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代发】为何我要写一个“内生货币宏观经济学”(上) -- 大黄

共:💬14 🌺3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代发】为何我要写一个“内生货币宏观经济学”(上)

小序:任何理论创新都是源于对现存理论的不满。但如果你不是对理论的某一细枝末节不满,而是对整个体系不满,那你就陷于两难之地:要么,你新建一个替代性理论,并完成范式的转换;要么,你在短暂的“造反”之后,被淹没到滚滚洪流之中,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规则就是如此,很残酷,所以自古以来敢玩这种危险游戏的多半都是年轻人,很难说到底是因为勇敢还是无知。

所以当我读到这位师弟的硕士论文的时候,心里是感动的。这种感染并不是源于他的雄心(我见过很多雄心大而无当的人),而是源自他对时代和理论问题的敏感,和当仁不让于师的那种坦率与真诚。北大是海龟经济学华丽却未必坚固的堡垒,但却很少面临真正的攻击——除了它最好的学生(比如眼球吸尽的郎咸平是一个财务专家从而只是外围攻击)。师弟的努力是初步的,但未必不是深刻的。他遇到了诘难和阻力,“不平则鸣”,于是有了这篇文章。“分歧到底在哪里?”虽然经济学早已变成一种数学化和形式化了的“科学”,但其实真正的分歧,却往往不是在于公式的推导与逻辑的演绎,所以,这种“前传”式的随笔文章,往往比正文更加丰满与鲜活。是为序。

为什么我要写一个“内生货币宏观经济学”

国内硕士毕业论文,一般要求尚不高。即便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种被外界追捧以为牛之的地方,从一般学生,尤其是就业导向的学生来说,写个论文,用上点什么实证数据,用点经济计量学唬唬人两下就过去了。搞理论论文,尤其少见,更不要说这种过分大胆,说出去能让诸多学匠要么胆战要么认为来了个民间经济学家疯子的题目《内生宏观经济学——概论及基本框架》。为什么我吃力不讨好,要找个硬骨头啃,写一个什么内生货币宏观经济学,天天先要跟学界听众普及商业常识呢?

从“没有人认为卢卡斯是对的”说起

我花了极大的力气,从货币的性质谈起,既而拐到社会结构、货币循环……无非是为了回复姚洋导师的一个疑问:要建立你的货币宏观经济学,先要说服卢卡斯。

末了,不清楚是到底是真讲通了还是被侃晕了,姚洋导师默然:我觉得卢卡斯会赞同你的研究计划是新颖的。不过其实“也没有人相信卢卡斯是对的”,“他之所以那么受欢迎无非是他提出了一个简易的基本框架,没有人相信卢卡斯说的货币超中性啊是对的”。——当然,姚洋导师的潜台词是:你应该也提出一个你的基本框架出来——这正在完成过程中。

但先的说说“没有人认为卢卡斯是对的”这句话。我的死党之一猪头非,末了跟我说,这句话真经典哦。

卢卡斯者,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创始人也。70年代他写了篇论文,大体意识是说:政府与“民众”,政府想干预经济,民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要干预经济,如果是由规律的出招,民众总能预见这个规律,从而政府干预失效;如果无规律的出招——从而磨坏民众的“理性”预期,的确能有效干预经济——只不过这个干预比不干预更损害经济。所以,政府要管还不如不管——比如货币政策。

“没有认为卢卡斯是对的”

真的吗?

在经济学术圈——这个自70年代以来已经缩进象牙塔醉心于构建天书论文的“学界”群体,已经把自己建成了坚固的钱德勒垄断企业俱乐部——俱乐部宏观分舵入场券:一篇“有‘坚实’微观基础的”,拉姆塞范式为基础的论文。的确,卢卡斯不是舵主,据说有一群零散的新凯恩主义者,不过,他们的基本模样是一样的,带的装饰品不同而已。“没有人认为卢卡斯是对的?”——跟那帮计量的不亦乐乎的人谈这个?找砖头挨吧,人家把统计数字往里头不断的验证各种花样变换模式的卢卡斯宏观经济学、真实波动理论、资产定价理论玩得不亦乐乎呢?没有人信?想在这里混,不信也得信。

在学术界外,在金融界,在政治界——据说,新凯恩斯主义的很多人物,或官居总统经济顾问如曼昆者,或选入联储委员会如马丁梅耶者。姚师时而抱怨:“难道宏观经济的波动,是因为什么菜单成本,是什么匹配过程的偏误吗?新凯恩斯主义不靠谱阿!”。是啊,只有那个出风头的斯蒂格利茨,多抱怨了两句liberal了一点,就拎出圈外,成了de facto dissident——传说此君很多当年同事,很不屑:不知道潜规则的家伙。

的确,卢卡斯的东西,对于大众媒体,或者资本主义的传媒们,比白芝浩(Bagehot)的散文专栏,难懂多了——几乎没有可能读懂。不要紧,咱们舆论攻势、思想战争,从来要的不是味如嚼蜡的原汁论文,也就好比当年大胡子的上千页资本论,到了咱红朝太祖手里,浓缩(/歪曲)成四字“造反有理”。 简单化口号化——最终意识形态化,这一点古今中外莫不如此:30年以来,先来自货币主义后来自理性预期学派的“科学”炮弹,通过Financial Times、华盛顿时报乃至于其他中性报刊源源不断的向大众们、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精英们灌输两个词:Lassie-Faire ! 中文:自由放任!——这比“从资本论到造反论”那一摞演变绝对更忠实于原著。89年再换个词:Washington Consensus。不服?看到没有人家是谁?经济-科-学-诺贝尔奖噢!大师阿,你发展中国家的小子,敢跟大师说半个不字?

