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唐太宗和宋太祖的“内圣外王”兼及唐宋军事力量比较 -- 查理五世

共:💬30 🌺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新旧唐书:

              李世民当然没有参预新旧唐书的编撰工作

              旧唐书作于五代时期,优点是史料翔实。

              新唐书,作者欧阳修,优点在文笔和史识。

              cchere.com ◆查理五世 发于:2003-11-22 23:03:50

              但新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所利用的主要的原始资料(唐起居注、实录及国史)是在他的亲自关怀指导下编撰的。他的关怀指导一开始遭到了史官的拒绝,因为违反修史的原则,但最后原则还是屈服于权力

            • 家园 嗯,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太子和太宗的斗争是由太宗主动想夺位引起的。

              也许事实就是因为在太子的步步紧逼下,太宗不得不自卫呢?太宗参与了史书的编辑,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篡改了关于夺位的事实真相。太宗的行为只能使史料的真实性,可信度下降,仅此而已。你关于“太子和太宗的斗争是由太宗主动想夺位引起的“的观点,确实需要更多的证据。如果这一观点不成立,那么关于私德的观点,也就要大打折扣。

              • 家园 这是一个常识判断的问题

                李世民为什么完全不顾有损自己尽力想扮演的圣君形象,不顾史臣的反对,干预修史?很显然,一定是事实有损他的光辉形象。最有损于他光辉形象的事实是什么呢?一定是他杀兄杀弟的行为,所以他一定要给的行为找些充分的理由。否则他没有必要这样干预修史,使自己的形象受损,实在是没办法了。

                即使退一万步,确实是李大李二各有责任,既然已经将人家杀了,也没有必要将自己的子侄也杀得一干二净吧?这不是本性残忍还是什么?未成年的小孩会对他构成威胁吗?也太没自信了吧。残暴如明成祖者也没将建文的子女杀掉吧?和宋太祖相比,谁高谁低不是一目了然吗?再说,他怎么不怕李三的妻子威胁到他?同床共枕,赤裸相对时,一个成年女人对他的威胁无论如何要大于那些小孩子吧?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失败的李大李二当然没有任何机会为自己辩解。

                • 家园 有逻辑,不过没证据

                  确实不排除你说的那种可能性,不过缺乏实证。暂且算他是无头公案吧。各大50大板,不算离谱。

                  说说小孩和家眷的问题,诚然未成年的小孩一点威胁都没有,但三十六计中的借尸还魂,应该不陌生吧。太宗杀的其实不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政治工具。这和私德没有关系。

                  说道李三的女人,在那个年代,有谁会在乎女人的死活呢?不杀是因为漂亮,杀了不过就多一堆土而已。在当时,这也不算私德有亏。

                  • 家园 【评论】不可能有证据的,除非有外星人当时在录像

                    唐代的原始史料早就没多少了,有的也已被李世民改过了。。这个问题分歧无法弥补,不讨论了

                • 家园 【同意】是常识问题

                  李建成是太子,为唐朝建国建立制度,文治上非常了得。李二的长处在武功,也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庞大势力,幕僚、将军。

                  李建成继位是明摆着的事情,李渊也是这么安排的,李二在幕僚的怂恿下,先发制人(太子根本没必要搞政变),发动玄武门之变,并亲自张弓射死太子,事实确凿,并无争议。

        • 家园 内圣外王的标准当然要有私德

          不是我纠缠这一问题,而是评价的标准本身就需要这一因素。

          我在前面说过了,新旧唐书根据的资料是唐太宗违反中国史官修史的原则,亲自参预编写的结果,这种史料有其客观性吗?无论如何,李建成是太子,既得利益者;而李世民是谋夺太子,两个人的责任会是一样吗?

          • 家园 深表赞同!

            中国的政治一向讲以德治国,评价一国之君如何能不看其道德(包括私德)?

            李世民的上台本来就是一场违背游戏规则的,肮脏的政治角斗,作为胜利者的李世民对待政治对手的手段之残忍,并不在历代暴君之下,如何能以他后来的政绩掩盖掉?

