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庖丁解字 之 故垒西边 上 -- 丁坎

共:💬9 🌺2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庖丁解字 之 故垒西边 上

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教我们识字,告诉我们说,这个故字,左边是古代的古,右边是个反文旁,凑起来就是古文,古文讲的当然是过去的事,所以叫故事。

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不过一点不影响我们很快地记住这个字,然后读很多故事,甚或假模假样地吟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垒西边是个让人想起千古风流人物的好去处,而这个 故字呢,也颇让人想起几个人类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来。

这头一个呢,是亚里斯多德 (384 BC - 322 BC),此公著有

《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几百部著作,丰富并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物理学》中他对运动有如下思考:

物体总是由其他物体推动后才能进行运动,我们对每一个运动物体都可以找到它所受的推动和相应的推动者,找到最后,必然存在一个 第一推动(first move)和第一推动者(first mover)。(亚里斯多德运动学的本质观点是,(推动)力是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一直统治了整个西方对运动的看法。直到两千年后才降生了一个伟大的牛顿来修正他的论断:力不是运动的原因,而只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不受力的情况下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后来,又出现一个风流人物,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他是中世纪最著名的神学家,曾先后担任过三位罗马教皇教廷的神学教师和法王路易九世的神学顾问。著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等。其哲学和神学体系于1879年被教皇利奥十三世定为天主教官方学说,后世称之为托马斯主义。在这个体系中,他借鉴了亚里斯多德对运动的思考,提出了一个上帝存在的逻辑证明。这个证明主要是说,每一有限的存在都需要一个自身之外的存在之因。世界上存在的事物构成一个原因链,对这个原因追问到底,必然需要存在一个第一因(first cause),世界的第一因就是上帝。

相信大家对神学理论的细节没什么兴趣,我们就用不着深入。指点这两位风云人物,其实只是为了阐明西方思维中 推动(move )与 原因 (cause)的关系,这种关系从cause的近义词motive与move之间的形似中也得到了体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讨论】我的理解,对否?

我理解《故垒西边》的意思是:西方古代的推动(move)、推动者(mover)以及推动的原因( cause)。估计,我这是妄断啊!

关于推动和推动者之问题,在印度的佛教里有能所之分,即推动可分为能推动和所推动。对应的第一推动可分为第一能推动和第一所推动。

根据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观点,推动力是运动的原因,必然要需找第一原因。托马斯主义正是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延续。问题是,牛顿既已否定了力是运动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我们可否得出第一因也只是改变了世界运动的状态呢,而非改变了世界的运动?

既然只是改变了世界运动的状态而已,那么第一因只是第一推动前的“零”推动而已,我们必然会问此世界还应该有“-1、-2.......-N”推动才对啊!

那么印度佛教是怎么看待此问题的呢?

前文已述,任何一个观察的对象可分为能、所两部分。如看西西河的文章,就分为能看西西河的人和所看——西西河网内的文字,不问所看的内容如西西河之哪一版哪一篇文章;而亚里士多德的关于运动,在佛家的立场看就有能推动——外力,和所推动,一起才构成了推动本身。至于外力所推动的是运动,还是运动状态再所不问。此东西方思想一致\不一致之处已然开始!

佛家看能所之分,不强调能所何为第一,更强调二者的统一性,所谓有能必有所,有所必有能。貌似二者均强调,实际更重能;

西方世界延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经托马斯的发展,通过研究推动的结果,导致必然有第一因之存在。也就是说,在西方更多的是从结果来研究。换成佛家的观点,强调的是所。

再经牛顿一阐发,既然所谓的推动(能),(推动)力不是运动(所)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所)状态的原因,那么托马斯的所谓的外界第一因是否也可以不成立了呢?

