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三)东方篇 -- 森林鹿

共:💬69 🌺46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三)东方篇

预计本系列会发五个主题帖,目录如下,发出后添加链接:

(一)踏平塞北草原

(二)扬威西域大漠

(三)敲打辽东高丽

(四)靖安南山雪域

(五)纯意识流的议论总结(千疮百孔的靶子……)

(三)敲打辽东高丽

  

  

  话说贞观时代的东方战争,俺们都知道中国大陆的正东方是——伤心太平洋……目前俺还没见过唐军打海怪的记录哈……至于海上那些岛屿的土著居民,也不知道唐代进化到原始社会了没有……再往东一直到北美大陆……自称“文明人”却去欺负印地安是不好滴……

  

  所以贞观时代的东方战争,也就是和东北的高句丽(音“高沟丽”)掐架可以说一说。(啥?日本?不好意思,当时该国的国际地位跟现在中非南美的一众小岛国差不太多,根本完全挂不上号。)

  

  关于隋唐两代的高句丽战争,吾友水支有个贴子写得很详细而且通俗易懂,俺也没啥可补充的,只能算在她的基础上缩写一下。建议有兴趣详细了解的筒子们去看她的贴子:

高句丽战争分析

在叙述战争过程的之前,有几点要先强调一下……其实这几点说起来都让人哭笑不得,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完全是因为有些人、有些国家的逻辑太过奇妙神秘,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第一,历史上被隋唐两代持续痛殴直到被踩平的那个“高句丽”,除了名字和现代的某个民族有点象,其政权实质和现代占据了朝鲜半岛(南部)的那个国家(韩国)并没有前后传承关系。高句丽,和匈奴、柔然、突厥一样,都是早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国家,谁要是满街嚷嚷“俺是匈奴人后代所以蒙古高原是俺们的固有领土”,俺们也只能打电话给精神病院,批评他们要求把病人看守严实一点……

    

  隋唐时代从东北三省到朝鲜半岛南端的大片土地,主要被三个国家占据着,其中高句丽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国土从东三省的辽水平原一直延伸到朝鲜半岛中部,后来定都平壤;高句丽南边一个比较小的国家,是百济,这小国向来跟高句丽穿一条裤子,因为他们的居民人种相近,基本上都是在深山老林里渔猎出身的;再往南,占据朝鲜半岛南端的新罗,才是现代朝鲜、韩国人的始祖(历史名称叫“三韩民族”),这国家总是被高句丽和百济联手欺负,因为居民是海上打鱼为生的岛民,跟那两国人种有别。  

  

  搜了一张韩国网站上的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二,贞观时代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一战的结果,从战争结束后开始,从李世民本人开始,各种奇谈怪论就纷纷出笼谣言满天飞。传到宋代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时,这一战的结果说是“不成功”,还算讲得过去。又传到后世我们现代,在不知道什么动机的趋使下,“唐太宗从辽东惨败而归”的说法愈演愈烈,然后“唐太宗中箭毒发身亡”“唐太宗被射成独眼龙”……俺觉得下一个流行版本应该是“某人穿越到高句丽,化身渊盖苏文,手刃唐太宗,成为民族英雄,赢得新罗女王委身下嫁,收集天下所有民族的代表性美女当小妾”……

  

  俺整理中国史书《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册府元龟》《全唐文》以及朝鲜半岛最古老的史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所记载的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征辽东一战结果,负责任地公布于下:

 1. 这一战中双方的参战兵力:

  

  唐军方面:总兵力十万人,其中野战陆军六万,海军四万。[注1]

  

  高句丽方面:有案可查的出城野战军前后累加超过二十万人,考虑到其中有重叠部分,或许还有史家夸大的部分,打个六折左右,认为高句丽动员了十二万野战军我觉得是很保守的数字了……注意,这里完全没有算上他们守城的那些军队。 [注2]

2. 大战结束以后双方的损失   

  

  唐军:兵员死亡将近两千人,战马70%-80%倒毙。 [注3]

  