            其二,贞观之治是一场短暂的春梦,经过了隋末的大乱,国家有一个短期的休整、兴旺很正常,之前的汉代秦有文景之治;之后的顺治朝灭南明、大顺后有康乾盛世。

            其三,李世民的政治秀,干涉史官记史,让人不能不怀疑真正的贞观之治,是否就像现在记载于历史书上的完美。

            其四,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果真如鱼得水?唐书上也记载李世民几次公开说要杀此老匹夫。因为开言路,“纳谏”的政治需要,加上长孙皇后的力劝,才成此政治神话。

            等到魏征,长孙皇后一死,李世民作风大变,纵情声色,不理朝政,也因此诞生了武则天这一亡国异相。

          • 家园 芥兰油说的对,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参考新旧唐书的

            还包括了很多文献,有《资治通鉴》,《大唐创业起居注》以及王夫之的《读诵鉴论》等等,要是真有什么,后世的人没必要都为尊者讳的,我们还是以主流的史料为依据为好。

      • 家园 宋太祖是性情中人

        不会顾及这种小面子的,何况当时只有三人在场,都是铁哥们。

        如果顾及面子,那个小官员让他失的面子更大。赵匡胤正在后园弹鸟雀,这个小官员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怒用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太祖怒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太祖一听,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

        至于李世民,老兄要知道,现存在唐正史的资料都是他老人家吩咐人写的,而且他还违反修史传统亲自参预编写。无论怎么说,杀小孩子纳弟妇都是非常不光彩的事。

        宋太祖保护柴氏不是作秀,太祖誓碑藏于太庙秘室,只有皇帝才能亲见,其他人一无所知。这难道是作秀?

        老兄的误判还是因为信息不充分,对太祖的个性也缺乏了解。

    • 家园 【文摘】宋辽战争概述

      宋辽战争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至景德元年(辽乾亨元年至统和二十二年,979―1004年),宋辽间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

      战争缘起及战前冲突

      五代后唐清泰末,辽(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灭后唐称后晋皇帝后,从石晋王朝攫取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之地(参见后晋灭后唐之战),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袭掠中原。后周建国初,辽又扶植北汉政权割据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作为附庸以屏蔽燕云。后周显德七年(辽应历十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称帝,建北宋后,辽继续支持北汉与宋抗衡。时南方尚存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独立割据政权。为实现统一,赵匡胤在实施先南后北进军方略过程中,曾寻机分兵攻取北汉,试图铲除辽附庸,以便收复燕云,但每次进攻均遭辽援军阻挠而未果。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汉辽州(治辽山,今山西左权),辽遣耶律挞烈率军6万往援,是宋辽之间首次大规模作战。开宝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汉,兵围太原,辽又出兵援北汉,被宋军击退。直至开宝末年,不仅未能灭北汉,反使宋辽间冲突迭起,矛盾日深。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南方统一大局已定,遂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率大军攻北汉。先败辽援军,继破太原灭亡北汉,为进取燕云创造了条件。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余的宋辽战争。

      宋对辽的战略进攻

      宋灭北汉(参见宋灭北汉之战),未及休整战力,宋太宗即令转兵北向,欲一举夺取幽州(今北京)。六月,亲率10万大军出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北进,突破辽军在沙河(今河北涿州北拒马河)的阻截,进围幽州。及至,辽守城军苦战待援。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于城北示弱诱伏,引宋军北进,以分其攻势;旋与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援兵夹击,大败宋军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八,参见高粱河之战)。宋军退保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关南(今河北高阳东)、镇州,防御辽军反击。九月,辽景宗耶律贤果遣燕王韩匡嗣等率军攻满城(今河北满城北)。宋军预有准备,并示形用兵,临战改变太宗所授阵法,合八阵为前后二阵,集中兵力击败辽军,歼万余人(参见满城之战)。五年三月,辽大军攻雁门(今山西代县)。宋将杨业偕潘美南北夹击,再败辽军(参见雁门之战)。是年冬,辽景宗亲率大军进攻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获胜。宋遂以南易水为障,设防御辽(参见瓦桥关之战)。七年四月至五月,辽军三路出兵,攻满城、雁门、府州(今陕西府谷),皆被宋军击败。后辽景宗病卒,圣宗耶律隆绪继位,因用兵高丽、女真,无暇南顾;宋则致力于休兵养马,广积军储,以图再举。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纳知雄州贺令图建议,以辽帝年幼、承天太后萧绰摄政、内部不稳为可乘之机,决心分兵三路出击: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率主力军10万人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中路以田重进率军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西路令潘美、杨业等率军出雁门。企图三路齐发,以东路牵制辽军主力,待中、西路夺取山后诸州后,转兵东向,三路合围幽州。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 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 兵分三路,大举北伐。及战,西路军连克寰(治寰清,今山西朔县东北马邑)、朔及应(治金城,今山西应县)、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诸州;中路军克飞狐、灵丘(今属山西)、蔚州(治灵仙,今河北蔚县);东路军夺占固安(今属河北),进据涿州。面对宋军大举进攻,辽萧太后亲临幽州,偕圣宗指挥抗击。采取集中兵力先败东路宋军主力,再及其他各路的方略,乘曹彬孤军冒进、又缺粮草之机,袭扰疲惫,迫其退军,并追至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将其击溃。继而遣都统耶律斜轸率军10万,对中、西路宋军相继反击,收复蔚州、飞狐、寰州、朔州等地,俘杨业。宋军放弃云、应,撤回代州,对辽的战略进攻就此失败(参见岐沟关之战)。

