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大学新生日常记录:到底何为民主集中制? -- 给我打钱87405

共:💬903 🌺2628 🌵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自卖自夸:我是怎么读史书

      《水4.0》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大约有3年了,或许更久,书中许多具体细节我已经不记清了。这很好,这恰好就能说明这本书到底给我留下了什么,对我有什么意义。

      《水4.0》讲的是西方人的用水史,时间跨度约有3000年,分成了四个阶段,所以叫4.0。每个阶段具体是怎么回事一时回忆不起来,我记住的有如下几点:

      一、不存在一劳永逸

      这四个字对我而言,不是道德训诫。实际上,道德训诫原本是前辈在了解更早时期的历史之后提炼出来的内容。如果后辈只看这几个字,那是无法深刻认同它的,也就是会经常“忘了”。

      为什么不存在一劳永逸?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之前是去河里打水,发展到今天是将海水淡化。每一种水处理方式,只能维系一段时间,过了某个节点,必须升级。

      二、不存在一蹴而就

      升级怎么升?根本没有老师,第二个阶段相对于第一个阶段是全新的。所以只能去摸索,不断提出方案,不断尝试,不断调整修正,直到确确实实可以投入应用。为什么要提不存在一蹴而就呢?这是因为在两个阶段之间,第一阶段的末期和第二阶段的初期,是一个青黄不接的衔接期,旧的已经很难维系了,新的还没有问世,几乎所有人都不得不生活在痛苦中,而又会因此引发争斗。可是着急没有用,必须面对这些痛苦,沉下心来干,才有可能拿出管用的升级方案。

      第二阶段跟第三阶段之间,第三阶段跟第四阶段之间,还是如此,每次都是如此。

      三、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不会迷失方向

      升级往哪升?外行是不可能知道的,只有干这行的人才知道。外行为什么焦虑不安?衔接期的痛苦处境是一个原因(想想看,整天生活在污水当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事情会不会变好,会有大量的谣言,无尽的抱怨。

      这一点是我(读书那会)获得的新认识:怎么才能泰然自若?得心里有谱。怎么心里才有谱?你必须做相关的调查了解。拍胸脯,自我安慰,互相鼓励,不是说完全没有用,而是说,看起来管用,其实不管用。

      四、永远需要领导

      领导不是上司,领导就是领着一帮人完成一个任务。水处理从1.0逐步升级到4.0,所涉及的细分专业越来越多,事情越来越复杂,乃至于变成了一个系统工程。所以,一定需要领导,需要领导统筹、协调N多人、财、物。

      可是这个工作很不好做。

      比如就今天而言,参与水处理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专业人士,至少 有生物学家、化学家、机械工程师、建筑工程师。而就拿生物学家而言,他们在另一个圈子里,具体而言,就是生物学界这个大圈子里的微生物小圈子里的涉及水、土壤这个专门方向 的小小圈子。怎么才能找到合适的生物学家?找到之后用什么样的方式请他参与进来?参与有多深,是技术顾问还是技术支持?工程结束后如何退出?等等等等,成堆的问题。做不好相关的统筹协调工作,一定会扯皮,一扯皮就会耽误事,书里就有提到。

      我个人所见,作为一名读者,若能读出这第四条,他就应该能想到:我是不是可以有意识的加强一下?我也往领导这个方向去发展自己呢?就算将来不当领导,也知道如何跟领导配合。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他就会有方向性的去汲取营养,这就是常话说的“带着问题去读书”。

      五、有没有可能创建一种机制,尽可能的缩短痛苦的衔接期?

      这是我的疑问。

      我的答案是:不可能缩短,最多只能做到不让它变长。

      为什么呢?要干一件事,并且是超前的事——如果你想从第二阶段平滑的过渡到第三阶段,显然你得在第二阶段就得准备,你在第二阶段准备必然就是超前的事——很难得到支持。一方面外行很多,另一方面短视的人很多,第三方面,能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不断向前发展的人很少,所以不可能得到广泛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尽力抽出一些力量来做一点超前的准备。有了这样的准备,等到事情发展到人人都痛苦不堪的时候,你再去寻求支持,那就可行了。为什么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呢?就是这个意思。这话人人都听过,能做到的,极少。为什么极少?原因就是前面说的,支持的人非常非常 少。这个世界上多数人都是没有断奶的孩子,一遇到事,就哭,哭的意思是赶紧给我奶吃。他们怎么可能支持别人去做超前的工作呢?那是不可能的。

