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大成拳研究心得(上) -- 朴石

共:💬7 🌺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原创】大成拳研究心得(上)

    也是缘份吧,上周进城逛了逛书城,北斗兄介绍过的魏老爷子那两本心仪已久的书终于到手了。拿到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那个十字源点,特别高兴地看到老爷子画在书上那个点与自己猜的位置一致,不过还讲了不少与之相关的好东西,大开眼界;再翻翻书里的内容,和以前读过的介绍太极的书大不一样,摘一段“三不打”吧:“1、对方的垂直线软而活,各个点都问不出反应力,而自己劲却被对方听清,以至一再落空。此种现象表明对方的功夫高于自己;2、对方的垂直线乱动不稳,或“钟锤”上提下落旋转不定,也表明对方有较高功夫;3、对方的垂直线粗且膨胀力强,虽经点问而依然稳定者,表明此人必有奇功。”这三不打反过来说就是当作练功夫的一个试金石,或者是方向,心意练的方向自己现在的感觉以3为最为明显。

    这段时间闲下来就在网上收集分析大成拳的资料和理论,在边学边玩的过程中逐渐有了些想法体会,写一点放上来,供有心有缘人做善意的批判探讨。凡是现在写的东西都是留着供今后否定的,只是个证明和路标,表明自己曾经很认真思考过实践过了。

    学百家的路子从王芗斋所创的大成拳开始,有以下几点考虑:

    1、 大成拳所传不过几代,核心本源失真问题相对于其他拳种要小,而且门户之偏见相对较小。

    2、 不管王芗斋本人实际功夫如何,但从这拳开创的历史来看,它是一种在总结其他拳种(特别是内家拳种)利弊基础上产生的批判性产物,这点很可贵,本质上有返朴归真的髓。

    3、 北斗曾把王芗斋归入武术界变革性的人物,在了解这个人物之后,很赞同这个定位。他的变革有几个很突出地方,一个是练习方式上的高度简化,二一个是有意识引入科学解释,三一个是对传统传承方式的变革,这些变革吸引了一批较高文化层次,特别是艺术和科学两个方面的人才,这点对后来大成拳的推广影响很大。

    4、 公开可查到的理论资料里面,王芗斋留下来的理论资料相对而言要全面系统,最重要的是核心部分讲得更直捷开放。

    王芗斋,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幼从郭云深学习形意拳。1918年,与少林寺心意拳传人恒林大和尚切磋数月;后至福建,得识南少林寺心意名家方恰庄先生,与鹤拳名家金绍峰先生相识,互换心得。之后王芗斋先生重返湖南,在衡阳与心意拳谢铁夫相遇,较技败北,得谢老倾囊相授。1925年,在安徽淮南遇黄慕樵,得其健舞要义。

    上面这段精简过的王芗斋简历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大成拳的来源与心意形意密不可分,还有鹤拳与健舞,相关介绍中也看都其对太极等其他门派有交流。

    “平日训练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简意赅。待将此种活力训练至一定火候时,须将自己之精力专注于一两项打法,操之熟练,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蚕之吐丝,“寻天籁”者是也。遇敌时自然不烦凝仪,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

    这段论述非常精彩,我现在的理解,求真拳必要去向“”意里去求。内家拳成型之后,最核心东西是没有什么所谓创新的,也没法创新,凡是创新的都是风格表现上的创新,只有往内求,把住根了,才好说创新,否则终归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个“古”暗含的意味就是最简单最原始同是又最全面最直接的东西。传承过程中的保守,造就真“古”传心意拳的一个特点,动作极其精简,每个动作做到位就意味着全身浑圆状态的不断强化,而王芗斋把功夫的修习过程通过分解组合的方式形成了一个系统结构,由点至线到多方向,再组合形成完整浑圆状态的修习过程。

