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一) -- northeast

共:💬62 🌺19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一)

    前些日子,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记得西西河也转载过。萨苏在西西河也写过傅作义与其下属将领的多篇文章,对傅作义也有过一些评论。我则根据我了解的一些情况,说一说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

    先从北平和平解放后说起,一天,傅作义正在自己的办公室看一张报纸,什么报纸?1949年2月1日的《人民日报》(严格说来,是《人民日报(北平版)》)。当傅作义看见报纸头版内容的时候,大吃一惊,因为其内容居然是《林彪、罗荣桓将军致傅作义将军的公函》,“林彪、罗荣桓给过我什么公函?”,傅作义一时没想明白,细看内容,简直就是一份“最后通牒”!因为其中有“贵将军身为战争罪犯,如果尚欲获得人民谅解,减轻由战犯身份所应得之罪责,即应在此最后时机,遵照本军指示,以求自赎。”的字样(《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一文中提到过此文),傅作义想了半天,也没想起以前收过这么一封公函,“共产党要干什么?明明我没收到过此公函,莫非共产党威胁我?可我的部队已经基本出城了,共产党要真对我怎么样也犯不着在报纸上发表什么吧?”另外,新华社于1949年2月1日也发表了《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基本原因》,其中措词更为严厉:“傅之议和缘于“战败了,一切希望都没有了”。……为什么天津不肯这样做呢?难道天津的‘工业商业基础与文物古迹’不应当保全吗?难道天津的‘国家元气’应当受损伤吗?为什么一月二十二日应当‘促成全国彻底和平之早日实现’,而在一月十三日就不应当,而令天津的和平解决不能实现呢?基本的原因是傅作义将军还想打一打。天津打败了……北平孤立了,毫无希望了,决心走第二条路,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可能性从此产生。”(《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一文中也提到过)傅作义看后思想波动更大了,那段时间的脾气也非常不好。别人可能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可知道来龙去脉,她把有关的细节就告诉了父亲,原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北平和谈的过程中,林彪、罗荣桓派手下的处长苏静跟随傅作义的谈判代表邓宝珊进入北平城作为共产党方面的代表,其间苏静几次进出北平城。一次,林彪、罗荣桓交给苏静一封信,让他交给傅作义,而苏静是基本见不到傅作义本人的(与苏静打交道的是邓宝珊等人,苏静好象只是在刚进城的时候见过傅作义一次),于是苏静就把信交给了邓宝珊。信是没封口的,邓宝珊就先看了,看过后对苏静说:“信里措辞太强硬了,交上去恐怕……” 苏静说实话也没太在意,就说慢慢来吧。又过了些日子,林彪在一次见到苏静时问了句“那封信交给傅作义了吗?”苏静吓了一跳,说可能还没有,林彪着急的说:“过些日子信可能要公开发表,快交给傅作义本人。”苏静回北平后对邓宝珊说后,邓宝珊也很着急,但说实话又有点不敢把信交给傅作义,想了半天,他想到了傅冬菊。傅冬菊看了此信,就把信拿走了,邓宝珊以为傅作义已经收到了,苏静也以为是这样,就上报给了林彪、罗荣桓。实际上,傅冬菊看了信的内容,也不敢让父亲看,就悄悄把信放在父亲的一办公桌上……(《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一文中提到此公函于1949年1月17日由邓宝珊转交的,但实际傅作义并没看见)

    听完傅冬菊的讲述,傅作义这才明白,原来真是共产党以为他已经收到了公函,才公开发表的,气消了一些。不过说实在的,经历过这么一回,傅作义对这封公函还是有点气。1949年2月22—24日,傅作义、邓宝珊与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等前往西柏坡,见到了毛泽东等中共高层领导,傅作义还说起此信,毛泽东说了句“信是林彪写的”就过去了。傅作义后来也一直以为信是林彪写的,他周围的亲戚、亲信也是这么认为的,文革后一次平津战役的座谈会,董其武将军发言对这封信还“耿耿于怀”。

