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为什么不喜欢角斗士 -- aokrayd

共:💬46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为什么不喜欢角斗士

英雄这片子我只瞟了两眼,实在对那种武仙没什么兴趣了,而且我看的又是DB,色彩音响什么的都欣赏不了,所以就更没什么兴趣了。但是角斗士这片子当时我还是老老实实看完了的。看完以后,心里就很不舒服,可是碍于自己对罗马史不熟悉,对这将军就更不熟了,所以一直也不敢吭声了。可是今天,今天我终于再也不能保持沉默了,看到我私下里无限仰慕的间谍MM 竟然也对这帅哥颇有好感,我一定要暴发了,也好为咱们这些长得不那么壮的,面孔没那么帅的,职位没那么高的,人没那么英勇的兄弟们创造一点机会了 (看看有哪些兄弟自耽堕落和咱站一块的)

我手头上没有任何资料,就完全凭印象胡说了。我对这片子首先不满的就是,我从中嗅到了一股浓浓的意识形态说教的味道。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鼻子太尖了点。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影片中的时代应该是罗马历史上所谓的十贤王时代。这十贤王的特点就是都是以自己的义子即位。而罗马之从民主制 转入帝制则自剀撒时代即以开始,自罗马内战结束后就以稳定了,此后之元老院,纯粹只是装饰而已。而十贤王时代就以经更晚,何来权力归元老院一说?而影片一旦确立了这个大背景,就使得整个故事不再是一场个人悲剧或政治斗争,而演变成为了一个民主与独裁的斗争。从而具有了极其强烈的现代意味。如果我们在英雄中看到了为独裁者的美容,那么为民主的美容就一定能原谅吗?

罗马民主制的基石不在元老院,而在其以自耕为基础的小地主与自耕农,而自汉尼拔战争以后,这一基础就以经破坏了,农业成为了大庄园并以经济获利为本,而自耕农们则变为佃农或是城市贫民,或是职业军人。罗马开始转入了以对外扩张为生存基石的时期。而这种饮鸩止渴的作法又使国内矛盾一步加剧。所以最后帝制的建立是国内各种矛盾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政治阴谋,这并不能以现代人的喜好为转移。民主也罢独裁也罢,在历史发展中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而影片中所赋予历史如此的意义,难道不就是一种美国意义的意识形态说教吗?把民主制绝对化,永恒化会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正确的作法吗?而扭曲历史以符合当下意识形态的需要,其恶劣后果在我们自己这些年看得还不够清楚?(抹把汗,我对罗马历史真是不太熟,但愿没记错)

影片中还有一些极反感的地方,不知道大家的鼻子是不是和我一样尖。一开始,脏兮兮的野蛮人穿的破破烂烂,无限残忍地将我们罗马将军的脑袋当球扔,而后我们严谨的壮丽的罗马军队干脆利落地将野蛮人们打了个稀里哗拉。然后我们的将军无限忠诚的说,为了帝国的荣义。扯淡。就跟今天的美国人在伊拉克一样。帝国的扩张是为了直接掠夺财富,向被征服地区征收赋税,向部落领袖索取贡品,直接俘获居民作为奴隶。罗马帝国的商人们都是和军队一起行动的。庞培之于西非,剀撒之于高卢,都是通过战争斥掠取了无尽的财富,他们的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恰恰是那些野蛮人的鲜血和泪水。

顺便提一句,影片开始时那投石车投出的大火球和弓手们射出的火箭是不是太前卫了点。那东西看着很简单,工程上还是有些难度的,是不是得等咱们中国人发明出来。不过我的历史水平差,还是等高手吧。

我的感觉是影片中对罗马帝国有一种蓄意的美化。这和当前美国人的感觉是有点合拍的。重建往昔世界帝国的荣耀嘛。不光是前面这一段战斗,影片把整个角斗场的意义全改了。这不再是一个以杀戮来供人取乐的残忍之地,而变成了一个英雄们展现他们无比勇气和技巧的地方,所以到最后连皇帝都要跑上去露那么一小脸。角斗场自罗马灭亡以来一直象征着罗马的罪恶,而现在在这部影片中一点也看不到了。美国人好象忘了自已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了。有谁读过基督教史的举手?罗马历史上最有名的殉难女教徒是怎么死的?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她是在孕期间被仍入角斗场,在数万观众的欢呼中喂的狮子!而且是让狮子先对她进行了长时间的折磨。这才是罗马的角斗场。

就算抛开这些都不讲吧,这个故事也编得太俗太老套了。好人们总是一如即住的天真愚蠢。天大的政治阴谋竟然会让一个小孩子满世界乱讲。到最后只好如此离奇的结局。一个背叛了将军成为皇帝亲信的人,在将军崇高的人格和无比的勇气前完全忘却了自己的前途和身家性命站到了将军一边,还能说什么呢?