      辽军反攻及宋军的战略防御

      岐沟关之战后,宋丧师数万,国力穷沮,被迫在战略上采取守势。辽则乘其势衰,即行反攻。是年冬,萧太后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为前锋,率部攻望都(今属河北),自率主力攻瀛州(治今河北河间)。耶律休哥计胜宋知雄州贺令图部,率军至瀛州与主力会合。宋瀛州兵马都部署刘廷让率数万骑迎击辽军,在城北君子馆之战中被辽军包围,全军覆没,刘廷让仅以身免(参见君子馆之战)。辽军乘胜攻掠祁(治今河北无极)、深(治静安,今河北深县南)等州后撤回。此后,利用骑兵优势,不断深入宋境袭扰。端拱元年(988年),辽圣宗率军攻破狼山寨(今河北易县西南)、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数月间连下满城、新乐(今河北新乐东长寿东北)、祁州等地,唯于唐河(今河北定州北)被宋定州守将李继隆、袁继忠率军击败。二年七月,辽谍知宋军护送辎重赴威虏军(今河北徐水西),耶律休哥率数万骑前往截击。宋将尹继伦率数干骑夜巡时发现辽军,蹑踪尾随辽军,乘其早膳突袭,耶律休哥受伤先逃,辽军惊溃,死亡甚众。至道元年(995年),辽以招讨使韩德威率数万骑两次攻麟州(今陕西神木西北),均被宋将折御卿率部击败。三年三月,宋太宗病卒。真宗赵恒袭位,颇有和意。辽却乘真宗新理国事,屡屡兴兵攻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圣宗率军攻保州(今河北保定)、威虏军不克,转兵进袭宁边军(今河北蠡县)、祁州、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游骑远袭至邢州(治龙冈,今河北邢台)、焰州(治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三年正月,败宋军于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今山东惠民南)渡河,掠淄州(今山东淄博淄川)、齐州(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而归。四年冬,辽军攻长城口,被宋军击败,丧师2万人。五年,攻静戎军(今河北徐水)及保州,获胜而返。六年,攻望都,俘宋副都部署王继忠,歼其所部。

      宋辽缔和

      景德元年(1004年)秋,萧太后与圣宗大举攻宋。闰九月,辽军会集固安,攻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东)、威虏军、北平寨(今河北完县东北)、保州,均末克。后转攻定州,被阻于唐河。遂移师东向瀛州,并利用降将王继忠致书宋真宗,试探议和。十月,辽集兵攻瀛州,l0余日不克,伤亡惨重,十一月,转兵攻天雄军(今河北大名东北)不克,南下破德清军(今河南清奉西北),威逼澶州(今河南濮阳),袭取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东北)。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察看战地时,中宋军伏弩身亡。辽失主将,士气大挫,军心厌战,且恐宋屯镇、定二州重兵袭击侧后,亟谋妥协。宋以澶州为决战战场,集中兵力与辽军相持。真宗临阵督战,以振军心。但唯恐辽军突破澶州,危及东京(今河南开封),遂以向辽纳币帛为条件,缔结和约,史称“澶渊之盟”(参见澶州之战)。宋辽战争遂告结束。

    • 家园 呵呵,这段时间太忙,可能又要停网一段时间,之后会写些东西

      来和你讨论一下。

      想先反驳几点,清军的战斗力未必强过金军,甚至还不,金有重骑兵,会不如,忘记红衣大炮了? 铁浮图又如何?