“首席经济学家?啊,大部分是我们券商的公共关系人物”。——某私人谈话。

呵呵。重要的不是这些从学术界聘来的经济学家懂多少金融实务以及在经济车轮中的具体传导机理——你要DeLong来仔细描述一下证券市场投资是如何“源源不断的把资源导向我们的工厂,导向我们的矿山,导向我们的……”(DeLong语,评D Henwood之《华尔街》),他估计是说不出来几句的——尤其在美国,这个大部分直接融资为的是兼并收购用途的国度。

经济学家只要会在合适的时候会叫“要资本自由,不要xx管制”就行了——当然,要在合适的时候——不合适的时候,学术上政治正确的“厌恶通货膨胀者”也会变成“通货膨胀热爱者”——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华尔街才是真理,热爱它,就是热爱你的饭碗。

Pawns on the Chess Board,虽然有的时候Pawns也能全身心的融入业界,与至于当上联储的Governor如Plosser君, 当上Chairman如伯南克君。(Plosser者,以“计量实证”说明“政策无用”者也,伯南克者,无需介绍也。)

人民共和国

1985年,巴山号游轮,三峡,People’s Republic。

刚刚开放的中国,饥渴。

最先饥渴的,是知识。

《走向未来丛书》横空出世。著作翻译,不知道版权是什么东西,看到觉得好就译。从东欧流亡学者的思考到罗马俱乐部的警告,统统笑纳。

当时尚在襁褓中的我们,在这个远为功利的时代,难以想像当时的热闹场景。只能从目前保留下来的一点旧书痕迹和长辈的回忆中,了解一下当时的盛况。

巫山号游轮,迎来了当时中国的学习对象:匈牙利的著名学者科尔奈。同时,还有一些尚且陌生的名字。……

20年后,中国的经济学知识分子和“自由派”知识分子们以及众多fans们,言必称他们的名字:诺斯、威廉姆森……还有那个当年没来的名字:科斯

……

国门的开放,在80年代,无论春夏之交如何动荡,送出去了几批留学生。

80年代的风气,是以洋为先。的确,在内斗之后,到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本拍一些风光片纪录片回来,那新干线,那丰田车,中国人已经无地自容。

很多人到了美国、英国。一批人,组织了一个同学会,这些“先走出去的人”,先后或成了国内著名智囊机构的创始人,或成了国外投资银行踏入中国的代理人,或成了组织派——在中国亲身实践建立,他们出去正好赶上重新复兴的,让他们钦佩的十体投地的事物:“资本市场”——股市雅称。

还有一批人,误打误撞,碰上了西方媒体上近乎消声的国际政治学家、国际政治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家。……

20年后,David Harvey在其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http://www.amazon.com/Brief-History-Neoliberalism-David-Harvey/dp/0199283265 )中,用四个人的肖像放在封面:

里根、撒切尔、皮诺切特、邓小平。底色,黑。

这也许是一种高度简化的推销书籍的策略。因为D Harvey也承认:在中国,实体经济起到的进步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案例——在其他国家,无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还是正式放弃了马克思旗号的前共产党国家,新自由主义或者失败,或者效果不佳,声名狼藉。

这是未来的世界史必须记住的一个经典案例:人类历史以来最大的市场经济试验,发生在一个官方装点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最大的劳动力人口迁移,最大的无产阶级群体,最大规模的工业在国际间的转移。

2008年,“海归改变中国”书展、纪录片热播。

“我们海龟有力量,嘿嘿哈霍!”

……

经济成长了?谁受益?

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英国的普通工人群众,在二战后,第一次感慨:终于买得起自己生产的高档皮鞋了——因为艾德礼上台了

美国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美国的部分群众,在1920年才买得起汽车了——因为那个福特,信奉“工人就是自己产品的购买力”,到了40年代才不再为日常生活所恐惧——因为有新政和二战繁荣。

德国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比较幸运,从19世纪末就开始分享果实,因为时刻有那个社会民主党在虎视眈眈——第二国际的主力。俾斯麦不得不让步。

……

《财经》,那个立志做中国的《The Economist》的《财经》,《经济观察报》连纸张底色都搞的和Financial Times一样的《经济观察报》,教育大家:要有“经济学常识”!要向北大学习经济学!虽然我的马来西亚籍朋友告诉我:里面中文文章似乎有点“硬儿”,好像在制造一种精英语言,一种和日常中文不同的,持教育大众的语气的精英中文——她,是上述媒体的外文编辑。

货币、汇率、通货膨胀、股市…… 2008年春,《财经》胡舒立主编告诉我们:不必讳言不救市——Lassie-Faire 终极真理。中外皆然:经济学,要应用,用不着方程式唬人。咱玩儿的就是观念。

同时,写下潇潇洒洒数万字言《中国的官办经济》的陈经说:20几年过去了,中国老百姓,很不爽!

而此时某个当年误打误撞国际政治经济学家的学者,在讨论会上说:“我觉得,大家应该多了解点世界经济史”。

——此中深义,不知尘世几人识。

家园 【代发】为何我要写一个“内生货币宏观经济学”(中)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A

2007年6月,香港。

两年多来,世界风行两个词:Over-liquidity,中文云:流动性过剩、Carry Trade,中文云:套息交易。(Carry Trade指向低息货币国家借入资金购买高息货币并存款或者其他“高收益”金融资产的行为)借入日元买澳元纽元,借入日元买挪威克朗…… 澳元新元挪威克朗印度卢比泰国铢,币币狂升。喜欢挖掘发财诀窍的Bloomberg隆重推出特别奉献:冰岛克朗:存款年息两位数,07半年对日元升值40%——贷款日元利息0.5%,套息赚钱大家一起赚哈!

……

10星期后,另一个词Sub-Prime为王,独占中环酷毙男女的专业谈话。

--“ I think it’s somewhat over-sale panic, and I think it is largely a psychological effect… blablabla…”……

只有个傻小子还在研究理论:

--“x博士,您认为,Carry Trade是否导致了货币的增加?”

--“这个……我想想……嗯……也许低息货币国增加了?嗯?不确定……”

……

--“…Thank you for coming here for interview, well, you have got opportunity to ask me three questions, any question?”

--“Ah, yes. As a trader, do you think carry trade creates money?”

