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贴】看了Landkid兄的重巡,转贴一篇战列舰的吧----二战各国战列舰比较 -- 掌门大师兄

共:💬32 🌺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转贴】看了Landkid兄的重巡,转贴一篇战列舰的吧----二战各国战列舰比较

战列舰代表的是几个世纪以来远洋作战舰船发展的顶点。战列舰的三项基本能力指发起强力打击的能力、承受打击的耐久力和进入作战区域以及在作战区预之间运动的移动力,归结起来为三点,即火力、防护力和速度。要把一艘舰设计成在三个方面都无可匹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二战时期众多的战列舰型中,每一种舰型都有其优缺点,下面我们通过对其中较强的十余种舰型的综合比较,来做一个排名。在这里用的是对比方法,即以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作为标准,其他舰型与他的比较用百分比表示。

平衡性

???? 战列舰设计有的以三大能力中的某一项为重点,如安装巨大口径火炮,或加强装甲,或提高速度。也有的设计以三大能力中的两项作为设计基准。然而,要在三项能力之间取得平衡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在条约限制下这样做几乎变得不可能。

????每个国家的海军都有其自己的设计倾向及设计哲学。英国皇家海军就比较中意“战列巡洋舰”的概念。战列巡洋舰是指装甲薄、速度快的战列舰。

????而另一方面,德国在一战中的公海舰队以及二战中的德国海军都比较喜欢重装甲并具备高速度的舰只,但是火力就稍微弱一些。在40年代建造成功新型的“快速战列舰”之前,美国也曾经以牺牲速度来赢得重装甲和强火力。

????下面我们将对各国使用过的较强的十余种战列舰的设计性能做一仔细比较。

火力

????火力强弱主要是与主炮的口径成相对应的,因此装备14英寸火炮的战舰与装备15英寸火炮的战舰相比火力就稍微差些,然而影响火力的因素还有其他几个方面。

????第一、炮管口径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我们知道,各国海军战列舰在二战中使用过几种火炮口径,大至18英寸,小至11英寸。总的来说,越晚生产的火炮其身管越长,因此具备更高的出膛速度。火炮身管的长度是相对口径来说的。例如,45倍口径的16英寸火炮身管长度就为16英寸的45倍,即大约60英尺,50倍口径的16英寸火炮其身管就为67英尺。下面一个表格的数据体现了同口径不同身管长度的火炮之间的性能差别。

不同身管长度火炮性能比较

16"/45倍口径

16"/50倍口径

炮弹重量

2700 磅

2700磅

出膛速度

2300 英尺/秒

2500英尺/秒

最大装甲穿透力

30,000 码

12.77英寸

14.97英寸

20,000码

17.62英寸

20.04英寸

10,000码

23.51英寸

26.16英寸

近距离直接射击

29.74英寸

32.62英寸

????显而易见,加长身管之后的16寸火炮在舰对舰决斗中将获得额外的2英寸左右的穿透力。

????第二、影响总体火力性能的另一个因素是火炮射速。口径小的火炮容易装填,能更快地射击。决定射速的因素除口径大小外还有炮弹输送装置和装填装置的设计,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水平等。提高射速的一个通常的做法是增加主炮炮塔中的炮管数目,而炮管在炮塔中的排列方式也是影响射速的因素之一。很明显, 12门火炮比8门火炮的命中概率要大。

????第三、影响火力的最后一个因素是命中精度,这是和火控系统密切相关的,并且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关系。

????总的来说,评价一艘战列舰的火力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装甲穿透力(由火炮口径和出膛速度决定)

????2.射击速率(由填充时间和火炮数目决定)

????3.命中精度(由火控系统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决定)

????增加火炮口径及火炮数量要经过权衡,而加强人员训练却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德国人就使用较小口径但射速和精度都相当高的火炮配上训练有素的人员对抗英军的装备大口径火炮的战舰。下面一个表格列出了一些从一战到二战著名战舰的火力情况,其中PTC一栏是指和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对比百分度。

火力性能对比

年代

国家

舰型

PCT

总得分

主炮口径

倍口径

数量

射速

1939

德国

俾斯麦

118%

16,920

15 英寸

52 8

3

1942

美国

衣阿华

100%

14,400

16英寸

50

9

2

1936

德国

沙恩霍斯特

95%

13,612

11英寸

55

9

2.5

1923

英国

尼尔森

90%

12,960

16英寸

45

9

2

1941

美国

南达科他

90%

12,960

16英寸

45

9

2

1919

美国

田纳西

88%

12,600

14英寸

50

12

1.5

1939

英国

乔治五世

88%

12,600

14英寸

45

10

2

1940

日本

大和

86%

12,393

18英寸

45

9

1.75

1913

日本

扶桑

79%

11,340

14英寸

45

12

1.5

1913

英国

伊丽莎白女王

75%

10,080

15英寸

45

8

2

1915

德国

拜仁

75%

10,080

15英寸

45

8

2

1919

英国

胡德

75%

10,080

15英寸

45

8

2

1935

法国

黎赛留

75%

10,080

15英寸

45

8

2

1935

意大利

维多利奥 维内托

61%

8,775

15英寸

50

9

1.3

1919

日本

长门

52%

7,200

16英寸

45

8

1.25

????在上面的表格中,总得分是来源于火炮口径、火炮数目、倍口径、射速四项相乘的结果。可以看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高射速主炮使其火力傲视群雄,怪不得当年轻而易举就干掉了胡德号。而大和级战列舰由于射速和倍口径均不高,所以只能屈居第8。值得一提的是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虽然其主炮口径不高,但其炮管长度高达55倍口径,使其火力名列第三。这样评价火力虽然会有些牵强,但大致上代表了各舰的火力水平。