      我就记得这五条。我认为,作为非专业人士,读历史,能有这五条足够了。但作为专业人士,这本书写得太粗线条,完全不够用。

      这五条听起来都是“大道理”,似乎不必看书,听别人总结也行。我的看法相反,不是这样的。对我而言,这五条不是大道理,而是会刻在我的脑子里的,它会一直指导我。

      我读这样的书,是代入式读法,换言之,类似于亲历了整个过程。痛苦、焦虑、困惑、探索、尝试、交流、合作、撕裂……所有的,都不是文字。这种“亲历”跟现实经历的区别,只在于,我按下了【倍速键】,用三、五天走完了三千年的时间。

      我很喜欢读这种书,时间跨度非常大。我还喜欢读另一种书,空间跨度非常大。这种大跨度的历史书,给我的感受 是,对于历史的描述更接近真相。跨度太短,很容易碎片化,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的。所以 我老讲,我初中时就把中国通史,从夏一直到清给读完了,对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中国通史这套书一共有多少本我也不记得了,根据经验来看,不会少于五册,每册估计不会少于300万字。所以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初步印象就是四个字:五光十色,这跟很多人的“万恶的旧社会”是截然相反的。每一朝每一代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怎么能叫万恶的旧社会呢?反正我不是这么看的。

      《水4.0》因为只讲了一个水,所以也不需要写太多,我是说,对普通人而言,对非专业人士而言,这种“缩放”程度,基本够用了。实际上,我通过这种书也获得了很多相关知识,但到今天不是很清晰了,但如果再出现相关的内容,我能比较快的回忆出来,简单说,不是一点印象 都没有,而是比较浅。

      另外,我读书有个习惯,必须要赚一点才行。必须要从一本书里,赚出来,跟我个人的人生有直接关系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绝不肯吃亏的,一点亏都不能吃,必须要赚。白读书这种事我是绝不干的,如果有一本书,我看了一会,感觉我不可能从里面赚到什么,我就不看了。道理很简单,我生下来一无所有,亏不起。

      其实我跟人交往也一样,如果我不能从你身上赚到点 什么,我就不愿意继续了。你的思想,你的气度,你的策略,你的知识,你做事的习惯,你的兴趣爱好,反正无论如何,得让我赚上一点,否则就算了。

      我们经常说,人得有价值。怎么体现出来?你得有东西让我赚呐。干巴巴的,没得赚,怎么能叫有价值呢?这种事是互相的,你有价值我来赚,我有价值你赚去,不计较赚多赚少,有得赚就很好。可是有的人,你从他身上连一根毛都赚不到!经常看我文章的人,我赚到啥了?毛都没有,都在赚我的。这也就是在网络上,搁现实里,算了吧,别来往了。

      通宝推:心有戚戚,大神盘古,
    • 家园 关于讲理

      有的人自认为是个讲理的人,其实根本就不是,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理。

      比如说,张三的总资产比李四少,所以张三就是穷人,李四就是富人。这个定义完全是错的,这是脑残“发明”出来的定义。连这么简单的事都能弄错,还谈什么讲理呢?

      该如何定义穷富?看收入和开支。挣的少用得多则穷,反之则富。然而问题在于,穷富并非是静态的,此一时彼一时。所以我们怎么说得清某人是穷人还是富人呢?另外,穷富还涉及到怎么挣,跟怎么用,但这是另一个概念了,跟穷富有关,但并非是同一概念。