以上为看《故垒西边》后的胡扯,看之过之

家园 庖丁解字之 故垒西边 下

(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文档,开始写这篇东西,忍不住叹了口气,流泪的冲动再度涌起。故纸堆中的翻检,是为了打捞一些历史长河中湮灭不闻的东西,这些东西,与那场灾难中湮灭的生命相比,太轻了。然而灾难之后,我们仍然要活下去,并且传承我们的血脉,种族意义上的和文化意义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尽其所能,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希望我现在写的这些东西,至少对一些朋友,有一点价值。)

上篇谈了西方思维中 推动与 原因 的关系,相信大家都知道,接下来我要讲的,是这个关系在中国文化,特别是,在造字中的体现。还是来看看说文的解释吧:

使爲之也。从攴古聲。古慕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故字金文和小篆字形相同,造字意图也比较明显:右部是一手持小棍,不用说,我们可以理解

为持棍推动,当然,也不一定理解得这么狭窄,用许慎的话来说,叫 使爲之也,总之是以外力促使一件事情发生。当然,就此也可以明白,小学老师把故字当古文讲是错的,所谓的反文旁实际上是手持一棍,不但不文,几乎是武,看看攻字就明白了。

左部是个古字,当然是声旁,但也不仅仅提供声音,实际上,原因总应该发生在结果之前,从时间上来说,原因总属于过去,所以,这个古字,也提供了意义。

人生在世,总要面对种种现象,承担种种结果,这些现象和结果往往或利或害,参差不齐。

而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人类就要去探究各种现象发生的缘故(促使特定现象发生的现象),通过对特定缘故的促成或消除,以到达对特定现象的促成或消除。探究的第一步是观察,观察现象与缘故之间的联系,大概就是科学的起源吧。更进一步,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在范围上可能很广泛---现象甲乙丙丁共同促成现象戊己庚申的发生,在层次上可能很繁复------因果链由甲而乙,由乙而丙,如此类推。大量各种现象之间联系的罗列,并不能天然地产生出特定现象间的联系---在观察之外,我们还需要推导,还需要掌握保证推导正确的法则。

这,大概就是逻辑学的起源吧。中国的古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比如说墨家学派。

在墨家学派的著作墨经里,有大量丰富的逻辑学思想

如对 的定义:故,所得而后成也。就是指促成一个现象的条件。

如对小故,大故的区分:

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当然我们可以看出,小故就是必要条件,而大故是充要条件。(没能区分出单独的充分条件,是一个缺憾)

更多的内容,这里就不介绍了,用著名历史学家

杨向奎先生的话作个总结:一部《墨经》等于整个希腊。

这话当然有出于民族自豪感的夸大之嫌,但作为逻辑学的萌芽,墨学中体现出的逻辑水平与同期的希腊逻辑学相比,可以说是不遑多让的。可是,西方的萌芽长成了参天大树,而中国的萌芽却半途夭亡。尽管墨学曾经盛极一时,以致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但秦以后墨学却神秘地迅速消亡了,其消亡的原因至今仍是学者探讨的题目,而其消亡的后果却很明显,至少我认为,这就是李约瑟难题的一个答案。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问道:

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

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

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其实,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的成就无论多么辉煌,在 推导 层面上始终是乏善可陈的。没有持续发展的逻辑学,就无法胜任复杂推导。这就是中国科技的先天缺陷,最终导致后劲不足。而为什么中国没有持续发展的逻辑学,或者,为什么墨学消亡,这个历史的遗憾的原因已经只是留给历史学家的任务,对于其他人,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只需要努力掌握好逻辑学,不让

历史的遗憾再度出现。

在故垒西边,看大江东去,数风流人物,在科技方面,西方文化复兴之后,中国能够数出的远远逊于西方,也与这个民族所拥有的庞大数量难以相称。这也是一种耻辱,是一种不待坚船利炮兵临城下就该感受到的深深耻辱。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日子,我们的后人在故垒西边数风流人物时,感受到的不是同样的耻辱,而是无上的光荣。

家园 看得不太明白

但是,牛顿对亚里士多德的修正,改变不了阿奎那的推理有效性。(我对这个推理的有效性没有看法,只是说,牛顿的修正与此无关。)外力改变的是运动也好,是运动的状态也好,这个推理本质上的特点没有变:所考虑的对象之间存在严格的偏序关系,即反自反的、非对称的和传递的二元关系。