防护

????在一般术语中,“防护”涉及了战列舰的耐久力。战列舰装甲防护设计总的宗旨就是提供足够承受相当于本舰主炮炮弹打击的保护。例如,如果一艘战列舰主炮发射的是16英寸炮弹,那它也应当能够挨得住16英寸炮弹打击。

????战舰的生命力和以下几项因素有关:

????首先,是装甲保护。装甲是专门设计的用来保护战舰承受炮弹打击的经过硬化处理的钢。战舰设计史上有一个革命性的设计概念称为“全保护或无保护”,这个设计概念指在战舰的致命地带安置最大可能的装甲保护,而在其他非致命地带不安装装甲。这样,装甲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这种设计概念的出发点是:如果炮弹打在战舰的致命区域时,其装甲可最大限度的地保障战舰安全;而如果打在其他非致命地带时,战舰也无大碍。根据这种原则,大量的装甲用在弹药库、炮塔等地带,这就形成了一个个的‘装甲盒’。另外一种用在新型舰只上的技术是斜角度装甲,通过使装甲倾斜一个角度,使得装甲的实际厚度增加了。因此我们看到旧战舰从外观上看是简单的平面装甲居多,而新型战舰上的装甲带则是呈锥形和倾斜的形状。

????另外一个战列舰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对于鱼雷和水雷的防护。现代舰船在船体中有多层舱室,用来减少水下爆炸物体所造成的破坏。这些舱室可以分为‘干’的和‘湿’的,‘干’的舱室被设计成空的以缓冲水下爆炸物造成的冲击波,保证船体的结构完整性。而‘湿’的舱室则被设计用来装载淡水、油料甚至是海水。

????在战列舰设计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损管设备,虽然有装甲保护以及多舱室结构,但难免会受损,当舰只一侧进水比另一侧多很多时就有翻覆的危险,为防止翻覆有时需要往舱室里注水或排水,这就需要大量的损管设备。新型战列舰中常装备有大型水泵以及灭火系统,而且船员都经过特殊的损管抢救训练。要把一艘战列舰打到它不能漂浮的程度是非常难的,在海战中很多舰只实际上是由于一侧进水的速度大于损管人员排水的速度而导致舰只翻覆。

装甲防护性能比较

年代

国别

舰型

PCT

总分

炮塔

炮座

甲板

船舷

指挥塔

装甲总重

1940

日本

大和

127%

93

26

22

9

16

20

23,852

1942

美国

衣阿华

100%

73

20

17

6

12

18

18,700

1941

美国

南达科他

95%

69

18

17

6

12

16

14,200

1935

法国

黎赛留

92%

67

15

17

7

15

13

16,400

1919

美国

田纳西

90%

66

18

14

4

14

16

8,000

1923

英国

尼尔森

88%

64

16

15

6

14

13

11,900

1915

德国

拜仁

84%

61

14

14

5

14

14

11,428

1936

德国

沙恩霍斯特

82%

60

14

14

4

14

14

14,006

1939

德国

俾斯麦

81%

59

14

13

5

13

14

17,256

1935

意大利

维多利奥 维内托

79%

58

15

13

6

14

10

13,331

1919

日本

长门

77%

56

14

12

3

12

15

13,678

1939

英国

乔治五世

77%

56

16

16

6

15

3

12,000

1913

英国

伊丽莎白女王

70%

51

13

10

4

13

11

8,250

1913

日本

扶桑

66%

48

12

8

2

12

14

8,588

1919

英国

胡德

63%

63

15

12

3

6

10

13,550

????在上面的表格中,总分是把各项装甲厚度相加得出。可以看出,大和级战列舰的装甲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余各舰。(在这里没有综合考虑装甲带的覆盖长度及宽度,如田纳西级虽然只有8000吨装甲,却排在17256吨装甲的俾斯麦级前面。 译者注)

速度

????速度在战列舰设计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管是从战略意义上来衡量还是从战术意义上来衡量。战略上来说,战舰需要高速到达作战地带及临近地区,或在交战中迅速展开。战术上来说,速度使得战舰在海战中快速取得有力位置,并获得选择交战或是退出的权利。战舰设计中的一项总的宗旨就是设计出的战舰要么应当比强于它的对手要快,要么就应当比快于它的对手要强!

