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代发】为何我要写一个“内生货币宏观经济学”(上) -- 大黄

共:💬14 🌺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代发】西方经济学:鲁滨逊的漂流

小序:本文是中科院程碧波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写作的一部新书的一个提纲挈领的说明,对西方经济学的若干基础做了一个鸟瞰式的回顾,使其“去神秘化”,同时为展开自己的“国计学”框架做好准备。《国计学》一书前期已经正式出版,部分内容和相关讨论可见作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guojixue )以及水木社区“国计学”版( http://www.newsmth.net/bbsdoc.php?board=GuoJiXue )。 本文和上面师弟的硕士论文旨趣相近,而在理论上则更成熟和完整,可以结合起来看。

发信人: kanlee (没有昵称), 信区: GuoJiXue

标 题: 西方经济学:鲁滨逊的漂流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pr 6 15:51:47 2008), 站内

这是我即将出版的书中的一点内容,对于经济学思维和国计学思维有一个粗略的分析,供参考。

要理解西方经济学主要理论,我们又得从最简单的故事讲起。我们从鲁滨逊漂流记讲起。这就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前提:鲁滨逊孤岛经济。

鲁滨逊在去非洲的航行中,不幸遇上大风暴,全船人员都葬身鱼腹,只有他幸免于难,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鲁滨逊在岛上找到了十多粒粮食种子,他欣喜地把这些种子种在地上,来年收获了100粒粮食。他非常高兴,留下1/3粮食给自己吃,剩下的粮食继续作为种子种下去。假定粮食产量是种子的10倍,则第二年他将收获100*2/3*10=666粒粮食。按照这样的比例,他的年产量将以6.66倍递增,每年的消费数量也将以6.66倍递增。鲁滨逊每年消费产量的1/3,留下产量的2/3没有消费。这留下的部分,叫做储蓄。

鲁滨逊留下产量的2/3,可能用于播种,也可能开始用来喂养家禽,也可能根本就是堆在那里,作为存粮放起来。不管他做什么用途,都是用来作未来消费。这就是为未来消费而作准备的投资。

很显然,储蓄恒等于投资。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原因。西方经济学中,储蓄和投资,一般都指的是实物储蓄和实物投资。根据物质守恒定律,两者自然恒等。

但是,鲁滨逊只留1/3的产量给自己消费,可能并不够吃,需要多消费一点;也可能他只需要留1/4产量就够了。因此鲁滨逊需要权衡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其权衡原则是今天消费与未来产出可供消费之贴现和最大。西方经济学著名的复杂的跨期动态优化模型,主要就是在解决这个比例问题。

如果粮食的产量与种子的比例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则这种最优比例的计算就更复杂了。它可以让跨期动态优化模型要多复杂有多复杂。

不过,不要被“变化”等词语吓倒。无论鲁滨逊的效用函数也好,还是粮食的产量与种子的比例(即生产函数)之变化也好,在西方经济学中都是预先假设好了数学式子,然后进行动态优化计算的。如果不事先把这些数学式子假设好,则根本无从计算。

总之,目前为止,已经动用了西方经济学最复杂的数学工具,来计算鲁滨逊究竟应该消费多少,储蓄多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增长理论。罗伯特-索洛因为这个获得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菲尔普斯因为这个获得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在,我们引入货币因素。

鲁滨逊每天在树叶上记载自己的产量,这个树叶就是货币,它表示鲁滨逊生产的价值。有一天,鲁滨逊决定在树叶上多写一些产量,本来只生产了100斤粮食,但他大笔一挥写了1000斤。他越看树叶越喜爱,竟然最后以为这是真的。受此激励,他比以前勤快多了,一天只睡两个小时下地干活。这样,产量迅速提高,鲁滨逊经济增长提高。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经常所说的“货币幻觉”。但很不幸的是,有一天鲁滨逊忽然从睡梦中惊醒,发现树叶上写的都是假的,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产量,于是心情变得非常沮丧,从此灰心丧气,从早晨睡到晚上,产量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西方经济学认为,因此货币在长期内对经济是中性的,提高的只是名义价值,不能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因为人们长期来说是理性的。

这个说法很牵强,不过它却在西方经济学术圈内很流行。这就是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因为此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经济增长模型上将投资假设为以往很多期投资所决定,然后进行回归分析,依旧认定经济波动是由实物经济如技术等波动导致,与货币无关。此即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于200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无论如何,如果只有鲁滨逊一个人的话,树叶对于他来说就仅仅起着精神麻醉作用,树叶上写再多的财富,都不过是梦呓。要理解货币的作用,必须要进入一个可以交换的世界。

