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工农业的随笔 -- 审度

共:💬146 🌺990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按照你这个逻辑,黑社会、海盗、混混更应该存钱

这些人更没有安全感。

然而事实是,黑非洲就是不爱存钱,大航海当海盗起家的西方人也不爱存钱,最爱存钱的是中国人。存钱干什么? 买房买地,从雇农变成自耕农,再到中农、富农。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如果为了不测风云存钱,那就是无底洞,永远也不可能满足,何必来嚎叫 “逼着人存钱”? 你举例什么医院医疗费用贵,家属跪着哭,莫非不知道美国人宁死不上救护车的典故? 重症监护室本来就贵啊,这跟古代用百年人参吊命,不是一样的么? 何必在这上面浪费钱呢? 比黑非洲还不如,人家起码及时行乐、潇洒花钱,你节省一辈子,结果中风了还要硬挺,倒是给医院送钱了? 这跟秦始皇想长生不老药有什么区别?

我看
家园 桂林的审美就是黄金周挂红灯笼

每次利用节假日回去,都看见全市和各县四处挂红灯笼。桂林市核心区的独秀峰公园和公园外的行道树,恨不得每棵树上都挂上七八个红灯笼,好像说“这里是红灯区快来啊”一样。这两年把老漓江剧院拆了,在訾洲修漓江歌剧院。漓江剧院是个很漂亮的老建筑。新建的漓江歌剧院呢?只好等眼睛慢慢适应吧。

点看全图

家园 西方海盗时代

就有了保险,股票。

中国人能炒“虚拟经济”还只不过30年。

家园 为什么要实事求是?因为似是而非的多

普通民众存钱,不是想存就存的,有几个条件:得有余钱,得有地方存,存的钱收益在预期之内可接受,存的钱在预期之类能支配。

家园 别的地方是自然风景不足

人工来凑,也要把凤姐整成林志玲。桂林是罕见的把林志玲整成凤姐的。

家园 欧美大部分人还是宁可当工人而不是领福利金的

以我生活的德国为例。这边工人的收入可以,社会地位也没什么问题,所以有工作位置的话,绝大部分人宁可当工人而不是去领福利金。很多工人失业领福利金的原因是他们的工作岗位转移到东欧或第三世界国家,不是他们有工作岗位而不宁可领福利金。德国待遇比较差的是一些不需要专业培训的服务型岗位,如收银,跑堂等,这些人的收入比福利金高不了多少,但是绝大部分还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农民的情况不一样。德国的农民不是中国意义上的小农,而是拥有自己农庄的小业主,绝大部分是家族企业,不是你想当就当的。

家园 试了一下,非认证会员竟然能宝推了
家园 你这是没看懂国家运行的本质

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竞争获胜(至少是局部获胜),否则大家组成国家吃饱了撑么。而国家竞争成功的关键,就是有效利用资源形成比较优势,这就是终极目标,其他只是围绕这个目的作可有可无的“功”。比方说,资源输出国,其比较优势就是家里有矿,基本只有和开矿相关的人是正向输出,其余基本都是混吃(无比较优势就是利用优势项混吃,比如在中东刷马桶比别国同类挣的多),甚至干脆就是废物;与此类似,科技输出国,和研发无关的基本都是混吃,军事、金融讹诈国,非金融军工相关的也请滚粗。

当然,我上面是抽象化的静态世界,真实世界比这复杂,但也复杂得有限。主要就是类似中美这种国家,存在大量“潜在”比较优势,而且有可能形成全面比较优势,所以这些国度的国民,废物情况要少的多,但这是动态地看,短期静态看,很多人依旧是废物。很多保障部门,只是为了增加冗余,看起来有用,但实质上依旧是废物,比如历史上搞三线的人,因为三战没爆发,所以实质上基本都是废物。所以是不是废物,和决策以及运气(国运)关系很大。至于很多人纠结的就业,说白了,为什么岗位稀缺?其实答案很简单,国家真实需要的人少,很多岗位尤其是第三产业压根就是“救济岗”,主要作用就是避免闲人多捣蛋罢了。

家园 所以知识产权保护很重要啊!