    练内家,不识浑圆,就不知整为何物,不懂浑圆,就是练成一拳碎砖透铁的劲也不值得羡慕。大成将站桩列为必修,归到根本,练站桩的目的就是求浑圆劲。虽然各种桩法名称各异,多姿多彩,但自己感觉详细分分,桩的站法可分为两大类,一个叫混元(浑圆)桩,一个叫矛盾桩。或者也可统一都叫浑圆桩。大成拳的练习步骤,一般是先站混元桩,调姿换劲,培养元气;然后大体按照前后、左右、上下、内外几个主方向上设计矛盾桩,从单项争力的体悟入门,发展到多向争力,加上步法身法,最后达到全身浑圆的状态。守孚老师心意的路子最后是一样落脚在这个浑圆力上的,不过方式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在过程上的,一上来反其道而行,根本不管浊不浊力,使劲灌,灌到皮球气鼓鼓的了,自然就圆了。

    外家拳是自己和别人过不去,内家拳的练法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方式是一动自己身上就分出阴阳来,各个方向都练出阴阳来,周身阴阳,就象李老文中说的对对联,对着争,又保持着平衡,矛盾桩就是以二“争”力为入门,是最初劲的来源,矛盾桩争力方向的改变就是不同的桩名的出现,无他,变化耳!各个方向都有了,自然就成真的浑圆了。所谓六面混圆力的产生来源于三项争力的构成,即上下、左右、前后的互争。不管什么名称,最终目标还是一个“”的概念。

    <待续>

    关键词(Tags): #大成拳
    • 家园 好文! 但一个疙瘩一直解不开

      从王芗斋到姚宗勋,再到到王选杰,三位代表性的顶尖人物,都未长寿,王芗斋七十多,在练功人来说不能算长寿,姚是二十年代生人,得癌症逝于八十年代,才六十多岁,王选杰也是六十多就走了.这种现象算不算反常?

      在下绝无功夫,也没有什么其它目地,纯粹是从 "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中国武术在在下看来,如不能健身长寿,还不能算真正成熟.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一门新拳种出世,除了技击上的检验外,还似应有时间上的检验,几代人下来才能看出其健身效果.

      补充:上面科学用了双引号,因为在下心目中的科学,首先是科学的态度,也就是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在下毫无功夫,对任何练功有成之人都尊为老师,但涉及技术上的问题就只从技术性分析,不涉及人.

      武术界容易出纠纷,在此多说几句.

      另外科学态度应该是彻底的,也就是在应用具体的科学理论之前,还有一些步骤要检验,比如,武术的特点是什么,他的研究对象,实验方法是什么?而现代科学的对象,实验方法又是什么?两者一样不一样?因而科学能否用在武术上,能用的话目的是什么?是用来解释武术的原理,还是帮助练武人练功?如果是解释原理,那么这种解释的精确性是多少(在下看的一些武术科学研究都涉及对人体的简化,简化必有省略,因而有精确性问题)?

      不好意思,一直爱读朴石兄的文章,佩服老兄的钻研精神,这里借一席地发表一些管见,还望老兄包涵.

      • 家园 回元兄话:)

        怎么说呐,正确的修习是长寿的一个条件,但不能决定一定就长寿,你说的三位,考虑到他们的时代背景,修习之外还有些因素影响估计也不小,比如文革,对老辈武术界冲击还是很大的,前段时间,看到李老还有王选杰在家照的照片,很明显经济上还是很拮据的。进入热兵器时代后,武技的社会功用价值就大大折扣了,五四之后,传统文化一直处在势微的地位,连带也影响到对传统武术的认同感上。

        和我们这个时代有关,从根子来说是一个崇尚物质的时代。老辈痴武人中少有家境富足的,特别那些以武为职业的人,社会地位上并没有给予比较好的定位,守孚老师当年也是不得不先学个谋生的手段,廖白老师和北斗他们一直主张“先立业有余力有缘再学内家”的考虑也在这里。

        在我眼里,学内家不仅仅是种锻炼的方式,而是在学一种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一种通过认识自己来重新认识世界的生活方式,也并不是说只有走这条路可走,它只是华夏千年文明传承中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不管那种方式,只要你能在其中听到到孔子的声音,呼吸到老庄的气息,欣赏到太白羲之的境界,领悟到到大和尚们的睿智。。。你就在寻这条根了。

