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四)南方篇 -- 森林鹿

共:💬65 🌺26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四)南方篇

预计本系列会发五个主题帖,目录如下,发出后添加链接:

(一)踏平塞北草原

(二)扬威西域大漠

(三)敲打辽东高丽

(四)靖安南山雪域

(五)纯意识流的议论总结(千疮百孔的靶子……)

4. 靖安南山雪域

  

  写这一节前俺先汗一个……开头说要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简述贞观外战时,俺压根把“吐蕃”这一块忘到鹿角后去了。后来想起来,“吐蕃(音吐播)”是在中原的“西南方”,严格说起来,俺觉得把它放到“西方篇”里比放南方更合适,但是西方那一节篇幅已经很长了……所以,马马虎虎这样吧。南方这一节就大概分两部分讲讲,第一部分是位于“正南”方向的今四川南部、贵州、云南、两广福建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第二部分是西南方面的吐蕃强国。

其实第一部分都没有什么“战争”可言。俺们都知道华夏文明的主体早期是在黄河流域,南北朝乱世间大批北人南下,到了隋末唐初的时候,长江流域已经开发得不错了,但是更南方的云贵及珠江流域的山区森林,隋唐所谓“岭南”地区,还是被刀耕火种打猎采摘的各个“山獠”部落占据着。由于交通不便,这些大山里小部落基本上各自为政,有时候下山抢抢汉人农民的粮食,有时候相互之间打打杀杀,如果遇到当地官府苛捐杂税摊派太多,就起来造反杀了汉官,然后政府军一到又躲进山里打游击……终贞观之世,甚至直到高宗武后中宗睿宗时代,岭南地区大仗不打,小闹不断,没有一个实力强劲到可以跟中央政府对抗几年的政权。“南诏”这个国家是玄宗时代崛起的,离贞观很远很远了,俺懒得细说……

  

  至于贞观时代南方“山獠”们的小打小闹,小李是怎么对付的,讲一讲“岭南冯氏”这个家族的故事就清楚了。冯家的女族长冼夫人出身于当地山民家族,她娶了……正经来说是嫁了……在南北朝乱世里从北方流亡到岭南的贵族冯宝,生了一堆孩子,然后这一家的势力慢慢发展壮大到控制了岭南大部分地区。南北朝后期,中原由乱到定,冼夫人举岭南之地向中原政权称臣。

  

  到了贞观时代,冯家主事的已经是冼夫人的孙子冯盎。这个人汉化程度比较深,对中原文明有归依感,所以当有人劝他趁着隋末大乱的时候,在岭南地区自立为王,他很干脆地拒绝了,还是一心要向中原王朝归顺。

岭南地区归入唐朝版图,是李渊武德四年灭掉南方萧铣政权以后的事了。当时受命安抚岭南的大使是李靖,药师公拐骗土地人口的本事不错 ,南方基本上农耕文明影响力能达到的地方,都让他给骗来了。冯家也表示向长安称臣归顺,但是当时各地还是乱纷纷的,所以归顺以后岭南仍然是冯家的地盘,冯盎本人也没到长安任职,蹲在老家——跟岭南其他部落时不时互掐一下。

  

  这样到了贞观元年,长安纷纷传说岭南冯家要造反脱离中央政府,结合后面的形势,俺觉得大概就是军队里那一群好战武人为了打仗邀功放出来的口风[注1]。小李一度也打算派兵过去镇压,被魏徵老儿劝止了(魏老头是个军事大外行,贞观时代他对军务方面的指手划脚小李几乎全都不理会,只有这回算是被魏老头蒙对了一次)。朝廷派人过去安抚,冯盎就派了自己儿子冯智戴入朝表忠心,而且从此以后,冯家父子作为长安朝廷的代理人,在岭南镇压不服造反的山民们,效果相当不错。

  