????正如前文所说,速度并不是最初美国战列舰设计中的主要考虑因素。20年代以后,其他国家的许多战列舰都能够航行在24节航速以上,而美国的战列舰仅勉强突破20节航速。随着南卡罗莱纳级战列舰(最高28节)的建成服役,美国的战列舰才开始向高速化发展,衣阿华级甚至达到了33节,使得它们能够配合航母群一起执行战斗任务。衣阿华级战列舰成为有史以来最快的战列舰。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各战列舰型的航速比较。

最高航速比较

年代

国别

舰型

PCT

最高航速

马力

排水量

1942

美国

衣阿华

100%

33

212,000

52,000

1936

德国

沙恩霍斯特

97%

32

165,000

34,841

1919

英国

胡德

94%

31

144,000

36,300

1935

法国

黎赛留

94%

31

150,000

43,000

1935

意大利

维多利奥 维内托

91%

30

130,000

44,000

1936

德国

俾斯麦

88%

29

138,000

36,300

1939

英国

乔治五世

85%

28

110,000

40,000

1941

美国

南达科他

85%

28

130,000

42,000

1919

日本

长门

82%

27

80,000

33,800

1940

日本

大和

82%

27

150,000

69,100

1913

英国

伊丽莎白女王

73%

24

75,000

27,500

1913

日本

扶桑

70%

23

40,000

30,600

1923

英国

尼尔森

70%

23

45,000

35,500

1915

德国

拜仁

67%

22

48,000

28,006

1919

美国

田纳西

64%

21

30,000

32,300

(本人对以上某些数据持保留态度。 译者注)

重量和尺寸

????重量和尺寸是战列舰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重量要符合条约限制,而由于舰只要满足某些运河的吃水要求以及进入船坞等等,也体现出尺寸设计的重要性。重量和尺寸都会诱使战列舰设计师的设计进入恶性循环。一艘大型战舰需要巨大的马力去驱动舰只达到设计要求的航速,然后提供足够马力的机器占用了大量空间,为了给这大量空间提供足够的保护,大量的装甲又被加进来,使得重量大大增加因此你又不得不采用更大的机器来提供足够的马力,然后增加装甲……结果到头来,就会搞得一团糟。

????可以说,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设计是相当成功的。不仅因为它快,而且它还有很好的防护及较强的武装。难能可贵的是,它的排水量成功限制在45000吨的级别。还有其他的优点,比如它的舰身狭长,刚好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而大和级和俾斯麦级就不行。

总体性能比较

????下面的图表表示出了各型战列舰的各项指数。由于在本文中衣阿华级被作为对比的标准,所以它的总百分比也就是300%。

????20世纪已如过眼烟云,战列舰已经成为消失了的海军舰种。实际上,美国一直使用至上世纪90年代的衣阿华级战列舰通过现代化改装,在海上根本就是难逢敌手,其高航速使其能够与最快速的现代航母战斗群一同作战,其退役的原因只有一个:每年维持其战斗系统及人员的巨大财政花费。恐怕这是当年的设计者们所没想到的。

(译者附:各型战列舰基本参数)

1、胡德(胡德号)

排水量:42100吨(正常)/46200吨(满载)

尺度: 262.3×31.0×10.2(米)

武备:

改装前 8×381/42(4×2);12×140mm/50(12×1);4×100mm; 8×21”鱼雷

改装后 8×381mm/42(4×2);8×100mm(4×2);6×100mm(3×2);48 x 40mm (6 x 8);6×21”鱼雷

2、伊丽莎白女王级(伊丽莎白女王号,阿金库尔号、巴翰号、马兰亚号、勇敢者号、沃斯拜特号)

排水量 27500吨/33020吨

尺度 196.9×27.6×8.8(米)

武备 8门381毫米主炮;6门152毫米副炮;2门76毫米炮;4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3、尼尔森级(尼尔森号,罗德尼号)

排水量 33313吨/ 41250吨

尺度 216.4×32.3×8.6(米)

武备

9×406mm/45(3×3);12×152mm/50 (6×2);6×120mm/40 (6×1);

另有12门小口径高速炮;2×24.5"鱼雷

4、乔治五世级(乔治五世号,安森号,约克公爵号,霍尔号,威尔士亲王号)

排水量 36727吨/42076吨

尺度 227.1×31.4×8.8(米)

武备

10×356mm/45(2×4;1×2);16×133mm/50(8×2);另有32门小口径高速炮(4×8)

5、俾斯麦级(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

排水量:45200吨 / 50950吨

尺度:251.0×36.0×9.99(米)

武备:8×381mm/52;12×150mm/55(6×2);16×105mm(8×2);16×37mm(8×2);12×20mm(12×1);8×21”鱼雷

6、沙恩霍斯特级(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

排水量 34850吨/38900吨

尺度 改装前229.8×30.0×8.7(米)

改装后234.9×30.0×8.7(米)

武备

9× 281mm (3×3);12×150mm(6×2);6×21"鱼雷;14×105mm (7×2);16×37mm (8×2)

7、拜仁级(拜仁号,巴登号,萨克森号,伍森博格号)

排水量 28330吨/31950吨

尺度 180.0×30.0×9.4(米)

武备

8×381mm(4×2);16×150mm (16×1);5×23.6"鱼雷;4×88mm(4 x 1)

8、维多利奥 维内托级(维多利奥 维内托号,罗马号,利托里奥号,因帕罗号)

排水量 41377吨/45752吨

尺度 237.4×32.9×9.6(米)

武备

9×381mm(3×3);12×152mm(4×3);4×120mm;12×88mm;20×37mm (8×2, 4×1);16×20mm (6×2)

9、黎赛留级(黎赛留号,克莱蒙梭号,金男爵号,凯斯科因号)

排水量 38500吨/ 43293吨

尺度 247.8×33.0×9.9(米)

武备

8×381mm/45(2×4);9×152mm/55(3×3);12×100mm/45(6×2); 8×37mm (4×2);16×13.2mm(4×4)