  高句丽:兵员死亡超过四万人,被俘约十万人次(注意里面可能有多次被俘者,因为唐军的政策是优待俘虏发路费让他们返乡@_@),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10座城池陷落, 7万平民被裹胁入山海关内,千山山脉以西的辽水平原等土地完全丧失,牛马粮食等物资损失俺就不计了。[注4]

为免麻烦,贴《三国史记》原文:凡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夹谷、银山、后黄十城, 徙辽、盖、岩三州户口, 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 我军及唐兵马死亡者, 甚众(卷第二十一高句丽本纪第九)

从上面列举的数字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这一战两军的投入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随便换哪个统帅来打一场唐军这样的“败仗”,只怕在梦里都会笑醒。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俺可以认同这一战“不成功”的说法捏?   

  

  因为李二这死孩子战前吹牛皮吹太大了=。=  

  

  提了十万兵马,对人家的国情战术又不十分了解,就敢放话说要一战灭掉雄踞东北人口300多万的大国高句丽,那么……无论最后你的战果有多辉煌多耀眼,既然没完成战前公布的“目标”,那当然可以说是“不成功”。 [注5]  

  

  下面俺们来看看这一战的大概过程。

高句丽和中原是积怨已久了,隋朝杨广百万大军三征高句丽,最后丢下几十万人马惨败而归、还把个强盛国家折腾败光的事迹,想必好多人也听说过。李世民征高句丽,距离他杨表叔的败仗不过三十年,经验教训太深刻,所以国内反对的呼声很高。再加上贞观时代的人口经济总量还不能跟杨广时代相提并论,不但供养不起“百万大军”,几十万也是很勉强的。这样,基于对唐军战斗力的高度自信,小李只招募了十万军队带去辽东,其中还有四万是始终在海上晃的水师,再扣除一些留守运输的部队,实际上小李同时投入战场军队最多的一次,也不过是三万人。

战争的导火索是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两国联手欺负新罗,新罗的女王派了人跑到长安找小李一哭二闹三上吊,求着大唐出兵保护自己。[注6]

高句丽的地形和战术特点, “山海”二字就可以概括。大家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形,应该有“多山”的印象吧?因为辽水平原(今东北平原)再往东北方向走,就是我国至今幸存的两大原始森林地带之一——长白山小兴安岭(以及大兴安岭)山脉。其中长白山脉正是东北平原和朝鲜半岛的分界线,而且一直绵延到朝鲜半岛北部。

  

  也就是说,从高句丽的首都平壤到中国腹地,走陆路的话,必须爬过一座座高山紧相连……而这些高山全都控制在高句丽手中,高句丽人在山隘要道上修筑起了坚固的城堡,正是凭着这些地势险要、存粮丰富、易守难攻的山城(目前我国东北境内还有不少这些山城的遗迹),高句丽才抗拒住了隋唐两代帝王的亲征大军。

要说高句丽军队的战斗力,不夸张地讲,野战他们是废柴,和唐军根本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李世民征辽之战中,唐高两军在城堡外进行的规模较大的野战有三次,唐军和高句丽军的兵力比例分别为4千:4万,800:1万,3万:15万,每一战的结果都是唐军把高句丽军打得魂飞魄散抱头鼠窜。特别是在安市城外围点打援的“驻跸之战”结束后,高句丽的野战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干净,从那以后直到被唐军最后屠灭,这倒霉国家再也没有出击侵犯大唐的能力。

  

  真正救了他们一命的,是高句丽人凭借地理天险练就的守城功力。孙子兵法把“攻城”列为最下等的战术,不是没道理的。唐军虽然又拉来了当世最先进的攻城武器,也就是曾经在高昌之战中发威吓死老国王吓降小国王的那些,而且也弄得高句丽人比较狼狈,但是,无论在什么时代,决定战争成败的都不是武器,而是人……