--“Wow, good question! That is the very question I want to ask you…”

……

货币是什么?套息交易创造了货币吗?创造了的话,为什么最火热的时候恰恰是Goldilock Economy(高增长、高资产价格、低通胀——The Economist标准里最棒的经济状态)最红火的时代——你的经济学里面,货币可是被称为“通货膨胀无时无刻不是一个货币现象”哦…… 过剩流动性――流动性是什么,银行互相拆借创造不创造流动性?银行借贷给KKR搞私募股权收购创不创造流动性?……blablabla

上台之初被某媒体男正确解读为“厌恶通货膨胀-主义者”(anti-inflationalism)的学术派新官伯南克,在2007年8月冒失除了句需要谨慎对待降息后被骂了个狗血淋头。Jim Cramer带头摔桌子:He knows nothing! He knows nothing about the finance!!!Nothing!!!

若干个月后,业界人士在绘声绘色的描述:伯南克是个热爱“通货膨胀主义者”,号称Helicopter Ben——用直升飞机撒钱的伯南科。可怜伯南科当年只不过是在按照弗里德曼的比喻描述他想象中的法币经济运作,却不仅误读成了他的主张,还成了他的新外号。

华尔街为一而再再而三的联储-财政部拯救措施而鼓掌:美国的股市跟服了鸦片一样,每剂下去,道琼斯昂头风骚一两周,又猛然向下……有人说,伯南科的决断避免了1929年的崩盘。问题是:今天的美国经济结构,和1929年的那实体经济仍为世界牛耳的美国经济结构是否还类似?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B

美国的“去工业化”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曲折过程。

40年代:美国成功使用马歇尔计划维持了二战繁荣,独霸全球,成为世界工业制造基地,也是农业(靠补贴)、服务业(不是20年代的金融服务业)大国。

60年代:越战,用于海外军事采购导致外国持有美元开始增多

70年代:美元危机、黄金脱钩,两次石油危机。海外美元开始发育。石油美元为种子创造出来的信贷货币奔向发展中国家。

70年代末:民主党卡特政府“解除管制”(de-regulation)、货币主义者沃克尔开始货币主义试验——利率大升,经济大降——启动世界性巨变的重要导火索

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政府破产。银行业被迫寻找新业务

80年代:

1 自由放任“里根经济学”——〉减税、拖垮苏联星球大战计划——〉国家债务猛增

2 私人股本业务兴起,来快钱的金融天才赚钱模式诞生,银行新业务——〉LBO类债务、M&A债务猛增

3 实体经济衰退+日韩出口冲击——〉传统蓝领衰落——〉个人消费型借贷开始作为渡过收入难关方式鼓励——〉借债消费形成习惯——〉各类个人信贷债务。

国际方面,美国的国际金融地位从Credit-Circulation变成Debt-Accumulation

新政以来的几个民主党人奠基建立的伟大社会,动摇瓦解了。

90年代:

民主党人克林顿背弃竞选承诺,鲁宾当选财长。自由贸易模式在全世界扩张。

发展中国家被鼓励金融自由化——墨西哥、东南亚、阿根廷危机,附加转型政府俄罗斯财政崩溃及金融危机

银行分业法案废除——随后1年,科技股泡沫破灭

00年代:

为了挽救低迷的股市,2003年,格林斯潘把联邦基准利率FFR降至1%

2003-2007年初,房地产贷款及信贷产品兴盛。

2007年下半年,电视台采访曾经是工业基地,也是Sub Prime重灾区的五大湖区,发现这个锈带地区已经惨不忍睹。

2000年代,穷人当兵成为时髦,当兵养家——私人军队业(BlackWater)兴起。

……

自70年代末以来的每一步变化,都伴随着新兴金融业务的上升和实体工业经济的衰落。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而中国主要留美经济学学生派出的年代,正是80年代中后期。

与此同时,日本正在走入它最后的辉煌一瞬——很快,流行论文题目就要从“日本为什么成功”变成“日本为什么失败”。日本提前结束了它作为中国思想界老师的可能。——更何况,日本人埋头苦干,没有太多像样的成形理论,更何况,日本马上在股市中摔跤,又在自以为能解决金融困境的金融大爆炸中彻底自我爆炸,也算了了80年代美国的恐日者(Japanphobia)心中一个忧虑。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C

1992年,中国大规模开放

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全面铺开——其间,还有无数无比优惠于谋利资本的政策——只要你干的是官方好的那一口:增长GDP。

2003年,资本主义主旋律宣传片《Commanding Heights》出炉,成为北大学生经典教材。片中,中国是优等生。

1980年代末-2000年代初,资源型国家地区拉美和俄罗斯先后拥抱新自由主义。“民主自由+市场”三位一体折腾十几年后,前者,一个前政变军官、一个原住民先后在两个国家上了台;后者,一个克格勃被安插上了台,从此至少在表面中止两地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又过了8年,前者获得了部分人民的支持,后者,几乎成了民族英雄,打算以迂回方式再干12年。

1980年代,里根经济学下的美国,在生产大国日本的冲击下,实物经济一塌糊涂。

1990年代,美国突然活力四射,把当年的德、日,远远“踩在了脚下”。

2000年代,美国人寅吃卯粮,嘿嘿哈霍,消费品源源不断,经济一片大好——据说,这是比黄金20年(50-60年代)还繁荣的经济。

1980年撒切尔夫人改革

1990年,她黯然下台

2007年,昔日工业摇篮的故乡曼切斯特宣布要营建全世界最大的赌场——“市镇当局希望此举能够刺激就业、增进税收”

2007年,英国布朗首相表示,希望英国的金融业,能够服务于中国,“英国具有历史悠久的金融业经验”——他大概会忽略一下:所谓英国的金融业,其实是二战后被一纸报告认为“权宜”保留,1986年大爆炸后才发展起来的“国中之国”,可谓英国的体外离岸中心——伦敦城,它与英国实体经济的关系,比汉撒同盟时期的吕贝克与德意志大地的关系,还更松散。

1990年日本股市崩盘。1998年,更要命的金融改革实行——只不过大部分日本当权派,好像还没有意识到这很要命。

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

1998年,长期信贷银行破产

随后,地板价卖给美国Ripple Wood私人股本集团,再重组为新生银行

2004年,《拯救日本》中文版出版,主角:洗心革面的长银——新生银行和他的恩主:美国私人股本收购家。与旧日本告别,与新日本拥吻。

自此,两国都认真学习美国经验,认真发展资本市场,不是假学,是真学,彻头彻尾的学。积极国际化,抛弃陈腐观念。

2008年,新生银行报告因为购买次贷有关资产造成巨额亏损,据信,这只是日本相关损失的冰山一角。

对于当年写下日本奇迹的创业者们,对于那些为长银奋斗一身,乃自最后破腹自杀的员工来说,真是个国家级玩笑。

自由放任的鼓励资本主义的经济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都在最近十年如果不是身名狼藉,就是至少为社会下层所痛恨——闹腾的厉害的反全球化;

在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公开场合不容置疑的绝对正确之举——core下结论了

为什么呢?

