响,看得更客观一些了。

说明一点,我这篇文章所引用的全部内容除参战军队的数量外,其余完全来自三国演义,因为演义中罗贯中对战争双方的军队数量或语焉不详,或偏离事实极大,完全背离了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原则,所以文中一些数字会参考三国史专家的考证。此外就是希望不要有人再拿三国志或通鉴来说事,稍后我们可以另起一篇,专门讨论历史上的关羽。

守荆州,伐樊城,走麦城这一系列行动演义中写得极为精彩细致,这一部分也向我们充分展现了关羽作为封疆大吏的个人能力。

从刘备占荆州以来,孙权就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却长期没有与刘备集团撕破脸,与之正面用兵。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孙权的心态,一直受形势所迫,令孙权不得不这样做。

虽然孙权对荆州早有图谋,一直耿耿于怀,在刘备兵发益州后,也几次准备巧取荆州,但直至8年后的荆樊战役开始后,其每次计划都止于嘴上,在此期间却与曹操几次开战,这其中有曹操主动进攻的,同时也有孙权率先挑起战端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赤壁之战后,仍然是魏强而孙刘弱, 孙权集团的首要敌人仍然是曹操,即便与刘备集团间互有谋图,但在面对曹操这个大敌时又都会把对方当作一个支撑点。孙权很明白孙刘联合的重要,一旦孙刘对垒,三家平衡必然被打破,得益的只有曹操,结果就很可能是孙刘同归于尽,曹魏坐享渔人之利。另外,刘备当时所言也确有道理,如果即刻还了荆州,刘备连立足之地都没有,还怎样孙刘联合,共拒曹操?所以刘备说取下益州即还荆州,孙权还是愿意相信刘备这个许诺的,即便有所怀疑,也只能暂时接受这个事实,而不想与刘备正面交战夺取荆放。“且休要动兵。若一兴师,操必复至。……然后起兵取之,事可谐矣。”孙权集团几次谈论取荆州之地,差不多都会以张昭的这段话结束。

据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孙权集团极想从刘备手中取荆州,可说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但前提是必须有非常好的机会,尽量不引发与刘备集团的大战,不损兵折将,损耗实力。最后吕蒙白衣渡江也是在满足了上述的条件后才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

反观孙权与曹操间的对垒则完全没这么多想法,互相之间有机会要打,没有机会制造机会也要打,即使打不赢我损失了兵马也让你疲于奔命。两相比较,就知道孙权对荆州的想法虽大,但对于武力取荆州的决心却始终不是很大,因为对孙权来说,取荆州有利有弊,而打曹操则一定是利大于弊。取不取荆州最后决定于拿下荆州需要的代价大小。

兵不血刃或微小代价取荆州,虽得罪了刘备,破坏了联盟,但仍然是利远大于弊。

像和曹操那样正面鏖战,即使取下荆州,损兵折将,联盟破裂,也是弊远大于利。

且从东吴奇袭荆州的整个过程上来看,若非关羽的大易轻敌,令荆州在守备上存在致命的极大漏洞,即便是他骂孙权为狗,东吴依旧不会发兵。起码相持的形势应该会继续保持下去,虽然孙权集团准备好了进攻,但他们准备进攻荆州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准备进攻不代表一定会进攻。

家园 见微知著,关羽丢荆州的真正原因(二)

关于荆州归属问题,在几次可能发生的冲突的事件中,以公元215年的这一次最为危险。此时,刘备取下益州后仍然不归还荆州,且关羽此时态度傲慢,侮辱东吴使节,这个时候孙权对刘备的信义非常失望,不再对能够和平接手荆州抱有希望,对所谓的联盟也失去了信心,真正下决心对荆州发起攻击,孙刘联盟到了破裂的边缘。这时,如果郭嘉仍在,也许就会进言曹操,再献破袁氏兄弟之计,暂且退兵,以观其变,坐享其成。如果这样,也许吴蜀间的战争真的会在公元215年前后暴发。可惜曹操也许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急于报仇,同时也怕刘备坐大,选择了向刘备进攻。这时诸葛亮审时度势,建议刘备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给孙权。此举不仅再次巩固了脆弱的联盟,而且共同退了曹兵,还让孙权再次燃起了和平收复荆州的希望,再加上对曹魏用兵,实力有所消耗,刘备又再次许诺取下汉中即还荆州,综合这多种因素,孙权也就暂时打消了武力收复荆州的决心。

但时间到了公元219年的时候,刘备这时已取下汉中,蜀国的力量越来越强,不仅令魏产生了压力,而且使盟友东吴也倍感不安。对东吴来说,更重要的是,刘备再次食言,不还荆州,而且此次态度非常强硬,不得不令东吴极为不满。其实只这些还很难令孙权下决心对荆州用兵,毕竟孙权不到不得已也不想与刘备撕破脸,这个联盟虽然不像当初那样必不可少,却仍然是抵抗曹魏的重要倚靠。于是孙权才派诸葛谨到荆州求亲,其目的也是打探刘备集团对自己的态度,这时的孙刘联盟尚有一线生机。可惜的是,此时的关羽已经完全被胜利冲晕了头脑。刘备集团由一无所有,短短十年,已强大到如此地步。于是才有了“吾虎女焉能嫁汝犬子”这句名言,如果倒退几年,关羽是万万不敢说这句话的。因为这句话,孙权对和平收复荆州彻底失去了希望,也了解了自己在刘备集团心目中的位置。作为吴主的孙权被刘备的一个下人骂作狗,还继续忍气吞声的话,即使他自己受得了,他的臣子又会如何看他,孙权又如何令其臣民对他敬服?于是孙权最终放下孙刘联盟,痛下武力解决荆州问题的决心。

此时,曹魏虽然仍人多地广,但由于连连大败,已经气势不在;反观西蜀,国力蒸蒸日上,已有虎视东吴之意。如令其继续坐大,其对吴的压力甚至会很快超过曹魏。曹魏集团同样视刘备集团为最大威胁,于是一个联盟不可避免的瓦解了,另一个联盟建立了。