贞观十九年三月,小李本人从前线基地河北定州出发,算是正式拉开了战争的帷幕。唐军还是继承了贞观时代一贯的高昂士气以及妖兽状态,特别是这一战中,因为皇帝亲征,那帮爱表现爱出风头的臭小子们疯得更厉害(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则是他们当中最疯魔的一个)。从三月到七月,六万唐军在东北平原和长白山脉交界的那一带到处乱蹦,攻下了盖牟、辽东两座大城(另有七城吓得投降)。一听说哪些山城之间派出军队相互救援,唐军高兴得就象吃烧尾宴大餐一样,嗷嗷叫着冲过去占人家便宜在城外开打野战,根本不考虑谁众谁寡的问题……这种高歌猛进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驻跸山大战结束。

十九年七月到九月,在高句丽野战军队机动能力已经完全瘫痪的情况下,唐军胶着于扼守战略要地的安市(今辽宁海城)城下,两个月久攻不克。这两个月里,唐军几次讨论绕过安市、翻山或者沿海岸直插平壤的策略,但是因为无法保证后勤粮道畅通(随时可能被安市城里的军队出来截断),作为皇帝的小李又不可以轻易冒险,所以最后还是作罢。

  

  东北的气候大家都知道,农历九月份,天气已经开始变冷了。唐军没有做打长久战在这里围城过冬的准备,再加上北方的薛延陀也开始在背后捣乱,见势不妙,小李赶紧下令撤军——就这样,回程的路上还是遭遇了暴风雪,唐军死亡的战士特别是大批军马,其实有很多是冻毙在这场暴风雪里,而不是倒在高句丽人的刀箭下。= =|||

关于李世民这一战“不成功”的原因,历来有多种说法,俺举几种影响力较大的:1.说唐军一线指挥出了问题,主要指围攻安市城的最后关头,出现了破城的好机会但是唐军没抓住,反而被安市城主杨万春率军反扑出来,直接造成安市之战无功收场;2,说唐军不该死打安市,早该绕过安市直扑平壤;3,说唐军对严寒天气准备不足,地理条件不熟;4,说唐军这一战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所以陷入了高句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命中注定会失败(咳嗽,那么N年之后唐军最后灭掉高句丽的那一战,是突然变成“正义战争”了,还是“非正义必败”的定律暂时冬眠了?)

  

  俺们现在研究的结果,俺同意水支的看法,以上这些“失败原因”,全是在不着边际的瞎扯一气。

  

  小李亲征结果撞在安市城墙上退回来,根本原因是他的战略方向和兵种配置有问题,习惯性地单纯依靠陆军,不懂得使用海军——而且那时候李唐也还根本没有一支象样的海军。

 于是这又引出了某只鹿总结的唐军攻高句丽一战的亮点……和东突厥之战中李靖的奇谋妙策、薛延陀之战中李世绩的临场指挥、吐谷浑之战中唐军的超人体能、高昌之战中的当世最先进武器、开西域之战大唐如日中天的强势相类比的,初唐太宗、高宗父子两代前赴后继狠踩高句丽的战争里,给俺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唐帝国“海军”这支兵种从无到有、建立、发展、鼎盛的过程。

  

  至于这么说的理由,俺们可以先来看看高句丽此国的地理条件。上面讲过了,从现在我国东北边境到朝鲜半岛北部,都是多山地区,这一片天然的地理障碍把半岛和我国大陆分隔开,而贞观时代两国开打时,这片山区完全控制在高句丽人手中。

  

  所以说,如果中国军队要从陆路爬山去打朝鲜半岛,实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而另一方面,作为半岛国家,高句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在海岸边的平原上(所以南北朝时期他们趁乱把领土扩展到朝鲜半岛以后,很快就舍弃已经呆了四百多年的旧都城、位于山沟里的集安,搬家搬到半岛上靠海的平壤去了)。同时由于时代局限性、经济水平和渔猎民族的自身特性,高句丽并没有一支象样的海军来防守岸边的腹地。这样,唐军要攻击高句丽的话,组织海军从与之隔海相对的渤海湾或山东半岛下水,直接冲过黄海抵达朝鲜半岛岸边,搞个仁川登陆之类的海军陆战袭击,其实是最有效率的作战方法。

  

  总之……偷懒是不行滴,上地图=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上陆地中间那一片比较密集的黄点子,就是山区里把小李的唐军挡住拖烂的一座座高山城堡。沿海岸的黄点子里,朝鲜半岛上最下方的那个,就是平壤。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上面讲到唐军此战出动的兵力时,说了“十万人里有六万陆军,四万海军”,海军其实占到唐军总兵力的一小半,并不算少。而且在当世的战争里,一个用兵方向投入四万人,可以用“庞大”来形容了。但即使如此,俺们仍然说小李不够重视海军,战争不成功就是因为海军不得力,为什么捏?