      再比如说,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这是成立的,这是因为【公理】不可能涵盖一切,必然会有【私理】。私理的背后是私欲,私欲是不可能消除的,张三要吃四碗饭才能吃饱,李四只需要一碗,人跟人是不可能一模一样的。所以,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那永远也扯不清。扯不清的意思是,不能扯、不必扯,解决方案是彼此各让一步,双方各满足一点,无法做到双方各自全部满足。可有的人天天讲【公理】,不承认【私理】,这叫讲理吗?然而,私欲又是一笔难算的账。这是因为私欲是有“弹性”的,解放前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这一伟大任务,有多少人放弃了自己的私欲?建国初期,在美帝苏修的包围之中,为了尽快打下工业基础,又有多少人压缩了自己的私欲?我们只能说,看任务,看目标,看条件,手头宽裕些,私欲就膨胀些,手头紧,就只好“委屈”了,一切跟着目标走。可是,个人有个人的目标,国家有国家的目标,不可能是所有人心里只有国家的目标,永远都是个人的目标中包含了国家目标,说白了,大家伙凑个份子去实现国家目标,同时还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笔账是说不清滴,各有各的算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说,最好就是双赢,个人的目标跟国家的目标在大方向 上一致的,故而可以同时实现。那么国家的目标是什么呢?说上一万年,也就是一句话,不断满足大家伙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换言之,所有人都是穷人。比如说,以前是挑水,有一个目标,用上自来水,在没有用上之前,穷,投入下去,不能马上见到回报。等用上了自来水,一方面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说水管爆裂,这是以前没有考虑到的,要解决,又要投入;另一方面会出现新的需求,光是自来水不够好,能不能成为直饮水?如此,永远都穷。可有的人他愿意富啊,肚圆之后躺平不就富了?一个月挣一万,花三千,吃饭睡觉,其它啥也不干。他的方向是富,而代表着集体的国家方向是穷,背道而驰,如何双赢?

      【公理】也得讲,比如坚决反对偷、抢、骗。可问题在于,偷、抢、骗都是行为,都是手段,永远都有一正一邪。张三正在生气,想打人,李四把他准备的工具给偷走了,这叫善行。在书上说,何为善行,何为恶行,比较easy,到现实中那就不easy了,这是由个人的辨识能力来决定的。可是,有大把的人,根本就没有能力区分出何为鱼目何为珍珠,经常弄错。既然如此,【公理】不就成了一个摆设?

      【私理】不谋求双赢,【公理】放到现实中又无法执行,那还讲个什么理?

      既然这么多人是既不讲【私理】也不讲【公理】,那该如何是好呢?我真心认为党中央不容易啊。就跟老师一样,班里全是熊孩子,还得把书教好,这些熊孩子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从不讲理的,反而指责老师不会教书。换成我,我不是抱怨,这活我真不会干。我只能说,中央领导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通宝推:心有戚戚,大神盘古,
      • 家园 试论脑残是如何炼成的

        N多人对生产生活的认知异常残缺。

        就拿巧克力这种食品来说罢。它是由可可加工而成的,而可可只生长于热带地区,纬度高的地区都种不活可可,你不可能在东北培植可可树,却可以在云南大量种植。

        现在一提到巧克力,人们就说瑞士产的巧克力好吃,然而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欧洲是加工可可制出了巧克力,欧洲没有可可树。骆驼这种生物也只生活在热带地区,可是我们可以见到俄罗斯驼奶粉,然而俄罗斯怎么会有骆驼呢?所以俄罗斯驼奶粉就是假的喽?

        我发现有很多人,完全不清楚,什么叫原材料,什么叫加工,为什么原材料出产地可以跟加工所在地不同。

        巧克力的出现,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合理的利用地区差异就可以制造出利润。欧洲不产可可,但欧洲人去到中美洲发现了可可树之后,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这东西运回欧洲,一定有钱可赚。而又由于可可不是蔬菜,还需要进行加工。那么,加工厂是放在欧洲合适,还是放在中美洲合适呢?如果说加工厂放在中美洲,往欧洲运的就是巧克力,可我们知道,巧克力不宜长途运输,至少在当年是如此。这是其一。其二,开工厂不是说弄块地皮,开个厂房,再添置一些设备,雇几名工人这么简单,作为一名工厂主,要考虑是当地的基础设施是否支持,没有电,路也没有修好,怎么开?或者是自发电,但没有煤,怎么发电呢?全盘考虑之后,(就当初而言)还是把加工厂设在欧洲更为妥帖。这样,就在中美洲采购可可豆,然后运到欧洲,再送进加工厂,生产出巧克力。最后一个环节是销售。销售又有一堆事,当地的市场经营环境是否良好,当地人群对某类物品的接受程度如何,当地人群的支付能力有多少,都要考虑。除此之外,还是要同样要考虑运输、仓储这些基础问题。