  南方这些山区,和东边半岛、北方荒原、西边沙漠一样,因为当时中原的农业生产力有限,都属于“无法由汉人直接控制”的地区,如果设立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统治机构,就必须派驻大军管治,这样成本太高而收益很小,对于国家财政来说是沉重负担。所以在当地扶持亲唐势力,由土皇帝们管理下属向中央进贡,是那个时代最合适的办法。至于这些地区内部自己掐一下,或者偶尔出来跟汉人农民打一打再缩回去,都不算什么大事。从武德中期归顺直到南诏兴起前,虽然岭南的小打小闹一直没断过,翻看史书几乎隔年就有“X州XX獠反”的记录,但是唐基本上没有出动过正规军,都是当地武装出动打一打就完事,可以说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控制还是比较紧密的。

  

  下面来说贞观年间唐与吐蕃之间的纠缠。

一个很讨厌的事是相关资料太少了。。。。。T_T

  

  唐朝方面关于吐蕃的史料,论述的重点在文成公主和亲之后,其实是贞观年代结束后唐蕃战争时期,而吐蕃史料……俺们都知道每个民族早期的历史和神话记述是合二为一的……俺要是把松赞干布同志“脚踏祥云口吐莲花”之类的记载照搬上来,这个贴子前面就该标注[搞笑]然后扔进水区比较合适……

  

  只好根据现在俺能找到的资料,连猜带蒙地大概说一说。吐蕃这个民族在青藏高原上生息时间很久,据说已经有好几千年。在南北朝末期到隋唐时,很多原先居住在青藏高原附近的羌人跑上高原,与吐蕃人融合,使得吐蕃族人口增多实力增强,然后这一时期吐蕃一个部落里又先后出现了父子两代豪杰,就是著名的松赞干布的父亲和他本人(这么写似乎有点奇怪哈@_@)。

  

  小松和小李几乎是同时上位当老大的,在小李外扫敌国内御中原大搞“贞观之治”时,小松也继承父亲事业,统一了青藏高原(南部),并且建立制度创造文字等,把吐蕃整出了一个“国家”的形态。

  

  提到贞观的唐蕃关系,不能不提的一个国家是吐谷浑(所以俺才说这一节放到“西方篇”里可能更合适)。看看俺已经贴出来的这张图就知道,吐谷浑正处在唐和吐蕃两大国的夹缝中间,比较可怜,所以贞观和高宗初期唐蕃斗法,倒有多一半是直接在吐谷浑身上开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按唐史资料的说法,贞观初之前,唐和吐蕃基本上没有什么直接往来。两国第一次发生关系(@_@)是在贞观八年,还是吐蕃的小松主动派人来长安通好,小李派了人回访,跑去吐蕃的首都逻些(今拉萨)晃了一圈。前一年,小松已经从尼婆罗(今尼泊尔)连吓带抢娶来的老婆墀尊公主,带来了佛像等文化用品,这时候听说李唐的经济文化比尼泊尔更强大,于是又向唐求婚。

  

  然后贞观九年,小李派李靖带兵马上高原,对吐谷浑开战,其实是在强力轰击吐蕃家的大门啦。这个时候小松的反应让俺很不解,按理说这孩子挺好战的,对青藏高原北边吐谷浑占据的那片肥美土地也一直很垂涎(相对于他们本国占据的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区,三千米的河湟谷地真可以叫“天府”)。现在唐军在高原北部乱跑,实力强劲的吐蕃军怎么也该下去打一打趁乱占便宜才对,但是唐征吐谷浑之战中,始终没出现吐蕃军的身影,包括李道宗侯君集率领的南路唐军,都一直爬到了巴颜喀拉山脉上(这是吐蕃和吐谷浑控制势力的实际分割线),也没见小松放狗咬人……

  

  现在考虑,也许是小松对与唐和亲一事还抱有指望,所以束手不战?[注2]但是最晚到吐谷浑之战结束,小李对和亲一事的态度应该已经确定了:吐蕃?赞普?俺没听说过,不理!