      (老萨关于骑兵的分析建议老兄看一看。)军队的战斗力

      除装备,训练,士气等,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军队的统帅,清得天下可以说是汉奸有一半功劳,但还同时因为有皇太极,多尔衮这样的战略家,而金呢? 金的战略战术与清比起要逊色得多的多.

      金的南攻的评述见我在这里的旧贴。<<完颜宗弼与宋金之战>>.

      “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这一段史料明确指出,先南后北是太祖提出的,只是征询赵普的意见而已,哪里来的“先北后南,当时已不是柴荣北伐之时,契丹北汉已稳住阵脚,如不是其弟及赵普等人力劝,只怕逃回的会是他”的结论?"

      用你的原话来回你这一段,只凭几句话就不顾大量的史实吗?

      ”再说,宋朝建立离柴荣北伐有几年?半年!就这半年中,中国与辽的形势已经有了大变化?你当历史是变魔术啊。“

      呵呵,我的帖子说的是辽已稳住了阵脚,有说过实力发生大变了吗? 什么叫时机,你好像不懂啊,柴荣北伐时辽的与南兵作战时的准备有多少? 南唐军后撤后,没有加强战备吗?

      对辽之战,第一次,赵光义大军攻打幽州,辽大将耶律体哥反击,在城东高梁河会战,宋军哗变,全军崩溃。赵光义乘上驴车逃回。

      第二次,辽帝国为了报复宋帝国的无端攻击,耶律休哥进围瓦桥关,宋军大败,辽军追到莫州才撤退。赵光义下令亲征,走到大名,距莫州直线还有二百八十公里,却不敢再进,潦草结束。

      第三次,赵光义经过六年的准备后,分兵两路向辽发动总攻。东路军在歧沟关被辽军迎头痛击,大溃;西路军在也败飞狐口 。

      第四次,辽帝国进攻瀛州击败宋军,生擒大将康保育,深入齐州、淄州,大掠而归。宋大将范廷召一直在尾随,不敢进击,等到辽兵退出边界,他才上奏章报捷。

      从这些战役可以看出,宋帝国根本不是辽帝国的对手,所以每战必败。但辽帝国也没有强大到能够消灭宋帝国的程度,两国遂形成紧张的对抗,只不过宋帝国承当的要沉重而危险。

      再用一个例子说明辽末与宋军的战力比较。

      与金夹击辽国,童贯奇袭燕京,在辽军迎战下几乎全军覆没,被辽军追击到芦沟桥,宋军将近二十万人,被敌人的铁骑冲刺,死伤殆尽,死体盈路。辽军作歌传唱,讥刺宋帝国的无心与无能。

      很惨吧。

      秦始皇继承的是父祖的功业统一了中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宋太祖继承的是柴荣的功业统一了中国,为何就不能相提并论?

      当然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异人属意秦始皇登基,而柴荣希望自己的儿子接掌帝业,而不是受知遇之恩,策划兵变,又要装的很无辜的赵匡胤。

      那强行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岂不都是抢劫吗?是强盗。抢劫和窃哪一个是政权更替的更好方式?

      拜托,我有说过是乱世啊,不懂何为乱世吗? 那就是已经兵马相攻,人民生灵涂炭了...而且我的意思是这样打出来的江山要更困难些,关强盗什么事?

      唐设置十节度史的不是李世民,藩镇的帐还算不到他的头上.而且长安失陷,也是吐蕃乘唐内乱而为。

      等有时间在详细会你的文章.