限制人才流动是行不通的。

说到底,还是制度问题

家园 真相太残酷
家园 你这几条不成立

引用:普通民众存钱,不是想存就存的,有几个条件:得有余钱,得有地方存,存的钱收益在预期之内可接受,存的钱在预期之类能支配。

咱们一条一条来说。

(1)得有余钱

这一条勉强成立,但实际上是否有余钱,跟消费习惯关系很大。美国人那种消费习惯,当然永远也 “没有余钱”,而我们的父辈那种,省吃俭用也能挤出点余钱来,起码一年到头,年年有余,给小辈发个红包的钱总能挤出来。杨白劳还能买个红头绳呢。这里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是否愿意省吃俭用的问题。

(2)得有地方存

我国有国有银行,接受小额存款,这个不是问题。而且,藏在枕头里面也可以的。

(3)存的钱收益在预期之内可接受

我们说的 “存钱” 好像不是同一个行为。我说的存钱就是存钱,把钱存起来,积谷防饥。而你说的那是一种投资行为。如果换成粮食呢? 难道存粮食,你还预期多收三五斗?

(4)存的钱在预期之类能支配

去银行提就是了,顶多利息不要了,这本来就不是存钱的主要目的。你说的 “不能支配”,应该是无法快速变现的证券之类。

总而言之,我说的存钱就是存钱,哪怕银行利息是负的,不仅不给利息还要倒贴管理费(国外很多),也要存。如果你鼓吹什么利息跑赢通胀,那就不是存钱,而是投资。正如存粮食,难免有一部分会霉变,属于损失,但这不是不存的理由。

家园 第一点其实受后面三点影响

第三点可预期收益,这个收益不一定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就是说有一定的保值能力。比如民国金圆券,津巴布韦币,存什么?尽快换成实物才是正道。

第四点预期可支配最少涉及到两个问题:银行还在,钱还在;人还活着。

第二点跟第四点有重叠:有可以信赖的存钱地方,比如有间可信的银行,可靠的枕头底,可靠的内裤。别说枕头底了,我第一部手机就是在公司宿舍睡觉放枕头底不见的。

第一点,有时候真不是挤挤就有。喜儿的红头绳算是杨白劳的刚需吧,想来也是近于倾家荡产了。

存钱的习惯,概然是习惯,那肯定是多种因素长期促成的。说起来,现代理论,不存钱才是好习惯:按投资理论,每一分钱都花出去,才能收益最大化。

无意抬杠,只是“中国特色”还真是有特色,各地情况不同,也不好比谁对谁错。只是有利有弊。

家园 杨白劳有余钱还借高利贷?

审度河友被绕进去了。

过年买根红头绳就有算余钱?按这个逻辑:有糠吃,过年吃顿白面就算有余钱;有榆钱吃,吃糠就算有余钱。

---------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现在谁存钱谁SB。前阵子帝都无限价拍卖了几块地,折算到楼面成本,12.5万一平米。

40年前的万元户、20年前的百万富翁是多么牛逼闪闪?按这个趋势,用不了多少年,资产1个亿就是一线城市平民的标配了。

春节期间给研究生班的老大(60后)打拜年。老大开口就是:“真不能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兜里一个钱没有,吃饭还要点外卖”。我跟他说:“你如果经历过他们经历的,你一样吃干花净。”

一旦“谁存钱谁SB”的概念深入人心,所谓“民族性”就得改。可惜我们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制配套。

通宝推:ccceee,
家园 工作是一种社交、也是一种自我实现。

关键是劳动者要有尊严,最起码能得到表面上的尊重。

我们办公室保洁的大姐,每天8小时(7:30am上班,3:30pm下班),中午半小时lunch break,上下午各一个15分钟的coffee break,实际工作时间7小时,日薪170(税前),但是没有什么福利。有的大姐晚上、周末还有其他工。如果打两份工的话,其实生活水准并不差,买个2万多的新车不成问题。

中午吃饭和我们用一个厨房、用同一个微波炉热饭。吃饭的时候聊聊天,表面上非常平等。

鬼子的表面工作做得不错,虽然等级分明,但是表面上互相尊重是政治正确。即便是大老板,也会在楼道里跟清洁工打招呼(基本都能叫出名字)甚至聊上两句。

家园 几年前就看过关于桂林旅游业的一个极端说法

说是,桂林当地人带人去游漓江,都极有可能被坑

旅游环境不友好的话,谁还来游。尤其是现在网络信息这么发达,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