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给孔子请个英国律师 -- 丁坎

共:💬49 🌺9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您的说法似是而非。

夫子本意是劝勉人不要困而不学,并非要进行阶级划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家园 夫子这里是自谦罢了

孔夫子这里不过是说自己是中人之资,也要学习才能进步。但他明确提出了由上到下的四等资质之分。

而孔子又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里又明确得说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是不能教授他们什么太高的知识的。

《论语》现在的分篇方法并不是把同一个或者类似的主题放在一起,前一句和后一句大多没有什么关系。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论语》并非一人所作,因此有些弟子听到了这一句,有些弟子听到了那一句。记载下来的时候,自然散乱了。另一个原因是古代用竹简木牍。《论语》这种语录体的每一句的平均长度大概也就一两片竹简而已。而每一句的联系都不强。结果即使错简了,也不影响整体的纪录效果。

知道了这两点,如果我们把这几句关于资质问题的话串联起来,重新整理一下就可以得出以下排列: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样,孔子关于资质的一个完整理念不就呼之欲出了吗?

所以,读《论语》之类的语录体切忌断章取义啊。如老丁那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不是不可以,但也得把各章句之间的关系理顺才行啊。

家园 网上有一个《缠论论语》,先生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由于工作原因而接触缠论,由缠论而重读论语。对于丹心灵鸡汤似的解读不满,对旧有的考证注视也有很多疑问。总的感觉是历朝历代都有借论语而阐发个人理念的事情,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康有为了。

缠论对这两句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释为:民众当下适合的,任由民众去践行,民众当下不适合的,放任民众智慧去创造。

此人传说已经去世,他对论语的注解有文字学的溯源,也有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借鉴,是我之前没有见过的。但其人知趣不在学问,个人感觉也有借经典抒怀的意思。

另外,还是要问先生一下,现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如何,主流状况怎么样?学习的方向和步骤该当如何?

家园 主贴里不是有现成的例子吗

李零先生指出:郭店楚简《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

因为多了个“而”字,其它的断句法就不可行了。可见当时的人(离孔子时代不远)就是这样理解和断句的,可怎么样,不可怎么样,并列转折。这样也最通顺。无论是“民可”还是“民可使”都很别扭。是后人借古人言论来阐述自己理念的一种方式。

如果一定要按照“民可使”这样的断法,我也觉得沈善增的解读比较合理一点,“知之”翻译为了解他们,和“从之”、“改之”等相对应,而不是“使其知”。把“知之”的“知”当成使役动词,有别的例子么?

另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批判》里的解读为:“民众可以使他们遵照上面的命令去做,不可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不同意主贴里的那种译法。由是从的意思,跟从还是服从?我觉得服从可能更好一些。主贴里“沿着我们的道路走”真别扭,还不如翻成“跟着我们走”。

不过我有一个想法,这里的不可,究竟是不应该、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还是没办法、不可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也许孔子的原意是,老百姓太愚昧,跟他们讲不清楚大道理(或者跟他们讲大道理也是没用的,他们理解不了),所以只要命令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