    • 家园 【文摘】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遗害无穷

      谈起宋太祖赵匡胤,人们总不免要以极大的兴趣谈起“兵变陈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烛影斧声”。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儿子柴宗训只有7岁,身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既掌握着禁军又统率着出征军,以“帅师御汉”的名义兵至陈桥,被诸将“黄袍加身”、“拜呼万岁”成为大宋朝第一位皇帝。据史载,从出兵到返回汴京受后周幼主“禅位”仅5天的时间,也许是因为这个江山社稷到手的太容易,赵匡胤担心它失去也容易,或者说担心别人用同样的手段迫使他“禅位”,于是就和赵普商量“欲息天下之兵,建国家久长之计”,聪明的赵普向他建议执掌禁军的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没有多久,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便上演了。关于“杯酒释兵权”的史书记载,内容基本相同,下边摘录的是袁了凡、王凤洲合著的《纲鉴合编》中的一段:

      一日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是陈桥兵变的主要参与者―――编者)。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尝安枕也,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有异心!”帝曰:“卿等固然,其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买歌儿舞女,旦夕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白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赐赉甚厚。

      接着,赵匡胤便任命石守信等为节度使,却不让他们“出守”(赴任),而是待在京城,过着只拿奉禄不管实事的悠闲官生活。解除了大臣的兵权,赵匡胤还不放心,又在兵制上进行了改革,分全国军队为禁兵、厢兵、乡兵和藩兵四种。禁兵是皇帝的卫士,一部分驻守京城,却要到外州县就食,另一部分镇守边防要地,但要经常移防换地,名义上是“习勤苦、均劳逸”,实际上是为了达到“兵没有固定的将、将没有固定兵”从而无法联合叛变朝廷的目的;厢兵是各州的守军,只供官府役使,从不练习武艺;乡兵是从农民中抽来的壮丁,名义上是地方守军,却没有一点战斗力;藩兵是招募来守卫边防的,但大多是空名额。乡兵、藩兵既不常有,也不训练,都是有名无实的。北宋时期的武备如此,难怪常常受到契丹、西夏、辽、金的侵犯,每一次战争的结局几乎都是宋王朝求和、输币、甚至乞降。范文澜先生评记宋史时说:赵匡胤来回5天功夫,获得帝位,他知道自己成功太容易了,所以登位以后,专力巩固中央政权,一切设施,都含着对内严防的性质,因而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

      “杯酒释兵权”使武职官员成了形同虚设,名义上是节度防御使,实际上什么事也不管,只是依照品级领俸禄。实际管理军政事务的官员,是由朝廷临时差遣。因为是临时差遣,像走马灯一样转来转去,他们不肯也不可能安下心来办几件实事。对武将如此,文职官员又怎样呢?尽管宋朝沿用了唐、五代的台、省、寺、监、院、部的名号,设置了官员,此外还有、勋、爵,但都是领俸禄的名号,没有一个是认真办事、管事的实职,实际管事办事的被称为职式差遣的人,又都是流动性很强的,自然和武职的“临时差遣”一样。宋朝采取这样的官僚制度,便形式了一个庞大重叠的、官僚机构种类繁多的官俸禄。据一些史书记载,宋朝官员俸禄的名称有官俸、禄粟、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券、厨料、薪炭费、仆人衣粮等。真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只要能任上个大小职,就能一生丰衣足食,享受不尽。

      赵匡胤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设置了许许多多的文武官职,但却又不给他们实权,而有实权的官员流动性很大,使他们形不成威胁朝廷和叛变朝廷的势力。另一方面,赵匡胤为了得到官员、地主、富商的拥护,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利益,放任他们欺压盘剥劳苦人民,绝不严惩,甚至像吏部公开评价发卖官职,官员公开受贿贪赃等,都不予过问。如果是民愤极大的,也不过贬官降职或外调,很少有处以死刑或籍没家财的。所以有人以这样两句话评说宋朝的政治:恩施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余。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换来的只是官员重臣的不反叛,而不是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拥护,其局面是“兵无制,用无节,国家无法度,一切苟且而已”。

      摘自《中国宋元时期历史未解之谜》

      • 家园 【爆笑】宋太祖是宋朝地主阶级的总头子

        好像赋以地方政权以充足军权、财权就能抵抗金和蒙古一样,我怀疑不等金与蒙古入侵,开封已经给新安禄山史思明们攻下了,中国再次进入五代十国,这样金和蒙古入侵倒是更容易。

        这种陈词滥调真是不驳也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