        简略的说,地区差异就意味着存在利润空间,而能不能变现,则需要考虑许多现实问题,这就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思路。

        你有我无,我们才有交换的可能性。当然,如果仅是你有我无,那是没有办法交换的。实际情况是,A你有我无,B你无我有,于是你把A卖给我,我同时把B卖给你。说得再简单一点,人跟人不一样,就有了交换。男人有JJ没有奶子,女人有奶子没JJ,天生一对,强强联手。

        我发现有太多的人,其实只关心两件事:有钱吗?买什么?

        怎么才有钱呢?我上班了,你就得给我钱,其它的与我无关。

        他从来不问,生产是怎么运作的,生产出来的商品流向何方。说得通俗点,他就是找个工作,他完成了上司布置的任务之后,拿钱下班。其它所有事都与他无关。

        买什么呢?兜里有钱就得买。有些是自己必需的,不用问别人,自己知道买什么,剩余的,就看别人买什么,别人买什么他就买什么。他也从来不问,流通是怎么回事,销售是怎么回事,市场又是什么。

        对于这些人而言,人生只有两件事,搞钱,花钱。如果搞不到钱,就骂人,骂父母,骂上司,骂政府,骂社会,骂人类,骂宇宙。

        我真的不明白,凭什么呀?!这他妈的是完全没断奶的孩子。对于这些人而言,搞钱本质就是别人把饭做好,他的任务是吃,吃这个动作对于他来说就叫工作,吃哪道菜对于他来说就叫花钱。最不可思议的,这些没断奶的孩子有相当多的是“苦出身”,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并且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此,我是当真无法理解。对此,我只能死记硬背,确确实实有 这样的人,并且为数众多。

        实际上,脑残的活法就是:活着就有了时间,时间跟钱完全一样,再考虑的就是花时间。怎么花呢?吃饭睡觉这时间总是要花的,也不需要别人教,富余的时间就看别人干什么。别人逛街,他也去逛街,别人热议,他也去热议。

        而脑残主要是两种,一种有时间没钱,对于脑残而言花时间就得要钱,可偏偏兜里没有钱,怎么办?凉拌。这种是多数;另一种有钱没时间,“忙”得很,“忙”得连花钱的时间都没有,故时常感慨“挣这么多钱干嘛”,感慨完了继续挣钱,看起来很充实,其实异常空虚。这种数量也不算少。其实后一种是前一种的变形。有时间没钱,哦,明白了,需要挣钱。挣钱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做就“不空虚”了。很聪明的。说起来很“忙”,还是在打发时间,只不过是前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跟后一种看起来不太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你看他貌似很勤快,其实根本就没有脑子的原因。

        不断有人问我:人生目标该是个啥啊?

        他妈的,你没看新闻吗?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只不过细分一下,穷者独善其身,穷者满足自己不断,达者兼济天下,达者不断满足天下人。

        又有人问我:我觉得当前我已经很满足了,物质也好,精神也好,双丰收啊,我已经圆满了,可是为什么我还若有所失呢?

        他妈的,满招损!你都圆满了,你自然就有了失落感。

        还有人问 我:你的意思是说,人当不知足喽?

        他妈的,不知足跟不满足是两个概念。不知足指的是你少抱怨,不满足指的是,如果你之前是挑水吃,看到别人用自来水你一定想升级,而要升级就得掏钱,钱是你的劳动成果的代表物。

        更有人问我:那你不还是一个看到别人有啥你也想要吗?

        他妈的,有一种需求叫合理,有一种需求叫不合理。从挑水升级到自来水,这是合理的升级需求;明明自己根本就没有必要,但看到别人买车也跟着买,看别人买多少价格的车自己也跟着买;明明不知道为什么要买手机,看到别人买跟着买,买了手机之后不知道干什么,看别人装什么APP自己也跟着装。

        只有真正关心生活生产的人,只有真切参与生活生产的人,他才知道,下一步会往哪升级,因为他才知道,目前这个阶段,哪里有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不是那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种是攀比。

        还有问题吗?