卢卡斯将鲁滨逊孤岛进行扩充,他假设大海上有很多这样孤岛,每个孤岛上都居住一个像鲁滨逊这样的人。各个孤岛上的鲁滨逊们可以相互交换购买产品。这就是卢卡斯岛。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假定有一个政府凌驾于各个岛屿之上。由于各个岛屿上各个鲁滨逊都是同质的,所以只要把其中一个孤岛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所有卢卡斯岛的性质了。

鲁滨逊们使用货币购买产品,比实物交换产品往往更具有便利性。因此货币对他们来说是具有效用的。这样货币就和实物产品完全一样了,任何一个鲁滨逊均可以按照鲁滨逊孤岛模型,将货币视作实物产品一样来计算总效用贴现最大化,从而得到货币对卢卡斯岛屿经济的影响。

有读者问,如果货币具有正效用,且货币的发行是零成本的,那显然货币越多,鲁滨逊的效用越高,还需要计算吗?这个问题问的好。西方经济学假定货币增长速度由政府外生控制,鲁滨逊作为经济个体,只能调整自己的实物产品和货币持有比例。当货币持有增多,实物投资就减少,生产能力减少;当实物投资增多,货币持有就减少,货币效用获得减少。因此单个鲁滨逊不得不调整适当的货币与实物比例,以及消费与储蓄比例,来达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

政府外生控制,在卢卡斯岛屿的赋税征收上也很重要。政府对各个岛屿征收赋税,即使又把赋税转移支付给各个岛屿,也与政府不征收赋税的经济后果不同——除非政府保证对任何岛屿征收的赋税,恰好等于返还给这个岛屿的转移支付。道理很简单:如果各个岛屿都能按照既定份额获得总赋税转移支付,则各个岛屿将尽力逃避赋税,并判断大家共同行为下收入预算会如何改变,由此改变经济行为。这属于微观经济学上的激励机制研究范围。

因此,货币效用理论中,左右货币对经济影响的,是政府外生行为与鲁滨逊生产函数、效用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外生行为、生产函数、效用函数,将得到货币的不同影响:既可以推出货币中性结论,也可以推出货币非中性结论。这是一个完全微观的经济分析,也纯粹是一个数学游戏。

如果我们不考虑政府外生控制,鲁滨逊们可以统一意志和行动,来对货币总量调控,则货币效用理论,必定退化为单个鲁滨逊经济模型。货币除了产生幻觉以外,不能对经济起任何作用。

西方经济理论开始意识到,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货币的作用在于作为交易的媒介,用来预付和购买产品,使得生产出来的资本品和消费品有足够的货币购买力,经济才不会出现危机。

货币效用理论显然解决不了这个宏观经济问题。于是西方经济理论提出货币先行模型。在货币先行模型的卢卡斯岛屿中,鲁滨逊们结婚了。在每个岛屿上,有许多同样的家庭(含丈夫和妻子),每个岛屿上生产的产品除了颜色,其它也是同一的。在第i个岛上的家庭仅仅喜欢第i+1个岛上的产品(第N个岛上的家庭喜欢第1个岛上的产品)。丈夫呆在家里销售产品,妻子旅行到下一个岛购买产品。换句话说,不允许用卖产品获得的货币收入同时用来购买产品。因此一个最重要的假设,是丈夫不能把销售获得的货币收入直接转帐给妻子,由

此使得每个家庭必须每期持有足够数量的货币——因为当期的销售货币收入不能用来购买产品,这也导致货币的获得和货币的使用,相隔整整一个产品生产周期。这样,货币因素就进入模型了,可以推出货币非中性的结论。

显然,如果我们假设丈夫可以把货币瞬时转帐给妻子,则这个卢卡斯岛屿模型就崩溃了。此时整个卢卡斯岛屿之间,完全就是实物交易。因为在瞬时流动的货币市场上,任意少的货币都可以满足交易。

西方经济学对货币作用的解释还有其它一些,例如货币搜寻模型。货币搜寻模型不过是在微观交易中增加信息成本,来分析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一旦假定信息完全且货币瞬时流动,则此模型就无立足之地。

总之,西方经济学对货币的研究,都必须在信息缺乏、货币市场迟滞、人们心理判断失误等假设下进行,本质上是微观研究。它无法研究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在宏观经济体系下的流动与配合。