所以一句话,我不喜欢英雄,也同样不喜欢角斗士,后者也就是编得更精致一点。本质上都是扭曲历史的意识形态的说教。

据说要和MM套磁都得捧着点,我看间谍MM这么与从不同的传奇人物,没准我倒过来更能引引间谍MM的注意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谢谢给俺上了罗马历史、政治课,没这么严重吧

西方人,更有甚者,美国人,其实现在正是以罗马作为正统的。

这片子里有许多不付历史事实的地方,但谁都有他的局限性,美国人塑造的是一个美国英雄。

家园 太抬举我了

我可没有上课的水平,闹不好我发的好多牢骚都是错的。不过正是因为美国有这种以罗马为正统的意思,所以我才忍不住要嘀咕两句。

不过主要是间谍MM竟然喜欢这片子。尤其是这男主角又帅又壮,咱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只好逮住片子使劲批了。

首先申明,我对间谍MM的话只是开开玩笑而以,千万别有人跟我太较真。我是知道她的文章的水平的,FANS火了我可吃不消。

家园 角斗士不是讲民主不民主的吧,你的鼻子是太尖了
家园 请查看你的信箱,并请换个ID。参照本站规中关于ID的说明。谢谢
家园 写这文章的人估计要给你骂四了

帝国不堪承受之重担 - “帝国骄雄”系列前言

文章来源: 史鉴 于 2004-05-02 09:35:20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4月,是中国援朝大军凯旋而归的日子。长期荒废朝政的神宗皇帝也破例露面,在午门犒赏三军,主持受降仪式,将平秀赖等六十多名战犯砍头,并传首九边。《明史》称万历援朝战争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大明皇帝“华夷共主” 的威信得以维护,而从洪武朝就开始困扰中国的倭寇之患终於得到了彻底解决。

关于明帝国出兵援朝的目的,万历年间人士冯琦说得明白:“载籍以来,亦有出师大海外救人者否?主上之于朝鲜,起死而肉白骨也,存一亡国,摧一强国,以风示四夷之君长,莫不稽首内向,罔敢越志。天子恭已受重译之朝,国势强,国体尊。” 朝鲜是明帝国的藩属,保卫藩属是一个宗主国道义上的责任,也体现中国古代“存亡继绝” 的王道思想。战后,明军立刻归国,对朝鲜没有一尺一寸的领土要求,也未索要一分一毫的回报。朝鲜为了感谢明帝国的再造之恩,在汉城建了大报坛,而这份感激之情一直持续到了清初,明朝灭亡很多年以后,朝鲜王室还在拜祭大明皇帝的牌位。

可惜万历援朝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为明朝带来中兴的契机。恰恰相反,明帝国为这次战争耗尽了国力,从此迅速滑向覆灭的深渊。根据史料记载,“朝鲜要兵,首尾七年,约费饷银五百八十二万二千余两,又地亩米豆援兵等饷,约费银二百余万两。” (《明经世文编》卷四四四) 这八百万两的军费是个什么概念呢? 万历援朝战争结束第二年(公元1600年),明帝国全年财政收入为四百万两,也就是说,援朝战争耗费了国家整整两年的全部岁入。正如谈迁所云:“越国救邻,自昔所难,况海外乎?东征之役,苍皇七载,民力殚竭。” 明朝为了这场战争将张居正时代积累的盈余消耗殆尽,七年间国家财政日绌,除加重赋税以外,还令官吏捐俸救急。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吏部借口战事告急,开鬻爵卖官先例。同年,万历皇帝开始征收矿监税,从此以后厂卫缇骑纵横天下,四处搜刮,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明朝四十五年后灭亡,虽然深层次的原因在於诸多体制上的弊病积重难返,万历援朝战争无疑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从万历援朝可以看出,维持一个帝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耗费惊人,得不偿失,常常吃力不讨好。然而古往今来世界上无数的国家以建立帝国,称霸一方为奋斗目标,可谓前仆后继,而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帝国也充斥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