    可实际情况呢?原来那封信并不是林彪写的,实际上就是毛泽东的手笔。毛泽东写的东西,以中共其他将领(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等人)的名义发表,例子很多。但为什么这次毛泽东先写了封这么口气强硬的信,但后来又对傅作义说“信是林彪写的”呢?表面上很奇怪,其实说简单也简单,通俗的讲就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我认为《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一文在这一点上说得很好:

    林、罗公函的发表,引起傅作义强烈反应。2月4日,林、罗、聂致电中央,提到傅“对我方的通牒内容表示不满,颇有气愤之慨”。林等建议:“为了争取便宜的合算的解决太原、绥远及其他地区的敌人,我们意见,在过去业已很正确地而且很适时地在政治上(宣布战犯名单、发出通牒)军事上(歼灭了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处之敌)打击了傅作义之后,目前则应采取以拉为主,以斗为次的方针。”林等认为:“以敌我现有之情况,我军有绝对把握做到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凭战争解决问题……但如能争取某些地方像北平式的解决问题,则较之使用战争便宜合算得多。”

      上述意见与毛泽东的策略思想是相通的。2月5日毛复电:“依整个形势看,武汉、京、沪、长沙、南昌、杭州、福州、广州均有按照北平方式解决的可能……因此争取傅作义站在我们方面有十分必要。”这样,在对傅“打”过之后,确立了以“拉”为主的方针。

    现在,人们普遍对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解放中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在当时,一方面中共对傅作义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另一方面,就如那篇新华社发表的《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基本原因》中说的那样,北平和平解放首先是建立在解放军的一次次胜利的基础上的,尤其是迅速解放天津后,傅作义才下定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决心。所以开始中共方面的态度也是比较强硬的,后来对傅作义才逐步“友好”起来。傅作义在1949年3月24、26日与南京方面通电报,先计划、后取消了出逃绥远的计划(《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一文中提到过此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司令部六处于1949年4月初破译了这两封密电。而中共方面即使知道了这个“秘密”,仍然对傅作义采取“以拉为主,以斗为次”的方针(当然同时也加强了防范)。顺便说一句,从这次破译密电的情况来看,“密码战”也有局限(因为这次破译密电不是当天破译,某种程度上讲是“马后炮”了),不一定次次奏效(事实上华北军区在与傅作义作战过程中,有时候及时破译敌方密电,有时候并不及时)。

    傅作义在那个阶段可不止经历了这次“公函事件”,“受刺激”的事还有几次。比如说,傅作义在平津战役前是在北平城外居住、办公;平津战役期间因为解放军打过来了就转移到北平城内的中南海;北平和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傅作义又搬出北平城居住了,但办公地点仍然在中南海,所以这段时间傅作义“上下班”要天天经过复兴门,期间把守复城门的由“国军”变成了“共军”。一次,傅作义在进复兴门的时候向守门的“共军”亮了自己的证件(当时正是“国军”出城接受改编的阶段,对于进城的“国军”当然要验明身份),检查证件的“共军”看了看证件,看了看傅作义本人,冒出了一句“你就是傅作义呀……”

    土鳖扛铁牛

    关键词(Tags): #平津战役(嘉英)#傅作义(嘉英)元宝推荐:海天,MacArthur,
    • 家园 【原创】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完)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经过了前面提到的几次“风波”,又到西柏坡见到了毛泽东等中共高层领导,还经历了一次先计划、后取消出逃绥远的计划的事情。直到1949年4月1日,傅作义向全国发表通电表示:“我们的部队在乡村是给大地主看家,在城市是替特权、豪门、贪官、污吏保镖……今后愿拥护中共毛主席的领导,实行新民主主义。”