        以健身长寿作为衡量目标, 是一个标准,但自己以为这不是中国传统功夫追求的最终目标,在老祖先的眼里,修习功夫的不仅是“健身长寿”的方式,更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修是在改,不是让自己本性去迎合身体,而是让身体迎合自己本性,不是为了身体来修习,而是通过修习来认知生命,这是一个根本的区别,身体只是渡河之舟,迟早会舍弃的,不管愿不愿意,修习的目标是“朝闻道,夕可死。”健康的魂魄,次之才是健康的身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己认为大成拳最大的贡献是在返本归源上,内核上并没有任何改变。

        至于科学,其实牵扯了两个混在一起的概念,一个是科学精神与态度--求真为核,另一个是科学的表现方式;至于前者研究任何东西都应该贯彻到底,至于后者有它达不到的领地。完全神化一样东西固然不对,但完全机械化一样东西也有问题,里面有个度的把握问题,展开说太泛了,就点到为止了,以后有时间心情了再展开聊吧。:)

    • 家园 【原创】大成拳研究心得(中)

      前面提到的矛盾桩是斗争中求平衡的原理,而通常意义上的混元桩是在和谐之中求平衡的原理,这个桩和自己以前练的气功中的站桩大同小异,联系以前学气功时候的理解,“养”只要是“和”就能“养”,不牵不挂,无忧无虑,明月清风,心平气和,这样一站,自然而然,融入大自然一般,就“养”上了,气功中站桩基本都是这样站的。自己也发现,去掉矛盾的“意”后,所有的招式都可以搞成“养”的模式,对身体有益处,以前自己练气功站了不少时间,但整体浑圆劲却没出来过;感觉现在能大致明白怎么回事了,就是还应在“养”的基础上加上“矛盾”的意,简单说就是通过“借境”之类的方式练“虚形”,李老“熊形”一文中那个“西瓜”就是这种方式,这就掺入“意”了,这样玩的方向就是你变成个大弹簧球了,各个方位都是这样充满弹性,网上看到介绍说以前有个前辈练走桩,他的桩不是木头的,是藤的,原因我估计也是利用了藤的弹性来练步法身法的弹簧球。

      网上除了大成拳老辈人的理论外,自己最喜欢的是高臣先生的理论,感觉他讲得非常明白,韩星谯先生的《求力》一篇感觉讲得很在理,还有王安平先生讲的站桩方面的东西也好,但对他指引的路子有些不放心,后文再谈。高臣先生一个学生发的一个很短的跟帖,他讲高臣先生练拳过程中有三个关键阶段,分别遇到三个老师的指点得到了飞跃,一个是筋骨训练(他与孙式太极寿先生所讲的训练方式和守孚老师说的非常类似),第二个是明白浑圆,(这条记忆不确切,暂没翻到原贴,待核实),第三个是境界。这个贴对我启发很大,终于与自己的认识吻合上了,能串起来考虑了。

      借用一下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评词分了1、句秀2、骨秀3、神秀三个品,就内家拳的练习的方式来说,句秀甚至骨秀的阶段,靠通常意义上一种科学的手段估计是可行的,对于入门阶段,这种帮助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但也会面临控制环节多,同时要顾东又顾西可能也有麻烦。至于神秀,绝不可能单凭此达到目的,这是属于气韵境的灵地,哲学艺术宗教是更接近这个点的,因为科学的概念也有它自身局限的性质―――变化的死板和无灵性,而这里是需要诗人和画家的。古人并无现代科学的知识,但一样靠“仿意”的手段把身体合为一个整体,这是老祖先非常高明的一点,天人合一,向天学习,通过“意”的手段来学万物的“灵”性,对自己的认识,加上对“灵”性的把握,这就是境界的来源吧,拳自有格,拳格自境界出。由于这个原因,自己感觉即使是一个老师,同样的练法,到最后,功夫一定会因人而异、各有风格的。

      <待续>

      关键词(Tags): #大成拳
    • 家园 虽然俺不懂,但是~~~沙发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