  

  说这小子势力眼也是可以的,毕竟当时向唐求婚的周边小国太多,小李虽然都只嫁冒牌货从来不肯嫁自己的亲生女儿姐妹,但是冒牌货也是稀缺资源,不能随便进行掠夺性开采……当时跟唐“和亲”的周边国家,都是有一定实力、小李认为有利用价值滴那些,比如吐谷浑被踩平以后,小李就嫁了一个宗室女弘化公主给唐军扶持的儡傀新王,希望能用这种方式来控制吐谷浑这一连接中原西域(以及吐蕃)的要地。

  

  看来贞观八年那一次两国遣使互访,并没有真正了解彼此的实力,而九年吐谷浑之战中吐蕃缩头不出的表现,可能还让小李BS了一下,才有拒婚的举动。按史书上说,吐蕃使者被拒以后回到逻些,编造谎言说是因为吐谷浑的挑拨,才让大唐天子把公主嫁给吐谷浑而拒绝了小松,小松听说以后大怒,又觉得“难道俺还不如吐谷浑有面子”,生气之下带兵去吐谷浑狠踩了一把,连打几个胜仗。趁着士气正盛,又从吐谷浑的青海湖边折向西南,入侵大唐领土,兵锋直指松州(青藏高原、关中和巴蜀三块地方的交界,就是后来红军过草地的地方)。

俺个人觉得,松赞干布打吐谷浑是迟早的事,求婚不成挑拨啥的,实在很象是借口……而且打这一仗,对于吐蕃来说也是必须的,毕竟那是个强者生存的时代,小松要在东亚大舞台上争一个角色,除了展示实力之外也没别的途径。打一仗就知道了,吐谷浑基本废柴,沦为人家附庸的政权,还有啥战斗力可言……至于吐蕃军和唐军谁强谁弱……

  

  唐蕃松州之战,目前俺是看不出谁胜谁败来。开始吐蕃大军开到,唐的边防军不明虚实,派小股军队出去打一打,结果败退回来,当地的羌人部落也纷纷起来响应同族的“吐蕃解放军”,造成两国边境局势动荡,这算是吐蕃方占了便宜。[注3]

  

  消息传到长安,小李当然不肯吃亏,马上也派侯君集带了正规军出来迎战,唐军先锋夜袭吐蕃军阵地,也“斩首千级”,捞回了面子。这时候双方领兵的统帅反倒都冷静谨慎下来,各自勒兵不战,寻求政治解决。

贞观十二年,吐蕃再次求婚,十四年更派第一重臣禄东赞亲到长安执重礼表诚意。这次小李同意让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和亲。从这时候起,到小李小松两人先后过世时止,唐与吐蕃之间没有再发生战争,二十多年的和平,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

  

  这是两个头脑清醒的政治领袖,在了解对方实力以后,基于完全理性的立场而做出的双赢决定。对于大唐这一方来说,当时集中精力去对付周边的薛延陀高句丽西域等国家,投入更少而收益更大——吐谷浑之战唐军在青藏高原的妖兽行军虽然取得了全胜,但将领们回来以后,肯定也向小李汇报了高原地理的险恶以及体能反应等问题,天然的劣势再加上吐蕃军本身实力不俗,要贸然爬上高原仰攻开战,小李应该是觉得不合算,这小子在这方面一向分斤拨两计较得很清楚……

  

  另一方面,对吐蕃来说,扩展土地的战争也正好到了应该喘口气歇歇,抓紧内部建设,巩固已有成果的阶段——能够认清这一点,才是小松最了不起的地方,他攻城掠地的本事还在其次。其实历史上各个部落打来打去,今天占领好大一片土地,明天又被轰走什么都不剩,都是司空见惯毫不稀奇的现象了,能在一个地方长久安顿下来,占领建设定居很长时间,最后把本民族和这块土地紧紧粘连在一起牢不可分,这个成就要大得多,影响也深远得多。

所以要说文成进藏代表了什么诚意,什么情谊,什么真心,俺个人是不大认同的,宁可说两方面都更多地基于利益考量。(至于文成小松成婚以后夫妻感情如何,对两国关系影响如何,这个不在俺滴YY范围之内)双方之中,应该说到底还是吐蕃人民更淳朴一点,至少小松对现有结果是满意的,所以在他活着的时候,一直对名义上的岳父大人很是尊重。而反观小李这边……