1655年,英国取得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牙买加,开始踏上建立海上帝国的漫长征程。此时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已经在美洲和亚洲开拓出大片的殖民地,英国的帝国事业起步相当晚。当时大概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西欧岛国居然后发先至,在以后的二百年间建起一个领地遍及全球的庞大帝国。

1. 帝国的贡献

在我们的印象里,“帝国” 往往和侵略、掠夺、压迫、杀戮等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诚然,一个帝国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开疆拓土,攻城掠地的过程,造成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在所难免。凯萨征服高卢,导致一百万高卢人丧生,另有一百万被卖作奴隶,高卢因此丧失了将近20%的人口。帝国对被征服民族通常会大肆搜刮掠夺,罗马帝国的横征暴敛就导致了多次被征服民族的大起义。

过去的十年间,许多历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帝国的历史作用。他们认为帝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实有相当突出的贡献。帝国对落后民族和部落的兼并,是传播先进文化最有效率的方式。这种历史翻案文章的代表作当属英国历史学家尼奥-弗格森(Niall Ferguson) 于2001年出版的著作《帝国》,该书的中心论点是大英帝国将贸易和财富、科技和文化、民主和自由传播到世界各地,因而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重大贡献。

不可否认,帝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确有促进作用,虽然造成的社会代价往往巨大。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从此以后两千多年,大一统局面能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秦始皇居功甚伟。但秦灭六国,数十年的战乱造成的社会代价也无法估量。罗马帝国时期,被征服民族大量吸收罗马文化的养分,包括拉丁文字、历史文学、罗马法律、公共管理、货币金融等等,飞速提升了自己的文明水平。高卢人在凯撒时代还被看作是蛮族,被兼并以后迅速罗马化,彻底摘掉了蛮族的帽子。后来大批高卢人跻身罗马贵族阶层,比如罗马帝国的末代名将埃裘斯就是高卢人。日尔曼人大概是罗马文化最大的受益者。罗马帝国初期日尔曼人还是非常原始的游牧民族,在以后的三百年间日尔曼人跨越了好几个社会发展阶段,到罗马帝国末期文明程度已经不亚于罗马人。在抗击匈奴入侵的沙隆战役中,信仰基督教的西哥特军队和罗马军团并肩作战,并主导了战局。今天日尔曼民族为主的国家能够在国际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还要归功于罗马帝国当年的启蒙教育。

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帝国,几乎都依靠道义上的感召而形成凝聚力。中国古代“存亡继绝” 的王道思想,是中国汉唐明清等帝国强盛的根本。明朝为了援助朝鲜不惜掏空国库,充分体现了帝国道义上的责任感。和同时期的其它帝国相比,大英帝国也同样具有道义上的优势。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英国为废除奴隶制度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英国是最早从事奴隶贸易的国家之一。1660年一些英国贵族创建“皇家非洲探险公司”(The Company of Royal Adventures into Africa),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授予该公司从事非洲奴隶贸易一千年的垄断权,但后来皇家的垄断权被平民商人打破。到1800年为止,英国商人总共从非洲贩运了四百万奴隶到美洲,而奴隶贸易成为英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十九世纪初期废奴运动的高涨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英国于十八世纪末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这时英国发现奴隶制度和机器工业格格不入,因为机器工业需要的是大批自由劳动力,以及具有购买力的广大市场;其次是英国的新教福音组织从道义的角度主张废奴,他们将奴隶制度视为人道主义灾难。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禁止大英帝国子民从事奴隶贩运。1833年,英国又通过“废除奴隶制法案” ,解放大英帝国境内所有的奴隶,事实上是由英国政府出钱向奴隶主买断奴隶们的自由,比如英国埃塞斯特主教拥有奴隶665人,英国政府为此向他支付了12,700英镑。

为了有效阻断大西洋上的贩奴航运,英国皇家海军于1819年在西非驻扎由二十艘军舰组成的“废奴舰队” ,专门拦截贩奴商船。这支舰队在西非驻扎了五十年,解救了数十万被贩卖的黑奴。为了根除奴隶贸易的源头,英国还对参与贩奴的非洲土著政权动手。1851年,尼日利亚拉格斯的国王就被英国军队赶下了台。在欧洲,英国利用在拿破仑战争中取得的国际影响力劝说各国签署废奴条约。欧洲国家中瑞典、丹麦率先响应;法国迫于英国的压力,于1815年同意废奴;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则强烈反对,英国只好用金钱买通,总共付给葡萄牙三百万英镑,西班牙一百万英镑,并免除他们战争期间欠下的巨额债务,才使两国于1853年在条约上签字。美国直到1862年才由林肯总统签署废奴条约。由於英国数十年不懈的努力,万恶的奴隶制到十九世纪中期终於寿终正寝。

