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也闲谈几句荆柯刺秦 -- 回京虎子 -- numzero

共:💬25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也闲谈几句荆柯刺秦 -- 回京虎子

荆柯刺秦,实在是老掉牙的话题了。无数高手们发表过无数高见。我对那段历史的造诣不深,连低手都算不上,不过看多了各种意见,多少也有些想法,今天看见虎子的文章,也就随口说到哪儿算哪儿。班门弄斧,勿笑。

***荆柯的国家观念***

虎子说,荆柯已经没有国家观念了,我觉得这一点值得探讨。

史载“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於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後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於野王。”荆柯是卫人,起初时是想效命于卫,而不是出国扬名,直到国亡于秦,方游历于外。这与国尚在而效命于他国的人是有很大不同的。

***荆柯入燕前的社会地位***

荆柯在卫国时便被尊为“卿”,又因“其为人沉深好书”,故其所游诸侯,尽得“与其贤豪长者相结”,社会地位原已甚高,并不须待太子丹奉为上宾之后方出之有处。

***为何选择荆柯***

荆柯确实并非武艺高手,无论从史料中还是刺秦的经过看都不是。不过,窃以为这是太子丹无可选择中的选择。秦王不是傻子,派一个出名的武功高手去,他能没防备吗?不但未必能见到秦王,即使见到了,不能近身,或者他早有防备,行刺成功的可能性就接近零了。刺秦成功的第一要义在于使秦王无备,只有秦王无备,才能在大殿接见使臣,才能让使臣近他的身,这也就是为什么田丹以“喜怒不形于色”推荐荆柯的理由吧。从这点看,荆柯和太子丹的计划是基本成功的,秦王对荆柯的使命毫无怀疑,所以才在受袭之下张惶得连拔剑都忘了。(所以,荆柯等的人应该不会是聂盖,派聂盖去出使,秦王不起疑心才怪)

***荆柯为何接受刺秦提议***

荆柯并非全无图名之心(岳飞精忠报国之外,难道就没有一丝“建功扬名”之意?“白首为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古人并不把图名当成不光彩的想法),但以他的地位应当不至于需要靠刺秦这种方式博名。荆柯本不以武出名,在卫时是以“术”说于卫元君,周游列国时也绝少与人争剑之短长,所以如果他拒绝太子丹为刺客的要求,其实并不影响他的名声或地位。

从荆柯一向以来的作为,其意不在以武士的身份扬名,所以,他接受太子丹的提议,与其说是各取所需,毋宁说是志同道合。

***荆柯入秦的使命***

荆柯刺秦,并无其他武器,唯一匕首。匕首上沾有见血封喉的剧毒,一中即死,如何要挟?如果是为了要挟秦王,何必淬毒呢?至于挟持秦王云云,应该只是行刺失败后的一句托词。

***拿匕首的人***

有一种推测,而执匕一击的人原本应是秦武阳,这推测并非没有道理。由荆柯应对秦王,吸引其注意力于地图之上,而在图穷匕现之时,秦武阳从另一侧全力一击,这的确可能是刺秦原先演练的模式。以燕国之大,寻一搏命之徒并不困难,但能在秦王面前沉着应对,使不起疑的使者却不易寻,号称亡命之徒的秦武阳关键时刻的表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或许这可以更好地解释田光向太子丹推荐“喜怒不行于色”却“剑术疏”的荆柯的理由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不错不错。这样的荆柯刺秦让人比较透气一些。尤其最后一点

不过,的确也是不明白为什么荆柯等了那么长时间,是有风声在先,使的障眼术?

家园 另, 请教一点, 为何在易水畔行慷慨悲歌之事?

就不怕走漏消息? “壮士一去不复还”, 哪有献地使者一去不还之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此中莫非无一二秦之奸细?

感觉如兄所言, 荆轲刺秦确实应该是希望一击刺死的, 荆轲应对分散秦王注意力, 舞阳自侧面抽刃突刺。

不过有点不太赞同“秦王对荆柯的使命毫无怀疑,所以才在受袭之下张惶得连拔剑都忘了”, 我觉得秦王有可能(当然是胡猜了)已经从易水之事窥破一些机底, 或者已经稍有怀疑, 就算没有奸细刺探, 至少舞阳变色那时, 秦王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警戒心了, 才导致荆轲无法成功, 假如完全没有警惕, 图穷匕现, 变起突然, 荆轲有备秦王无心, 必然不可能伤都没伤到秦王。

家园 就是就是

numzero君还是花心思写新东西吧。世界观决定历史观,有些事情你再怎么给人家摆事实也没用的。不如写点新东西吧,我来长点水平。

家园 可能是“其人居远未来”之故

这个人才是荆柯心目中的理想搭档,他的角色重要性并不亚于荆柯。

司马公笔下的太子丹缺乏知人之明。其疑心田丹是表现之一,错爱秦武阳是表现之二,而因为荆柯没有立即动身而怀疑其勇气是其三。正因为有前两点事实,我以为太子丹催促荆柯其实是表现了太子丹不能做到用人不疑,以及沉不住气。

