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为什么不喜欢角斗士 -- aokrayd

共:💬46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乒乓球我已经挂牌多年了,我不会再打了。

因为我现在的水平会让我当年的教练蒙羞,出于对他的尊敬,我不打了!

家园 那也太可惜了

至少也是个锻练身体的好运动啊!而且我觉得对视力特别好。反正你的教练又看不到。我倒是没这个问题,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过教练

家园 我成了前辈了?我有这么老吗?

老兄居然也喜欢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着实难得。

这本书(三卷本)我还是大学将要毕业的时候买的,那时候逛南开书店,发现了这套好东西,不禁垂涎欲滴,忽然发现囊中羞涩,于是急奔系里,找到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借十元钱,许十日内还钱,老师问我借钱何用,答曰买历史书,老师大为惊奇,于是十元钱借到手,急奔书店,将好东西搬入书包中,心遂大安,一周后,还所借十元钱,当时借钱老师不在,我遂将钱交给另一位教过我的老师,请他代我还给那位老师。我在系里老师之间出名,靠的不是学业,而是这番借钱买书的经历。

这套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将各个文明(例如四大古文明和近现代各个文明)以一堆大大小小的圆圈来组织、描述和联系,在这样的方法里面,个人的因素可以被适当降低而大趋势则可以相对明显地显示出来。这种不看具体某人做法,而看历史大趋势的历史观是我后来历史大模样思想的来源之一(虽然我的历史底子是古文二十四史),这种思想是我对文革以及中国革命看法的主要来源。

老实说,国内喜欢这本书的应该不是很多,因为它和国内的主流观点、意识形态教育都完全对不上,在大革文化命期间理应是棵大毒草,会被严厉禁止的。我在国内的时候和历史方面的同好讨论这本书,多数的反应是茫然和没看懂,少数则报之以“瞎掰”二字。

家园 这套书我看得很快,不仔细

我看的是两卷本。尤其是下集集中谈作者的高级宗教观,基本上就只是翻了一下,对上集讨论各大文明的兴衰之比较,看得更有趣味些。作者知识渊博,对人类的命运有着极其诚挚的关切,确实令人感动。但我觉得作者的专长还是集中在罗马史,一旦谈起罗马则言之有物,切中要害。谈起中国时,虽然亦颇有真知灼见,但有一些常识上却反而有错误。而且对中国的认识我觉得实在有隔靴搔痒之感。虽然作者有意要克服西方之中心观以平等观看待各种文明,但实在只是一种主观愿望而没有真正通过资料上的理解说服自己。我自已的感觉是如果作者不是把题目摊得那么大,而是集中在罗马,中国,埃及,阿拉伯上,甚至于仅就罗马和中国加以讨论,恐怕反而效果会好得多。因为这样在资料收集上和理解上都可以更加深入。因为即使如作者之博学,也实在难以把握如此多这情况。更重要的是,对象太复杂,则难以肯定必然有所共同之内在规律了。历史之复杂,可以作为类比的事例诚然何其多也,但反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书中常有令人叹服的智慧之火光。但有时又觉得作者未免太过执拗。作者一开始即开篇明目的反对所谓科学的历史观,深得我心,但整个下卷全集中到高级宗教的讨论上去了。则不免有先入为主之嫌。恐怕不太符合客观之态度。而且这更让我觉得作者没有能对中国之文明作深入的了解。从而也就没能认识一个独特文明的特质性。我对他的兴趣其实是先从其宗教观开始的。历史研究反而是后读的。而且因为先了解了其宗教观,所以整个下卷也就只是翻了一下而已。

老兵读书之多令我惭愧,二十四史我是没读过的。我原告的兴趣也不在历史上,只是这几年越来越有兴趣了,但古文功底终归是不行。也许将来年老退休以后能更有精力。古人去皓首穷经,又去朝闻道夕死可也。我读的经少,所以离闻道还早,可以再安心地多活几年,老兵你可就危险了。

家园 回复

的确,西方人讨论中国历史,总给人以啼笑皆非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文化距离实在太远的缘故。汤因比这本书有这个问题,剑桥中国史同样有这个问题。不过也许正是这种距离,可以使得作者不受东方文化的约束而有新的探讨和发现。另外,汤因比的这本书有些过于大模样了,反而有些曲解历史,这是它的不足。

二十四史自三国志以后多为官史,回护、曲笔过多,特别是涉及朝代更替的时期,因此看看外国人修的中国史,有时候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回复
家园 剑桥中国史

这个问题很明显啊。不过到了近代史和共和国史,他们反倒写得更得心应手一些了。但是隋唐史秦汉史看着就常有一种古里古怪的感觉。我很疑心还是文化背景的作用。文化中相通的地方他们就理解的比较透,但独特之处,就有隔了一层了。你看汤因比在讨论佛教和儒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我觉得就很有一些想当然的味道。而且西方写史重数据,而中国写史重人物,不过在这一点上,我还是赞成钱穆的态度,虽然他有些卫道的意思,但我觉得毕竟是这种文化中人,所以理解得更透一些。