      再后来,傅作义开始为绥远起义的事情忙碌了。当时的舆论认为,在绥远,董其武主和、孙兰峰主战。孙兰峰日后竭力否认自己主战,但承认当时犹豫不觉。等到1949年8月28日,傅作义、邓宝珊等返回绥远的时候,绥远起义的大局其实已经决定了:从全国大局来说解放军已经渡过长江,对国民党当局还有信心的人越来越少;对于绥远的军民来说,凭着傅作义的威望,甩开傅作义另起炉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当然工作还要一步一步地做。一件事是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徐永昌。徐永昌在日后的日记里写了很多有关内容(《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一文中说了不少),是真是假,外人无法判断;即使是内容为真,是不是傅作义的心里话,更难说了。我的看法是,如果日后共产党真像李自成那样进了北京没多久就丢了江山,恐怕不能指望傅作义当共产党的忠臣,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方面我也同意萨苏的看法

      想来自毛泽东以下也是明白的,所以不会苛求……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说服孙兰峰。孙兰峰日后倒没提刘万春如何劝他的(也容易理解,因为刘万春日后出事了),不过提过与傅作义的交流:孙兰峰说共产党不一定守信用,说好把张家口、新保安被俘人员放回来,现在一处把人放回来了,另一处还没放人(具体张家口、新保安哪个地方先放的人我暂时忘了),傅作义说共产党基层工作人员水平有高有低、执行政策有先有后,但早晚会执行承诺的(不知道傅作义说这话的时候是不是想起在复兴门遇到的那群“共产党基层工作人员”。日后,张家口、新保安的被俘军官们确实被放回来参加绥远起义了。)傅作义还对孙兰峰说了句:“你要是能打下江山,我不就是太上皇了吗?”我认为此话的实际意思是“你真有力量继续打下去吗?”孙兰峰则说:“当年守琢州的时候我都没离开您,现在我怎么会……”孙兰峰是不是真这么说后人无法确认,不过当时绥远如果有人想摆脱傅作义的影响自己单干还真不现实。

      绥远起义的人员里,包括了张家口、新保安的被俘人员。当时算是照顾傅作义嫡系人员的一个条件,这批人员日后就算“起义人员”,而不是“被俘人员”了,政治地位完全不同了。可这批人员中不包括天津守将陈长捷,可能在中共看来,陈长捷确实算不上傅作义的嫡系,因为长期以来陈长捷与傅作义的地位是差不多的(记得萨苏说陈长捷是傅作义的“一字并肩王”,挺形象)。

      绥远起义的通电发表于1949年9月19日,当时选这个日子是因为在北平的全国政协会议马上就要召开(而傅作义要参加这个会议)。估计当时傅作义、董其武、孙兰峰都不会想到选这个日子还有一个当时他们想不到的结果。几十年后,某单位的几个当年傅作义的军官因为年满60岁在单位办退休手续,单位说他们办的不是“退休”手续、而是“离休”手续,因为共产党政策里“退休”和“离休”的区别是以1949年10月1日划线的,不管以前是否与共军打过仗。这么说来,绥远起义的日子选的真是时候呀……

    • 家园 【原创】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五)

      张家口失守后,除了西边的绥远、以及随时可以从海路逃跑的塘沽守军,在华北大地上,傅作义只有北平、天津两座被团团包围的城市了。这时候,傅作义不可能不知道守孤城意味着什么,就是他自己当年守琢州,虽然一战成名,但最后不也失守了吗?只能是坐下来谈了。当时傅作义应该是认为共军打北平、天津也得付出很大的代价,可以借此与中共讲些条件。

      可傅作义没想到天津守军只坚持了29个小时。说实在的,天津这一仗打得这么快一方面说明东北野战军战斗力雄厚,另一方面也是守军力量薄弱了点。而天津守军力量薄弱也与傅作义前一阶段的指挥有关,为了救35军,傅作义从天津调了不少兵去北平:比如62军的主力师157师被留在北平,而62军虽然在天津还有三个师,但只有151师是主力;94军四个师,被调动成两个师在北平、两个师在天津。天津表面上兵力有11万,可新兵多,新编部队多;而且东北野战军攻击的时候还专打弱敌,来了个主力东西对进、南北分割,被分割在北部的主力师151师、被分割在南部的94军43师最后也不怎么抵抗就降了。(其中43师就驻扎在耀华中学,离萨苏在《天津围城记事》中提到的萨娘家就几百米远)