  

  虽然没有太多证据,俺还是认定,这小子对吐蕃从始至终都没安好心

  

  史实之一:贞观十四年小李在许嫁文成公主的同时,就看上了到长安来代主求婚的吐蕃重臣禄东赞……咳咳,不要想歪了,小李是想把此人拉拢过来,或者至少灌一顿蜜汤让他回去以后受到松赞干布的猜疑,造成主臣不和,来削弱吐蕃的实力。所以虽然禄东赞打滚上吊不情不愿地一再拒绝,还是没能保往贞操,小李硬把一个有李唐皇族血统的MM塞给禄东赞当了老婆(当时老禄孩子都好几只了@_@)[注4]。不过后来看上去小李这一手没达到什么效果,禄东赞回去以后,小松对他还是信任得很,老禄本人也没因为这一桩飞来艳福而对大唐心怀感激。高宗时代小李小松先后过世,禄东赞家族掌握了吐蕃大权,正是他们主持了对唐的开战并且打赢了,从此开始吐蕃跟大唐不间断死掐的过程。

史实之二: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小李指定代表自己送亲的主婚人是江夏王李道宗。这个决定粗看之下没啥问题,因为李道宗是小李的同辈堂弟,在李唐宗室里地位很高,而且当时李道宗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去代天子受礼,接受小松这个女婿的叩拜,应该说挺合适的。但是再细想一下,结合李道宗是李唐宗室里军事经验最丰富者的背景,特别是贞观九年吐谷浑之战时,李道宗自己爬到了离吐蕃国土青藏高原南部最近的地方,在整个大唐里都是对吐蕃地理环境风俗习性最了解的人之一,那么这次让他以“送亲”为名,跑去吐蕃首都逻些转一圈,把一路上的山川地理关隘道路随便看个够,这险恶用心……[注5]

史实之三:贞观二十二年天可汗联军开西域,正经大仗打完了以后,上面说过,一个叫薛万备的小子脱离大部队,带了五十骑跑到于阗去,把人家的国王拐骗进京。这件事粗看也是平平无奇,大概就是霸权主义思想严重的唐人找面子乱欺负邻国的一个表现,但是看看地图,大家就能发现,“于阗”这个国家恰恰是西域里和吐蕃最近、直接接壤的地方。而且薛万备从龟兹的拨换城出发去拐骗小国国王,如果只是为了炫耀威风,那么“疏勒”这个国家其实离拨换城更近、沿着天山山脉脚下路也更好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拨换城到于阗有两条路,要么沿着于阗河冬季干枯的河道穿过塔克拉马干大沙漠……俺没去过那地方,不知道实际情况如何,只凭想象,俺也觉得穿越沙漠不是好玩的,就算沿着河道走一路有水喝,也难保不被沙尘暴卷走变成木乃伊成仁……另一条路就是沿着沙漠边缘走,一路踩着流淌雪水的天山和昆仑山麓,经过疏勒跑去于阗,那么薛万备的目标如果只是“拐骗国王逞威风”,他不拐疏勒王反而去拐远方的于阗王……远来的国王会念经 ?

  

  如果会念的话,于阗国王念的无疑应该是吐蕃经……

  

总之,贞观时代,特别是后期,虽然唐蕃之间没有战争发生,但是说小李对吐蕃抱着防备甚至备战的心态,应该是大致不差的。有时候想想,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北方已经完全平定了;东边高句丽那边,大战略也定下来了,照着去做就是;西方西域四镇收入唐版图,碎叶川那边的西突厥基本上奄奄一息叫阿史那贺鲁去敲打就好;正南方从来就不是什么问题,大唐四周就只剩个吐蕃还算“实力相当的对手”,养精蓄锐伺机待发,如果小李能多活个五年八年,他是不是能集中精力拟定出对付吐蕃的战略方向呢?