10、大和级(大和号,武藏号)

排水量 63000吨/71659吨

尺度 262.9×36.9×10.4(米)

武备

9×460mm (3×3);6×155mm(2×3);24×127mm(12×2);150×25mm

11、扶桑级(扶桑号,山城号)

排水量 改装前30600吨/35900吨

改装后34700吨/38530吨

尺度 改装前 202.4×28.6×8.7

改装后 212.2×30.7×9.6

武备

改装前 12×356mm(6 x 2);16×152mm(16 x 1);4×100mm; 6×21"鱼雷

改装后 12×356mm(6 x 2);14×152mm(14 x 1);8×127mm;26 x 25mm ;6 x 21"鱼雷

12、长门级(长门号,陆奥号)

排水量 改装前33800吨/38500吨,改装后39120吨/42753吨

尺寸 改装前210.0×28.5×9.3(米),改装后221.4×32.4×9.6(米)

武备

改装前 8×400mm(4×2);20×140mm(20×1);4×76mm(4×1);8×21”鱼雷

改转后 8×400mm(4×2);18×140mm(18×1);8×127mm(4×2);20×20mm

13、南达科他级(南达科他号,印第安那号,麻萨诸塞号,阿拉巴马号)

排水量 35000吨/46000吨

尺度 207.3×33.0×8.9(米)

武备

9×406mm(3×3);16×127mm(8×2);35×20mm

14、衣阿华级(衣阿华号,威斯康星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

排水量 45000吨/52000吨

尺度 270.4×33.0×11.6(米)

武备

9 x 406mm/50(3×3);20×127mm/38;80×40mm;49×20mm

15、田纳西级(田纳西号,加利福尼亚号)

排水量 32300吨/40,950吨(1943)

尺寸 190.4 X 34.8 X 10.6(米)

武备 12×356mm(4×3);26座127毫米(5英寸)火炮

(全文完)

家园 不会贴图,呵呵,各位多担待了
家园 大和号战列舰(zt)

   ――大和号(Yamato)

舰史:

  自本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为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胜算,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巨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确保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趁1936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日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不到同美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首先建造2艘“大和”型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大和”号确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其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余门,航速27节,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2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现在,让我们看看它的具体情况。

舰首与前甲板

  “大和”号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对于这样的舰首,当时既无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也还没有充分的论证,是由日海军技术研究所通过试验水池的船模试验数据决定下来的。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

  “大和”号舰首在水线处深进,且垂直,上部明显前倾,左右则象牵牛花状张开。舰首前端近似半圆形。这是日海军战列舰从未有过的形态。

  “大和”号的前甲板也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呈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舰相似。然而高速的美舰(33节)显得细长,而巨型的“大和”号却肥硕多了。从舰首前部到旗杆处,有左右锚链筒,内侧有一对小系缆桩,需回收锚链时,锚链通过导板到达后面的锚链轮,并由带2条螺旋链掣的链来固定。舰首部的两舷,从前到后依次可以看到锚观察台,防雷具用导索器、铝球投台(测水深)、导索器、系缆桩等。钢质的锚甲板后是木质甲板,一直延伸到后主炮旁。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质甲板前端设有一个通风孔和一个升降口,而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

前桅楼、后舰桥及烟囱

  “大和”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以下称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和”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正面的面积159平方米,侧面积310平方米;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最上面是旋回的主炮指挥所,内有九八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主、副炮与高射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3联装主炮3座,前部2座,后部1座。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57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2700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型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后面190毫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炮塔后部装有长15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上述望远镜及瞄准具采用潜望镜式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火炮冲击波的影响。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每分1.8发;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飞行90秒。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副炮有3联装155毫米炮4座,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面及舰的两舷。这些副炮本是巡洋舰的主炮,性能比200毫米炮还好。此外,还装有127毫米高炮24门,25毫米机关炮113门。整个军舰像个奋起自卫的刺猬,全身竖起了各种武器。

舰尾与后甲板

  “大和”号的舰尾也有其特点。该舰采用半平衡舵,前后配置,距离15米,装在中心线上(以往,战列舰是平衡舵,两舵并列装在一起,易同时受损伤)。后舵大,是主舵;前舵小,是副舵。因舰的惯性大,仅用副舵难以操舵,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有厚甲板防护的舵机室内有蓄电池、柴油机、油压泵等设施,即使在动力电源切断的情况下,主舵仍能工作。

  舰尾的形状近似巡洋舰之尾,只是在舰尾后端面有个平坦的地方,这里原计划安装水上飞机回收装置,后因故未装。

  “大和”号后甲板也较独特。在后主炮后,有机库、艇库、舰载机回收及发射装置等。为避免火炮冲击波的影响,机库、艇库等设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后主炮之后的甲板是铁质甲板。后主炮两舷侧的外伸部有隧道状的艇库。艇库后两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设有轨道,是移动的小艇吊车在此起放小艇。

  后部上甲板在舰尾处明显低陷,造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槽,这里是舰载机吊放暂存处,槽前面有开口,通往机库。

  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个梯形的区域,在此区域两侧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

   http://211.155.23.140/biku/warships/japnavy/japbb/pics/japbb01-yamato4.jpg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象“大和”号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它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继而投入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均未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最后于1945年4月7日,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司令长官伊藤整一海军中将),“大和”号率轻巡洋舰“矢矧”号及8艘驱逐舰驶向冲绳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特攻。但在航渡途中,遭到美航母群的突击,中千磅航弹7枚,小型航弹数十枚,随即沉入九州坊之岬附近的大海。“大和”号葬身海底,标志着帝国海军从明治建军起的70余年历史宣告结束,日本军国主义的末日也临近了。

家园 金刚级战列舰(zt)――我感觉金刚级应该算是BC(战巡)吧?