  

  因为一支军队的能力和行动效果如何,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其人数多少……小李同志(以及他身边的军事高参们)或许看看地图就明白,打高句丽,海军必不可少,所以才弄了这么一支规模不小的海军出战。但是考察唐军上下从皇帝到普通士兵之前的作战经历,他们对骑兵步兵工兵在山地、草原、沙漠等地形上攻城野战的方法非常熟悉,却没多少人乘船打过水战……并不是说你有了船有了人,把人都装到船上开出海面,“海军”就建成了,具体的怎么指挥,怎么协作,怎么使用,那都是专业技术活儿。而在唐军里,拥有这个专业技术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所以在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这一战里,他带的六万陆军在东北山区打得虎虎生风,四万海军却是努力半年只打下了个卑沙城(今辽宁省大连市),也就是上图辽东半岛尖端的那个小黄点,然后就趴在海湾里沉睡了。整个战役中,俺们看不到唐军任何海陆配合的动作,两股军队就是孤立的、分裂的、各干各的活儿,连围攻安市时小李提出要借着海军掩护绕道,沿海岸线走绕去平壤,也因为上上下下都不信任海军的能力(这个倒是挺有自知之明)而被阻止。

  

  俺们认定这一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海军,而不是什么战术失误或者绕不绕道,也是根据撤军回师之后小李所作的一系列决策来的。贞观十九年唐军撤回关内以后,先集中力量踢飞了那个闹事的薛延陀稳定后方,然后小李就开始大规模建设水师(搞笑的是,这个决策在史书上是作为“反面教材”被记录下来的,因为官府催得急,负责造船的巴蜀地有一部分山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起义造反,这个事件在史家大吹特吹的清平盛世“贞观之治”的大背景下自然分外刺眼……话说小李你“改史”的成果还真不咋地啊)。另外,亲身体验到高句丽的综合国力和战术特点以后,小李也放弃了之前那种“一战灭人国”的比较张狂幼稚的想法,开始打消耗战,每年派出一部分军队去高句丽杀人放火踩庄稼,水师也是随建随上阵,在实战中磨炼经验。从贞观二十年到二十二年,大唐和高句丽之间就是一连串的小摩擦小战斗——当然,无论海战陆战,唐军都从来没吃过亏。

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底,小李估计这两年把高句丽也踩得差不多快累死饿死了,就打算来年再组织一场大战,准备是动用三十万兵力水陆并进。然后这一战的结果是……根本没打起来……因为他小子还没等正式计划完就把自己毒死了。

  

  高宗李治接位,前几年,精力用于稳定国内局势,没有进行什么大动作。但是这样让高句丽缓过一口气,它就又联合百济去痛打新罗出气,新罗又跑到长安来一哭二闹三上吊,新女王(贞观时代老女王的妹妹)甚至亲手绣情诗献给李治,也不知想暗示啥[注7]……毕竟放任新罗被灭掉是不符合大唐利益的,所以每年唐军也还照老规矩,出动小股海陆军队过去打一打,练练兵。这样一直过了十年,国内没什么问题了,大唐海军主力第一次出动——先去消灭总跟高句丽勾勾搭搭的那个百济。

  