废除奴隶制的努力使大英帝国在道义上领先其他国家甚多,可惜同一时期大英帝国在中国的龌龊行径将这个辛苦得来的优势完全抵消。为了打破中英贸易多年失衡的局面,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十八世纪后期开始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而英国政府为了保护毒品贸易不惜发动鸦片战争,这成为大英帝国声誉上洗不掉的污点。

弗格森在《帝国》一书中引用了不少史实和数据支持他的论点。大英帝国鼎盛时期促成国际资本向落后地区大规模流动,直到今天都无法相比。1913年世界上63%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1996年这个比例是28%;1913年世界上25%的股票资本投在发展中国家,1996年这个比例是5%。这些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大多数用于当地基础设施的修建,如铁路、电站、大坝、城市供水、灌溉系统等等,帮助了落后地区实现现代化。以印度为例,莫卧尔王朝时期,印度只有5%的耕地拥有灌溉设施,英国殖民时期这个比例提高到25%。英国留给印度的另一项丰厚遗产是六万公里铁路网,直到现在还是印度经济的大动脉。

大英帝国留给殖民地的遗产还包括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度。1983年著名政治学家迈隆-威纳(Myron Weiner) 指出,二战以后获得独立,能够长期拥有稳定的民主制度的国家,几乎都是前英国殖民地,比如非洲的肯尼亚、博茨瓦拿、南非,亚洲的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等,而他们周边的其他前欧洲殖民地,如埃塞额比亚、安哥拉、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古巴等等,几乎都是独裁统治。英国前殖民地国家和其他国家相比吏治较为清廉,贫富悬殊较小。以加拿大和墨西哥为例,墨西哥社会财富分配为金字塔形,少数豪门巨富和赤贫的广大人民形成鲜明对比;加拿大则是纺棰形,中产阶级是社会中坚。加拿大有堪称典范的自由民主制度,而墨西哥政府以腐败和排外著称,一党专政长达一百年。弗格森认为,大英帝国在各殖民地下功夫培养了一大批当地的精英,而就是这些人成为以后独立建国的中坚力量,比如印度的甘地、尼赫鲁,新加坡的李光耀,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等等,都是在英国受的教育。

弗格森并不回避大英帝国阴暗的一面。他认为大英帝国的确给殖民地带来了三个“C”,即文明(Civilization), 商贸(Commerce), 和基督教(Christianity),但前提条件是征服(Conquest) 。《帝国》一书中超过一半的篇幅记述大英帝国在各殖民地的暴行和劣迹,但还是有很多疏漏,比如英法联军的火烧圆明园等等。英国的殖民统治也是充满掠夺性的,以印度为例,十九世纪的一百年,英国的国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四倍,印度却几乎没有任何增长。十九世纪末大英帝国鼎盛之时,印度却发生了数次大饥荒,饿死两、三千万人。

1. 帝国的负担

大英帝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进入鼎盛时期。此时的英国颇有中国汉朝时的霸气,可以说是“犯大英帝国天威者,虽远必诛。” 大英帝国的两次军事行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868年,阿比西尼亚皇帝西奥多劫持英国外交官和他们的家属,在埃塞额比亚高原峭壁上的马达拉要塞(Magdala)凭险据守,要挟大英帝国。英国在印度的军事长官纳辟埃(Robert Napier)率领一万三千英印军队在索马里海岸登陆,然后跋涉四百公里,艰难地将重炮拖上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强攻马达拉要塞,毙伤阿比西尼亚军队两千多人,西奥多被打死,而英军仅伤二十人,无人阵亡。

1898年,为了替十四年前在喀土穆被马哈迪起义军打死的英国传奇人物戈登复仇,英国埃及驻军司令基奇纳(Herbert Horatio Kitchener)率领两万英军入侵苏丹,在喀土穆附近的奥姆德曼(Omdurman)和五万马哈迪起义军决战。面对装备步枪和长矛的马哈迪骑兵的冲击,英军推出了他们的秘密武器:数十架马克辛机关枪。在这种工业化时代的武器面前,马哈迪士兵象秋收的麦子一样被成片割倒。二十三岁的温斯顿-丘吉尔作为战地记者目击一切,他写道战后身穿白袍的尸体“象撕碎的报纸屑一般铺满了战场。” 两万马哈迪士兵阵亡,而英军仅伤四百人,阵亡四十八人。