综上所述,在219年之前的七八年内,曹操忙于应付刘备和孙权无力进攻荆州,孙权又因与曹操连年攻伐,又顾及孙刘联盟而无法下决心攻荆州,所以这段时间关羽所“守”的荆州基本上是相对安全而稳定的。关羽本应该抓紧时间训练士兵,招揽培养人才,扩大自己的实力;广施恩义,安抚百姓,使民心归服,令百姓都以蜀汉为正统,刘备为真君;筑城建墙,提高荆州的防守能力,一旦开战,令敌人望而却步。按理说,用七八年时间去做这几件事情,是完全够用的,但关羽做得怎么样呢?只能说一句:很差很差。

战以兵为先。先从荆州的士兵说起,且不说在这些年里关羽的荆州兵数量并没有显逐的增长,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兵贵精而不贵多,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只谈荆州兵的素质。所谓士兵的素质,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强壮的身体,也不是格斗技巧,更不是什么队形阵法,而是士兵的忠诚与军人的责任感。

总有人说关羽“骄于士大夫而体恤士卒”,过去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问我为什么,因为人人都这么说。还有几个例子做旁证,比如关羽为士卒劝解隔阂等。但现在重新来看关羽体恤士卒的几个例子,只能令人想起曹刿说过的一句话:“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再具体到战场的实际情况,关羽从樊城撤兵时,他手中的军队准确数字很难考证,我们取一个可能的最小值,就当它只有三万吧。从它与吴军接战开始,(吴军第一夜渡江兵力为三万人,加上可能有的后续部队,总兵力最多不可能超过五万,除去留守荆州、公安的士兵外,能与关羽北伐军接战的不会超过四万,所以两军人数没有明显的差距,关羽军甚至可能更多一些。吴军以逸待劳,应该会多占一些地利。)在短短数小时内关羽军只剩下300余人。不由人不想起《亮剑》中的一段话“就算三万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就是三万个木头桩子让吴军砍,是不是也要砍很久?何况面对的是关羽训练了近十年的军队,他们手中是精良的武器,不是烧火棍!所以只能解释为除少数战死外,其它全部投降了。

关羽体恤士卒为什么还会有如此众多的士兵投降,我之前说过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是吕蒙四面“荆”歌的原因。但当我举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项羽军在四面楚歌的时候发生过大规模的投降时,又有人说那是因为荆州已落入吴军手中,四面都是关羽军士兵的亲朋在呼喊。那我再问一句,那些留守的荆州军民为什么这么快就都劝自己的亲朋归降东吴,东吴只是对他们优待,并没有威逼他们,这能不能说明关羽在荆州军民心中的地位呢?另外,关羽军中的士兵没有孤身一人的吗?每一个都有亲属吗?每一个人的亲属都在荆州城里吗?他们中没有住在城外的吗?三国时期,城市化发展得不怎么样,荆州、公安这些城的主要人口是驻兵,及工商士大夫,人口的大部分分散在广大农村,所以关羽军中有亲属在荆州、公安、南郡的,即吴军控制下的只可能是一小部分。就算那些亲属住在荆州、公安、南郡的都应该投降,那剩下的士兵为什么降呢?

调动士兵的士气,尤其是在危急关头,给士兵信心,令他们有继续战斗的勇气,这是为帅者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为什么关羽就不能让这些跟随他许多年的士兵有信心战胜吴军,重夺荆州呢?这些兵短的几年,长的可能超过十年,跟在关羽身边,难道几声乡音就能令他们背叛自己的主帅吗?况且吴军跟本没有说如果谁不投降,就杀死他们的亲人,吕蒙也跟本不会那么做。所以如果士兵们真的尊崇关羽、信任关羽,他们是完全有理由为蜀汉、为关羽一战的,但是他们没有。这只能说明虽然关羽在荆州经营多年,但荆州军民思想上并不以刘备为正统,他们不想为蜀汉而战,更不想为关羽而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想提田横五百士,因为差距太远,没有比较的意义。项羽的楚军也说过了。就算袁绍的河北军、袁术的安徽军、吕布的军队在覆没前,也有很多死士为袁氏兄弟、吕布死战不退,而没有出现荆州这样溃逃的现象。再说一下被笑作纸上谈兵的赵括,先前的失误不谈,只说被秦军围困后,四十六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尚能组织起一次有效的冲锋给秦军以重创,(虽然长平一战赵军损失45万,但秦也元气大伤,休养了一代人的时间才能够重新东进)直到主帅赵括阵亡后赵军才停止抵抗。赵括作为一名军人能做到这样,起码也算是一条好汉,尽了军人的本分,只能叹惜他的能力不足,而且遇上的对手是白起。题外话说的太多了,说回到关羽军的溃逃,我认为虽然客观上有吕蒙四面“荆”歌的影响,但造成关羽大难来时众叛亲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平时对荆州军民缺少思想教育宣传,少恩寡义,荆州军民大多数从心里并不认同蜀汉及关羽,关羽苦心经营多年的这支军队完全没有信仰,不知自己为谁而战。

凡兵上义。关羽军的士兵们不并以为自己是正义的那一方,顶多是各为其主罢了。这样一支没有信仰军队顺利时尚能跃武扬威,而一旦情况危机,即会树倒猢狲散,就如国民党一些靠抓兵组成的杂牌军一样。(国民党正规军的战斗力、战斗意志都还是很强的。但关羽军却是训练了近十年的正规军)

很多人也许会说古代的军队没有什么信仰,没有现在的共产主义之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当大汉铁骑高喊着“汉军威武”冲入匈奴的时候,岳家军以步兵抵挡金国重装骑兵的时候,他们都有着坚定的信仰:国家与荣誉。将士都明白自己为谁而战,为何而战。这样的军队是坚强的,他们也会失败,但即使失败也会不会丢掉军人的尊严、荣誉。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强大的,是可怕的,但绝不会是坚强的。

家园 见微知著,关羽丢荆州的真正原因(三)

上面说的主要是荆州军民对蜀汉、对关羽的是否认同。我们再看看这支军队的责任感如何。关羽军出兵樊城,他知道东吴的孙权随时可能进攻荆州,恐大本营有失,故令人沿江修筑数十座烽火台。按理说关羽的这一安排是非常合理的,通过烽火台加强了北伐军与荆州留守军的联系,使之能够互相呼应,及时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但糟糕的训练、涣散的军纪再一次重重的惩罚了这支军队。

如果不是非常时期,为何要建烽火台?如果驻守烽火台的士兵平时受到了良好的训练,拥有着真正军人必备的责任感警惕性,在这么紧张的时刻,怎会让从东吴方向来的所谓客商到烽火台休息?即便让他们暂时停靠一下,又怎会不仔细搜查一下对方有没有带武器?怎会轻易在战场轻易接受贿赂?烽火台的重要性比今天的边防哨所重要得多,可以去问问边防军战士,哪个敢轻易让陌生人进哨所坐坐?