        没有了。

        没有问题就去干。

        脑残一定是没断奶的孩子,从未真正的生活生产过,他们的生活叫打发时间,他们的生产叫上班挣钱。

        所以,他们根本就不清楚到底什么叫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连某个具体的行业都不清楚。比如我讲资本家的问题就是如此,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金融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发展到目前阶段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只有这些与白痴无异的人才会天天讨伐资本家,把剥削二字挂在嘴边。

        同理,他们也不知道物理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发展到目前阶段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但一时没有对策或者正在解决中还没有结果。他们不知道文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他们不知道影视剧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他们也不知道绘画、音乐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他们就只知道背:人类社会,先是原始社会,然后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说得简单一点,既不知道是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往何处去,这不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又从石头缝里蹦回去吗?

        所以,这些脑残天天讲“活在当下”。最搞笑的是,这些脑残特别喜欢说顺势而为四个字。他妈的,连从哪里来,要去往何方都不知道,还讲什么顺势?荒诞到了极点。

        多看些脑残,有利于自己发展壮大,有利于自己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说得太复杂?好吧,说简单一点。

        要吃饭吧?否则得饿死。吃饱之后还有啥事吗?

        “我知道,得去准备下一顿。”

        唉……吃饱了之后会拉屎!

        “拉屎怎么了?”

        排泄物如果不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出问题。早先的人并不知道这个问题,所以死了很多人。调查了很久之后,才知道这是随地大小便导致的。

        脑残他就只知道:饿了,摘果子,吃,饱了。过一阵,又饿了,摘果子,吃,饱了。

        脑残的脑子里只有这么点内容,无限循环。

        所以今天的脑残全一个样啊:缺钱,挣钱,花钱,缺钱,挣钱,花钱。

        脑残怎么可能有人生目标?怎么可能有方向感呢?他的感受 不就是跑轮里的仓鼠吗?缺钱,挣钱,花钱,缺钱,挣钱,花钱……

        这跟一台车 有区别吗?没油,加油,开动,直到没油。又加油,又开动,直到没油。

        人吃了饭,会拉屎。屎如果不处理,就会要人命。于是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去试,于是知道了哪种可行。这是第一关。

        一开始人是去摘果子吃,吃到后来没得吃了,只好换地方,跟动物一样迁徙。这是第二关。

        第三关,换地方也不行,吃得太快,为啥?人口越来越多。咋办?没办法就得死。于是试来试去,知道了,可以种植,可以养殖。

        第四关,屎又出了新问题。之前的解决方案不管用了,人口多了,并且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定居。得拿出新的解决方案。

        第五关,种粮食要有水,可是附近的地下水全被用光了。咋办?又想办法,开渠引水。

        第六关,水来了,粮食大丰收。很好。但是,仓储的问题又冒出来了,不存好,粮食就会腐烂,吃了还会死人,要么,被动物吃了。

        还需要我继续写下去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难道是空话吗?难道是某人“发明”出一个需求吗?

        自己眼中的人类活动,只有缺钱、挣钱、花钱,缺钱、挣钱、花钱,这事能怪别人吗?

        通宝推:心有戚戚,大神盘古,
        • 家园 小处着眼,但立意很高

          如果文字凝练一下,

          措辞修饰一下,

          得花起码过百。

          送花!

          • 家园 怎么不带情绪的分析问题?

            这次我又换了个法子,说一遍车轱辘话。

            事例一:

            一位妈妈带着两岁儿子逛商场,期间想上厕所,又担心儿子的安全问题,遂带儿子一块去女卫生间,但因此被骂。

            观点一:自己活该,不知道什么叫女卫生间吗?

            观点二:看了又怎么样?两岁的孩子知道个啥?怎么这么矫情呢?