大英帝国强大的外表,掩盖了其内在的败相。庞大的帝国成为一个日益沉重的负担,最终压垮了英国的肩膀。英国占领苏丹,纯粹是为了保护地中海到印度洋的红海航线。苏丹赤地千里,资源贫乏,英国每年为了维持对苏丹的占领和管理开销巨大。相同的情况在大英帝国的其它地方比比皆是。

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可以说是相当勉强的,并非出於本意。英国自由贸易学说的宗师亚当-斯密和他的门徒一直反对英国建立一个古罗马式的帝国。他们认为英国虽然应该尽可能将自由贸易理念传播到全世界,但建立一个统治其它国家民族的大帝国则完全不符合英国的利益。亚当-斯密尤其高瞻远瞩地提出维持殖民地和平的巨大开销将让英国难以承受。这种思想一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都主导了英国的国策。这个时期英国的扩张基本上都是被动的,为了保护海运航线,或者防止殖民主义竞争对手染指现有的领地。比较突出的例子当属英国在印度的扩张,是在同法国及其当地盟友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完成的。

十九世纪的后三十年,英国的殖民扩张政策发生极大的变化,英国政府开始公开宣扬以建立古罗马式的大帝国为宗旨。英国对非洲南北贯通的吞并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189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六十周年的“钻石庆典” 见证了大英帝国最强盛的一刻。这一时刻的确值得纪念,因为大英帝国将在以后不到五十年间分崩离析,风光不再。

进入二十世纪,新兴的欧洲强权开始挑战大英帝国的权威,而维持广阔殖民地统治的艰辛也开始消磨英国人的耐性。无论英国在各殖民地实施多么开明的政策,操办多少公益事业,都无法消除殖民地人民的敌视和反感。这种徒劳无功也让英国人心灰意冷。在印度,圣雄甘地领导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印度国大党强烈要求英国“放手印度”(Quit India),着实让英国伤透脑筋。需要指出的是印度国大党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受到英国结社和集会法律的保护,让英印当局一筹莫展。希特勒对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一直相当景仰,他曾经说过,如果由他统治印度,他早就把甘地及其同夥就地正法了。

英国文学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于1936年写的小说《射杀大象》(Shooting an Elephant),活灵活现地反映了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徒劳和尴尬。小说主人公是缅甸某乡镇的一个警长,前去制服一头发狂的大象。当他到达现场时,大象已经完全镇定下来,因而没有杀它的必要。当该警长很快发现四周聚集了上千围观的当地土著,都等着看他出洋相。当警长表示想放过这头大象时,嘲笑戏谀声四起。结果该警长不得不将大象当众射杀。这篇小说是表现殖民主义窘态的经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英帝国已然年迈力衰,无力行使保护殖民地的责任。这时的大英帝国,大概能够体会到万历援朝时捉襟见肘的窘迫。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直接的威胁到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地。此时的英国正在“不列颠空战”中苦苦支撑,而德国海狼们正在绞杀英国大西洋上的生命线,英国根本已经无力顾及亚洲。但是大英帝国仍然决定履行宗主国的责任,哪怕是作出一种姿态。这样英国明知香港守不住的情况下,依然派遣两千加拿大士兵增援香港守军,等於将他们送进火坑。加拿大援军到达六个星期以后,香港就沦陷,英军士兵在战俘营受尽折磨,很多人没能活到战争结束,为此加拿大至今仍然耿耿于怀。英国还派遣以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为首的Z舰队,前去保卫新加坡。威尔士亲王号是英国最新型的战列舰,此时仅仅服役了九个月。结果在马来海战中,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被日本舰载攻击机击沉,新加坡随后沦陷。这段时间大英帝国威名扫地,连续丢失香港、新加坡、马来、缅甸等地,让日军一直打到印度门口。

2. 帝国的传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大英帝国的寿终正寝。1945年,美国在西方世界中一枝独秀,以7%的世界人口,拥有42%的世界国民收入,50%的世界工业产值,75%的世界黄金储备,以及90%的世界汽车产量,当仁不让成为大英帝国的接班人。

