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回马枪”和“拖刀计”的荒谬(作者:独立高楼风满袖) -- AleaJactaEst

共:💬8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回马枪”和“拖刀计”的荒谬(作者:独立高楼风满袖)

章回小说和说书艺人,都多次谈到“回马枪”和“拖刀计”。大体上,杨家枪、罗家枪的高手们,马战时佯装败退,作丧家夹尾之犬状,从战袍下窥得敌将逼近,遂回身一枪刺敌将于马下。或者就是关老爷也来这么回马一刀,再下马斩首级夸功。

   我这个年龄是听书长大了,对此不仅信,而且向往。多年之后,自已也练武,再细细琢磨,不仅仅是存疑,终于甚至到笑破肚皮了!

   武术中,把背面露给敌人,是习武者大忌。试想,追骑眼神紧紧盯住逃骑,视野开阔而主动,可以像在预警飞机指导下发射精确制导炸弹一样,可以高频率、高精度地发出攻击。而逃骑只能从袍下偷瞥(多看了对手会怀疑),视野非常狭隘;而且扭身还击处在反关节的位置,攻击距离也远不及追骑,组织一次反击很不容易。可以说,用“回马枪”和“拖刀计”时,追骑和逃骑的胜率是9比1。在天涯这个板块看过哥舒翰善使铁枪,每追及逃骑,把铁枪搁在对方肩上大喝一声,待敌将回首,遂一枪刺入咽喉并挑于马下,令人何等向往,也可以作为追骑胜于逃骑的例证。

   更可笑的是流星锤,可以看作“回马枪”和“拖刀计”的一种变招。我就不相信这像枰砣一样的家伙能把对手砸下来,要砸还要巴巴地演一出逃跑的戏,还要在砣上拴根绳子,以备下次再用。从道理上来说,逃骑如要用暗器伤人,比较有效的只能是弓和弩之类的机械暗器,但在这方面追骑明显更主动,更有优势。如果换作我,逃骑一边跑一边鬼鬼崇崇地回头瞧的话,我就先“哈哈哈”大笑一阵,然后一边狂追一边不停地用箭乱射他,至少可以一箭射穿他的马腚,一点儿机会都不给他。

   “回马枪”和“拖刀计”,一定是另外一种样子。

   古代马战,都是两将对冲,一个照面马就过去了,叫做“一个回合”,然后勒马回来再对冲。我想,“回马枪”和“拖刀计”的要窍,就在两马相错的那一刻。兄弟我是不大瞧得起练跆拳道的,现代竞技跆拳道侧踢和散打鞭腿连发力原理都不一样,跆拳道是直接抬腿,重抢点得分;散打是拧腰甩胯,要的是劲道。但我对跆拳道中后旋踢的技术是非常的佩服,尤其是腾空后旋踢或腾空后侧踹,作为一种防守反击技术,真是令人叫绝!所以,“回马枪”和“拖刀计”应该是在一个照面之后、两马相错的刹那,利用兵器相撞的反弹力回身一刺或回身一斩,从侧面或背后将敌将刺于或斩于马后。回马枪可比之于腾空后侧踹,拖刀计可比之为腾空后旋踢,从武术的技术上来看,也是一种绝妙的防守反击技术。

   一般两马对冲时,只能发出一次攻击,谁能抓住两马相错的瞬间发出第二次攻击,谁就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按照这个原理,也能明白为什么秦琼是使枪的,却要在腰带上别着一对棒锤似的锏,就是为了在两马相错的时间抽出来砸一板砖!为什么用锏而不用长家伙,就是短家伙近战时好使;为什么用棍类而不用刀,这跟盔甲有关系――刀不一定砍得进去,用棍一下子夯倒,敌将顶盔挂甲的一时爬不起来,再慢慢地收拾他。

   尽信书不如无书。兄弟们用些别样眼光,来看古书中的武术,常能得出一些挺有趣的结论――当然,没练过的会流于纸上谈兵。

  

   另外,明清时是中国武术万源归宗、集大成的一个时期。明朝名将戚继光是一代武术巨匠,对于形意、太极两大流派均有极大影响。哪位兄弟有他的《纪效新书》,望提供线索!

  

   孔见,一笑。

家园 作者肯定没有注意关羽的相貌

人家是丹凤眼,眼角一直扯到耳朵上面,不用回头就能看到后面,所以能用拖刀计。。。

罗成?这个这个兄弟可就不清楚了,说不定有耳朵听字的特异功能?

家园 是啊是啊,张国良就是这么说的,

这种特异功能还能遗传,不是亲生的关平是学不来的。

家园 我的看法

回马枪,拖刀计成功的概率确实是很小,但也不能证明它们不存在吧。

毕竟也只是高手才会用,世间又有几个关羽和黄忠,罗成和秦琼?