如果说是一个烽火台这样,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个别现象,有害群之马,但沿江数个烽火台都是这样,为什么呢?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只能是关羽的责任。如果他平时的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各项军事行动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怎么可能发生如果可笑的事情?辛辛苦苦修筑的预警系统不仅没有为荆州守军提供任何报警,反而成了麻痹了守城友军的工具。

关羽下令修烽火台的时候规定好纪律:如“任何擅自靠近烽火台者杀无赦,违反此项军令的守将杀无赦”等。怎么还会让吕子明白衣渡江?多思者胜,烽火台的失守怪不得别人,怪不怪关羽的想法太不细致,存在许多漏洞。关羽的烽火台就像一排没软件的电脑,纯摆设儿。

再说荆州城内守军,怎么可以在三更天的时候只听城下几声喊就打开城门,此举甚至让我怀疑关羽的荆州军知不知道什么叫纪律,懂不懂战争常识。在那样的黑夜,如果关羽略懂兵法,即使是他自己回到荆州,后面又没有什么追兵,他都应该在外面逛到天明再进城,更别说一些下级军官了。汉武帝刘彻曾经出城打猎,回来晚了一点,守城军官听见皇帝的名字也拒不开城,而且那时汉朝的敌人匈奴还远得很,不属临战状态,这才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处于战争状态下的荆州,守军如此肆无忌惮,深更半夜随意打开城门,真的无法想像这是一支经过长期训练的正规军。就是很多民团土匪的纪律也应该比这更好一些吧。

荆州多年没有发生什么战事,又是富庶之地,我相信荆州兵的身体都是强壮的,武器都是精良的,格斗技巧也是高超的,故此打了襄阳,围困了樊城,震惊了许都。为什么这样一支身体强壮、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从大胜到完败,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就是因为这支军队的士兵们没有信仰、没有纪律、没有警惕性、缺少血性,总结一下就是没有精神。而决定一支军队精神的就是他们的主帅。

这样的军队是属玻璃的,虽然很硬,但太脆。胜利时目空一切,失败时一泻千里。

有人会说,关羽的失败是因为关羽手中没有大将,刘备手下的四虎上将、魏延这几人都没在荆州。那我要问一句了,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想当初刘备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的时候,都可以吸引、请来、留住大批人才,关羽身为荆州之主,(相当于当年刘表的地位)管理几郡土地,经营多年,怎么就连一个人才也吸引、培养不出来呢?兵是刘备留下的,将是刘备派来的,还要关羽做什么呢?

刘备这个人的亲和力超强,很少有人比得了,也不提曹操、孙策这些一方霸主,提袁绍袁术又会有人说人家四世三公。就说说吕布,吕布杀了董卓,被西凉兵所迫离开长安时,不说单人独骑也差不多,而吕布回到老家后很快组织起一支可以与曹操抗衡的军队,这支军队里包括陈宫这样的谋士,高顺、张辽这样的武将,而且这些人都对吕布忠心耿耿。关羽在荆州这些年都在做些什么?

有人会说荆州的人才都被之前的刘备、曹操抢光了。开玩笑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贤能的人即便是千里以外的人才也会被他吸引过来,岂在一地?无能的人即便对面住的是诸葛亮也会视而不见。退一步说人才是不能流动的,只能就地取才,荆州的人才在关羽接手的时候的确一个都没有了。设一个人20岁成材,关羽在荆州7年多,当年13-20岁的这些孩子也该成人了,他们当中全是饭桶吗?

喜欢关羽的朋友也可以说,关羽性格孤傲,招揽不到人才也属正常。行,我们再退一步,如果他能用好刘备给他留下的这些人也算他合格。但刘备的这些老臣又是怎么看待关羽的呢?身居要职的能降的都降了。为何关羽会众叛亲离到如此地步呢?

世人都骂傅士仁、糜芳失节,我并不这么认为,傅士仁书中前文没什么故事,但糜芳是什么人呢?糜氏兄弟从徐州即跟随刘备,几经磨难,无论刘备如何狼狈、落魄,糜氏兄弟始终对其不弃不离,誓死追随。且刘备称帝后,糜芳又是正宗的堂堂国舅,前途似锦,投降东吴对他又有什么好处呢?即使糜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势力小人,如非万不得已,他也没理由投降孙权啊。

简单说一下情节,傅、糜二人为先锋,却在出征前醉酒导致失火,于是关羽定要杀此二人,只是碍于朝廷重臣费诗的面子才没有杀,但还是每人重责了四十杖。看起来完全是傅、糜二人咎由自取,关羽不过是秉公办事罢了。但我有个怀疑,傅、糜二人为什么要在出征前喝得烂醉如泥,是因为受到关羽的重用而开心的吗?我看不像,傅士仁究竟什么人物,没多少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个以武力著称的人,在刘备手下也没有领兵打过仗。糜芳的事迹相对多一点,基本上是个文官。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先锋对一支军队有多么重要?先锋的人选必须是久经沙场的勇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别的不说,就说三国演义,大家所熟悉的先锋都是赵云、徐晃、张郃这类的人,从没听说过曹操用郭嘉,孙权用张昭当先锋的例子。为什么关羽放着关平、廖化这二位久经沙场的猛将不用,而一定要让没有领兵经验的糜芳、傅士仁当先锋呢?难道没有人觉得这和逼张飞绣花一样可笑吗?