美国在价值体系和治国理念上和英国同出一辙,所不同的是美国由於其殖民地的出身,对帝国主义相当反感,而且在道义上还高出英国一筹。1898年美西战争以后,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取得古巴和菲律宾两块殖民地。美国国内反帝国主义的呼声促使美国政府立刻着手实现古巴和菲律宾的自治。在古巴,美国于1905年主持大选,产生了古巴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虽然后来古巴局势动荡,美国不得不于1906年再次介入,但三年以后又将政权交还给古巴人民。在菲律宾,美国只亲自管理了十年,就把权力交给菲律宾人组成的政府。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政府本来打算跳过菲律宾,直接攻击台湾和冲绳,遭到麦克阿瑟的坚决反对。虽然麦克阿瑟主张反攻菲律宾是出於个人的原因,他却以美国对菲律宾的道义责任为理由说服了罗斯福,改变了战争的部署。

美国道义上的优势,体现在美国一战以后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只不过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曲高和寡,无人响应。二战以后美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雷厉风行地推行民族自决原则,阻止英法等国重返他们的殖民地,才使许多亚、非国家获得独立。美国还把中国庚子赔款绝大部分用于中国,创建了留美预科学校,也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这在列强当中绝无仅有。

二战以后西方世界满目疮痍,而来自共产阵营的挑战日益强烈,美国被推上了西方阵营盟主的位置,虽无帝国之名,却行帝国之事。美国介入韩战和越战,虽然有遏制共产阵营扩张的战略考虑,但战争的具体目的还是为了保住依附于美国的南韩和南越政权,和一个帝国履行保护殖民地的责任同出一辙。美国的这两次战争依然摆脱不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宿命,也就是得不偿失,吃力不讨好。美国对南韩可以说是有再造之恩,但韩国人似乎并不领情,反美情绪相当普遍;而越南战争则将美国五十年代的经济成果消耗殆尽,几乎把美国拖垮,最后还是未能保住南越政权。

无独有偶,美国这两次战争的主要对手中国也面临同样的窘境。抗美援朝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援助朝鲜,牺牲数十万将士,消耗大量物力财力,而中国也遵循了历代帝国的道义原则,功成身退,对朝鲜无尺寸领土要求。抗美援越前后十几年,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支持越南,让美国深陷越战泥沼,最终无功而返。同一时期,中国还向大批第三世界国家慷慨援助。如果剥开中国这些决策的国际共运外衣,我们会发现毛泽东的帝王思想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中国对朝鲜、越南的巨大贡献得到了什么回报呢?朝鲜五十年代以后一直紧跟苏联,对百万志愿军的流血牺牲支字不提;越南则干脆和中国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显然中国也未能逃脱帝国的宿命。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独霸天下,成为世界警察,於是不得不挑起了更多的帝国重担。但此时的美国也已经今不如昔,目前美国的GDP只占全世界的20%,而且这个份额还在迅速缩小。现在唯一有利之处是当今世界没有一支军事力量能够抗衡美国。美国每一次海外的军事行动,几乎都要面对国内外强烈的反战呼声,而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反美情绪,只怕比一百年前的反英情绪还要高涨。

平心而论,美国并不是一个邪恶帝国,但美国坚信自由民主制度放之四海而皆准,是医治世界上所有固疾的灵丹妙药,的确天真得厉害。民主制度只是一具躯壳,需要注入灵魂才能迸发活力,而这灵魂就是植根国民内心深处的民主理念和素养,缺乏灵魂的民主制度并无多少益处。孙中山之所以提出“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的建国方针,就是认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实行民主的条件。我看到美国在伊拉克费尽心思创建议会制民主,不仅哑然失笑。伊拉克这样的国家根本不具备实行民主的条件,如果党派之争在台湾议会里能发展成群殴,在伊拉克议会里只怕就要引发枪战。美国下面的帝国道路如何走法,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3. 结语

帝国贯穿人类几千年代文明史,而很可能以各种不同形式继续存在下去,但万变不离其宗。应该如何看待帝国这个现象呢?我个人以为帝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应当认可和赞扬;而帝国对殖民地人民犯下的罪行也应该谴责和鞭挞,功是功,过是过,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功过相抵。

“帝国骄雄” 系列的人物选择,并不以名气和地位为唯一标准。他们中间有彪炳青史的名将,也有海盗船长,鸦片商人,雇佣兵,甚至土著首领。时间跨度从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到一次大战结束。这些人大多是大英帝国推崇的英雄人物,也有大英帝国的仇敌。“帝国骄雄” 系列就是尝试以一分为二的历史观,从英国历史上的这几个人物身上,折射大英帝国三百年的兴亡之路。