唯其难,故可贵。

家园 回马枪、拖刀计这些东东,肯定夹杂了评书艺人的演绎成份

本来就是评书演义嘛,既然是FICTION,就不好太过叫真儿的。举个最直观的,什么马超张飞酣斗220余合啦、还什么许褚典韦鏖战三个半时辰啦,在现实中都根本不可能发生。三国志中记载的有数那么几场单挑,比如吕布伤郭汜、关羽刺颜良、孙策斗太史、阎行击马超等等,也都不过是在很短时间内发生的。北周还是隋呀,隋朝名将史万岁在一场绝对严格意义上的单挑中剁翻突厥勇士,也不过就是三招儿两式之间。

至于回马拖刀这些,属于马战。根据现存资料来看,马战武技基本上已失传(这点萝卜酒兄也是这么说的),所以完全以步战武技的常识来推测回马拖刀在马战中也不存在,这个。。。显得说服力有点那个。

步战中有不少败中求胜的招法(有些还很阴损,因为要保命嘛。比如罗汉拳中有一招在败逃中突然俯身抓土回扬接着拳脚并进),这些招法无一不是要先把自己的后背亮给对手。所以,单拿“亮后背乃武学大忌”为凭就说这个东东不存在,说服力也有限。关键问题是你亮后背是瞬间呢还是时间比较长、是在对方攻击范围之外呢还是之内。

我感觉回马枪拖刀计这种东西还是存在的。

首先要说说古代武将交锋的情况。中国武将与西洋骑士的交锋方式,我以为是完全不同的。西洋骑士就是连人带马都是重甲包着,然后高速对冲,错马时看谁能在瞬间把对方刺下马去。这种打法除对负重能力要求高之外,最关键的是一击毙敌的稳准狠劲儿。而中国武将的单挑显然比这个要复杂许多,虽然也包括高速对冲,但更包括双方并马而行的近身缠战,否则您怎么解释孙策和太史抢戟抢盔的情况?又怎么解释马超在阎行断戟掴击脑部的情况下能活下来甚至根本就没从马上栽下来?(高速对冲时脑部挨一下基本上肯定落马!)

另外,马战武技虽然失传,但有一点大概是公认的,那就是马战武技的基础是步战武技。中国功夫从来都是以技术见长,重组合招数(当然不是组合套路拳那种纯粹做秀的组合招数,而是重失效的两三招的组合)。所以有理由相信古代中国的马战中,一个照面也是可能交换个三招两式的--当双方处于并马而行的情况下,时间是允许较长时间接触的。

既然存在近身缠战,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两将以低速相互接近,当一方在距离较近之时忽然拨转马头做出信心不足要落荒败逃的意思,对方如果上当,则会加速前冲,好让自己的军器够得上对方身体,然后杀伤对方。可就在这一瞬间,诈败一方(因拨转马头因此速度几乎是零,也就是说并未真的逃跑)突然再次改变坐骑运动方向,形成自己攻击对方侧翼的局面,然后一击胜敌。

简单来说,评书艺人们那种诈败一方在逃跑中从袍襟底下偷窥追击者的情况,显然是演绎,是现实中不太存在的;但是瞬间的诈败回马反击,应该是存在的。当然,这需要武将人马配合绝佳,而且对临场判断和时机拿捏能力都要求极高。

这种瞬间的诈败反击,也许只有离得很近的高手才能看出门道来,离得远了,未必能看出咋回事来,因为它可能并没有一个可供观察的逃跑过程。

以上纯属纸上论武 + 搬杠子,各位莫要当真,嘿嘿

家园 看来骑战上阵之前,怀里多藏几块板砖大有用处啊。

没遗传没特异功能的,诸位可要小心啊,哈哈!

家园 而且我觉得即使在诈败的时候,回头看也不见得是很让人生疑的事

我 想 很多人 都 玩过 追逃 的 游戏,一个人 前面 跑,一个人 后面 追。前面 跑 的 要 尽可能 的避免 被 后面 追 的 人 抓住,那 他 该 怎么办?

闷头 向前 跑 肯定 不是 个 办法。因为 跑 直线 的 话,后面 追 的 人 根本 就 不用 动 脑筋,直线 追击 就是 了。那么 如果 前面 跑 的 人 随机 拐弯,也 不是 办法。一个 是 因为 他 不 知道 是不是 正好 凑到 后面 追 的 人 的 方向 上去 了。更 重要 的 是,前面 的 人 变化,后面 追 的 人 只 需要 小小 的 相应 变化 就可以 跟踪 住。

在 这种 情况 下,恐怕 前面 的 人 在 逃跑 的 时候,不回头 看 都 不行。那帮 家伙,打仗 打 多了,对 这种 情况 应该 不会 觉得 奇怪。倒 恐怕 会 对 那些 闷头 跑 的,起出 许多 疑心 来。

所以,要想 真的 落荒而逃,那就 应该 往前走,别 回头

家园 “回马枪”和“拖刀计”属于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那种战术,

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是否紧密配合。如果遇到下面几种情况,一定不Work.

你佯装败退,想使用“回马枪”或“拖刀计”等等来干掉追杀之敌。可是:

1) 敌人捧着穷寇莫追的原理,不赶上前去追你。只是在后面得意地大喊“这次且饶儿不死,下回定斩不饶...” 然后收兵回营去了。

2)敌人追上前去,在5米左右的距离上朝你后脖子或是马屁股开弓放箭,嘴里还大喊“你给我在这儿吧你!”

3)敌人放马追上前去,但是是从侧翼接近你。这倒好,你不用扭回头偷看了,敌人就在你的旁边。你肯定心里大骂,“TNND的,这小子懂不懂规矩!”

4)敌人马快,像在Highway上超车一样,一下子从旁边超了出去,然后一勒马,挡在你的前面并大喊“我看你丫往哪儿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