            观点三:商场的责任,应该设第三卫生间。

            观点四:有部分商场建有第三卫生间,但绝大部分被另作他用。

            以上四种观点在我来看都叫带有情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都在说是谁的责任。

            不带情绪的分析问题就是老老实实的读题,先把事情理清楚。

            怎么才把事情搞清楚呢?做比较。跟谁做比较?今天和昨天。

            昨天发生这种事,带娃的妈妈基本不会挨骂。

            今天发生这种事,有一定的可能挨骂。

            所以,是挨骂的几率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我们稍微动一下脑子,就知道事情是这样的:

            在昨天,也有人不愿意两岁的异性进女卫生间,只不过占比非常低,或者说,主流接受,非主流只好跟随主流。

            在今天,同样有人能够接受两岁的男孩进女生间,但主流和非主流刚好倒转了过来(准确的说,并没有完全倒转过来,所以在A女卫生间有可能挨骂,换到B就有可能不挨骂)。

            到这一步,问题已经分析清楚了。而如果要“解决”问题,则需要继续分析。

            什么叫解决问题呢?就是某人想改变当前的状况,使得“接受两岁男童进女卫生间”重新成为主流。

            显而易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给大家伙“洗脑”。

            而在我看来,普通的“洗脑”,也就是到处宣讲“两岁男孩进女生间能把你怎么样”,是达不成目的的,这是因为今天【有很多】人较之过去非常强调“私人空间”或者说很在意“私密性”,比如有的人根本就不好意思去公共浴室。

            有谁能完成这项任务,请举手。

            没人敢举手吧?既然如此,都明白一个时代一个特点,为什么还要输出情绪呢?

            有情绪,根源在于有立场。

            如果一个人的立场,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都是“我才是对的,跟我唱反调的就是错的”,那么他一定是时时刻刻都会输出情绪。输出情绪的本质就是在输出攻击,而之所以总在输出攻击,说明某人的原则就是“凡跟我意见相反的,我就要消灭他”。

            在此必须说明一点,一些人对立场二字的理解是狭隘的,他们往往认识不到,当自己说出或者认为“过去如何如何,才不像今天怎样怎样”,就是站在【过去】的立场上,所以这些人也认识不到自己是【先有立场,后有观点】。

            那么立场到底有哪些内容呢?

            我相信一定有人不认同我前面的分析,他们会分析出“社会在压迫女性”这么个结论,那么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他们的依据就是“我经常能看见妈妈带儿子的新闻,很少甚至见不到父亲带女儿进男卫生间被骂的报道”。

            这样的人恐怕永远也意识 不到自己的立场就是【我所见的、我所闻的、我所经历的】,换言之,意识不到自己的立场永远都是井底之蛙的立场。也可以说,总也意识不到,自己实质上自领了上帝的身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正因为如此,当我说出下面的话之后,这些人就有被打脸之感:

            一、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想到的策略就是带着儿子一块进女卫生间,而多数爸爸会有两种策略,或带女儿进卫生间,或自己带着女儿去“随地大小便”。

            二、妈妈带儿子逛商场的数量远高于爸爸带女儿。

            三、爸爸带女儿进男卫生间并非是极少数个案,如此来处理的,在爸爸这个群体当中占比并不小。

            正因为有这三条,当然就是经常能见到妈妈带儿子的报道。实际上,若我们还将新闻媒体的选择偏好这一要素也考虑进去,那么就很容易发现,根本就不是什么“社会压迫女性”,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是如此。

            事例二:

            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合之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夺取宁夏决议,其中军事方面由彭德怀负责。

            在彭德怀制订的《宁夏战役计划》中,红一方面军担任主力,位于中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各一部分别位于右翼和左翼,以保护中路主力。

            可是等到战役打响之后,张国焘私自将红四方面军的三个军调离,其中一个军西渡黄河,另两个军向东移动。这样一来,中路主力的右侧完全暴露在国民党军队的面前。鉴于此,彭德怀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中央也被迫弃夺取宁夏。

            中共中央之所以做出夺取宁夏的决议,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三点:

            一、中央和红军的需要。

            在长征中,首先抵达陕北的是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很显然,之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地盘太小了,所以在中央的领导下,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先后进行了东征和西征,扩大了革命根据地。但仍然太小,尤其是在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之后。所以,为了生存,需要宁夏。

            二、打通中苏之联系。

            三、若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际一举夺取宁夏,必能鼓舞士气,也必能扩大中共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

            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可惜,全泡了汤。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拍脑子的产物,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转移是计划中要发生的事,中央很早就开始考虑下一步棋该怎么走,夺取宁夏之决议的背后是大量的调查、讨论、准备。

            请问看完上述史料后有什么感想?