真正的情况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我们只能用已知的事实来推测,傅士仁、糜芳二人喝的一定不是因受到关羽的重用而高兴的喜酒,而是知道前途凶险、此行基本上有去无回的闷酒,故此才醉酒误事。两个缺少武力又没领过兵的人当先锋,结果就只可能有两种:或被曹魏军杀了,或做错了事被关羽杀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换谁会不郁闷呢?借酒浇愁也就顺理成章了。

话再说回来,傅士仁、糜芳之错的确很严重,但无心之失,罪不至死。尤其是对糜芳这样的老臣,即使是刘备也一定会法外施恩。军法不外乎人情,如果一定按军法办事,第一个该杀的就是投降过曹操又放走过曹操的关羽。傅、糜之罪和关羽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为什么刘备能因他是老臣而网开一面,关羽就不能给傅、糜二人一次机会呢?若非刚好费诗在,关羽不好拔其面子,相信傅、糜二人直接就被关羽砍了。

即便这样,关羽还没有完,我直接引用一下关羽催粮的命令“白米十万石,令二将军星夜解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这哪里是催粮?根本就是成心找借口杀傅、糜二人。十万石是小数目吗?即使库里现成的,不必现去征粮,装车也要装一阵子吧,也很难做到关羽要求的星夜解去。

假设去樊城的道路没有被吴军封死,南郡库里也有现成的十万石粮(糜芳好富啊),这项任务也够苛刻的,不能说完全不可能完成,但只要稍有一点意外、散失,就会误期。过过分的是那句“如迟立斩”,关羽每次下命令都有那句话吗?还是只对糜芳、傅士仁这样?

如果关羽真的需要军粮,先让二人送去五万石,另五万石晚几天再送,行不行?最起码也应该早点给个预防针,这样促不及防的任务谁受得了?正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我们扪心自问,换成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奋勇杀敌,坚守城池,然后迎接关羽回来杀掉自己吗?

对于上面的种种疑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关羽早已有杀傅、糜之心,只是因其是重臣未有借口,故令其做先锋,则二人或被曹军杀之,或做错事借军法杀之。视之以国士,人亦以国士之礼待之;视之以草芥,人亦以草芥待之。关羽的众叛亲离,只能说是自作孽,不可活,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再补充一点,关羽如果聪明一点的话,他即使想杀傅糜二人,也可以像诸葛亮杀刘封那样,先稳住对方,等回城解除对方兵权后,再随意找个借口动手不迟的。关羽如此迫不及待,一方面也许是他十分恨此二人,(为什么会这样,只能去猜测了,也许傅、糜为老臣,不像其它人那样对关羽俯首贴耳,令关羽觉得没面子吧)另一方面是因为关羽太骄傲了,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从来不屑于去体会别人的想法、感受,觉得自己的话就是真理,自己说话别人就不敢不听,即使让人引颈受戮别人也会照办。平时他大权在握,别人慑于他的权势的确是这样的,可一旦他失了势,众叛亲离,墙倒众人推也就不足为怪了。

还有,刘备对张飞说过“卿酒后暴怒,鞭挞健儿,而复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张飞如是,关羽又何尝不是这样,缺少做人的智慧。另一种可能就是关羽将傅糜二人延杖罢官也不解气,定要找机会杀此二人,若将其贬官为民就很难找出什么借口了。还有第三种可能吗?

家园 见微知著,关羽丢荆州的真正原因(四)

再简单提一下刘封,世人皆骂封不义,但为何刘封宁死不弃刘备,却对关羽见死不救呢?先分析一下当时刘封所面对的形势,此时荆州、公安、南郡已全部失守,关羽的北伐军也几乎全军覆没,仅余几百人在麦城残喘而已,被东吴数万精兵重重包围。而荆州附近只剩他刘封这一支刘备集团的部队,一座小城上庸,几千兵而已。

此时即使刘封倾全城兵马去救关羽,又能有多大的胜算救出关羽呢?刘封这样做极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兵力不足不仅救不出关羽反而把自己也折进去,连带着再丢掉刘备最后的根据地上庸。所以刘封拒不出兵从大局上看是有道理的。

就算此时刘封舍命救回了关羽,对形势又能有什么改观呢?是能重新聚集已四散奔逃的北伐部队,还是能收复荆州呢?为关羽一个人的生死,而令一座城池、数千军民冒那么大的风险,究竟值不值得呢?如果荆州还在关羽手中,但情况危急,急需援兵,刘封还会按兵不动吗?我看到不少朋友居然搞笑得认为关羽失荆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刘封未出求兵,因果关系都没有搞清楚。失荆州一役从大局来看,刘封不仅无过,反而有功,起码他保住了上庸,避免了军队的无谓牺牲。

即使是我把刘封想得太好,他按兵不动不是以上的那些原因,就是因为和关羽不睦。那又为什么和关羽不睦呢?按理说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刘封巴结关羽还来不及,不可能主动得罪关羽才对。是因为关羽向刘备提出“螟蛉义子,不可僭立,置上庸以杜后患”吗?这应该是一个原因,但不会是主要原因,因为在那样一个嫡出、庶出都极大差距的年代,刘封能够得到刘备的赏识,会愚蠢得身为义子而与刘备几个亲子争储吗?不仅关羽,相信满朝文武甚至包刘封自己都不会支持他为储君,刘封因此事与关羽交恶的可能性应该不大。最大的可能还应该是和傅、糜的情况差不多,关羽平时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受不了。

再假设,刘封不顾一切的救回了关羽,上庸也运气好得中了六合彩,没有丢,是不是就一定是件好事呢?首先,刘备要怎样处置关羽呢?若大的荆州,数万的精兵,现在关羽只身而归,是否要追究关系的责任呢?顾军法还是顾兄弟情??不处置关羽,又该让他做些什么?像关羽自己想的那样,刘备再给他几万人马他去复夺荆州,报仇血恨,军心能服气吗?他有那样的能力吗?这些人马再折进去怎么办?让关羽闲居在家,关羽能呆住吗?所以关羽与荆州共存亡应该是他最好的结局。