北美经济系博士与教员们在说:A Puzzle in Economics。

北大林说:他完成了解释——比较优势。

Really?

关键词:金融业、国际资本流动

——资本的形态、功能,很重要。

宏观经济学家不需要理解这些,撰写论文,他可以把Banking行业的运营说的和制造业一样:“银行业有一个生产函数,带来产出Y……blablabla”。

媒体经济学家所需要掌握的,只有自由化、反管制、反赶超、Lassie-Faire万岁。对了,再加上一句:防止通货膨胀。

……

索罗斯说:现在是个巨变的年代,可作对比的不是70年代的石油危机,而是29-33年的大萧条。不过,也许更糟糕。

这是一个巨变临界点的时代。只不过巨变的主角国的国民,尚且在众说纷纭中,浑然不自觉。

思维&变化

我曾经以为经济学很牛X,所以特地钻研了好几年,发现好像很分散,很零乱。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那个供给需求曲线的叉叉,那相切的无差异曲线,除非形状特异,是得不出除了“自由放任就是对”以外的任何结论的——所以说,什么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啊,想在完善的主流经济学框架里解释其好处,难得很——明明增加成本嘛,总之就是跨国公司的障眼法,Public Promotion-形象提升工程。

本科临近毕业时,师友与我纵论学术:那主流经济学,放在主流的框架里,你是看不出它的问题所在的。

有一个曾经闻名全国的论坛,后来倒掉了。倒掉之前,作为经济学版的版主,有幸在一次学术骂架之中当了调解人,从此我知道了:货币,是个流。——流能增,也能减,能动,也能贮,还能来回倒手——但这些东西,你在正统经济系学到博士后,也学不到,学不会。

尝有兄长于我介绍某王姓专家之金融学理论:曰,此君转自核物理专业,系留美之华人经济学家前十。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股票价格一个小波动,就有剧烈的“供需变化”。余兴奋然,逢毕业,跑去报告某将赴券商之天才死党。死党瞄一眼:少见多怪,这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吗?那存量股票的玩意不叫供需,那叫买力与卖力。

再后来刻苦阅读标准高级宏观经济学,我发现,这门活真的就叫家计问题——信不信由看官你自己,按照这个理论,社会没有货币比有货币有利于社会生产——虽然大家都知道相反才是事实。根基上长颗瘤,你说这理论还能信不能信啊,能信不能信?

再后来我发现这个高级宏观经济学不得了,真的把自己当真理,抽了几个历史数字往模型里数值计算,发现“资本市场收益率溢价之谜”——概括意思就是美国股市太“波动”了,按照理性人们不应该支付这样“高”的股价——现实不服从我的理论,所以叫谜(Puzzle)。

怪了,这有什么好谜不谜的——人们好投机,股市是个投机场所,三天两头过度投机——跌落,方差就大了(主流经济学把方差当风险),有涨有跌,历年平均一下收益率也不算很高——倒过来,这就叫付“高股价”——相对于波动人们掏钱甚多。很直白嘛。

主流经济学告诉你:扫瑞,不行~我们经济学强调的是理性基础,所有模型,必须有一个理性人决策。你那个解释,决策者是谁?理性在哪里?什么?击鼓传花之大傻瓜理论(big fool theory)——扫瑞,我们不承认这种野鸡理论。噢,对了,你应该去阅读我们最新的文献:我们最新发明了一个理论:人们在股市上支付高溢价,是源于对于毁灭性灾难(mass-destruction)得先知概率的算计!哇,这将是经济学中堪和量子物理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的理论阿!经典阿!!

得,我敲破脑袋想不清楚美苏核大战的可能性和美国股市长期价格之间的关系……看来我确实不是搞美式学术的料,对于这帮学术佬我惹不起我躲总还躲得起吧,散心去。

于是就到了某转型小国,黄昏中,铁路沿线,萧瑟的秋风中,昔日的工厂厂房空无一人俨然鬼城,透过窗户,可以见到顶上蓝色的天空。外墙的列宁像,早已随着墙皮掉下而斑驳残缺。某该国古代皇族后裔告诉我:祖先见证王朝灭亡,自己见证民族灭亡。当然,该国领导愚蠢不堪,总体上忙着分割矿产资源。该国青年失业郁闷,以为华人偷钱,墙上狂书——You can’t kill people, but you can kill Chinese

后来又到了某山地国,该国正在闹共产党革命。闻佃农收获,几无剩余,叹然。在山间阅读史料,方知穷国都市贫民窟病与农业问题的连接。

又与某群岛国友长谈,知该国强人退位,却十载不起,民心怀古,居然叨念起本已定性为人人唾之的前强人的好处来了。

——这些都是发展的资本问题。然而资本形态为何,如何注入,如何循环,能够带动起飞,好像没有明确的理论。既有理论者,把资本当机器者也。

混混厄厄到了香港,我发现这边的职装酷毙男女都是谈吐很是professional,其实含义都比较白丁。金融业的一般人员并不需要很高深的知识——那些很吓人的Quantitative也只是技术工种——最糟糕的是,所见所闻充分说明了“金融业人员的生产贡献”实在是很扯淡的东西。Engineering was replaced by Financial Engineering是一个很糟糕的职业流行取向——感同身受。而专家们可以大肆依据参杂着主流金融经济学和部分会计学的“专业语言”谈论着whether the risk is mis-pricing的问题:所谓专业语言,其实就是用于装X,拉远和普通老百姓距离的语言。平均说来,西文高档专业媒体传递的信息,和中环茶友会的土财经博士传递的信息,价值差别不大。这个游戏,有用的还是内幕消息、大鳄动向,再加上点带运气的宏观判断。