  

  用虚拟语气讨论历史,永远都不可能得出人人信服的答案……

我们能确定的史实只有: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死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终年五十岁。

贞观时代的唐军,永远地失去了他们的统帅。

  

吐蕃这一章节有个“尾巴”,就是拜田中大神所赐,现在网上炒得很热的“王玄策打天竺”。那事的过程其实挺简单,不过是大唐友好访问团访问印度的时候赶上人家内乱,被一个不知死活的阿三给劫了。当使者的王玄策和副手逃出来以后觉得没面子,跑到吐蕃向小松借兵,小松是真的挺给老婆和岳父家面子,自己拨了一千多精兵,又让尼泊尔(还有其他附近小国)出了七千兵马,都交给王玄策两个小子让他们自己找场子去。一方面是阿三们从来就不经打,另一方面王玄策他们到底也算沾了点贞观妖兽气味^-^,几仗打下来横扫中印度,把劫匪国王本人外加老婆孩子贵族大臣精兵强将城池土地……一古脑掳了来,捡着携带方便的那些拉到长安去给小李献宝。

对这个事,小李和当时的朝廷当然是挺高兴的,觉得又挣了面子,但是说实话,当时的大唐上下并没把这事看成多么了不起的功劳,大概跟白江口海战一样,就是“嗯嗯,干的不错,不过也没啥出奇的,这结果很正常嘛。”所以在我们现在看来立下不世奇功的王玄策同学得到的封赏,就是一个可怜的从五品官职,都没迈入“大臣”行列。(唐代官员大约可以分成三等,九品——五品之间是低级官员,五品——三品可以算“朝廷大臣”,三品以上就是“天子重臣”了)从现有史料看来,王同学对这个结果也没什么不满的,因为他以后还是很积极很乐呵的继续东跑西颠给朝廷卖命……[注6]

  

  说到底天竺(印度)这一块,根本就不在小李开边的战略规划之内,真的只是个(与吐蕃讲和后的)意外收获而已,相当于购物抽奖抓到的一个小甜头。因为跟中原本土地理相距太远,长安要对天竺实施统治管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看到王玄策回去以后,唐朝廷也没有作什么巩固建设中天竺的工作,几年以后这块飞地就随手丢掉了。

  

关键词(Tags): #贞观#外战#唐代#军事通宝推:预备役师的防化,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首花+沙发
家园 从嫁文成公主看,唐朝是吃了不小的亏

唐朝开头看不起吐蕃。打了一仗后就愿意和亲了。明显是吃了眼前亏后发现吐蕃实力很强的关系。这和汉朝在白登失败后就开始实行和亲政策是一样的。只不过唐朝比汉朝还差点。不过就是边境上吃了点亏就软蛋了。不过李世民干这类事也没啥心理负担。渭水之盟比这羞辱百倍,他不是也忍下来,最后报仇了么?天可汗同志这么干,估计也是想着过一阵子就收拾吐蕃吧。

至于为啥天可汗同志忍下这口气?一是因为当时吐谷浑刚打下来还没完全消化掉就给吐蕃摘了桃子,再来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代价太大。二是因为当时各地不定,例如

十二年正月甲子,巫州獠反,夔州都督齐善行败之。

十二年十月乙未,至自始平。钧州山獠反,桂州都督张宝德败之。

十二年十一月己巳,明州山獠反,交州都督李道彦败之。

十二年十二月辛巳,壁州山獠反,右武候将军上官怀仁讨之。

十三年四月甲申,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反,伏诛。

十三年十二月壬申,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高昌。

十四年三月,罗、窦二州獠反,广州总管党仁弘败之。

十五年正月辛巳,如洛阳宫,次温汤。卫士崔卿、刁文懿谋反,伏诛。

十五年十一月癸酉,薛延陀寇边,兵部尚书李世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以伐之。

十七年更是不得了,政治大地震。正月戊辰,魏徵薨。代州都督刘兰谋反,伏诛。三月丙辰,齐王祐反,李世勣讨之。乙丑,齐王祐伏诛,纵复齐州一年。四月乙酉,废皇太子为庶人,汉王元昌、侯君集等伏诛。