其实关羽败到麦城后,作为一名有尊严的职业军人,他就应该下令手下仅余的几百士兵开城投降,避免无谓的伤亡,然后自刎谢罪。这样无论他之前做过多少错事,我都还认为他是一条汉子。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本身没有错,但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用在谁的身上。打了败仗,退回去,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样子当然是好的。但关羽仅仅是打了败仗吗?不是,他是全军覆没。他一个人可以是一座青山吗?他本身已经没有卷土重来的资本了。

还有朋友会说,之前我说关羽军很多人投降是没有血性,现在却又说关羽应该让残余的兄弟投降,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之前荆州军与吴军势力相当,而且在荆州经营多年,东吴毕竟立足未稳,如果拼死一战,仍有相当的胜算,这时是表现军人血性的时候。而到了麦城,神仙来了也挽回不了败局,再战就只是妄送性命罢了,对战局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在这之前,这些百死余生的战士已经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忠诚,他们早已不愧于军人的荣誉。当所有的抵抗变得完全没有意义的时候,他们是时候骄傲的、光荣的投降了。

但身为荆州主帅的关羽却不应该偷生。当邮轮、尤其是军舰沉没时,舰长往往在指挥水手逃生后自己与舰艇一起沉入海底,他们不会选择逃命换一艘船来开,因为有些重大责任是不可以来第二次的,当你选择挑起这负重担的时候,就应该有与之共存亡的勇气。再举个小一点的例子,《亮剑》中营长张大彪在冲锋前向团长保证“我不敢说一定攻得下,只能保证如果攻不下,突击队没一人会活着下来!”实实在在,不轻敌,不吹牛,完全任务人在,完不成任务人亦不在,这才是真正的军人。对比一下关羽,接受任务的时候,给刘备留下一句“万无一失”,真失手的时候却只管顾一切的逃命。

荆州军99%都不愿继续为关羽而战,都逃跑了,面对这仅剩下的几百个誓死追随他的死士,关羽真的让他们去死了,他下答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命令,令王甫周仓带部分士兵掩护,自己带着儿子关兴逃跑。这样的做法,即使他能跑出来,手下的弟兄也会全部为其殉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保住他关羽一人的命罢了。

大家都用牺牲自己来保护关羽,所有人都很重义,只是不知关羽的义在何处?为了自己的安危,把别人置于死地,将士们可以认为自己的命不重要,关羽的命才是命,保护关羽才是重要的,但关羽自己是不是也应该这样认为?况且所有错都是他一个人犯下的,为什么要让别人去承担后果呢?如果关羽认为自己的命值钱,别人的不值钱,那义字何在呢?

即使真的让关羽单人独骑的逃回西蜀,他要用哪一张脸去见刘备呢?项羽输掉了自己创下的家业,尚且“无颜见江东父老”,关羽输掉了大哥刘备创下的家业还有脸偷生,还想着再让刘备给他兵马报仇,关羽也太“单纯”了吧。

之前已多次讲过一支军队的性格是由其主帅决定的,一个懦弱的主帅是不可能带出一支坚强的军队的,为大将者应该有“泰山压顶而面不改色”的气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混乱中稳定军心,令自己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判断局势,争取扭转战局或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关羽是如何做的呢?

“关公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其它人还没有惊惶失措,关公自己已经昏绝于地了,将士们看到主帅如此,还可能军心不乱吗?如果仅是这样,醒来后关羽能够正确分析一下形势,果断取舍,采取正确的行动,此时的北伐军仍然有救。

但关羽却方寸大乱,胸中全无半点主意,此后一错再错,终于兵败身死。首先,他不知总结自己的错误,只一味埋怨别人用诡计骗他。难道关羽没听过“兵者,诡道也”这句经典话吗?被人骗了要怪也只能怪自己无能而已。但他却不是这么想的,居然派人去荆州向吕蒙问“背盟之罪”。当吕蒙见到关羽的使者来向自己问罪时,心里一定笑死了:开什么玩笑,是谁先不顾信义,借了荆州却一直不还的?不仅不还荆州,反而还有窥视我东吴之意,又骂我家主公是狗,有什么脸来向我问罪呢?但真正是大将之才的吕蒙,不但没有难为关羽的使者,相反好吃好喝好招待,让使者看到了荆州和平安定的大好景象。

派人去向吕蒙问罪本身就够错误的了,当使者回来向关羽回复荆州的情况以及吕蒙之言后,关羽居然想不到要封锁消息以保持军心的稳定。结果当这些本就无心恋战的士兵们知道了荆州的情况后,逃者无数,最终不可收拾。

夫战,勇气也。战争胜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如何调动已方士气的同时,消磨对手的士气。吕蒙在整个战役的过程中,以士气为中心可说做了大量工作。反观关羽,从未考虑过军队士气的问题,其一举一动无不在军队已经士气低落的情况下进一步瓦解了军心。故其军队99%都逃跑了绝非意外之事。

关羽最令人佩服的一点就是到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放下他那一身的骄傲,目空一切。当然骄傲本身并没有错,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如果一点都不骄傲,反倒显得虚伪了。最可怕的是那种没有自知之明的无能再加上骄傲,那就是灾难了。即便是到了最后关头,如果他能听王甫之言,也许还真能逃得一命,但我们的关公还是骄傲的“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看到这里时我狂晕,心中只有一句话送给关老爷: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唉!关羽在一口气犯了如此多大大小小的错误后,如果还不兵败身死的话,那才是真的没天理。

答疑:问:关兴误走一荆州老汉家,其室内供奉关羽画像,怎能说荆州军民不爱戴关羽呢?