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海军先后拥有12艘大型战列舰,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大和”号和“武藏”号。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那场惊天泣地的太平洋战争中,为日本海军南北征战的战列舰倒不是“大和”和“武藏”号,4艘阵旧落后的金刚级战列舰倒是派上了用场。1913年开始建造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金刚级战列舰已经拥有25年以上的舰龄。就是这种老掉牙的战列舰,或作为机动部队的一员,或任夜战部队的主力,在广袤的太平洋战场上耀武扬威,一次又一次地绝处生还,令人刮目相看。 英国制造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当局把美国作为假想敌,把宽阔无垠的太平洋作为将来的活动舞台。其时,英国海军独辟蹊径,建造了巨炮战列舰“无畏”号,开创了战列舰的新纪元。而且,装甲巡洋舰也进行了重大改造,装备了与战列舰相当的巨炮,发展成战列巡洋舰。在这样的情况下,各海军大国纷纷仿建“无畏”号战列舰,展开了新一轮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来势凶猛,不久即出现了超无畏级战列舰。 日本海军在日俄战争中大获全胜,俘获多艘舰艇在数量上弥补了自己的损失。但无畏级战列舰的出现,使得日海军原有的舰只相形见拙。有鉴于此,齐藤实海军大臣于1906年向内阁提交了一份海军发展计划提案,要求在近期内建造战列舰(约2万吨级)3艘,装甲巡洋舰(约1。2万吨级)4艘。然而,刚刚经历过日俄战争的日本在财力上力不从心,无法一下子满足海军方面的要求。1907年3月18日,日本第23次内阁会议决定,先行建造2艘战列舰(“河内”号、“摄津”号)和1艘装甲巡洋舰(“金刚”号)。2艘战列舰于1909如期开工,但建造装甲巡洋舰的计划却一拖再拖,迟迟不能付诸实施。 1910,齐藤实海军大臣以组建八。八舰队的名义,再次向内阁提交了扩充海军军备的提案,该提案一改各海军列强奉行的造舰方针,要求建造一等战列舰7般,一等巡洋舰3艘,其它舰只41艘。1911年3月,内阁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海军大臣的提案,决定中止原定的造舰计划,自1911年起,将所有舰艇建造的预算合并为“军备充实费、军舰制造费”,每年拨款1。58亿元(旧日币单位),一定6年。这样一来,装甲巡洋舰的建造数量一下子增加到4艘(“金刚”、“比睿”、“榛名”、“雾岛”)。 “金刚”号的建造计划早就被通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期开工。其时,英国正计划建造狮级战列巡洋舰。鉴于这种情况,军令部决定优先建造战列巡洋舰。考虑到当时日本的造船厂没有建造大型高速战列舰的经验,以引进技术为主要目的,决定首舰交由英国建造。在军令部次长藤井较一中将的积极活动下,日本与英国的巴罗造船厂签定了建造“金刚”号的合同。 “金刚”号于1911年1月17日正式开工,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3年8月16日完工。同年11月5日,“金刚”号东渡扶桑,进入日本第一大军港横须贺港,12月1日正式编入第一舰队。继“金刚”号之后,“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以其为蓝本,分别由横须贺、川崎、三菱造船厂承建,于1915年4月19日前全部建成。同年12月13日,三舰同时编入日海军第2舰队第3战队,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编队。 两次改装 从舰龄、装备等方面看,金刚级均比不上其它型号的新型战列舰。但为什么就是这种老式战舰,能够从偷袭珍珠港到莱特湾大海战,无一不显示它的存在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的速度和续航能力。而金刚级战列舰速度和续航能力的明显提高,则要归功于大动斧凿的两次大改装。 其实,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从它建成服役之后,就注意不断地吸收国外同类舰只的长处,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舰队交战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过多次小规模的改装,如提高主炮的仰角,改进舰桥,增设防空武器等。 第一次大改装从1924年3月开始,至1931年全部结束,改装顺序是“榛名”、“雾岛”、“金刚”,其间“比睿”号改成练习战列舰。第一次改装的首要目的是改善防御能力。为增强水平防御能力,在弹药库上面的甲板上增铺了一层101。6毫米装甲铁板,在机舱甲板上增铺76。2毫米的铜板。为解决水下防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舷侧外板上或铺设3至4层25。4毫米的钢板,或新增防雷纵壁,同时在外板外侧装备防雷护体。这种雷防体不仅能够对付鱼雷或深水炸弹的攻击,而且可以增加浮力,防止改装后吃水增大。接着,更换主锅炉,提高续航能力,但速度比以前略有下降。此外,为了增加主炮炮弹的装载量,扩建了弹药库。同时新设飞机库,正式搭载14式、15式水上侦察飞机。 由于改装之后防御能力增强,速度减慢,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从1931年6月1日起正式改为战列舰。 第二次改装工程的首舰是“榛名”号,1933年8月开始,翌年9月完工。改装的最大目的是将航速提高到30节。为此,更换了发动机,新发动机组的输出功率为136000马力,速度可达30节。