家园 嗯,你的目的达到了。我敢肯定。赫赫

不过随之而来的是一束束嫉妒的目光,伴随着一支支利箭,嗖嗖嗖,不想变刺猬都难呐。

出门一定记得穿盔甲,带盾牌先

家园 又是个同道中人

美国人的英雄观我是领教不了的了,这部大片对我只能起到催眠的作用,接下来就霸占了我的垃圾箱

家园 射箭太没效果了,俺已经准备好张良当年对付秦始皇用的那玩意儿了
家园 握手!不过我可没你那末大胆。

类似的话我想了好久,就是碍于怕唐突了间谍MM的面子,一直没敢说。

其实罗马史上有类似的例子,但是----嘿嘿,和影片中的善恶差不多正好掉了个个儿!这也是我不太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家园 大文拜读过

正象梦晓半生说的,上了一堂历史,政治课。开卷有益的文章,我觉得都该顶。

你说的这些很让我长见识,很多地方深有同感,特别是这句话,相当赞成“如果我们在英雄中看到了为独裁者的美容,那么为民主的美容就一定能原谅吗?”

甚至可以这么说,你所列举的大部分观点,我都赞成,只是从《角斗士》这部电影里,I didn't see it。这可能是我的问题,豁豁

所以我想,我们的观点应该没有冲突---我们都讨厌对一种意识形态的类似愚民地渲染和夸张----只是我们侧重点不一样,你在《角斗士》看到了扭曲历史,粉饰民主,我在《角斗士》中看到了人性健朗,个性张扬。你看,我们注视的方向不同,所以你这砖拍不到我呢,呵呵。

关于男主角,我什么时候说人家长的壮长的帅就应该推崇了?这是全文我唯一强烈反对你的部分。相反我对Russel的才华十分欣赏,特别是看过他的beautiful mind之后,呵呵。

还有啊,千万不要“无限仰慕”我,即使知道你是客气,我也一个大红脸。一般来说,谁仰慕我,我仰慕谁,豁豁,让对方也尝尝这如坐针毡的味道

家园 建议你去看看他的insider

& life proof.

家园 至于那样吗,上纲上线的!
家园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家园 感动啊

还是有几个弟兄和我站在一起嘛。而且终于见到了间谍大侠的亲笔回信,虽然还缺一个签名。间谍大侠一眼就看穿了我的移花接木之计。我承认这完全是我嫉妒心作怪。肯定是当初看见夫人看着帅哥两眼发光的样子让我怀恨在心,一有机会就暴露了出来。配合你不要这么凶嘛,我这也算是给西西河的兄弟们开创了一个大好局面嘛。

Highway觉得我是上纲上线,也可能吧。我们这一代,政治嗅觉还是太灵敏。也许影片本身并没有想那么多,或者也可能是美国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流露而已。不过我最近的乒乓球技术可是长进了很多,希望将来能和Highway兄交流交流。

我对法国和罗马的历史特别感兴趣,这可是陈寅恪说过的,对中国历史最有可比性(先搬个大名字再说)。很可惜的是我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参考书籍。

至于得换ID的弟兄引的那篇文章,我确实觉得不好,漏洞挺多的。我对帝国的态度倒和那位含沙射影,故弄玄虚的老兵前辈的态度相似,帝国往往意味着和平和秩序,但另一面也是思想的专制和制度的保守。不过这话我觉得怎么这么熟呢?好象是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反复说过的吧?

我的帖子还少有这样有人气的,可怜啊。借此机会,我要再次向Ready-Go MM教会我帖图表示诚挚的谢意。虽然她人不在。不知道她看到我帖在感性天地的那三张照片没有,在心守家园也看不到哎。那是宁夏支教志愿者的新照片。尤其是那张孩子们在烛光下读书的照片,那是他们的招贴图片。最近OCEF又来了好多新照片,有兴趣的弟兄可以去看看

http://www.ocef.org/cgi/lb5000/topic.cgi?forum=2&topic=1408&show=0

很抱歉我又给OCEF作广告了。希望铁手兄不要介意。我只是觉得我们西西河充满爱心的侠客们还是不少的。我这也算是给大家一个献爱心的机会?毕竟孩子们才是真正的希望之所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