      只剩北平一座孤城了,傅作义怎么选择?坚持打到底是一种选择,而且也不是没人这么干过,山西太原不就一直打到最后吗?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自己跑了,却让太原守军坚持到最后,还搞出了个“五百完人”的“英雄事迹”。傅作义自己的家属和财产实际上已经转移了,要是完全从个人角度考虑,大可不必关心部下和老百姓的命运。可同样是军阀,傅作义与阎锡山还是不一样的,傅作义还不是那种完全不顾部下和百姓死活的人。我个人认为,从本质上说,傅作义不是那种自私的人,在很多时候还是很考虑部下和百姓的利益的。举个例子,当年傅作义系统的军官们“集资”作生意,每年分红,本金掌握在傅作义手里;解放后,傅作义认为这笔钱自己留着不合适,而当初的部下有的已死、有的解放后有了固定的工作,大家分钱也不太合适,傅作义总表示要捐献给国家(但有关部门开始不同意),直到傅作义去世后,钱才捐献给国家。(要是台湾的阿扁夫妇手里有一笔连假发票都用不着开的钱,那将会……)

      什么事情光有想法,没有实力也不行。北平城内大多数部队不是傅作义的嫡系,说服他们走“和平道路”,城外的解放军是一种威慑力量,傅作义自己的力量也不能太弱了。本来傅作义在北平有嫡系两个军:35军和104军,可35军两个师覆灭在新保安;为了救35军,104军的两个师也搭进去了;104军的另一个师被郭景云耽误在张家口了。等到104军军长安春山惊慌失措地跑回北平,傅作义的嫡系在北平只剩两个师:35军的一个师和骑兵第4师。幸亏傅作义好歹也是领导,领导的好处就是有权,赶快给35军和104军进行补充。估计重建的35军和104军肯定比“原装”的差点,很可能还缺编,但好歹也是两个军呀。北平的部队有的虽然不是傅作义的嫡系,但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比如101军是孙连仲的老部下、62军157师是广东部队),大概没心思为党国效忠到底。有可能有点麻烦的是李文、石觉两个兵团,不过石觉名义上是兵团司令,实际只下辖一个13军,13军原来有5个师,在密云被消灭了一个师,进北平的有4个师。石觉手下的兵还闹了次兵变,具体细节我不了解,不知道石觉手下的4个师的兵有多少参与了,就是都参与了(我估计可能没到那个程度),与傅作义手下的两个军和一个骑兵师相比也不占什么优势。手下有嫡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听话,傅作义就让骑兵第4师首先出城,做个表率。其实让骑兵第4师先出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北平城虽大,草料难找,骑兵要是在城里再多待些日子,马就要挨饿了,所以骑兵第4师对于出城,那是“相当”积极的……

      土鳖扛铁牛

      • 家园 陈长捷还不是最冤的,最冤的是郭景云。

        我个人感觉傅作义从头到尾都没有跑的意思。

        傅作义离开华北南撤,结局会怎样,张学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为不愿意看到自己也去步张学良的后尘,但是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所以傅作义在整个平津战役期间的表现,整个就是消极应对。拖来拖去,生米煮成熟饭,只好投降了事。

        四野入关攻击密云打草惊蛇,如果当时傅作义头脑清醒,部署35军回撤北平的时候就要同时部署主力向天津方向转进。或者鱼死网破,倾巢出动往绥远方向突围。事实上傅作义根本没有作这种打算,反而是调动天津的部队增援北平来接应35军。35军就算是回撤成功,傅作义可能也不会跑,但是肯定会增加日后谈判的难度。

        并且35军被包围之后,傅作义应该还是有可能东窜天津的,因为只有程子华在密云。结果傅作义就像是被粘在北平,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除了傅作义对于四野可能没有交过手还不知深浅的话,可能最大的原因是他当时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 家园 不同意