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燃料装载量,使之达到6670吨,这样,续航距离可达10000海里/18节。在此同时,舰尾加长了7。4米,这对增加浮力,提高航速有明显效果。上层建筑也作了若干改进,前桅楼顶部新设3米双重测距仪(后改为10米),在前烟囱四周设置了按照灯塔。新设后部舰桥建筑,设置了射击方位瞄准仪、4。5米测距仪等,这样可以将炮火前后分开,并可作前桅楼的预备指挥所。改装之后,主炮最大仰角可抬至43度,最大射程可达35450米,副炮最大仰角30度,最大射程19500米。此外,还撤除了鱼雷发射管,增强了对空火力,还撤除了鱼雷发射管,增强了对空火力,装备了防毒,应急加水等设备。舰载机改为90式二型水上侦察机,共3架。 继“榛名”号之后,“雾岛”号、“金刚”号也进行了内容大致相同的改装,至1936年11月全部结束。“比睿”号改成练习舰后,未进行第一次改装,但从1936年11月开始,进行了一次性大改装,至1940年初完工。“比睿”号的改装项目与另3艘略有不同,如前桅楼改装之后与“大和”号战列舰相似。经过现金次大动斧凿的改装之后,金刚级战列舰面目一新,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高速战列舰。 但是,金刚级战列舰毕竟是老式战舰,改装之后虽说速度快火力强,但它致命的缺点水平防御和垂直防御能力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炮击瓜岛 中途岛海战之后,日军为了挽救败局,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修建机场,以掩护其攻占莫尔兹比港。美军获得这一情报后非常震惊,认为必须在日军修完机场之前夺取该地。因为谁在作战中使用这个机场,谁就赢得主动。 1942年8月7日,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强行登陆,一举攻占了日本工兵部队历经艰辛修建而成的飞机场。为纪念在中途岛海战中壮烈牺牲的享德森少校,美军将机场命名为享德森机场,供海军陆战队的飞机使用。 对于日军来说,自己千辛万苦建成的机场为敌所用,无疑于自掘坟墓。只要机场一天在美军的控制之中,日军就一天也不得安宁,更不能从美军手中夺回瓜岛。8、9两个月中,日军多次对瓜岛发起冲击,但岛上守军顽强反击,日军久攻不克。进入10月之后,双方对该岛的争夺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制定了一个炮击享德森机场,掩护15日在瓜岛登陆的计划。日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对该计划十分感兴趣,决定由第3战队“金刚”、“榛名”号战列舰于10月13夜执行。 10月11日凌晨,“金刚”、“榛名”战列舰从特鲁克出发,急驰瓜岛。编队由6艘驱逐舰护航,另有1艘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担任警戒任务。途中,编队曾被美军侦察机发现,但侥幸未遭到任何攻击,13日半夜时分安全抵达瓜岛海域。这一夜没有月光,海上伸手不见五指,但视界尚可,正如原先估计的那样,岛上重要场所灯火通明,编队以灯光为目标,开抵预定地点,炮击开始前2分钟,水上侦察机在享德森机场上空投下3发照明灯,把机场照得如同白昼。23时37分,“金刚”号打出了第一发炮弹,一分半钟之后,“榛名”号的巨炮也开始喷射火焰。与此同时,隐蔽要机场西南方一座山头上的弹着观察员和空中的水上侦察机进行弹着观测,不断把弹着数据送给“金刚”号的指挥塔。 “金刚”、“榛名”号的356毫米巨炮时而交替射击,时而齐射,巨大的炮弹交出刺耳的呼啸声,准确无误地倾泻的机场上。美军排列整齐的轰炸机、鱼雷机和战斗机被巨大的气浪掀起,就象风吹落叶那样七零八落,四处飘散。弹药库、油库连连爆炸,火焰冲天而起。“金刚”、“榛名”两舰航向正东,以18节的航速边走边打,至机场海域射击死角时停止射击,接着调转舰首,开始西行射击。14日零点58分,舰队接到停止射击的命令,遂改航向为正北,撤出战斗。 这次炮击战斗中,“金刚”号发射炮弹435发,“榛名”号发射483发。356毫米炮的威力名不虚传,机场被炸得千疮百孔,一时难以修复。美军98架飞机中被炸毁50架,40名官兵被炸死。日军编队发毫未损,大获全胜。 应有下场 金刚级战列舰虽然凭借其速度,经历了大小数十次海战,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但正如非正义的战争终究要失败一枯,它最终无法逃脱舰沉人亡的下场。 1944年10月25日,栗田舰队在萨马岛海战中惨遭失败,后于28日逃至文莱。11月16日,编队驶离文莱开赴日本本土。 11月21日美海军“海狮”号潜艇在台湾海峡发现了“金刚”号战列舰。起初,雷达搜索到该舰时,由于距离较远,值班员误以为是陆地。当再次发现目标时,确认是日海军的一个编队。“海狮”号艇长赖中中校当即命令跟踪目标,接近敌人。 2时56分,“海狮”号距目标2700米时,艇长一声令下,6枚鱼雷直扑日军编队。“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金刚”号战列舰舰首及其中部各中一枚鱼雷,舱室进水并引起弹药库大爆炸。“金刚”号在燃烧,火光照明整个海域一片通亮,爆炸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接着,舰体开始下沉,不久即翻船沉没,地点是基隆以北70海里处。由于风大浪急,救助工作无法进行,结果,只有237人侥幸生还,其余约有1250人葬身鱼腹。 金刚级另3艘舰的命运与“金刚”号大同小异。1942年11月13日,“比睿”号在萨沃岛北方4。6海里处被美军击沉。 188名舰员丧生。接着,11月14日,“雾岛”号在萨沃岛以西被美军击中起火,15日凌晨沉没,212人死亡。“榛名”号于1945年7月28日被美军飞机轮番攻击,严重受创。后于1946年2月,在盟军司令部的命令下解体。7月4日,“榛名”号被大卸八块,肢解成一堆废钢烂铁。