卢卡斯岛本身构成了一个小社会。鲁滨逊们每期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产品。产品生产构成供给曲线,产品购买构成需求曲线。如果只生产和购买一种产品,则就是最简单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点就是供需平衡点。如果把供给作为储蓄+消费,需求作为投资+消费,则两者必定是恒等的。不过,既然是恒等关系,那就是说无论经济波动与否,萧条与否,此恒等关系均成立——因为无论供需如何失衡,供需曲线总是有交点。问题在于,在交点处的利润为多少。如果交点处利润低,则供大于求;如果交点处利润高,则求大于供。

凯恩斯因此认为储蓄恒等于投资,利润才是衡量有效需求是否充足,经济是否均衡的指标。由此发展了宏观经济的短期供需分析。在利润低迷时,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需要政府降低利率以降低资本成本,刺激经济;反之应提高利率抑制经济。这就是货币政策。凯恩斯时代还是金本位,黄金数量不能信用张缩,因此凯恩斯往往在货币数量不变的假定下分析经济。希克斯将凯恩斯的思想总结成数学式子,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就是今天西方经济学中的IS-LM模型。其模型中还常假定货币数量既定,这让学生倍加迷惑。的确,货币的内生性,只有在信用货币时代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时,资本和劳动力均大量处于失业状态,因此只要提高投资需求,则社会就会生产出包含投资和消费的总供给,从而使国民经济以投资乘数比例加倍扩张;反之也会让国民经济以投资乘数加倍收缩。这就是财政政策。

当经济未充分就业,但货币总量缺乏时,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当经济未充分就业,但货币总量过多时,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当经济充分就业时,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失去意义。

在宏观经济短期供需分析上,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诸多学派都没有冲破凯恩斯框架。各种学派无非是在市场哪些因素是否完备,各曲线陡与不陡上争论不休。但就是这些争论,也成为西方经济学上标志性的进展。詹姆士.托宾因为此,及金融上的资产选择理论,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因此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要特别指出的是,凯恩斯的供需分析是总量分析,带着家计学的烙印,仍然没有研究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结构性配合。他《通论》中就说:“本书则反是:着重在研究何种决定力量使得总产量与总就业量改变;至于货币的技术细节,虽然货币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本书却略而不论。”

凯恩斯时代,仍然是政治经济学有着深刻影响的时代。因此凯恩斯关注了供需平衡、利润与经济均衡之间的关系。

但是,今天的西方经济学已经把利润实现忽略了。他们把供需平衡作为经济均衡的指标。这就是说,当供需曲线相交时,今天的西方经济学就认为经济均衡了。

当卢卡斯岛屿上生产多种产品来交换时,就是多维供给曲线和多维需求曲线。多维供需曲线的相交,就是西方经济学上大名鼎鼎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阿罗-德布鲁证明了这个均衡有解,由此分别获得1972年和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以后来叫做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莫里斯-阿莱斯也部分因为对一般均衡重新系统阐述而获得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多维供需曲线的分析,在数学上是一个麻烦事,对经济各个主体也要进行分析,有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及再生产,很容易给出一般均衡就是经济均衡分析的错觉。事实上,它就是计算供需曲线相交点而已。无论经济过冷过热,这个交点都是存在的。

这样,一般均衡理论,其适用范围就极为狭窄。作为实物交换经济的部分研究,不可能在货币分析上超越前面的货币效用模型、货币先行模型或者货币搜寻模型等。列昂惕夫将一般均衡理论用于实物经济的投入产出分析,获得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萨缪尔森首先总结了西方经济学内容,增强了数理分析并编撰成书,获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说:“只要这个国家的教科书是由我写的,就让其他人去拟定法律条文吧!”

以上这个故事,就基本上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原理阐述完毕,其余部分理论,都以此为核心。西方经济学中的鲁滨逊就这样漂流着。一直到今天,在宏观经济领域,仍然跳不出孤岛经济,跳不出家计学的视野。

仅仅停留在单个生产过程分析,而没有分析并行的串联生产过程,就必定无法真正分析宏观经济的实物流和货币流。这正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软肋。并行生产,才能保证任何时候的货币收入可以购买任意种类的产品。并行而串联,才能保证货币瞬时流动下,产品购买与最终产品的价值实现之间有多期时差,从而展现宏观经济时间和空间上,实物流与货币流的内在联系。

西方经济学微观金融的内容,在书中已经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多说了。但可以列一下其在西方经济学史上的重要性:1990年,哈里-马科维茨、默顿-米勒和威廉-夏普因为微观金融资产定价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7年,迈伦-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因为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弄清楚西方经济学究竟在说什么之后,它的适用范围就不证自明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