          四野入关攻击密云打草惊蛇,如果当时傅作义头脑清醒,部署35军回撤北平的时候就要同时部署主力向天津方向转进。或者鱼死网破,倾巢出动往绥远方向突围。事实上傅作义根本没有作这种打算,反而是调动天津的部队增援北平来接应35军。35军就算是回撤成功,傅作义可能也不会跑,但是肯定会增加日后谈判的难度。

          35军是傅的看家部队,傅什么都可以扔下,35军不可以。如果主力向天津,那么已经在北平附近的先遣兵团主力直接攻北平,35军怎么办?被困在新保安和困在北平有什么区别么?这不等于扔下看家的部队么。如果能够扔下一切,一走了之,那倒好办了,可惜不行啊,这样走了,无异于孤家寡人,白崇禧虽然是后来的例子,但傅不会看不出来这样的结局。而毛担心就是,一旦35军到了北平,傅作义会做出不顾一切的从海路南下的决策,而在当时,平津之间,还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傅作义这样做。有35军作为资本,就有东山再起的本钱。

          调动主力向已经有三个兵团拦路的绥远进军?能够出动多大的兵力?需要几天的部署时间?天津还要不要?不奔向海洋,而奔向沙漠,蒋系的将领会听么?绥远在战略上处于孤立,无异于飞地,是走向胜利还是走向灭亡?绥远能够养活几十万人的军队么?一向将绥远看作自己后院的傅作义领着大批的蒋系部队进入自己的老巢?这和美国允许中国驻军巴拿马没什么分别。

          并且35军被包围之后,傅作义应该还是有可能东窜天津的,因为只有程子华在密云。结果傅作义就像是被粘在北平,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除了傅作义对于四野可能没有交过手还不知深浅的话,可能最大的原因是他当时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35军被围,张家口被围,他的基本家底都被拴住了,这种情况,放弃北平等于放弃35军,不可想象。更重要的是,东野主力事实上已经大举入关,他只不过是片刻的迟疑,已经是被隔而不围了。这种情况下,大举海逃还是南逃,都有被对方重兵追击下崩溃的可能。倒不如,据坚城而守,守出一个光荣的停战来,所谓的坚定守住,就有办法。

          • 家园 对呀,说到底还是傅作义的那句话:

            坚定守住,就有办法。守住了,让东野干瞪眼无论谈判还是什么自己的本钱都壮了;可是如果守不住那还有什么话说?

          • 家园 傅作义为什么要将看家的部队往西边放?

            向已经有三个兵团拦路的绥远进军

            那么傅作义为什么要将看家的部队往西边放?他为什么不把蒋军往西边放。明显是对西撤绥远还抱有幻想。如果他清醒地认识到了处境,就不会动去绥远的念头。去沙漠,蒋军肯定不愿意,但是东北兄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有一个方案是傅军去绥远,蒋军去南方。在非常时期,应该说有这个可能,尽管实际可行性并不大。

            而毛担心就是,一旦35军到了北平,傅作义会做出不顾一切的从海路南下的决策,而在当时,平津之间,还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傅作义这样做。

            我前面提到“部署35军回撤北平的时候就要同时部署主力向天津方向转进”。但是正如你所说,大兵团出动要几天的准备。但是35军回撤北平就是两三天的事情。这样35军一回来就可以一起出发,而不是回来之后再部署如何出动的问题。傅作义的举动就像是黄伯涛坐等44军而不在运河上架桥一样。并且黄伯涛意图很明确,44军来了之后就要一起撤退。而傅作义则干脆就没有这种意图,还是处于观望的状态。

            (如果郭景云不在新保安住宿,很可能会回撤到北平,但是傅作义估计还是要用一周左右的时间才可能出动。这时候四野肯定会星夜入关。傅作义或许会到达天津,但是很可能不会从塘沽跑掉)

            我承认我的想法有些事后诸葛亮的意思,但是就像是下棋之后的复盘一样,只是试图分析一下傅作义当时的想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