——最后,最重要的金融资本运动的宏观结构问题,没有人能回答,连套息交易是否创造货币,无论首席经济学家还是对冲基金交易员都没法解决——因为从来没有人问这个问题。

山国临行前,听了法国巴黎十大某结构学派掌门人的讲座:积累中的国外美元储备问题和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评点人:世行中蒙局局长美元先生(此君家姓Dollar,华文姓杜),带着戏谑的表情嘲弄老教授的法国腔:我不认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

十个月后,主权国家基金成为人人谈论的问题,西方国家认为尤为严重的问题。

老教授着力于数字推断以示情态严重,我则想搞一个体系定性模拟。

我与师友有提:我要搞美元在国外堆积的中美贸易不平衡理论问题。

曰:太难了,建议你搞一个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研究。

不服,摞袖子整理。一堆个资料,四五个派别。有派别云:现在是美国出口金融服务,中国出口商品,美国以理财之技换取各国之实物,甚为公平。

什么叫辩护?这就叫辩护;什么叫扯淡?这就叫扯淡。

美国理财之技——啥技艺?2007年8月、11月以后的理财还很具有技艺,很具有生产力?

说来说去,问题:啥是货币,市场经济所求,所谓到底为何?钱,是你赚了我就没了吗?到非洲去淘金——非洲的金是不是越淘越少了?如果源源不断出来,所来何方?中学教科书总是说殖民地作用有二:提供廉价原料来源地,作为倾销商品的目的地——我中学就纳闷:都是当廉价成本的份,还买得起宗主国商品,还倾销?~

似乎有点头绪了:必须有一个货币循环体系,带动各人对产品之分享。问题又来了?循环中货币似可创造,如何创造,如何注入?弗里德曼说此问题不必研究,权且当直升飞机撒下去的——不行,一定得好好研究。哦,借贷行为似乎与此有关,且把贷款放在存款前,银行“凭空”造币鲜——原来埋没多日的后凯恩斯主义正有研究。——如此说来,央行控制力则比教科书之货币乘数说大弱。

接着问金融业:金融业靠什么获得回报:什么样的回报是正常的,可持续的,什么样的回报是不可持续的?回答前者,先得问工业资本是怎么赚钱的——是主流教科书说的边际资本生产率吗?不,我看会计常识更有用,金融业则通过创造有偿货币为工业资本回报中获取一块羹。回答后者,先问汇丰那种贷款炒股业务性质如何?——曰:无抵押的贷款炒股投机是留下个坏账定时炸弹,有抵押(正常情况)的投机贷款是财富再分配——由此可知,Carry Trade套息交易,的确创造了货币,可谓抵押型投机贷款,可能完成财富再分配——当然,倘若日日有人愿意收割,给银行送上钱来,自然也就成了可持续的不当推辞的业务。

于是发现货币原来很弹性,原来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给自己追求的东西,只不过创造之初却不能拥有它(好比发出贷款的银行并没有拥有这笔贷款),只有一切运行完毕之时才能分割一轮生产对应的价值符号——而社会又轮轮连续运转,生生不息,乃自观察着都看不出什么叫“一轮”“生产-销售”出来。原来生产性体系中,货币是和生产捆绑在一起的,是内生的,而今日之花花投机世界,则是与各类投机——无论是炒股贷款、套息杠杆、兼并收购融资债券、繁华地段商业地产之债券……——所谓当年货币主义者直升飞机撒钱的想象,可谓 poor imagine,可以休矣。

于是又发现,既然如此,公信之机构可以用借贷往生产机会中造币,只不过需要一些先期条件加以克服而已,那么扩展到国际之间,A国银行可否实际创造B国货币?一一肯定。如此,何不一我朝外汇之存底,发放定向之贷款,用于中非中拉经济建设之连接,花死物为活水,构建天下通衢,输出一个中国式的现代化?国开行曰:已有类似业务,待扩大,甚喜。友邦人士来言:甚善,可行。偶然再发现,友邦人士者,劝说俄罗斯自寡头收回自然资源之谋士是也。

遂勾画一图景,上书:内生货币宏观经济学——概论。从基础论,勾勒货币循环图景+实物生产流转: 先物质流转,再信贷货币,再存量资产,再世界货币问题。高楼不是一天建起来的,高楼是一层一层大起来的。巴基斯坦公子来鸿提醒:注意竞争因素。作一发展分支图,推销之。

“这是一本书,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这又是一门复古的学科”……

“我们新生一代有力量啊有力量,嘿嘿哈霍”

家园 【代发】为何我要写一个“内生货币宏观经济学”(下)

谈谈经济学学术界是什么模样

与此同时,经济学——匠们,在忙什么?

我之所以用“匠”,而不用“家”:“家”者,华文大家褒义也,实不能担也。

且刨去在媒体舞文弄墨,实不过销售“四字真言”的入世之人。我们应当看看他们的老巢——那号称科学,引得无数华夏学子竞折腰的北美经济系训练基地。知人先知底,学科看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匠们的悲哀,不能怪他们。余写一“浅谈经济学分析思路之方法态度问题”,另撰文阐之。此处权且取一实际案例。

宏观-发展经济学界,有一重要课题,曰:三大产业变化问题。

说来都让人发笑:问题就是,以美国为标准,三大产业所占统计之GDP变化,农业逐降,工业先升后降,服务业渐升。

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每个人都很好理解:

美国自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借两次大战别人厮杀自己腾飞,至50年代执世界之工业牛耳。再后来,40年间,德、意、日、韩、中等国先后工业发展,美国的“去工业化”日益加速。其间美国国内思潮转变,在里根复兴放任自由经济的口号下行金融业大发展之实,以各种手段吸食美国及国外的实体经济分一杯越来越大的羹——美国不仅服务业越来越大,金融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也越来越大。最后,农业受到土地和老天爷约束限制,增长自然不若其他两业,比例当然缓缓下降。