李牧:关羽于军民有所小惠,我从未否认,只是认为未徧而已。我们能否以此老人敬重关羽就说明荆州军民都敬重关羽呢?如此老人者,即便吴军用刀架在其脖子上,他会不会去涣散关羽军心?他若在关羽军中,会不会因一些乡音而变节?此老人,不过是与那些还愿为关羽而战的不足1%的人同心罢了。

谁敢说荆州没有因关羽败死而放鞭庆祝的呢?如果关兴不幸而入其门,我们会不会认为荆州全部百姓都讨厌关羽?如果有人说他能够视一点而窥全豹那我也没什么可说的。加一句,纣王还很多人为其赴死,秦桧还有不少人敬而重之呢,别说关羽了。

问:吴军将关羽军围在核心,兵法云:十则围之,吴军会不只四五万人。

李牧:吴军起兵初三万,演义中有明确记载,我怕伤了关羽的面子,才又擅自给吴军加了两万。关羽军演义中无确数,但能够围困樊城数月,没有数万是不可能的。虽然兵法有十则围的说法,但要视情况而定,即使两军人数相当,只要能够巧妙运用地形,堵住重要路口,令敌进退维谷,也是围困。如长平之战秦围赵军45万,用来断赵军后路的一共只有三万人。还有淮海战役,解放军60万将国民党80万围而歼之。而且关羽军已经有大量士兵逃跑,被围的时候很难说到底还剩下多少人了。

问: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儿辅佐云长,同守荆州。这里定义糜芳的确是武将。

李牧:判定一个人的性质,我们主要应该看他的作为,虽然糜芳很早就跟随刘备走南闯北,但书中却从未有过关于糜芳武力、与敌交锋的任何描写,也从未见刘备单独派他执行过作战任务。糜芳50岁以前所执行过的和军事有关的任务一共两次,第一次火烧长板新野时诸葛亮派他和刘封二人领部分兵射了一阵火箭,第二次是在赤壁战场上他和糜竺、刘封一起参加了“剿擒乱军”的行动。虽然这两次都是军事行动,但能否就说明糜芳是一个武将呢?所能说明的只是当时刘备手中实在是没有别人了,连糜竺都参加“剿擒乱军”了,如果再派人的话,就只能让诸葛亮亲自上了。而且射一阵箭什么的也不需要什么武将素质,基本上就是一次没有武将时文官的一次友情客串。

另外,刘备进汉中王时,大封文武,如果糜芳真是个武将,这么多年了,又是正经亲戚,没功劳也有苦劳,怎么也该混个某某将军的衔吧,但实际上却没有。

退一步说,就当糜芳是武将,有多武呢,武得过廖化、关平?他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壮年时都从没参加过什么军事行动,更别说独立领兵作战,年近60(徐州时即跟随刘备,年纪应和关羽相仿)突然天降大任(被关羽命为先锋),且对手又极强,他有那样的能力吗?

其实文臣还是武将没有太明确的区分,文人将兵且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多发生在统帅身上,如果诸葛亮、司马懿都是这样。一个正常的统帅,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选一个年近60旬又没什么武力的人当自己的先锋吧?

家园 俺对关羽的带兵能力也非常保留,挨个鲜花
家园 好!好!好!

花上四朵

家园 李牧大将军应该去跟老罗头叫板,根据老罗头编的故事把关羽数落一顿,

关羽冤哪。

家园 del
家园 【文摘】砖头来了

看到宁子太守提到原作者大名,顿时有所醒悟,随即去琅琊找了找,果然杨太守早已板砖齐备了也

-----------------------------------------

所以刘备说取下益州即还荆州,孙权还是愿意相信刘备这个许诺的,即便有所怀疑,也只能暂时接受事实了。但刘备取下益州后仍然不归还荆州,这个时候孙权真的生气了,开始对刘备的信义失望,不再对能够和平接手荆州抱有希望,准备对荆州发起攻击,孙刘联盟到了破裂的边缘。

玄德到葭萌关,严禁军士,广施恩惠,以收民心。早有细作报入东吴。吴侯孙权会文武商议。顾雍进曰:“刘备分兵远涉山险而去,未易往还。何不差一军先截川口,断其归路,后尽起东吴之兵,一鼓而下荆襄?此不可失之机会也。”权曰:“此计大妙!”

好个仁厚君子孙仲谋 哪儿刘备还没动手,这儿已经盘算着倒树尽根了。敢情差一军先截川口,断其归路,后尽起东吴之兵,一鼓而下荆襄,这叫和平接收,这叫同盟之谊

刘备集团由一无所有,短短十年,已强大到如此地步。于是才有了“吾虎女焉能嫁汝犬子”这句名言,如果倒退几年,关羽是万万不敢说这句话的。

且倒退几年瞧瞧:

孙权大怒曰:“子瑜此去,反覆奔走,莫非皆是诸葛亮之计?”瑾曰:“非也。吾弟亦哭告玄德,方许将三郡先还,又无奈云长恃顽不肯,”孙权曰:“既刘备有先还三郡之言,便可差官前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赴任,且看如何。”瑾曰:“主公所言极善。”权乃令瑾取回老小,一面差官往三郡赴任。不一日,三郡差去官吏,尽被逐回,告孙权曰:“关云长不肯相容,连夜被逐回吴。迟后者便要杀。”

莫道说啥话,这都要动手也 可以说关羽不识大体,但此公就是真性情,至于楼主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得出啥结论,那只能算楼主原创。

吴军第一夜渡江兵力为三万人,加上可能有的后续部队,总兵力最多不可能超过五万,除去留守荆州、公安的士兵外,能与关羽北伐军接战的不会超过四万,所以两军人数没有明显的差距,关羽军甚至可能更多一些。

典型的脚踩两条船,史书演义凉拌。要论史无妨,历史区奉陪,此处单说演义:

关羽回取江陵,虽则军行之次,将士多有逃回荆州者,但关羽主力未损,其率军与江东初战:

前后五路军马,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将关公围在核心。

兵法云:十则围之,倍则战。吴军将关军围困,居然两军人数没有明显的差距,关羽军甚至可能更多一些???

阿弥陀佛,真神人也,估计韩信要拜江东诸将为师了。

关羽体恤士卒为什么还会有如此众多的士兵投降,我之前说过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是吕蒙四面“荆”歌的原因。但当我举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项羽军在四面楚歌的时候发生过大规模的投降时,又有人说那是因为荆州已落入吴军手中,四面都是关羽军士兵的亲朋在呼喊。那我再问一句,那些留守的荆州军民为什么这么快就都劝自己的亲朋归降东吴,东吴只是对他们优待,并没有威逼他们,这能不能说明关羽在荆州军民心中的地位呢?