中国的历史,终归还是得要中国人自己来写,而且还非得从中国独特的文化角度和历史角度来写。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和西方人的历史观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但却于中国是极有意义的文化遗产。吸收外来文化便如嫁接或是施肥,但松树终不会长成橡树。把根刨掉了再从头栽一棵,终归是作不到的。而且反而是大有反作用。文化大革命要一切从头再来,结果反而一切变得更糟了。历史终究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从角斗士扯到这里,也真是扯得够远了。我还是更喜欢勇敢的心一些,记得看那个片子时,外面也是电闪雷鸣,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不过尤其是里面的苏菲玛索这可是我能记住名字的不多的外国人。我认识一女孩特喜欢她,办公室里帖满了她的照片,以至于同事看她的眼神都有点意味深长的意思。

家园 这个话题还是就此打住吧

从一部外国电影聊到了中外历史观,也真是够远的了。

不过中外历史观的主要区别我想是在两点:

一。以人为本还是以政权为本;

二。多元还是一元。

显然,前面两点中的前者属于西方,而后者属于东方。

这个话题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其它版面开新的话题,这里还是算了吧,否则跑题跑得也太远了。

家园 我觉得

你做这么多,都不如请铁手在主页给个友情连接来的实在,或者请他免费加在广告里,算是公益。铁手会答应么?我觉得会的。

你好像有些灰心,觉得转的那些帖子人气不高。其实,那并不表示大家不关心。我就说说我这样的普通人的想法好了。要我捐款,没问题;要我当志愿者,做文书,给孩子们回信,我得权衡一下了;要我天天看那些文章,不要啦,我还是更喜欢听萨老讲评书。我承认我还是爱心不够。不过,恐怕还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多一些,是不是?

另外,你好像从来没有正式地介绍过OCEF到底是什么组织,是怎样运行的。恐怕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你不如详细点写个介绍,也谈谈你参与其中的经历,河里喜欢原创。对我来说,当初只看到“任何捐款未经允许不能用作管理费用”这一条,就觉得这个组织是可以信赖的。另外,有免税,可以拉美国政府一起出钱,省得他们去买导弹,何乐而不为?

捐款季节,只管开门见山的发号召。河里有的是热血青年,响应者必众。河里的这些人不需要潜移默化。中国农村是什么情况,大家清楚得很。有些文章发多了,给人一种传教的感觉。

说了这些我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反对你的做法。相反,我支持你。

因为,我也是会员。

握手。

家园 好文章!~~~~~
家园 抱歉抱歉

刚有那么点牢骚的意思就被兄台你看出来了。可见要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是不容易啊

我觉得铁手是想让西西河集中在文化和历史上,如果向他要求贴个友好链接我觉得不是太妥,因为这样容易多生枝蔓。所以我觉得还是我隔三岔五的转个帖子过来骚扰一下的比较好。关于OCEF的介绍我也想过,可是每次都自报一下家门,别人不烦我自个也烦了。我想我放个链接到签名档里不知怎么样。

OCEF上的文章自然不会如西西河的那么有趣,要不我也不会老在这儿逛来逛去了。不过我还是希望能有人常去看一下的好。因为可以更及时地了解更多情况。就象前不久我从孩子的信中看到她一天的生活费是一块钱,或者那张孩子吃蛋糕的照片,内心的震动还是难以言喻的。

网络的威力是无穷的。热血兄弟们也是很多的。今年OCEF会员大增就是因为在捐款时得到了MITBBS的宣传。西西河是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地方,所以情不自禁地就希望这里的弟兄也会有同样的兴趣。事实上也并不失望,兄台不就是一位吗?

家园 呵呵,事实上我是想过找你做时事嘉宾的。友好链接没有问题
家园 那实在是太好了!请问我们需要做点什么吗?

嘉宾我就不够格了。不光水平不够,新华声他们太厉害了。而且我也实在拿不出更多的时间了。就现在写点东西,我都 觉得内疚啊,对不起我的实验。

万分万分地感谢铁手兄的帮助。

家园 呵呵,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也把我带回到大学时代

仿佛是上海译文出版的,那是新右派们的革命指导书籍啊。老兵是89年以前入大学的么?

家园 是,那个时候我已经毕业了

原书我留在国内了,没有带出来,加上时间久了,记不得是那家出版社出的了,只记得是三卷本。当时看的时候,很是费了一些劲来适应这本书,因为思维方式和风格都太与众不同了(和国内历史书籍相比)。看完以后,有种蜕变的感觉。

另外一个有趣的三卷本是吉本的《罗马帝国的衰亡》,三本书的封皮各自表现出了罗马帝国衰亡的程度。

我觉得,西方的历史书籍思辨性比较强,不像中国史书,赞部分总是干巴巴的(史记、三国志除外),缺点是人名字难记,那么长的一串。

家园 这还不算前辈

兄弟我那时连什么是重点大学都不知道。

历史研究我是到这里来才读的。不过在这里我读过的我觉得最好的一本历史书是沟口雄三的明清之际中国之思想之变化与转折。不过这本书读过的人恐怕不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