荆柯既是在等待时机,也是在做准备。对太子丹一贯的为人及对秦的态度,秦王当是有所知的。无缘无故遣使求和,秦王能不疑心吗?督亢位置在哪儿我是不大清楚啦,不过割地也不是哪块儿秦都接收得了的。既然刺秦本来就是孤注一掷,那么等秦灭赵后,攻到燕的南界,燕因为兵临国门而害怕求和,甚至杀了投燕的秦将就比较容易使秦王相信。否则,如果太子丹的求和与弃子太过突兀,秦王可能有疑。而在等待这段时间,荆柯也在进行着周密的筹备,想出“图穷匕现”的机关,取樊於期首级以悦秦王,访求天下宝刃,选邀合适的副手等等,太子丹是因为疑心荆柯会反悔,才表现得如此迫不及待,好像荆柯有意拖延。

如果这样理解,前后的人与事就可以串联起来:田丹察觉到了太子丹的疑心,为坚其志而自杀,荆柯也同样是在太子丹的疑心之下,没有等到自己要等的人就勉强携秦武阳启程。后来的经过说明,田丹没有看错人,荆柯在秦武阳发生变故,从一开始就打乱了计划的情况下确实表现出泰山崩于面前儿色布变的沉着,荆柯也没有看错人,秦武阳的确不堪重任,太子丹的三次错误,几乎已经注定了刺秦失败的结局。(司马公对太子丹的评价似不甚高,此人无知人之明和信人之量,惟汲汲于妇人之仁,在田丹,荆柯,樊於期,高渐离等人慷慨之士的衬托下愈见藐小)

家园 司马迁的问题

后人讲太史公好大言,叙史时搀杂过多个人臆想,荆柯刺秦之事便是一例。我以为原本就是杀秦王去的,燕丹讲的要挟秦王根本就是司马迁编出来的,不和情理。

虎子写史评,本意是抛块砖,引出玉来,跟世界观没关,对荆柯虎子是很钦佩的。

家园 荆柯的作战计划太不精密

淬毒问题史书上只是提了下,跟武侠小说差不多,没有具体步骤和药物名称。我比较怀疑书中吹的效果,因为据我所知通过血液对人体损害的毒一般是从动植物体内提取的,以当时的工艺水平提纯保存都有问题,所以可能效果也有问题。虽然他们也作了人体试验,经过长途跋涉这剑捅一下也不见得能死人。只要赢政够硬拼死挨一刀他们的计划就全废了,因为他们再藐视敌人也该知道赢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旁边还有秦国的人,事实上估计荆柯和赢政玩老鹰捉小鸡时一定也在惊叹自己居然还没死,赢政居然吓糊涂了。

要是我会准备一些石灰粉,如果当时没有加入毒药的面粉也行,象赢政撒这些东西会迅速降低他的战斗力,容易劫持成人质和秦国耗,就算失败秦王变成个瞎子也容易让秦国乱起来。

家园 剩荆柯一个人面对秦王时计已经完全打乱了

因为荆柯必须亲自打开卷轴,而秦王的目光势必随着他

的位置而动,注意力不可能不集中在荆柯身上。

若是荆柯在一侧讲解地图,助手从另一侧打开地图,那么

图穷匕现那一刹那秦王的目光可能完全无法触及匕首,成

功的可能性就高多了。

那把匕首,至少据书里说,做人体饰言的时候被刺中的人

“无不立死者”。

家园 荆柯刺秦的场面和所说的话还是比较可信的

因为司马迁是辗转(经公孙季公和董生转述)获知于当事人

夏无且的口述(就是那个用药囊掷荆柯,救了秦王的御医)

,至于荆柯在大殿上说想劫持秦王是不是太子丹的原意,

这就见仁见智了,但信与不信都不能说没有根据。

aokrayd所说的“世界观”应该是就偶参与的其他话题而言

,和虎子兄没有关系的,千万不要误会:)

家园 也难说,机会主义者总是有些异想天开的
家园 这个偶也有些怀疑

不过以太子丹的多疑,“宾客知其事”者想必极有限,大

约只是屈指可数的几个知根知底的死党而已,应该不会有

奸细吧,而且附近想必已经找借口戒严了。如果像有的影

视剧那样,一大群人列队相送,跟出征似的,那确实不可

思议了。

家园 那里那里

易水相送应该是真实的,满座衣冠似雪,那慷慨赴死的男儿唱罢怒发冲冠的词句,登车渡河,风吹白衣猎,水涌褐履寒。

家园 不知是有所不为还是还没那么奸狡,春秋战国时刺探还是不多的
家园 荆轲恐怕没那么下作吧

一袋石灰粉都查不出来说不过去吧,从专诸刺吴王可以想象春秋时代搜身就已经很严,无法自己带任何东西进去的,说不定要更衣才能进去。

剑上的毒只需要到咸阳时抹就行了,而且不知蛇毒之类做成粉末入血能否同样厉害。

我倒是觉得既然能把匕首藏卷中,何不再在卷上做个机关,来个带雨梨花针再加上荆轲的一刺。

家园 应派蝎子王前去。不过我想匕首作图轴可藏,石灰怕没地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