            “张国焘这厮太可恶!”

            尽管我没有做过调查,但我敢说一句,怕是不少人就会有这么个读后感。

            我私底下认为,如果老是这么想,尤其是执着于此,恐怕就会变成道德卫士。但即便成了道德卫士也不打紧,真正的损失在于学不到人家的精髓。

            我个人所见,毛主席做事总是遵循一个基本原则:立足最坏,争取最好。早在彭德怀做计划时,毛主席就指示过要留神张国焘。或许会有人说,不是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吗?或许还会有人说,这么神机妙算最终不还是泡汤了吗?我的看法是,有一句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论怎么算,总有可能算不到。算不到什么呢?算不到具体会出什么状况,但一定能算到有可能失败。这就好比买股票,不管你怎么算,总是有可能跌的。反过来说,如果不是这样,面对张国寿私自调兵这一突发情况,彭德怀怎么可能来得及反应,及时撤退?要知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彭德怀仍然指挥红军有序东撤,并且在东撤的过程,诱使胡忠南部孤军冒进,最后在山城堡打了一场漂亮的围歼战,这就是山城堡大捷。尽管战役缩水成了战斗,但总归是取得了一场(局部)胜利,并以此给长征画上了一个句号。另一方面,宁夏战役泡汤之后,中共中央很快就拿出了另一套战略方案,准备向东扩张,打到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去。当然,这套方案也“泡汤”了,这是因为不久之后就发生了“西安事变”。也就是说,在战术层面和战略层面,都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据我所观察,有N多人做事是“反着来”的,立足于最好。

            比如某个张三,某天早上去上班,他算好了路上需要花多少时间,并且对此十分有把握,因为他坐的是地铁。结果,地铁出了故障。这个张三会怎么样呢?他会觉得自己很倒霉。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人问:难道你的意思是说,每天上班都得提前一个小时到岗?

            我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上班这种事,因遇到了突发事件而迟到,可迟到不就迟到了?难道还会因此有更大的损失吗?我讲的是习惯,很多人不习惯于立足最坏。

            为何不习惯?日子过得太舒坦了。小时候上学,长大了上班,每天都是朝九晚五,不知不觉就成了跑轮中的仓鼠,两点一线、三点一线。而毛泽东也好,彭德怀也罢,红军不是天生习惯于立足最坏的,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那样。所以现在问题就来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习惯于立足最坏呢?

            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

            “我知道怎么办。”

            “你说。”

            “经常提醒自己。”

            如果这真的能奏效,为什么当和平被打破,战争到来之际,N多人无一例外的扑街了呢?要是用嘴就能解决问题,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该怎么办?答案我知道,但我就是不说,自己去琢磨吧。这是关乎身家性命的问题,难道等着别人告诉你答案么?

            第二个案例其实也在讲立场。习惯于如何如何,这也是一种立场,但“隐藏得很深”, 不易察觉。

            人只要有立场,就会有情绪。最高境界是没有立场,那才是真正的随遇而安。

            • 家园 某次带着一家老小在腐国出游,俺带着领导的外甥女儿去上厕所

              男厕所基本没人,女厕所外面排着大队,一眼忘不到头,小姑娘憋得满脸通红,都快哭了。俺说“别慌,听姨夫的口令”,然后让她闭上眼睛,带着她直接就闯进男厕所,然后,将她塞进一个单间,合上门后,才让她睁眼。等她完事,再让她闭着眼睛,牵着手,领出门。

              外面的诸位女将一看,居然还能这样,遂一窝蜂闯将进去,攻占了男厕所。后面再有男同胞进来,只好止步远遁。

              通宝推:给我打钱87405,
              • 家园 兄台乃妙人也

                其实身体看了不就看了?难道会因为看一眼就掉一根毛不成?

                人呐,总是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没衣服穿的时候恨不得一天把一辈子的衣服都织出来,等到有衣服穿了,又舍不得脱下来,作茧自缚。当年N多人一上来就要搞共产主义,跟他们说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争取独立先,还不愿意听,等建立了新中国,说要继续革命,又不愿意干了,志大才疏。

          • 家园 我认为会有很多人自杀

            很久以前我就对一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有的人贪财?