所以,所谓的“贞观之治”其实也是叛乱风起云涌。天可汗同志整天不是在琢磨整顿内部,就是在琢磨打击外敌。而从进军的难易程度上来说,北方比青藏高原好打得多。而打下来的收获也更大。所以用美人计暂时安抚吐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不过搞“先易后难”这种政策的,往往到最后那个“难”总是啃不下来。宋朝搞先易后难,结果北方边患不止。唐朝搞“先易后难”,吐蕃最后成了唐的心腹大患。呵呵。

家园 不大认同“同意和亲证明唐朝吃亏”的推论

从北朝到安史之乱这一段的史实来看,中原政权和草原民族和亲,以优势国嫁“公主”给劣势国的情况较多。

略举几例:草原民族嫁女方面,北朝周齐并立时,都向突厥可汗求娶其女为皇后(最后是北周武帝成功娶阿史那氏)。当时突厥势力强大,中原政权争相奉承,突厥可汗曾说“我在南两儿(指周齐二帝)孝顺”云云,显然这是优势国嫁女给劣势国。

唐武则天时代,后突厥复兴,占据草原大败武周军队,其可汗也要求嫁女给中原政权宗室,因为武则天派自家武姓子弟去成婚而未成(突厥方面只认李唐宗室)。那个时代,后突厥也是很自矜强盛的,当然武则天未必认帐。

中原嫁女给游牧民族方面,突厥启民可汗完全臣服于隋之后,隋先后嫁安义公主、义成公主给启民可汗,并被其三子继承。

吐谷浑王慕容伏允也是被隋踩平后,娶隋光化公主,生太子顺,长期在中原内地为人质。

唐灭吐谷浑后,亦嫁弘化公主给傀儡王诺曷钵(慕容顺之子)。吐谷浑作为一个独立政权,对唐朝的绝对臣服一直保持到高宗初年,说贞观年间“吐谷浑刚打下来还没完全消化掉就给吐蕃摘了桃子”俺觉得不太合适。

贞观年间另一个唐对蕃族的和亲动议,是太宗嫁公主给薛延陀真珠可汗。这个事情几经反复,过程俺在北方篇里写得稍详细一点,可以肯定地说,李二开始不想和亲,后来在文臣劝说下同意和亲,又在蕃将劝阻下悔婚,整个过程里,唐对薛延陀都占据很大优势,没有任何“吃亏”的迹象。

于是说到唐对吐蕃的和亲态度反复,俺的意见是:唐开始的确轻视吐蕃,两军直接接触后,重新调整了对吐蕃国力军力的认知,所以同意和亲。至于这个“接触”的过程,是不是吐蕃占了便宜唐军吃了亏,从现有史料是无法直接证明的,双方的史料(暂且认为吐蕃的神话传说也算“史料”)都认为是自己占便宜。

现在各界比较认可的唐蕃关系史料,一是唐蕃会盟碑原文,二是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件,然而这些也大都是贞观时代之后的东西。即使中宗时代金城公主和亲时留下的唐蕃会盟碑,吐蕃也自认是李唐的晚辈(这还是在吐蕃取得了一系列对唐大胜之后)。

这个优势方嫁女的规律,自然也有反证,如北周嫁千金公主给突厥人时,不好说是优势地位。而安史之乱后,李唐实力急剧萎缩,但回鹘等游牧民族依然孜孜求娶唐公主,这个就只能从经济、文化、前代政治遗产方面找原因了。

贞观之治23年中,国内外一直有小规模局部动荡,俺同意这个说法。不过此现象也能用于任何朝代,任何“太平富足”现象都是相对来说滴(你就承认你是一只唐粉不喜欢听人说李二坏话就好了吧吧吧吧吧吧吧吧吧……)