正常的思路,无非是研究为何美国60-70年代后会逐渐走上这条道路,并在80年代踏上不归途,宏观去研究地缘政治-经济循环-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微观去研究像KKR这种数人合伙公司是怎么暴富怎么给美国企业添负担的。——“多读一点经济史”,这也算当代经济史之一。

扫瑞~经济学匠们眼皮一沉:你的理论里面,微观决策人何在呢?理性何在呢?什么社会结构,什么公司历史。看清楚家门格言录之一:理论要有坚实微观理性人决策基础,再记住家门格言录之二:现实服从于理论。

来,好好学习我们的理论基础,这才叫坚实微观理性人基础的科学:

20世纪北美孤岛上有一户叫代表性家户的人家,他有一个养牛的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这家人养三种牛:农业牛、工业牛、服务业牛。该家家主的大脑味觉细胞颇为独特、高级、有品位,对三种牛的牛肉的滋味品尝很有自家见解。总体上说,随着养牛量扩大之时,牛肉滋味会逐渐变化。总体来说,农业牛肉滋味越来越淡,工业牛肉嘛,变化不大,服务业牛肉嘛,味道不错,越来越带劲!所以,理性的家主养牛人,应当在比例上日渐少养农业牛,多养服务业牛,工业牛呢,介于二者之间。

考虑到这个理论尚且不能解释工业牛先多养后少养这种奇怪的“驼峰走势”,所以我们姑且把它命名为:谜(Puzzle)。汇入经济学总舵主仓库之Puzzle库,教育后来人:想在这里混饭吃,解Puzzle先。

考虑到经济学匠谋生不易,时当善意提醒:今黑人奥巴马,噢,就是唱着“Yes We Can”的那个主,来势凶猛,假设若登台,不知道哪天也要学习肯尼迪先辈,高唱着“Yes We can revive US industry”狂整华尔街(假设),大概那时候美国工业比重又要往上抬了。诸君应当提早准备,发明新新养牛理论科学,不仅能够解释美国工业为什么走成先升后降的驼峰型,还要能解释美国工业为什么后来又走成了先升后降再又升的“N”字型——掐指一算,这笔赌注下的还很划算,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向你招手!

认清楚自己,担负好责任

斗转星移,恨也罢,爱也罢,红朝确实走到关键点。

问题在于:没有参考坐标,几乎没有类似前例的的中国,路向何方?

有些海龟说:那,就是我们的参照系,试问米国崛起奥秘,《伟大的博弈》!

也有海龟说:且慢,这边图景甚好,金融开发型,我看行!

有人说:中国做成新加坡,中国就成功。

台湾YST网友说:中国做成新加坡=中国精英香蕉化=中国发展等于0。新加坡,吸附东南亚之寄生小邦也。

认清楚自己,不包容中国的发展理论,不是发展理论。中国就是一个世界,没必要生搬硬套国外理论,潺潺念念曰:“外来的理论,标准!诺贝尔奖,目标!”

外来的理论,先检查检查有没有国际视野,没有国际综合视野的,一律不合格。中国人应该亮明:咱不为“人傻、钱多、速来”的传言掏腰包。

北大潘说:中国人,要有自信力。

(完)

家园 这个。。。。。。
家园 这个。。。。。。。。。。。
家园 【代发】西方经济学:鲁滨逊的漂流

小序:本文是中科院程碧波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写作的一部新书的一个提纲挈领的说明,对西方经济学的若干基础做了一个鸟瞰式的回顾,使其“去神秘化”,同时为展开自己的“国计学”框架做好准备。《国计学》一书前期已经正式出版,部分内容和相关讨论可见作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guojixue )以及水木社区“国计学”版( http://www.newsmth.net/bbsdoc.php?board=GuoJiXue )。 本文和上面师弟的硕士论文旨趣相近,而在理论上则更成熟和完整,可以结合起来看。

发信人: kanlee (没有昵称), 信区: GuoJiXue

标 题: 西方经济学:鲁滨逊的漂流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pr 6 15:51:47 2008), 站内

这是我即将出版的书中的一点内容,对于经济学思维和国计学思维有一个粗略的分析,供参考。

要理解西方经济学主要理论,我们又得从最简单的故事讲起。我们从鲁滨逊漂流记讲起。这就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前提:鲁滨逊孤岛经济。

鲁滨逊在去非洲的航行中,不幸遇上大风暴,全船人员都葬身鱼腹,只有他幸免于难,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鲁滨逊在岛上找到了十多粒粮食种子,他欣喜地把这些种子种在地上,来年收获了100粒粮食。他非常高兴,留下1/3粮食给自己吃,剩下的粮食继续作为种子种下去。假定粮食产量是种子的10倍,则第二年他将收获100*2/3*10=666粒粮食。按照这样的比例,他的年产量将以6.66倍递增,每年的消费数量也将以6.66倍递增。鲁滨逊每年消费产量的1/3,留下产量的2/3没有消费。这留下的部分,叫做储蓄。

鲁滨逊留下产量的2/3,可能用于播种,也可能开始用来喂养家禽,也可能根本就是堆在那里,作为存粮放起来。不管他做什么用途,都是用来作未来消费。这就是为未来消费而作准备的投资。

很显然,储蓄恒等于投资。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原因。西方经济学中,储蓄和投资,一般都指的是实物储蓄和实物投资。根据物质守恒定律,两者自然恒等。

但是,鲁滨逊只留1/3的产量给自己消费,可能并不够吃,需要多消费一点;也可能他只需要留1/4产量就够了。因此鲁滨逊需要权衡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其权衡原则是今天消费与未来产出可供消费之贴现和最大。西方经济学著名的复杂的跨期动态优化模型,主要就是在解决这个比例问题。

如果粮食的产量与种子的比例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则这种最优比例的计算就更复杂了。它可以让跨期动态优化模型要多复杂有多复杂。

不过,不要被“变化”等词语吓倒。无论鲁滨逊的效用函数也好,还是粮食的产量与种子的比例(即生产函数)之变化也好,在西方经济学中都是预先假设好了数学式子,然后进行动态优化计算的。如果不事先把这些数学式子假设好,则根本无从计算。