那就瞧瞧关羽在荆州军民心中的地位:

老人引入,兴见堂内点着明烛,中堂绘画关公神像。兴大哭而拜。老人问曰:“将军何故哭拜?”兴曰:“此吾父也。”老人闻言,即便下拜。兴曰:“何故供养吾父?”老人答曰:“此间皆是尊神地方。在生之日,家家侍奉,何况今日为神乎?老夫只望蜀兵早早报仇。今将军到此,百姓有福矣。”遂置酒食待之,卸鞍喂马。

优待有条件有目的,孙仲谋莫非是孙菩萨?敢情漫山遍野的“荆州土人”全是自愿跋涉赶来?“寻子觅爷”更是人之常情,此时东吴五路大军已围攻关羽,“手下将士,渐渐消疏”,百姓在山头见至亲骨肉生死一线,不“呼兄唤弟,寻子觅爷”,那才出鬼了。

倘若关羽部下当真不堪,何必鏖战半日,杀到黄昏,才来这出“呼兄唤弟,寻子觅爷”,以致“军心尽变”的好戏?前晌直接祭出岂不痛快?莫非孙仲谋嫌自家兵太多,打算多打一会儿,多挂掉几千舒坦?

军属皆在荆州,那更是顺理成章。演义此段抄史书,而汉末三国之时,为防将士叛逃,军属留于地区统治中心稀松平常。老曹在兖州尚带大批妇人行军,即是也。

项羽的楚军也说过了。就算袁绍的河北军、袁术的安徽军、吕布的军队在覆没前,也有很多死士为袁氏兄弟、吕布死战不退,而没有出现荆州这样溃逃的现象。再说一下被笑作纸上谈兵的赵括,先前的失误不谈,只说被秦军围困后,四十余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尚能组织起一次有效的冲锋给秦军以重创,(虽然长平一战赵军损失40万,但秦也元气大伤,休养了一代人的时间才能够重新东进)直到主帅赵括阵亡后赵军才停止抵抗。赵括作为一名军人能做到这样,我们不应再对他更多指责,只能叹惜他的能力不足,而且遇上的对手是白起。题外话说的太多了,说回到关羽军的溃逃,我认为虽然客观上有吕蒙四面“荆”歌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关羽训练的这支军队完全没有政治信仰,不知自己为谁而战,是人类战争史是最没有血性的军队之一。

这上纲上线得厉害了

先来见识一下袁绍的河北军:曹操探知袁绍兵动,便分大队军马,八路齐出,直冲绍营。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溃。袁绍披甲不迭,单衣幅巾上马;幼子袁尚后随。张辽、许褚、徐晃、于禁四员将,引军追赶袁绍。绍急渡河,尽弃图书车仗金帛,止引随行八百余骑而去。

好么,不用寻子觅爷,就四散奔走。八百人或许比三百人更体面,但别忘记,这位仁兄兵发官渡是啥排场?

再瞧瞧吕布:布少憩门楼,不觉睡着在椅上。宋宪赶退左右,先盗其画戟,便与魏续一齐动手,将吕布绳缠索绑,紧紧缚住。布从睡梦中惊醒,急唤左右,却都被二人杀散,把白旗一招,曹兵齐至城下。魏续大叫:“已生擒吕布矣!”夏侯渊尚未信。宋宪在城上掷下吕布画戟来,大开城门,曹兵一拥而入。高顺、张辽在西门,水围难出,为曹兵所擒。陈宫奔至南门,为徐晃所获。

死士?左瞧瞧,右望望,就两个半吧

再看看袁公路:

玄德分兵三路:朱灵、路昭在左,关、张在右,玄德自引兵居中,与术相见,在门旗下责骂曰:“汝反逆不道,吾今奉明诏前来讨汝!汝当束手受降,免你罪犯。”袁术骂曰:“织席编屦小辈,安敢轻我!”麾兵赶来。玄德暂退,让左右两路军杀出。杀得术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兵卒逃亡,不可胜计。又被嵩山雷薄、陈兰劫去钱粮草料。欲回寿春,又被群盗所袭,只得住于江亭。止有一千余众,皆老弱之辈。

又一个卷堂大散的,死士?老部下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倒是大有人在。

就这么三支军队都能拿出手当关羽的反面教材,忒寒蝉点。

当然,更养眼的还是这位: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

在短短两天内,曹操军只剩下27人。不由人不想起《亮剑》中的一段话:“就算三万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就是八十三万个木头桩子让吴军砍,是不是也要砍很久?所以只能解释为除少数战死外,其它全部投降了。 曹操军的溃逃,我认为虽然客观上有火攻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这支军队完全没有政治信仰,不知自己为谁而战,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没有血性的军队之一。 这样一支无信仰、无血性的军队顺利时尚能跃武扬威,而一旦情况危机,即会树倒猢狲散,就如国民党一些靠抓兵组成的杂牌军一样。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强大的,是可怕的。但永远不会是坚强的。这样的军队胜利时目空一切,失败时一泻千里。

再说荆州守军,怎么可以在三更天的时候只听城下几声喊就打开城门,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啊?!

只听城下几声喊就打开城门?

比及半夜,到城下叫门。门吏认得是荆州之兵,开了城门。

敢情这句还能这么翻译,呵呵。

那我要问一句了,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想当初刘备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的时候,都可以吸引请来留住大批人才,关羽身为荆州之主,管理几郡土地,经营多年,怎么就连一个人才也吸引、培养不出来呢?兵是刘备留下的,将是刘备派来的,还要关羽做什么呢?

倒。关羽居然能提拔僚属?他老人家啥时候开府的?

而吕布回到老家后很快组织起一支可以和曹操抗衡的军队,而且这支军队里包括陈宫这样的谋士,高顺、张辽这样的武将,而且这些人都对吕布忠心耿耿。关羽在荆州这些年都在做些什么?仅仅是吹牛睡觉吗?