            人人都知道,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留给儿孙其实也没有必要,前人留给后人的实在是太多了。可为什么有人贪财?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探索,直到后来的某一天,我自认为找到了答案。

            贪财的关键在于它是可行的,不管是合法合理的搞钱,还是偷抢骗,还是指望父母、丈夫或妻子,甚至儿女。但需要一个前提:以获取物品来产生满足感。

            事和物是不同的。

            若一个人的追求为得物,我以为,必定贪财。只不过有的人进行了自我压抑,看起来似乎不贪财,而有的人“放飞自我”,公开对外宣布自己贪财。

            所谓贪,就是无度。

            而若一个人的追求为做事,必定不贪财。

            比如中共是以驱逐列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统一为事业,这不可能用钱买到。正因为如此,中共需要钱财,但并不贪,不贪即是有度,需要多少就要多少,好比一个人的胃有多大,他就吃多少饭。

            据我所观察,N多人追求的是得物,有事业心的人不是多数。但由于之前的科技水平不高,这一点被掩盖了起来。换言之,在过去我们只能看观察少数人贪财,是因为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多数人不得不处于一种“干得多、得到的少”之状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即便贪财也只能克制。

            今天就不一样了。今天人类自动化生产的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这就让长期潜伏在水下的冰山暴露了出来。我想不需要去举例证明,大家都能感受到今天的人非常贪婪,我主要指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北半球国家。

            我认为,接下来会更加贪婪,因为自动化生产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我们不如这么来想象一番:假设说N多年之后,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大批上岗,所有人不需要参与任何劳动都可以获取食物、住房、服饰等等,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那么人还有办法活下去吗?如果一个人的追求就是得物,那么当这一天到来之后,他还有什么理由去学习呢?还有什么理由去劳动呢?如此一来,就会丧失继续活下去的动力。可是我们都知道,人的体内有一种叫自然神经的东西,它会自动工作,“要求”人活下去,除非意识神经拒绝再活。

            所以我认为会有很多人自杀。这一趋势今天已经初露端倪。

            通宝推:心有戚戚,
            • 家园 人的权力意志是无限的

              到死不休

            • 家园 我觉得游戏可以激发人“得物”的欲望

              比如成就,成绩,装备,外观。

              由此,其实即便科技大发展,生产力提高,也没法阻止人们为了区别他人或凸显自己的“得物”动力。

              比如非流水线的手工制品;

              比如非先天的技术能力;

              比如化妆技巧,游戏水平。

              活下去的动力太多了。

              也许有一天,能把牛仔裤捅出好看的“洞”,也会变成一项广受好评的独特天赋。

              • 家园 恰好就是因为如此,最后会选择自杀

                实际上,纵观人类的历史,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富家子弟走上自杀这条路的并不少,比如从某种角度来讲,石崇就是把自己杀死了,穷极无聊,他得物的花样,在那个年代恐怕可以说一句“能想到的,全想到了”。

                换一个方式来说罢。

                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读中共党史,中国乃至外国也有很多人读中共党史,可据我所知,N多人读出来的是“艰苦”两个字,N多人认为毛主席不被人所理解,内心一定十分孤独非常苦闷。

                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毛主席自始至终都是非常愉快的,他是一个干事的人,并且干的是无尽的事业。

                我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毛主席真的像N多人想象 的那样苦闷,我认为中共根本不可能成功,不可能夺取全国政权,更不可能在建国之后继续奋斗。这是因为事情的难度非常高,不论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还是抗日,还是解放战争,还是建国之后的工业化建设,每一件都可以说是难到无法形容的程度。我不是在说毛主席坚持不下去,会放弃,而是说,如果他不是极其愉快的干革命,再怎么咬牙坚持,也会在半路game over。

                或许对于全人类而言,事和物的关系,如同鸡与蛋,互相促进,滚动式发展,但对于个人而言就不一样了,因为个人的生命是有限,所以,某个人,他的追求是得物还是做事,我认为会有质的区别。

                通宝推:心有戚戚,
        • 家园 国骂似乎用的太多

          我的香港同事跟台湾人学说的国语,动不来动一句😁。在杨德昌的电影名作里看到很多。

          通宝推:给我打钱8740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