总之,目前为止,已经动用了西方经济学最复杂的数学工具,来计算鲁滨逊究竟应该消费多少,储蓄多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增长理论。罗伯特-索洛因为这个获得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菲尔普斯因为这个获得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在,我们引入货币因素。

鲁滨逊每天在树叶上记载自己的产量,这个树叶就是货币,它表示鲁滨逊生产的价值。有一天,鲁滨逊决定在树叶上多写一些产量,本来只生产了100斤粮食,但他大笔一挥写了1000斤。他越看树叶越喜爱,竟然最后以为这是真的。受此激励,他比以前勤快多了,一天只睡两个小时下地干活。这样,产量迅速提高,鲁滨逊经济增长提高。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经常所说的“货币幻觉”。但很不幸的是,有一天鲁滨逊忽然从睡梦中惊醒,发现树叶上写的都是假的,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产量,于是心情变得非常沮丧,从此灰心丧气,从早晨睡到晚上,产量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西方经济学认为,因此货币在长期内对经济是中性的,提高的只是名义价值,不能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因为人们长期来说是理性的。

这个说法很牵强,不过它却在西方经济学术圈内很流行。这就是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因为此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经济增长模型上将投资假设为以往很多期投资所决定,然后进行回归分析,依旧认定经济波动是由实物经济如技术等波动导致,与货币无关。此即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于200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无论如何,如果只有鲁滨逊一个人的话,树叶对于他来说就仅仅起着精神麻醉作用,树叶上写再多的财富,都不过是梦呓。要理解货币的作用,必须要进入一个可以交换的世界。

卢卡斯将鲁滨逊孤岛进行扩充,他假设大海上有很多这样孤岛,每个孤岛上都居住一个像鲁滨逊这样的人。各个孤岛上的鲁滨逊们可以相互交换购买产品。这就是卢卡斯岛。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假定有一个政府凌驾于各个岛屿之上。由于各个岛屿上各个鲁滨逊都是同质的,所以只要把其中一个孤岛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所有卢卡斯岛的性质了。

鲁滨逊们使用货币购买产品,比实物交换产品往往更具有便利性。因此货币对他们来说是具有效用的。这样货币就和实物产品完全一样了,任何一个鲁滨逊均可以按照鲁滨逊孤岛模型,将货币视作实物产品一样来计算总效用贴现最大化,从而得到货币对卢卡斯岛屿经济的影响。

有读者问,如果货币具有正效用,且货币的发行是零成本的,那显然货币越多,鲁滨逊的效用越高,还需要计算吗?这个问题问的好。西方经济学假定货币增长速度由政府外生控制,鲁滨逊作为经济个体,只能调整自己的实物产品和货币持有比例。当货币持有增多,实物投资就减少,生产能力减少;当实物投资增多,货币持有就减少,货币效用获得减少。因此单个鲁滨逊不得不调整适当的货币与实物比例,以及消费与储蓄比例,来达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

政府外生控制,在卢卡斯岛屿的赋税征收上也很重要。政府对各个岛屿征收赋税,即使又把赋税转移支付给各个岛屿,也与政府不征收赋税的经济后果不同——除非政府保证对任何岛屿征收的赋税,恰好等于返还给这个岛屿的转移支付。道理很简单:如果各个岛屿都能按照既定份额获得总赋税转移支付,则各个岛屿将尽力逃避赋税,并判断大家共同行为下收入预算会如何改变,由此改变经济行为。这属于微观经济学上的激励机制研究范围。

因此,货币效用理论中,左右货币对经济影响的,是政府外生行为与鲁滨逊生产函数、效用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外生行为、生产函数、效用函数,将得到货币的不同影响:既可以推出货币中性结论,也可以推出货币非中性结论。这是一个完全微观的经济分析,也纯粹是一个数学游戏。

如果我们不考虑政府外生控制,鲁滨逊们可以统一意志和行动,来对货币总量调控,则货币效用理论,必定退化为单个鲁滨逊经济模型。货币除了产生幻觉以外,不能对经济起任何作用。

西方经济理论开始意识到,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货币的作用在于作为交易的媒介,用来预付和购买产品,使得生产出来的资本品和消费品有足够的货币购买力,经济才不会出现危机。

货币效用理论显然解决不了这个宏观经济问题。于是西方经济理论提出货币先行模型。在货币先行模型的卢卡斯岛屿中,鲁滨逊们结婚了。在每个岛屿上,有许多同样的家庭(含丈夫和妻子),每个岛屿上生产的产品除了颜色,其它也是同一的。在第i个岛上的家庭仅仅喜欢第i+1个岛上的产品(第N个岛上的家庭喜欢第1个岛上的产品)。丈夫呆在家里销售产品,妻子旅行到下一个岛购买产品。换句话说,不允许用卖产品获得的货币收入同时用来购买产品。因此一个最重要的假设,是丈夫不能把销售获得的货币收入直接转帐给妻子,由

此使得每个家庭必须每期持有足够数量的货币——因为当期的销售货币收入不能用来购买产品,这也导致货币的获得和货币的使用,相隔整整一个产品生产周期。这样,货币因素就进入模型了,可以推出货币非中性的结论。

显然,如果我们假设丈夫可以把货币瞬时转帐给妻子,则这个卢卡斯岛屿模型就崩溃了。此时整个卢卡斯岛屿之间,完全就是实物交易。因为在瞬时流动的货币市场上,任意少的货币都可以满足交易。

西方经济学对货币作用的解释还有其它一些,例如货币搜寻模型。货币搜寻模型不过是在微观交易中增加信息成本,来分析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一旦假定信息完全且货币瞬时流动,则此模型就无立足之地。

总之,西方经济学对货币的研究,都必须在信息缺乏、货币市场迟滞、人们心理判断失误等假设下进行,本质上是微观研究。它无法研究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在宏观经济体系下的流动与配合。