外链出处

这种关系链追溯下去,必然有一个最小元素。

以我们熟知的生命的进化链为例,进化链中高等生物总是出现在低等生物之后,以出现在前为一个二元关系,这个关系就具有严格偏序关系的三特征:

反自反:某生物不能在自身之前出现

非对称:两种不同生物A,B不是A出现在B前,就是B出现在A前。

传递性:三种不同生物A,B,C若有A在B前,B在C前,则必有A在C前。

严格偏序关系构成的关系链中必有一个最小元素,对于出现在前所构成的关系链说,就必有一个

最早的物种。别的物种都没有问题,都可以说是从自己前面那个物种进化来的(相当于说前面那个物种是推动者),可最早那个物种怎么办呢,它不能说是从别的物种进化而来,那么是从哪里来的呢?(相当于说,谁提供给它的第一推动呢)

这仍然是个没有解答的问题。佛教的思想大约是打破了严格偏序关系,物种之间可以循环,而且无始无终地这样循环。

这样做,当然可以解决 为 最早物种 寻求第一推动的难题,但同时产生了另一个难题:

这个循环整体是如何来的?如何为这个循环寻求第一推动?

在我看来,这两种看法实际上等价的,选择哪一个,实在只是个人经历和品味的选择,没有优劣之分。

家园 追求太远

政治上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是最遥远的一个方案。今天的世界也只是利用物质资源暂时地推迟了这个问题。而古人在当年就想回答这个问题。

觉得自己在瞎扯。。。也许这就是命运吧?上天不会太过眷顾一个民族。

家园 谢谢丁坎兄的回复!

自丁坎兄的的第一帖后,我发觉这是一个探讨第一推动的好帖。

再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把一切问题归于第一推动,是整个人类理性思考的惯性。无论是东方、西方只要是一神论者剔除其名称等不同,实际上都说的是一码事。

而佛教在此,提出了缘起的观点。即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此有即彼有,此吾即彼无。拿第一推动来说:有一个第一推动,就有一个此前的零推动,若无此第一推动,就无此零推动。

我个人认为,一神论者人为地只研究第一推动,而不研究此前的问题是一种武断。第一推动之前是否有零推动,至少应该是可以探讨的问题。

我们来看两个古代的例子:

一、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作为第一只鸡,其产生必源自孵化其的一个蛋。

而诞生此蛋的母“鸡”是鸡乎?

若是,此鸡非第一鸡,此问题继续延续;

若非,必是先生蛋,后生鸡。但是,问题接着而来,既然第一只鸡之前的一只母“鸡”非鸡,它怎么能诞生鸡蛋呢?

也就是说既然是非鸡,怎么产生出第一只鸡呢?

拿第一推动来说,既然非鸡怎么却能推动出鸡来呢?

呵呵,我是解决不了此问题。

二、古希腊有一个神话,讲的是一飞毛腿的神,只要我们领先其一尺,该神就永远无法超越我们。(具体的名称,我忘记了,请谅!)为什么呢,一秒钟里其前进0.5尺,我还要前进哪怕一点点吧。再过0.5秒其也才再前进0.25尺,而我又前进一点点。

以此延续,则此飞毛腿神仙永远无法超越我们。

当然,此有一个前提时间在我们手上。超越设定的时间,我们肯定不是飞毛腿的对手。

这个故事我们可否理解为,在特定的情况下,根本没有所谓的第一推动呢?这个所谓的第一推动,是我们在客观环境下得出的一个结论而已,在一定的环境下,第一推动根据不存在呢?

说了半天,估计看家都不明白如何!理性的思考在此问题上必遇到诘难,人类的理性在此遇到了死角。

家园 充分条件

如对小故,大故的区分:

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当然我们可以看出,小故就是必要条件,而大故是充要条件。(没能区分出单独的充分条件,是一个缺憾)

呵呵,我觉得故字本身就是充分条件:故,有之必然。

家园 总觉得我们中国人平常说话逻辑性不够好。也许是偏见。

也许是有历史原因。

家园 如此好文,怎能不花!

希望就在于默默努力的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