活活,吕布回老家扯起的队伍中的确有陈宫这样的谋士——当然,仅以演义论;高顺、张辽——亦仅以演义论——这样的武将,但宋宪、魏续、侯成又是哪家健将? 关羽再糟糕,也没人趁危拿绳捆了他老人家作晋见罢 即便是张辽,做了一场忠臣秀,末了还不是二臣了?关羽在山穷水尽之境,周仓、王甫、廖化、赵累难道不是对关某忠心耿耿?看得见吕布军中陈、高,看不见这四位,只能是选择性失明了。

关羽向刘备提出“螟蛉义子,不可僭立,置上庸以杜后患”是完全正确的,但仅此一条我觉得还不是刘封拒不出兵的原因。因为我推测在那样一个嫡出、庶出都极大差距的年代,满朝文武都会认同关羽的这个看法,而且包括刘封本人。

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不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僣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

可惜啊,刘封不领足下的情 于是乎,后头一堆“我推测”自然是托古改制的旧戏了。

即便这样,关羽还没有完,我直接引用一下关羽催粮的命令“白米十万石,令二将军星夜解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这哪里是催粮?根本就是成心找借口杀傅、糜二人。十万石是小数目吗?即使库里现成的,不必现去征粮,装车也要装一阵子吧,也做不到关羽要求的星夜解去。

又是阉割材料的功夫:

正犹豫间,忽报关公遣使至,接入厅上。使者曰:“关公军中缺粮,特来南郡、公安二处取白米十万石,令二将军星夜解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芳大惊,顾谓傅士仁曰:“今荆州已被东吴所取,此粮怎得过去?”

有哪一字是书“现去征粮”?!!公然将二处取阉割,炮制出“白米十万石,令二将军星夜解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的所谓关羽命令,更以此诬蔑关羽征粮,如此明目张胆得栽赃起赃,自编自演,居然还假惺惺得自称“客观” 真是诚实君子的样板。

糜芳担心的仅仅是道路不通,所谓今荆州已被东吴所取,此粮怎得过去,对凑齐粮草,星夜解去是半点不担心。楼主要扪心自问,拜托就自家扪罢,别自作多情去替古人操心了。拜托,千万!

这就是所谓的“见微知著”,炮制“真实”。呵呵。

家园 别的不说,单谈两点

1 当时的荆州沿岸的烽火台就相当于国境线上的哨所,夹在东吴和曹操中间,可以说十分重要,但是却轻易的被东吴白衣渡江攻克,这固然有关羽大意的一面,但是也可以看出哨所本身管理存在很多漏洞,这些漏洞不能不说跟关羽有关。假设说曹魏也采用这样的诡计夺取荆州,关羽难道还能找背盟的借口不成?

2 关羽的部队基本上不是被东吴击溃,而是被吴军的人情攻势所瓦解,当然可以说东吴的计策高明,但是关羽自己难道没有做什么预防针的准备么,从荆州丢失起开始,关羽就应该考虑东吴玩士兵人质的这张牌,起码也应该做点鼓动士气的演讲,但是从演义和正史中都没有看到这种说法,只是看到关羽先是盲目的反攻,最后转变成为逃跑和覆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袁绍的官渡800骑逃跑一个是因为袁绍自己缺乏足够的必胜信心,另外一个是因为张高二将的投曹,一个许攸投曹就有乌巢被袭击,张高二人是能够参加统帅部高级会议的将领,他们投曹告知袁绍军中的内情,天知道袁绍军中还有没有像他们一样企图投曹的将领,一旦他们拿袁绍来做投曹的礼物,后果不堪设想。袁绍如果不早点撤离弄不好就会全军溃散,后来袁绍过河后依靠自己的威信还是收拢了不少残兵的。袁术的手下叛变更好理解,且不说他自己本身对于手下的威压已久,单是他自己称帝的罪名就够灭族了,他的手下不反戈一击,难道指望跟着他一起灭族。上述两人的士兵溃散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关羽自己的士兵溃散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对东吴的有关策略没有足够考虑,没有及时跟士兵进行形势的宣传,一个好的将领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能够让军队败而不散,严格的说,关羽这点是没有做到的。

家园 发在演义区就是有进步了

原来是这位李牧将军啊,在琅玡因为违规受罚的那位么?也不想李牧一辈子只打过四仗。

写这么多文字发在演义区就是进步,要知道,在琅玡,可是发到历史区去给大伙逗乐子的。基本上历史知识有限,大概看了点电视剧。现在虚心了些,拿着演义就去做合理性推测了。

作者还以为三国时候的军属是城乡山水随便住的呢。既然都知道驻军主要在城市,就可以明白那时的军户眷属多都是集中在一处或者几处统一管理的,不为啥,就为防止常备军士兵叛变和逃亡。集中的坏处也就在这里。说演义你就尊重演义,演义都没去过问三国的兵制,作者操什么心去想士兵的家属住农村。至于文章累次荆州与南郡公安并提,就是没江陵两字,已经说明作者基本没有三国历史常识了。

家园 好久不见飞将军了,问候一下。
家园 据说先帝评论:隆中对主张分兵是根本性的战略败笔

他老人家用兵向来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相比之下诸葛亮确实差远了

家园 文章作者还是依据三国演义来的吧

关老二本来就没那么神

不过作者有点乱扯

家园 集中兵力是没错,但是他老人家活在有无线电的20世纪

古人怎么跟他玩?

蜀国集中兵力,魏国也可以集中兵力。老曹的人多的去了

八路打散了还可以打游击,因为为了理想,而且现代战争对根据地的依赖型没有古代那么强了(抗日内战的时候共军不一样要建立根据地嘛)

古代,没城池,谁理你呀

大耳贼也算一代豪杰,前半生被打的四处跑就是没有根据地。没城市就没人没粮食,有种诸葛亮跟三国志游戏一样,用“落雷”和“妖术”,有几个亲卫兵就OK了

战术是根据科技而演变的

当年实力最强的蒙古打襄阳用了几十年都没打下,就是因为以前攻城特难。修个几十米的城墙加上粮食储备再加条护城河,可以守N久。现代用导弹轰2下就没了

怎么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