卢卡斯岛本身构成了一个小社会。鲁滨逊们每期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产品。产品生产构成供给曲线,产品购买构成需求曲线。如果只生产和购买一种产品,则就是最简单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点就是供需平衡点。如果把供给作为储蓄+消费,需求作为投资+消费,则两者必定是恒等的。不过,既然是恒等关系,那就是说无论经济波动与否,萧条与否,此恒等关系均成立——因为无论供需如何失衡,供需曲线总是有交点。问题在于,在交点处的利润为多少。如果交点处利润低,则供大于求;如果交点处利润高,则求大于供。

凯恩斯因此认为储蓄恒等于投资,利润才是衡量有效需求是否充足,经济是否均衡的指标。由此发展了宏观经济的短期供需分析。在利润低迷时,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需要政府降低利率以降低资本成本,刺激经济;反之应提高利率抑制经济。这就是货币政策。凯恩斯时代还是金本位,黄金数量不能信用张缩,因此凯恩斯往往在货币数量不变的假定下分析经济。希克斯将凯恩斯的思想总结成数学式子,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就是今天西方经济学中的IS-LM模型。其模型中还常假定货币数量既定,这让学生倍加迷惑。的确,货币的内生性,只有在信用货币时代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时,资本和劳动力均大量处于失业状态,因此只要提高投资需求,则社会就会生产出包含投资和消费的总供给,从而使国民经济以投资乘数比例加倍扩张;反之也会让国民经济以投资乘数加倍收缩。这就是财政政策。

当经济未充分就业,但货币总量缺乏时,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当经济未充分就业,但货币总量过多时,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当经济充分就业时,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失去意义。

在宏观经济短期供需分析上,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诸多学派都没有冲破凯恩斯框架。各种学派无非是在市场哪些因素是否完备,各曲线陡与不陡上争论不休。但就是这些争论,也成为西方经济学上标志性的进展。詹姆士.托宾因为此,及金融上的资产选择理论,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因此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要特别指出的是,凯恩斯的供需分析是总量分析,带着家计学的烙印,仍然没有研究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结构性配合。他《通论》中就说:“本书则反是:着重在研究何种决定力量使得总产量与总就业量改变;至于货币的技术细节,虽然货币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本书却略而不论。”

凯恩斯时代,仍然是政治经济学有着深刻影响的时代。因此凯恩斯关注了供需平衡、利润与经济均衡之间的关系。

但是,今天的西方经济学已经把利润实现忽略了。他们把供需平衡作为经济均衡的指标。这就是说,当供需曲线相交时,今天的西方经济学就认为经济均衡了。

当卢卡斯岛屿上生产多种产品来交换时,就是多维供给曲线和多维需求曲线。多维供需曲线的相交,就是西方经济学上大名鼎鼎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阿罗-德布鲁证明了这个均衡有解,由此分别获得1972年和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以后来叫做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莫里斯-阿莱斯也部分因为对一般均衡重新系统阐述而获得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多维供需曲线的分析,在数学上是一个麻烦事,对经济各个主体也要进行分析,有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及再生产,很容易给出一般均衡就是经济均衡分析的错觉。事实上,它就是计算供需曲线相交点而已。无论经济过冷过热,这个交点都是存在的。

这样,一般均衡理论,其适用范围就极为狭窄。作为实物交换经济的部分研究,不可能在货币分析上超越前面的货币效用模型、货币先行模型或者货币搜寻模型等。列昂惕夫将一般均衡理论用于实物经济的投入产出分析,获得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萨缪尔森首先总结了西方经济学内容,增强了数理分析并编撰成书,获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说:“只要这个国家的教科书是由我写的,就让其他人去拟定法律条文吧!”

以上这个故事,就基本上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原理阐述完毕,其余部分理论,都以此为核心。西方经济学中的鲁滨逊就这样漂流着。一直到今天,在宏观经济领域,仍然跳不出孤岛经济,跳不出家计学的视野。

仅仅停留在单个生产过程分析,而没有分析并行的串联生产过程,就必定无法真正分析宏观经济的实物流和货币流。这正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软肋。并行生产,才能保证任何时候的货币收入可以购买任意种类的产品。并行而串联,才能保证货币瞬时流动下,产品购买与最终产品的价值实现之间有多期时差,从而展现宏观经济时间和空间上,实物流与货币流的内在联系。

西方经济学微观金融的内容,在书中已经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多说了。但可以列一下其在西方经济学史上的重要性:1990年,哈里-马科维茨、默顿-米勒和威廉-夏普因为微观金融资产定价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7年,迈伦-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因为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弄清楚西方经济学究竟在说什么之后,它的适用范围就不证自明了。

家园 呵呵,

我正准备拿这个人的例子呢,没想到你就转过来了。。。。。。

家园 多讨论多讨论

兄弟看来也是很关注这些理论方面的新进展和新动向哦

家园 最早进行。。

最早进行“并行的串联生产过程,宏观经济的实物流和货币流”的分析的应该是马克思老马吧

分成两个大的生产部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资本论》第二卷

家园 不支持全文转帖。

代发是指你在得到作者授权的情况下代替作者发非网络版的文章。作者已经在网络上发表的,直接给链接即可。

家园 “得到作者授权”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作者在别的地方已经发过了也是实情。

家园 所以转到茶社

按文摘帖处理。见谅。

家园 非常感谢黄兄的转贴,很受启发

因为好奇也找到了这位前辈的blog和一个叫程碧波前辈开的国计学的论坛,我觉得是时候宣传一下了,而且纠正国内把西方主流经济学捧上天的氛围。程碧波的论坛中引用的管子的很多论据在现在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感觉中国5千年的文化不是瞎闹的,根据眼下的情形让就我想到了谷贱伤农的问题,百姓都觉得粮食便宜应该是对的,但是没有想到由于农民种粮食挣不到钱就没有资金和动力去支撑下一年的种植,明年的粮食减产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而且农民没有利润就会减少购买,进一步伤害了工业企业的利润,其实中国的产品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农民兄弟和进城务工人员每个月就那么点钱,如果这部分人的收入提高,加上完善的医疗保障使它们没有后顾之忧,中国绝对是一个自己自足的整体。

个人的浅见,不知黄兄以为如何?

家园 【讨论】说句扫兴的话

读来读去,尤其是开头,怎么给我的感觉象“货币战争”,四处cook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不像学术著作,倒像说书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