家园 悄悄说一句:你应该先查一查landkid的老文

《远去的老兵》系列说的就是战列舰,啧啧,写得真好...

家园 美国海军战列舰

 ――衣阿华(IOWA)级密苏里号

【舰????史】

  衣阿华级战列舰是二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该级舰首舰从1943年始建,到翌年共建造了4艘,舷号分别是衣阿华号(BB-61)、新泽西号(BB-62)、密苏里号(BB-63)和威斯康星号(BB-6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衣阿华级战列舰主要参加太平洋海区的作战活动,为航空母舰护航和支援两栖作战。战后,除“密苏里”号留作训练舰外,其余3艘舰在船厂封存备用。朝鲜战争爆发后,4艘衣阿华级舰再次服役。其中,“威斯康星”号于1952年3月被朝鲜人民军炮火击中破损,随即退出战场回国修理。战争结束后,4艘舰又一次全部封存,“长眠”于港湾。1968年,该级“新泽西”号第三次“从军”,赶赴越南参战。因其作战能力有限,消耗费用过大,1969年该舰又退出现役。

  80年代初,美国决定对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从1981年10月“新泽西”号进入长滩海军船厂开始,到最后一艘“威斯康星”号1989年2月改装完毕,共花费了7年半时间,每艘舰改装费用约3亿―4亿美元。此次改装的重点是加强对地对舰攻击能力,增强反潜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和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舰上安装了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座四联装“鱼叉”舰舰导弹发射装置、3座三联装406毫米火炮、6座双管127毫米火炮、4座“密集阵”近程武器防御系统。舰上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可停放4架直升机;并设有无人驾驶飞机弹射器,装备5架以色列生产的“先锋”型无人驾驶飞机。

  这次现代化的改装尽管给“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前途带来了一丝曙光,但重新复出的战列舰仍未摆脱衰亡的下场。1990年,第四次服役刚刚8年的“新泽西”号和刚服役6年的“衣阿华”号便再次封存。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分别组成战列舰编队驻泊波斯湾。是年1月17日凌晨,“威斯康星”号向伊拉克发射了战争中的第一枚“战斧”巡航导弹。战争爆发后,两艘舰向伊拉克的战略目标发射了数十枚“战斧”巡航导弹;2月17日,战列舰还用406毫米的大炮向科威特南部的伊军炮兵阵地进行了轰击。

  然而,战争胜利的辉煌也没有延长战列舰的生命。战后不久,“威斯康星”号就退出现役。1992年3月31日,“密苏里”号也退出了现役。从而这个一度逞威于海上的“霸主”终于退出了海战的历史舞台。

  衣阿华级战列舰长270.4米,宽33米,吃水l1.6米;标准排水量4.5万吨,满载排水量5.8万吨;舰体最厚装甲达430毫米。

“密苏里”号

  “密苏里”号战列舰为美国海军“衣阿华”级战列舰中的第三艘。该舰服役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为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地点而声名大震。

  这艘1944年6月l1日服役的战列舰最初装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149门各种口径的副炮和高炮,还载有3架水上飞机。舰上动力装置由8座锅炉和4台汽轮机组成,采用四轴推进方式,总功率15.6万千瓦,最大航速33节,当航速12节时续航力为l―5万海里。全舰通体有装甲防护,一般部位厚150毫米,重要部位达400毫米,是战后世界上装甲最厚的水面战舰。它的装甲足以承受1吨半重穿甲炮弹的轰击,“飞鱼”导弹轰击到战列舰的装甲钢板上也会被弹射回来,爆炸冲击波只能划伤装甲。

  “密苏里”号的最后一次现代化改装完成于1986年,次年5月10日重新加入美国海军现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爆发了海湾危机后,“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迅速驶向海湾。“沙漠风暴”战斗打响后,“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及潜艇最先向伊拉克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1991年2月4日凌晨,“密苏里”号战列舰在装备高级水雷避碰声纳的美舰“柯茨”号护航下,通过水雷区,到达指定攻击阵位,用9门406毫米大炮将伊军的指挥中枢、弹药库、炮阵地、导弹阵地、雷达站等予以破坏,给多国部队地面进攻部队以强有力的火力支援。这些舰炮在舰上“先锋”无人驾驶飞行器的引导下打得很准。

  1992年3月31日,在热烈的礼炮声和号角声中,“密苏里”号缓缓地驶回到美国洛杉矾港码头,结束了它那辉煌的一生。

家园 俾斯麦号战列舰

 