  这一次领兵的是老将苏定方,带了十万人乘船过海,登陆打上朝鲜半岛,在新罗军队的配合下,攻进百济首都,抓了国王父子回朝。

算是高宗时代对高句丽战争的正式开始吧,此后每年唐军又分水陆两道过来半岛扫荡,打打停停之间,就发生了现在已经小有名气的中日白江口海战。那个纯粹是鬼子们找抽,拼凑舰队过来援救高句丽和百济,在白江口和唐海军分队遭遇,日军一千多艘战舰打不过唐军一百七十艘(也因为唐军战舰威力比较大比较先进),打了四场输了四场,基本上全军覆没。那个民族的特性大家都知道哈,从此对大唐佩服得死心塌地一切向唐看齐,才有了后来的“大化改新”……废话几句,其实对那一战,当时大唐上下根本没当回事,大概觉得跟走路顺脚踢飞一块挡道石子差不多。唐书对战况的记述还不到五十个字,害得今人要研究这一战详情,还得跑去翻朝鲜日本的史料,他们倒是郑重其事记载得很详细。

  

  总章元年(公元668),趁着高句丽内部也闹起了内乱,已经75岁高龄的老将英公李世绩率海陆各兵种协同作战,终于一举攻克平壤、生擒当时的执政者,灭亡了高句丽政权,这时候离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辽东,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一个很明显的史实是,这二十年唐对高句丽以及朝鲜半岛的作战过程中,曾经阻碍天可汗亲征大军的北部山城,已经不是什么重要因素。包括天气、后勤啥的都不用过多考虑,唐军在严寒的冬季也多次出战,而且在一座座山城之间绕来绕去,似乎根本不怕被敌人“断粮道”了,因为他们的主要后勤供应路线已经从陆上转移到海上。小李生前背着“压迫农民起义”罪名筹建起来的大唐海军,二十年间完全控制了东北亚海上交通,运兵运粮自由往来,在半岛逛够了挥挥手上船回家……也之所以,象生擒车鼻可汗和阿史那贺鲁之后一样,大唐上下平高句丽后特地跑到安葬太宗文皇帝的昭陵去献俘,用以表示这一战胜利的荣誉要归功于李二同志。

  

  高句丽政权灭亡以后的事,简单的说,300万左右的高句丽人有一部分被迁入中原内地,一部分融合进了当时在东北的靺鞨(满族祖先)等民族中,还有一部分进入新罗……因为高句丽和百济都算是被唐新联军一起灭掉的[注8],唐和新罗就分了这两国的土地,唐占有半岛全境的二分之一强,新罗加上他们原有故土一共占了二分之一弱。但是这个局面没有持续很久,因为国内外局势的关系,几年以后唐的势力就开始向大陆回撤,新罗则一点点蚕食半岛土地,这样留在原地的高句丽人自然而然地又成了新罗国民……至于战胜者主人新罗人后来怎么会被二等国民们打翻在地,慢慢同化,以至于最后连整个民族的称号都变成了“高丽”,请不要问俺这么深奥的问题……

最后说一下传统史家为什么会对小李征辽东这一战误读得厉害,特别是总纠缠于“安市之败”,绕道不绕道,而几乎无视后面大唐海军的崛起以及最终俺们到底是用什么手段灭亡了高句丽,这个,跟中国一直以来都忽视海洋、自认为是大陆国家有很大关系。当古代的文人们修史时,他们对于“制海权”的重要性一无所知,对于“海军”的认识也仅限于“这个兵种很昂贵所以造船会引发民变”,当然,俺们不能指望他们预见到后来天朝上国的大门居然会被一群乘船从海上来的胡人打破,不能指望他们预见到北洋水师和甲午海战,不能指望他们预见到台湾去中国化、南沙群岛和航空母舰,所以对于传统史家的误区也不好苛责。但是如果现代的中国人再来研究这段历史,仍然看不到“唐太宗征高丽”这一场所谓的“败仗”,直接引发大唐海军建立和兴盛的重大意义,而仍然喋喋不休地延续传统史家那些陈腐观点,俺们只好说——请您老人家穿越回海上霸权兴起以前的时代吧,那里比较适合你……

关键词(Tags): #高句丽(廣雅疏證)#唐太宗(廣雅疏證)#海军(廣雅疏證)#唐代#贞观#外战#军事元宝推荐:任爱杰, 通宝推:米爹,老树,kmy1810,加东,回旋镖,履虎尾,煮酒正熟,随意溜达,霜迹板桥,预备役师的防化,李根,SleepingBeauty,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