家园 不过陪嫁工匠是吃大亏了吧……
家园 打肿脸充胖鹿地说,我大唐奉行博爱世界主义T T
家园 注1:岭南冯氏造反谣言始末

此事诸史书皆载,以《贞观政要》最为详细。难得魏板砖在军事上也正确了一回,给个面子,原文录如下:

征伐第三十五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謩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征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疬,山川阻深,兵运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侍臣奏言:“冯盎、谈殿往年恒相征伐,陛下发一单使,岭外帖然。”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乃赐征绢五百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吐蕃通西北之路

楼主提到

虽然地图上看着吐蕃和于阗最接近,但是因为中间隔开这两国的是不可逾越的昆仑山脉,历次吐蕃打于阗,实际上大多还要先绕道下到疏勒去,纠集疏勒以及周边其他小国(我地图上没标的一些)一起来踩于阗。这么说来,唐要在西域布置对吐蕃的军事防备工作,其实疏勒反倒比于阗更重要。

好像并不完全是这样。据王小甫 :七至十世纪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公元692年之前和之后情形不同:

在唐朝初年,吐蕃军队几乎总是越于阗南山(昆仑与喀喇昆仑)与西突厥余众连兵袭扰塔里木盆地缘边绿州的(王小甫1992:44及以下各页)。只是后来,唐朝于长寿元年(692)重新收复安西四镇并戍以重兵(《旧唐书》卷198:5304),吐蕃才被迫向西开通绕葱岭进入西域之路的。
公元七世纪60-90年代,吐蕃与唐朝在西域进行了多次争夺。从史料记载可知,当时吐蕃人进入西域几乎总是首先进攻于阗(王小甫1992:50及以下各页),这就清楚的显示了吐蕃进军的方向。当时,吐蕃大论钦陵曾把他在西域活动的道路称做“五俟斤路”(《通典》卷190:5175)。……所谓“五俟斤路”就是翻越于阗山,穿过昆仑、帕米尔和西部天山的山麓或山间草原,前往北部草原南缘的路线。
公元692年唐朝收复安西四镇以后派遣汉兵三万前往镇守。在于阗地区,唐军配置的情况是:“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今策勒县东北),东六百里有兰城镇(今民丰县东安迪尔/安得悦),南六百里有胡弩镇(*Ghunu恐即Kunlun音转,地在今赛图拉),西二百里有固城镇(敦煌出土古藏文大事记年写做Gu zan,指今皮山县桑株镇),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镇(今皮山县西南克里央)”(《新唐书》卷93下:1150-51)。据唐朝兵制,镇下还有城、戍、守捉等驻防单位。在唐朝如此严密的重兵防守之下,吐蕃很难再从此道直接向北进入西域,于是,向西绕道葱岭便成为必要。

王铁男他们走过桑株达坂:外链出处

家园 明璧大姐

沉醉唐风怎么关了,我一段时间不上网,就再也上不去了。居然在这里遇到你,太好了,给个消息吧。

家园 从陪嫁工匠的角度来说

似乎并不是因为吃亏太大而和亲的,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无需陪嫁如此多的工匠,相反更像是准备扶植吐蕃的一种投资(风投?)。只不过最后收成不好罢了。

家园 ……您的理解有点问题

我觉得说得够清楚了啊……加上鹿的回复……

这句话是说陪嫁工匠这事是吃亏的事情,不是在说这事的原因是打仗吃亏了……

家园 王玄策做为唐太宗之死的责任人之一……

还有卖命的机会就算不赖了…………

  • -- 系统屏蔽 --。
家园 王玄策这个事儿主要还是沾了吐蕃的光

唐使被俘,最后只能成为吐蕃入侵印度的一个由头。出兵的、占地的都是吐蕃势力。王玄策和李二还不会真的呆到以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大唐天威所致,更不会一本正经地去占这块远隔万里、吐蕃嘴边的“飞地”,自然是不了了之了。

事实上,后来吐蕃对印度的侵略就没有停过。从松芒介到弃松德赞,最远甚至在恒河立碑为界,王玄策事件仅仅是一个开始

家园 那怎么成呢,脸上是肿了,身上呢?再穿件大皮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