Bismarck, battleship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技术最先进、吨位最大的战列舰。1939年下水,次年编入现役。满载排水量5.1万吨,航速30节,舰长251米,续航力9280海里,航速16节。装备380毫米主炮8门、150毫米舰炮12门、105毫米舰炮16门,载机6架,舰舷装甲厚度145~320毫米,炮塔装甲厚度130~360毫米,舰员2000余人。1941年5月18日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奉命出海,企图进入大西洋,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21日被英国侦察机发现,遭英海军本土舰队堵截。24日晨在丹麦海峡与英舰交战,击沉英国“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击伤“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午夜遭英“胜利”号航空母舰鱼雷机攻击。26日遭英“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鱼雷机攻击,丧失机动能力。27日上午在法国布雷斯特以西450海里处沉没。

家园 哈哈~~,没想到撞到枪口上了!一定要找来拜读一下!!
家园 在下有一點不同意見

這篇文章﹐在下早就看過﹐似乎是在燃燒的島群。

文中對戰艦的攻擊力﹐防禦力﹐機動性進行了量化比較﹐很有新意。文中看攻擊力﹐不光看主炮口徑和數量﹐還看身管數和發射速率的方法有一定的道理。

在下有一點不同意見的是﹐主炮口徑乘以身管數﹐再乘以發射速率的方式似乎並不科學。如果按這樣計算一門40炮的攻擊力並不亞于一門406炮。這顯然很滑稽。

在下以為砲彈的攻擊力來自炮口動能和裝藥爆炸釋放的內能﹐攻擊釋放的總能量應該是兩部份能量之和。這兩部份能量都和砲彈質量直接相關。而砲彈質量應該是隨砲彈口徑擴大﹐成立方增長的。所以按口徑直接乘身管的方式求出的攻擊力﹐明顯向小口徑傾斜﹐所以會出現大和攻擊力不如沙恩霍斯特的結果。

比較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口徑的三次方乘以身管數。這樣才能直接體現出單位時間向目標傾瀉總動能的概念。當然這樣的算法對長身管重炮比較有利﹐因為砲彈裝藥的內能也被乘以了身管數。但是﹐在下以為比上一種算法科學一些。

家园 这篇文章我第一次见还是在战艺, 也是转的. 那时候论坛还在sb

关于"火力总得分是来源于火炮口径、火炮数目、倍口径、射速四项相乘的结果", 当时高手们已经拿密集阵, 冲锋枪, 乃至越南战争中的内河炮艇来证伪了.

不过文章成文比较早, 那时候网络上(无论国内国外)对战列舰研究的远没有现在透彻, 资料也没有现在那么多, 出错误在所难免.

家园 晕, 回错了地方, 应该加到主帖下面, 版主看到后, 帮忙转移一下吧, 谢谢
家园 这就是单位时间总投射重量的概念,应该是最合理的

炮口动能只对直射武器有效,对于曲射武器,炮口动能的结果是射程,和弹着威力关系不大。

家园 舰炮都是直射武器吧

装曲射炮的恐怕只有登陆火力支援舰了...

这个“单位时间投射总重量”概念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一下?现在制导武器这么先进,各种武器命中率有显著差距。是不是还应该再乘上个命中率?毕竟打不中的火力投射得再多也白打...

家园 舰炮不是简单的直射武器。

一战的舰炮在远距离上命中率极低,所以一般都是逼近了打直射。

但在福克兰海战,多格尔沙洲之战,还有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中,

交战距离越来越远。

比如说福克兰海战,英国的无敌号 和 不屈号 BC在 德国 AC

射程之外追射,叫他们毫无还手之力。多格尔沙洲之战,

德国的布吕歇尔号 AC 也是一样。

在火控越来越好,命中精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交战距离越来越大,

舰炮炮弹最后近乎垂直落下,所以原本根本不重要的水平装甲

变得非常重要了。日本的四艘著名的 BC 金刚雾岛比睿榛名

最重要的改装就是加强水平装甲。大约加装了 76- 101 毫米

水平装甲,就是因为被吊射的危险越来越大。但实际上雾岛被华盛顿击沉,

还是在 10000 米外被创9 发挂掉,还是因为水平装甲仍然不够坚厚的缘故。

俾斯麦号击沉胡德,不少原因是因为交战距离远而胡德的水平装甲不够坚厚,

而俾斯麦号始终不能被舰炮击沉,就是因为交战距离近而它的侧装甲厚。

近处不能击沉,长时间吊射,呵呵,倒是应该有希望的。

家园 模型就是模型﹐再精確的模型的也不能完美的模擬戰爭。

那樣的數學建模太複雜了。如果考慮命中精度﹐就要考慮當時各個戰艦的火控系統﹐考慮哪些參數﹐和如何取值都是問題。如果真正建一個比較嚴謹的模型﹐估計夠寫一篇論文了。那樣一來﹐大家也沒有興趣和耐心看了。

不過軍方兵棋推演的模型﹐肯定要考慮命中率的。

模型就是模型﹐再精確的模型的也不能完美的模擬戰爭。戰爭的勝負往往是被許多看來很邪門的事情決定的﹐比如首相決戰胡德﹐比如霧島欺負南達。戰鬥力5000一定打不贏8000的事情﹐只有在龍珠裡才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